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韩镜清教授 > 正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结三自性皆不离心

[韩镜清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论文】
 
八‧三四九 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
 
 
 
【疏翼】
 
  第二护法等师义中,第四结正。
 
 
 
【述记‧卷五十一】
 
  下[1]、结正也。
 
解二问[2]为二?若为初性及依他起合为门者,此初性[3]结。若分三性各别明,以下解依他。
 
  「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异生、二乘,「有漏、无漏──皆依他起」。善顺圣教,不违理故。
 
  解第二颂初句[4],及遍计所执体性非有,答问其相[5],二师异说有体、无体,宽、狭不同,辨二性别,答第二问[6]。
 
  总是广前第一颂讫,并解第二颂初句。因结上文,兼生下故。
 
 
 
【疏翼】
 
  以上第二合与依他对明中,第一广前第二十颂并解第二十一颂第一句讫。
 
 
 
【论文】
 
八‧三五○ 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疏翼】
 
  第二合与依他起对明中,第二广第二十一颂第二句。于中分二?一、释「缘所生」三字,二、释「分别」二字。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自下、解第二颂第二句。
 
  释颂中「缘所生」之三字也,释「依他」义。
 
 
 
【论文】
 
八‧三五一 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
 
 
 
【疏翼】
 
  第二广第二十一颂第二句中,第二释第一二字「分别」。于中有二解,此初解也。
 
 
 
【述记‧卷五十一】
 
  释「分别」字,唯属[7]有漏,兼显不说净分所由。
 
  或从此下,方解第二句,以上总解第一句也。
 
  今此颂中,「应知且说染分依他」,谓「分别」法──因缘所生杂染诸法,名为「分别」──依他因缘之所生故,或染依他为分别缘之所生故[8],唯杂染故。
 
此中「依他」唯说「染分」,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显通二性。明净依他,不名「分别」;染依他起,唯「分别」[9]故。显此颂中,唯明染分。
 
 
 
【论文】
 
八‧三五二 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
 
 
 
【疏翼】
 
  第二释第二句第一二字「分别」中,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一】
 
  第二、又解。
 
  「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此中通说,非由体净[10],便不缘虑。言能缘故,「是则[11]一切染、净依他」,是「此」颂「中依他起摄」,皆明「分别」故。
 
  若尔,染、净色、不相应,应非此中依他起摄!不「能缘虑」、非「分别」故。
 
  答曰?不然。说心等时,彼亦此摄。不离心故,唯识门故[12]。
 
  问?若尔,何故致「能缘」言[13]?
 
答?显能缘心遍诸染、净,皆名「分别」,并能虑故。非「缘虑」言,简除色等[14];色等虽不能缘,不离心等,故亦此摄[15]。
 
 
 
【疏翼】
 
  以上第二广释初?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二颂中,第二释第二十一颂前二句,即释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二性讫。
 
 
 
【论文】
 
八‧三五三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疏翼】
 
  第二广释初?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二颂中,第二释第二十一余半颂圆成实性。于中分二?一、释第三句「圆成实」三字,二、释「于彼常远离前性」七字。初中分二?一、显真如三义,二、显清净依他三义。初中又三?一、释名,二、显体,三、简余。
 
 
 
【述记‧卷五十一】
 
  次下、解圆成实性。先解第二颂[16]第三句。
 
  依二空[17]所显真理?一、圆满[18],二、成就[19],三、法实性[20]。具此三义,名圆成实。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云何圆成实性耶?是故颂曰?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论曰?由不变故,为「圆成实」。言「于彼」者?谓于依他起性。言「前性」者,谓遍计所执性。即于此分别中,遍计所执所取及能取性。所以者何?谓如于彼本无所取及能取,而由遍计横执着故,说名「遍计所执」。即此依他起性,恒常、毕竟远离彼所取及能取,是名圆成实性。
 
 
 
【论文】
 
八‧三五四 显此遍、常,体非虚谬。
 
 
 
【疏翼】
 
  第一显真如三义中,第二显体。
 
 
 
【述记‧卷五十一】
 
  如何真如具此三义?
 
  由此真如?一者、「体遍」:无处无故,即「圆满」义。二者、「体常」:非生灭故,即是「成就」义。三者、「体非虚谬」:诸法真理,法实性故。即此「体」言,贯通三处。论影略故,通上「遍、常」也。
 
 
 
【论文】
 
八‧三五五 简自、共相,虚空、我等。
 
 
 
【疏翼】
 
  第一显真如三义中,第三简余。
 
 
 
【述记‧卷五十一】
 
  且言「体遍」,欲显何义?
 
