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佛教基础读物] > 现代职场的练心术·佛是一棵树 > 佛是一棵树 第二部分: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 > 正文

模块二:苦谛--在工作中享受人生(1)

[佛是一棵树 第二部分: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模块二:苦谛--在工作中享受人生(1)


请不要排斥这个概念,或许你从未发现苦和享受能扯上什么关系。

这么多年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痛苦或者苦难是用来承受的,我们需要的享受,是欢乐。虽然承受和享受只差一个字,但是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造成这两个词的概念却是天壤之别。欢乐是我们主动追求的,就像常常能令你怀旧的初恋,那种略带些青涩的甜蜜滋味,那片此情可待的情怀。不过滋生享受的愉悦似乎总是短暂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某个慵懒的午后,利用一杯卡布吉诺的香味,去追忆那似水的年华。

是生命都要慢慢的成长,同时,这也是种缓缓的枯萎。

所以我们要学会告别初恋,告别曾经的种种,告别或令你喜欢,或令你生厌的人,无论他们在你的生命中曾经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就是苦谛的核心——爱离别之苦。

除此之外,佛陀按照苦的表象阐述了另外七种无常难忍之痛,即出生的苦、衰老的苦、疾病的苦、死亡的苦、怨憎之苦、求不得苦和五蕴炽盛之苦(身心变化不自在的苦)。再加上爱别离,便是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无论贫富贵贱,永远无法逃脱的“世间八难”。

如果不是故作潇洒地回避,而稍微用心琢磨一下,你就不难发现从年幼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经历一种有起有伏,遍布各种挫折与困扰的人生中。我们的生活被各种问题、痛苦、悲惨、诱惑所围绕。不管今后的科学发展到何等的昌明,生命终究都会随着死亡而结束,之后永远都不会确定死亡会将我们带往何处。

其实人生就像是乘车在旅行,一旦踏上这趟车,自然就会被窗外的风景迷恋。不过风景虽然美丽诱人,可惜你却不能一览无余。倘若你钟情于右边窗外高山的雄伟,那么你就不得不放弃左边窗外河流的逶迤;假如你神往左边窗外森林的神秘,那么你就得舍弃右边窗外田野的浪漫。如果你想要左右兼顾,求得圆满,只能在迷茫中苍老,结束一段一无所获的旅行。

人生如乘车,我们知道它的起点,也明白它有终点,却始终无法预知沿途的经历。于是,一路走来,上上下下的人很多,可是真正能一起陪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的人,或许根本就没有。但是旅行,一直在继续。

所以,我们爱离别。

可能是因为太直白地揭露了生命历程的真相,或许是我们习惯了真实的谎言,世人眼里,佛陀的教义总是被蒙上一层悲观厌世的色彩。

然而佛陀早就开示,我们以为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是世间所有痛苦的根源之因。

能够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思想,才是真实不虚的如来本意。

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简单理解为只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只有心系天下的圣者,才会“若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既没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出世观,也没有基督教、###教的原罪说。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菩提之花开遍全世界。

一般而言,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控制力量,只有佛陀认为其本身只是人类的一员,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与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并且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因此佛教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用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规则体系”,这种体系类似于哲学的定义,因此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佛教到底是宗教派别还是哲学教育争论不休。

佛经阐明佛与众生同出一源,本为一体,不会因为自己的开悟而无视众生的迷惑。所以佛教根本是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导引众生的共同努力基础之上。自度才能度他、自济才能济人,更可以理解为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到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自求得到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