「遍」简「自相」。诸法自相局法体故,不通于余。若通于余,便非自相故。唯真如能遍诸法。
 
  「常」显何义[21]?
 
「常」简共相。诸法无常、空、无我等[22],虽遍诸法,体非实有。谓诸法上无体、无用,名空、无我。非有实体贯通诸法,唯有观心,无共相体[23],如前已说[24]。
 
  既尔,不应说彼体性是常法故[25]。言真如「常」,简彼「共相」[26]。
 
  又「非虚谬」言,意显何等义?「非虚谬」简「虚空我等」。小乘、外道执「虚空」、「我」亦体是常,能遍诸法。说彼「虚谬」,非法实性,故「非虚」言,简异虚空。「非谬」之言,即简「我等」,「我[27]」等妄执故。
 
又言「等」者,等卫世师「大有、和合」、僧?摇缸孕浴埂K浔思啤副椤梗?痔迨恰赋!梗?裱员颂迨恰感槊?剐裕?嵌ㄓ刑澹?矢囱浴傅取埂<次ㄕ嫒缇叽巳?澹?冈病⒊伞⑹怠寡裕?绱闻涫簟?/DIV>
 
 
 
【疏翼】
 
  以上第二释第二十一余半颂圆成实性中,第一显真如三义讫。
 
 
 
【论文】
 
八‧三五六 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
 
 
 
【疏翼】
 
  第二释第二十一余半颂圆成实性中,第二显清净依他三义。于中分二?一、显清净三义,二、颂只说真如三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问曰?若尔,净分依他体非常、遍,如何亦是圆成实摄?
 
  净分有为亦具三义?一者、「离倒」:体非染,故是实义。二者、「究竟」:诸有漏法加行善等,不能断惑,非究竟故。诸「无漏」法体是无漏,能断诸染,是「究竟」故,是成义,或无对、尽,是「究竟」义[28]。三者、「胜用周遍」:谓能普断一切染法,普缘诸境,缘遍真如,故言第三「胜用周遍」,是「圆成」[29]义。由具三义与真如同,故净依他亦得称为「圆成实」性。
 
  旧《中边》中[30]亦[31]说?无为者,无变异[32],成就入真实性[33]。一切有为法[34]道所摄,无颠倒成就故[35],境界品类中[36]无颠倒故,得入真实性[37]。
 
「无变」者,「常」义;「无颠倒」者,「非虚谬」义;「成就」者,「遍」义。
 
  由上三义,真如名成实。净分依他,但有体「遍」,及[38]「无颠倒」,但是此中第一、第三,无「究竟」义。
 
  新翻《中边》第二卷[39]云?真如、涅??[40]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合此二种,但有此中初、二之义。
 
《摄论》[41]第[42]四说[43]?何缘名圆成实?由无变异[44]故。即此「常」义,清净所缘;即此「遍」义,「一切善法最胜性故」;即此「体非虚谬」、「诸法实性」。
 
今彼《论》[45]中,但当真如圆成实性,非净依他亦圆成摄。义不具故。此中通摄,义皆同也。
 
 
 
【论文】
 
八‧三五七 然今颂中,说初非后。
 
 
 
【疏翼】
 
  第二显清净依他三义中,第二颂只说真如三义。
 
 
 
【述记‧卷五十一】
 
  虽有、无为诸净分法,皆圆成实,「然今颂中,说初」真如名圆成实,非后净分。不能简别自、共相等三胜义故。
 
  净分依他?一、非所证,二、非法性。故「今颂中,说初,非后」。此解第三句[46]「圆成实」三字。
 
 
 
【疏翼】
 
  以上第二释第二十一颂圆成实性中,第一释第三句「圆成实」三字讫。
 
 
 
【论文】
 
八‧三五八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
 
 
 
【疏翼】
 
  第二释第二十一余半颂圆成实性中,第二释「于彼常远离前性」七字。于中分二?一、总释,二、别释。
 
 
 
【述记‧卷五十一】
 
  次、解「于彼」及第四句,初、总,后、别。
 
  此、总解也。
 
  「此」圆成实「于」前所说「彼依他起上」,于一切时「常」无第一「遍计所执」。「常」是恒义、一切时义;「远离」,无义,离过失义。三性之中,所执为初,故名「前」也。此圆成实──依他起上无计所执,二我既空,依此空门所显真如为其自性。
 
梵云「瞬若[47]」,此说为「空」;云「瞬若多[48]」,此名「空性」;如[49]名「空性」,不名为「空[50]」。故依空门,而显此性,即圆成实是「空所显」。此即约表诠,显圆成实。
 
  问?空为门者,为智是空?空为异智?
 
  答?空是智境,空体非智。智缘彼空之时,显此真如故。
 
 
 
【论文】
 
八‧三五九 说「于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
 
 
 
【疏翼】
 
  第二释「于彼常远离前性」七字中,第二别释。于中分四?一、释「于彼」,二、释「常远离」,三、释「前」,四、释「性」。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下、重释第三句「于彼」二字,即约遮诠显圆成实。颂[51]第三句言「于彼」者,显此与依他不即不离。
 
  依他是所于,真如是能于。非即一法有所、能于,显如与依[52]他体非即故。若是即者,真如应有灭,依他应不生!言「不离」者,即于彼依他上有真如故。非不于彼,不可言离。若全离者,如应非彼依他之性,应离依他,别有如性!云何言「于彼」?故「于彼」言,显「不即、离」。[53]「此中唯有空[54],于彼,亦有此」也。
 
 
 
【论文】
 
八‧三六○ 「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恒非有。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二释「常远离」。
 
 
 
【述记‧卷五十一】
 
  释第四句「常远离」字。谓遍计所执是妄所执,此非暂无,恒时无故,名「常」;此体非有,故名「远离」。
 
 
 
【论文】
 
八‧三六一 「前」言,义显不空依他。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三释「前」。
 
 
 
【述记‧卷五十一】
 
  既「远离」言,无计所执,更致「前」言、此何所用?
 
  遍计所执、依他,前说。今[55]空于所执,不空于依他。「前」言,显此,颂中但言「常远离前」遍计所执。
 
 
 
【论文】
 
八‧三六二 「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四释「性」。
 
 
 
【述记‧卷五十一】
 
  已空计所执,更言「性」者,此复何用?
 
  意言真如是空之性,非即是空。空为所由[56],如方显故。
 
  如体空者,何所妨也?
 
  真如「离有」及「离无」相。若言于「空」,虽离有相,非离空相。故此「空」言,非真如体。故致「性」言,深为有用。真如离「空」,名「空性」,真如「离有」,名有性!病多起有,但说空门。若空病生,亦立有性。
 
  此意总显:圆成实性于依他上,无前所执,所显之性。故遮、表门,皆有所以。此解第二颂下二句[57]讫。虽二颂不同,明三性体讫。
 
【疏翼】
 
  以上第一别释颂文中,第一辨三性即广答前问,解释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两颂讫。
 
 
 
【论文】
 
八‧三六三 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
 
 
 
【疏翼】
 
  第一别释颂文中,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于中分三?一、释前二句,二、释第三句,三、释第四句。初中又分三。
 
 
 
【述记‧卷五十一】
 
  下、明三性异不异相,即第三颂[58]。于中有三?一、解法,二、解喻,三、结上[59]。
 
  下、解第三颂中初二[60]句[61]。
 
  此「与依他起非异、不异」者,《摄论》等[62],皆对三性明异不异。此中但对「依他起」者,以此二性有法相对,非计所执,以无体故。彼约性对,故三皆对。此约体对,彼一无体,故但对二。此中论言「由前」「不即、离」「理故」。
 
  若「与彼依他起」定「异」,「真如」应「非彼」之「实性」。既与彼异,故非彼性。若全「不异」,「此」真如「性,应是无常」,依他非常,此彼同故。
 
 
 
【论文】
 
八‧三六四 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别。
 
 
 
【疏翼】
 
  第一解法中,第二再解非一义。
 
 
 
【述记‧卷五十一】
 
  又释一义。依他「彼」、真如「此」,即体一,「俱应」是「净、非净境」!以体一故。《中边》第一[63]云?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64]。正与此同。
 
七十四说?唯此真如,圣智境。依他起性[65],凡圣智境[66]。
 
  又依他境体净[67]、不净,真如境体唯[68]是净,二性既一,彼依他境体应亦净,真如境体应不净。又依他既通凡圣境,真如应亦然!
 
既尔,即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智应无别体!本智本缘如,亦缘依他故。后得缘依他,亦缘真如故。此约见分以为妨难,故二无别。
 
  《摄论》[69]云?依他种生,成依他;由遍计所缘相故,遍计所遍计故,成遍计所执;由即[70]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不如是有故[71]。故三性「非异非不异」。
 
  世亲云?谓意识是[72]遍计,此依他起[73]为所取所缘境性,能生遍计,是[74]故亦名遍计所执。
 
  即依他起为境,生遍计心义,名计所执性。即释「遍计所缘相故」。
 
  「是所遍计故」者,即彼意识名遍计,缘彼相貌为所取境,为所遍计。由此,依他亦名计所执[75]。
 
  前性谓依他起,为遍计心之所缘故,亦名计所执。前即为境能生计心名计所执,后为计心之所缘故,名计所执,总解本论,是一义也。
 
  无性云「非异」者,依他起有,计所执无──有望于有,可得言异;有望非有,非可异故。彼既是无,望何为异?非不异者,有与非有,不成一故──依他不净,圆成净故[76]。故彼三性「非异、非不异」,此为一解。
 
  又[77],由依他是我色等,遍计所执所依止故[78],依他起名计所执。遍计所缘相故,即是依他为计所执之所依,名计所执也。此与前世亲别。
 
又「依他起,是我色等意识遍计所遍计故[79]」。即依他起为能遍计之所计执,名计所执。彼云[80]?由此意趣[81],假说依他为计所执[82]。
 
  此解第三颂上二句「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讫。
 
 
 
【疏翼】
 
  以上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中,第一释前二句亦即第一解法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颂曰?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论曰?言「故此」者,谓即依他起性毕竟远离遍计所执之自性,为圆成实。此远离性,即是法性。法性与法若异、若不异,俱不应理。是故当知依他起与圆成实非异、非不异。若圆成实与依他起异者,若尔,依他起不当由遍计所执故空!若不异者,则圆成实当不成为清净所缘!由如依他起,是以杂染为自性故。如是当说依他起不成为以杂染为性,由与圆成实性不异故,犹如圆成实性。
 
 
 
【论文】
 
八‧三六五 云何二性,非异不异[83]?
 
 
 
【疏翼】
 
  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中,第二释第三句,亦即第二解喻。文分为三?一、问譬喻,二、举颂答并释「等」字,三、合「非异非不异」法。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下、释第三句[84]。
 
  此、问譬喻。
 
 
 
【论文】
 
八‧三六六 如彼无常、无我等性。
 
【疏翼】
 
  第二释第三句中,第二举颂答并释「等」字。
 
 
 
【述记‧卷五十一】
 
  颂[85]言「如无常等性」:等取「无我」及空等,故「无我」亦复言「等」[86]。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颂曰?如无常等性。
 
此中所谓「非异、非不异」者,是所略句。喻如无常性、苦性及无我性,与无常等行非异,亦非不异。若诸行与无常性异者,若尔,诸行当不成为无常;若不异者,若尔,诸行灭已,当即成无,如无常性。苦等,亦当如是准说。
 
 
 
【论文】
 
八‧三六七 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
 
 
 
【疏翼】
 
  第二释第三句中,第二合「非异非不异」法。
 
 
 
【述记‧卷五十一】
 
  若定异者,应彼行「法,非无常等」,如青非黄,以是异故;不全异者,「无常等」,「此应非彼」行等之「共相」,如色、非色共相,与色不异故。
 
 
 
【疏翼】
 
  以上第二释第二十二颂第三句中,第二解喻讫。
 
 
 
【论文】
 
八‧三六八 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疏翼】
 
  第二释第三句「如无常等性」中,第三结上。
 
 
 
【述记‧卷五十一】
 
  结上文也。
 
  即是合喻[87]。
 
  由此道理,二性不一异,诸「法与法性,理必应然」──依他是「法」,如是「法性」,道理应尔。所以者何?「胜义、世俗,相待」立故。谓若有俗,理必有真;若无真时,待何为俗?非龟毛望兔角,可说异、一,以体无故;若有真时,理必有俗,若无俗者,待何为真?
 
  由斯道理,故前三[88]真[89],亦名为俗,真家俗故;故后三俗[90],亦名为真,俗家真故。如斯胜理,故彼二性,非异、非一。
 
 
 
【疏翼】
 
  以上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中,第二释第三句讫。
 
 
 
【论文】
 
八‧三六九 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
 
 
 
【疏翼】
 
  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中,第三释第四句。
 
 
 
【述记‧卷五十一】
 
  次第三段、释第四句「非不见此彼」。下文有二?初、总,后、别。此初也。
 
  今言「见」者,非谓眼见、意识比见,但是无漏亲证见也。「见」者,圣慧亲所得义。「非不见此」──「此」「即圆成」;「而能见彼」──「彼」依他起。即一「见」言,义通二性,密合巧言,故颂但说「非不见此彼」。要达真如,方了依他,宁说依他是凡夫境?以心上现,虽不了达,但亲所取。
 
  若论了达,唯圣非凡。若亲为境,凡夫亦得。故「彼」、「此」说,亦不相违。如世有人亲见一物,然不能识,凡境亦尔。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若于依他起性中,无有所取及能取者,云何能取彼性耶?若不能取,云何知是有耶?是故颂曰?非不见此彼?藏文作「demamthovbardemimthov/」?。
 
论曰?言「不见此」者,谓圆成实自性;言「非见彼」者,谓依他自性。于此圆成实性未观见者,即是未通达,或未现证。以由无分别出世间智当观见故,于依他起性非余智能取,由是清净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故,是故不见圆成实,则不见依他起。以非不由随出世间智后所得智观见故。
 
如《入无分别总持经》?藏文作「rnamparmirtogpar\'jugpa\'igzuvs/」?云?由后得智观一切法,同于幻事、阳焰、梦境、影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法」者,此中即说诸依他起所摄。圆成实者,犹如虚空,谓智一味相。如云「由无分别智观一切法,同于虚空轮」,由观一切依他起法,唯真如故。
 
 
 
【论文】
 
八‧三七○ 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
 
 
 
【疏翼】
 
  第三释第四句「非不见此彼」中,第二别释。于中有二?一、别释所以,二、结成。初中又二?一、达空知有,二、证真知幻。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此下、别释[91]所以。有二?初、释,后、结[92]成。此释也。
 
  地前等位,未达遍计所执之性,体是空无,终不如实知依他有。妄所执力,翳彼依他,除彼翳时,依他自现。知妄所执无,依此无门证圆成实,便了依他。故言了所执空,知依他有。此却解也[93]。
 
  又无分别智若不先达所执性空真如妙理,其后得智终不实知依他为有。显无分别智证二性也[94]。
 
【论文】
 
八‧三七一 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疏翼】
 
  第一别释所以中,第二证真知幻。
 
 
 
【述记‧卷五十一】
 
问?既要知真方了事俗,为俱?为后?
 
此叙入地[95]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焰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现,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96]当知。
 
 
 
【疏翼】
 
  以上第二别释中,第一别释所以讫。
 
 
 
【论文】
 
八‧三七二 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二结成。于中分三?一、解不如实知幻现所以,二、举八喻以明,三、结归经颂。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下、成前也。
 
  一切异生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虽亲得依他,由「我、法执恒俱」起「故,不」知「自心、心所虚妄显现」。由此不能了依他起[97],乃至八喻。谓无始来见分缘自相分,自证缘自见分亦缘自身证自证分,证自证分亦缘自自证故,故言「缘自相、见分等」。由我、法执第七识等三性之心,恒俱行故,不如实知自心虚妄,如幻事等。
 
 
 
【论文】
 
八‧三七三 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
 
 
 
【疏翼】
 
第二结成中,第二举八喻以明。
 
 
 
【述记‧卷五十一】
 
此、显依他非真实有[98],举喻以成。
 
如《大般若》广说其相[99]。
 
《摄大乘》说?云何无义,而成所行境界[100]?为除此疑,说幻事喻。云何无义,心、心所转?为此,说阳焰[101]。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此,说梦境[102]。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103]差别而生?为此,说镜像[104],彼言「影像」。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此,说光影[105]。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106]而转?为此,说谷响[107]。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108]转?为此,说水月[109]。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110],故思受生?为此,说变化[111]。
 
  彼世亲、无性皆广解,不能烦引[112]。《中边论》[113]中亦有八喻,喻计所执,如彼抄会[114]。
 
显依他性喻如此八体非实有,是虚妄有,似彼真有,故说依他「非有似有」。
 
【疏翼】
 
  《枢要》卷下广引《摄论》两释卷五,解说八喻,于《述记》文内所引《摄论》各喻,分别列释已有解外,如云?
 
此中内者,第一幻事喻所显;外是第二阳焰喻所显;受用差别,是第三梦境喻所显;身业是第五光影喻所显;语业是第六谷响喻所显;三种意业中,初非等引地是第四影像喻所显;若等引地,是第七水月喻所显;若无颠倒,是第八变化喻所显。
 
天亲菩萨二复次释,第二复次云?说幻事喻,「为除?原作「治」,即对治义。下同?眼等内六处?疑?」,「说阳焰喻,为除器世间?疑?」。?「由彼大故。于阳焰中实无有水,动摇力故,似水可得。」?「说所梦喻,为除色等所受用境?疑?。显如所梦色等实无,而能为因起爱非爱受用差别」。「说影像喻,为除身业果。显善不善身业为缘,而有余色影像生起」。「说谷响喻,为除语业果,犹如谷响」?意业三种?一、非等引地,二、等引地,三、闻种类(藏文作「thospa\'irjes\'groba/」)?。「说光影喻,为除非引等引地诸意业果。显此意业所得诸果,犹如光影」。「说水月喻,为除等引地诸意业果。显等引地诸意业果,犹如水月」。「说变化喻,为除闻种类意业。闻种类者,即是闻思之所熏习?藏文作「thospadavbsampasbsgospa\'o/」?。此即显示闻种类意差别而转?藏文作「thospa\'irjessu\'groba\'iyidkyi\'jugpa/」?,犹如变化。
 
此意为除内、外、受用差别、身、语业果、三种意业果,故说八喻。与无性不同?无性说第四影像喻,对治非等引地疑,而非第七光影喻;说第八变化喻,对治无颠倒心所化事业疑,而非对治闻种类意识疑?。
 
《金刚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此经九喻颂文,前后诸译毕同?天亲菩萨释云:别喻九事?谓相、见?应作「见、相」?、识、器、身、受?用?、过、现、未?三?世?义净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下云「此集造有九,以正智观故。由以星等九事为同法喻,喻九种正智而观于境。何谓九观?应知即是九种所观之事。何谓所观?颂曰『见、相及与识,居处、身、受用;过去、并现在,未至详观察。』此中应观『见』『如星』宿。谓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没故。应观所缘境『相』,『如翳』目人睹发团等,是妄现故。应观其『识』犹若于『灯』。此能依见由爱腻力而得生故。应观『居处』犹如于『幻』。即器世间有多奇质,性不实故(魏译作「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应观其『身』譬如『露』滴。暂时住故。观所『受用』犹若水『泡』。其『受用』性,是三事合所生性故(魏译作「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应观『过去』所有集造同于『梦』境。但唯念性故。应观『现在』事同于『电』,疾灭性故(魏译作「以?x那不住故」)。应观『未至』体若重『云』。阿赖耶识在种子位,体能摄藏诸种子故(魏译作「以于子时阿黎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故」)。作斯九种观察之时,有何利益?获何胜智?颂曰『由观察相故,受用及迁流;于有为事中,获无垢自在。』此义云何?观有为法有其三种?一、由观见境识故:即是观察集造有为之相。二、由观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观其受用,于此由彼所受用也(魏译作「以何处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三、由观三世差别转故。即是观其迁流不住。由此观故,便能于诸有为法中,获无障碍随意自在。为此纵居生死尘劳,不染其智。设证圆寂灰烬,宁味其悲」?。
 
故说九喻各依别义,不可会同。释颂异故?义净《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末云「次下别据三性、三身、真俗般若,以明观行九喻解九事云?
 
熟观生界咸如此,   智者应可务真常。
 
真常实不玄,     圆成在目前。
 
觉二体空,蛇索尽,  了一非无,镜月悬。
 
镜月悬时,实无虑,  但作他缘生福处。
 
唯识初心乍有依,   真如后念还无据。
 
无据,即般若,    胜俗,亡真假。
 
福津如筏捐、不捐,  悲智随生舍,不舍」?。
 
  《中边论》说八喻,通依他、所执二性?似,喻依他;实,喻所执。亦不相违。
 
 
 
【论文】
 
八‧三七四 依如是义,故有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疏翼】
 
  第二结成中,第三结归经颂。
 
 
 
【述记‧卷五十一】
 
此是《厚严经》颂[115]。虽依他有,而非真有。要见真已,后见依他,与长行同。
 
此上文段,准义应知。总是别解彼[116]三颂讫也。
 
 
 
【疏翼】
 
  以上第一释本颂文中,第一别解颂文讫。
 
 
 
【论文】
 
八‧三七五 此中意说: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
 
 
 
【疏翼】
 
  第一解本颂文中,第二总释颂意结答所问。
 
 
 
【述记‧卷五十一】
 
下第二段、今[117]总解彼三[118]颂意也。于中有三?初、总,次、别,后、结。此总也。
 
 
 
【论文】
 
八‧三七六 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
 
 
 
【疏翼】
 
  第二总解第二十至第二十二颂意中,第二别解。于中分三?一、解幻有依他,二、横计我法自性差别等四句妄执,三、所妄执本空所显真性。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此下、别也。
 
「谓心、心所」,即自证分;「及所变现」,即相、见分。「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愚夫等[119]不了,谓为实有,故名「诳惑」。一切三分,皆[120]名依他起。
 
 
 
【论文】
 
八‧三七七 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横计我法自性差别等四句妄执。
 
 
 
【述记‧卷五十一】
 
「于此」依他「横执我、法」,或是「有」,或是「无」,或「俱[121]」,或「不俱[122]」;或是「一」,或是「异」,或「俱[123]」,或不俱[124];或是实,或是不实,或俱[125],或不俱[126];如是等。
 
今此「有、无,一、异」为首,「俱、不俱」通二处。「等」者,等一切执。但执所执,「如空华等[127]」,若性、若相,无少所有。一切「都无」者,「名遍计所执」。此遍计执,亦依圆成而起。此中但言依他起者,以心相分影像是依他性,依此执为圆成实故。从实而言,但言依他。
 
  又依他起是安足处,稍可言说,及拟宜故,但执依他。圆成不尔,故不说也。实亦依执,如二乘无常、无我、无乐净等。
 
 
 
【论文】
 
八‧三七八 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三所妄执本空所显真性。
 
 
 
【述记‧卷五十一】
 
于「依他起」,「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及心所一切相分「等真性,名圆成实」。
 
 
 
【疏翼】
 
  以上第二总释颂意结答所问中,第二别解讫。
 
 
 
【论文】
 
八‧三七九 是故此三,不离心等。
 
 
 
【疏翼】
 
  第二总释颂意结答所问?三性不离唯识所以?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五十一】
 
此、总结也。
 
「故此三」性「不离心」、心所相分等。此即略解三性体相。
 
上来第一、广解三性,第二、略解三性讫。
 
 
 
【疏翼】
 
  以上第一广答外问所以解释三颂中,第一略解第二十至第二十二颂文三性讫。
 
 
 
 
 
 
 
 
--------------------------------------------------------------------------------
 
[1]「下」字,《金藏》有,余无。
 
[2]《金藏》作「问」,余作「句」。
 
[3]「性」字,原本论《述记》作「师」,今依上文改。
 
[4]即第二十一颂之初句「依他起自性」。
 
[5]即答问遍计所执其相云何。
 
[6]即「与依他起复有何别」。
 
[7]《金藏》作「属」,余作「局」。
 
[8]如八分别生三事。
 
[9]「分别」二字《金藏》、《义演》、金陵本,均作「依他」,与上文重。 
 
[10]《金藏》作「体净」,余作「净故」。
 
[11]「则」字,《金藏》作「即」。
 
[12]唯识所变现故。
 
[13]「别抄」卷四作:
 
何故论云「能缘虑故」,简不缘耶?
 
[14]「别抄」云?
 
解云?意显胜缘,通染、净心皆名「分别」,谓不简?所?缘即不是识。
 
[15]「别抄」云?
 
色等虽不能缘,由不离识,故亦识摄。又解,云「分别」者,就能变强为名,故作是说也。
 
 「分别」不但有强弱之分,亦有粗细、隐显等分。
 
[16]即第二十一颂。
 
[17]即我执、法执空,或能取、所取空。
 
[18]「圆满」,梵文为「paripurna」;藏文为「yovssu/」。
 
[19]「成就」,梵文为「sajpanna」;藏文为「grubpa/」。
 
[20]「法实性」,梵文为「svabhava」;藏文为「vobobid/」。
 
[21]「别抄」卷四云?
 
问?何故以常简法共相,以释成就?岂不苦、无常等,遍诸法上有实体耶?
 
[22]「别抄」作「苦、无常等」。
 
[23]「别抄」云?
 
观心上现,随观心转有空等相,而无实体。
 
[24]如本论卷二云?
 
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
 
[25]「别抄」云?
 
问?圆成实性遮诸共相,谓无常等,无常之理,岂不常耶?解云?今取色等之上生灭之相,此即无常。又解云?色心实法?x那生灭,即此非常,故亦所遮。即亦所简。
 
[26]《佛地经论》卷六云?
 
如实义者,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此少异。彼说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若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如缕贯华,名为共相。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虽缘法苦,无常等,亦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瑜伽》卷十五中云「或有清净现量(藏文作「dagpa\'imvonsum/」)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如是等类,名不共世清净现量」。《瑜伽》卷七十八、即《解深密经》四种道理中,清净证成道理第一,「现见所得相(藏文作「mvonsumdudmigspa\'imtshanbid/」)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藏文作「\'jigrtennamvonsumdudmigspa/」),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真如虽是共相所显,以是诸法自实性故,自有共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名共相。自相亦与一切共相不一异故,是故彼论说诸法上所有实义皆名自相,此经不尔,故无相违。
 
[27]「我」字,《金藏》有,余无。
 
[28]「或」等八字,《金藏》有,余无。
 
[29]「成」字,《金藏》有,余无。
 
[30]本论《述记》原作「上」,今改。即〈真实品〉。
 
[31]「亦」字,《金藏》无。
 
[32]原文作「异」,本论《述记》作「无倒」二字。
 
[33]此段文,《大正藏》作「无为、无变、无倒,成就入真实性」,真谛
 
 译《中边分别论》作:
 
无变异、无倒、成就,二真实?此二句颂文,新译无,藏文有?。
 
[34]《金藏》作「法」,合原文。《义演》牒文及余本作「皆」。
 
[35]「无颠倒成就」,藏文作「phyincimalogpasyovssugrubpaste/」。
 
[36]「境界品类」,新译作「于境」。藏文作「wesbya\'idvospola/」。
 
[37]《中边论》长行释此文作:
 
无为法者,无变异成就,得入真实性摄。一切有为法道所摄,无颠倒成就故,境界品类中无颠倒故,成就真实者。
 
 「无变异成就,入真实性」,藏文作「\'gyurbamedparyovssugrubpas
 
 yovssugrubpa\'o/」。
 
[38]「及」字,《大正藏》作「俱」。
 
[39]即〈辨真实品〉。
 
[40]「真如、涅??」四字,旧译及藏文无。
 
[41]见《摄论》卷二、两释卷第四。
 
[42]「第」字,《金藏》有,余无。
 
[43]「说」字,《金藏》作「论」。
 
[44]原作「异」,本论《述记》作「易」。
 
[45]即《摄论》。
 
[46]第二十一颂第三句「圆成实于彼」之「圆成实」三字。
 
[47]「瞬若」,梵文为「wunya」。
 
[48]「瞬若多」,梵文为「wunyata」。
 
[49]「如」字,《金藏》误作「姓」。
 
[50]「空」,藏文为「stovpa/」。「空性」,藏文为「stovpabid/」。
 
[51]即第二十一颂第三句「圆成实于彼」之后二字「于彼」。
 
[52]《金藏》作「依」,余作「彼」。
 
[53]《辩中边论》卷上〈辨相品〉首颂云?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54]「此中唯有空」,藏文作「stovpabidni\'dilayod/」。汉译于多处
 
 以能显「空」,代所显「空性」。
 
[55]「今」字,《金藏》误作「令」。
 
[56]即为门义。
 
[57]即第二十一颂三、四句「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58]即第二十二颂「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
 
 彼」
 
[59]原作「之」,今改。初中又二?一、解非一异所以,二、再解非一
 
义。此即初中初文。
 
[60]《金藏》作「二」,余误作「三」。
 
[61]「下解第三颂中初二句」九字应在「于中有三」之前。此前应更有
 
「于中分三」等文。
 
[62]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及《辩中边论》卷上。
 
[63]《中边论》卷上〈辨相品〉说「空性之相」颂。
 
[64]「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藏文作「gbisdvosmeddvosmedpa\'idvospostovstovpa\'imtshanbiddoyodpamayinmedpa\'avminthadadgcigpa\'imtshanbidmin/」。
 
 论曰?
 
「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为性。故此空相非有、非无。云何「非有」?无二有故。云何非无?有二无故。此显空相非有、非无。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此即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
 
[65]「性」字,《金藏》有,余无。
 
[66]《瑜伽》卷七十四原文为:
 
问?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圣智所行。
 
问?圆成实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圣智所行。
 
[67]「净」字,《金藏》有,余无。
 
[68]「唯」字,《金藏》有,余无。
 
[69]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
 
[70]「即」字,《金藏》作「即由」。
 
[71]《摄论》卷二此段文原作:
 
由何异门?藏文作「rnamgravs/」?,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藏文作「kundurtogpa\'irgyumtshanyinpadav/」?,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藏文作「deskuntubrtagspa\'iphyirro/」?。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藏文作「jiltarkuntubrtagspadeltardegtanmedpa\'iphyirro/」?。
 
[72]「是」字,原作「名为」二字。
 
[73]「依」等三字,原文无。
 
[74]「是」字,《金藏》无。
 
[75]《摄论‧世亲释》原文:
 
谓彼意识名为遍计。此为所取所缘境性,能生遍计?藏文作「kunturtogpaźesbyabayidkyirnamparwespaskuntubrtagspaźesbyaba\'imtshanmarbzuvnasdmigspa\'ivobobidduskye\'o/」。应译为「由所谓能遍计意识,执取所谓所遍计之相,为所缘自性,而生起」?,是故亦名遍计所执。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者,即彼意识,名为遍计。缘彼相貌,为所取境,为所遍计?藏文作「kunturtogpaźesbyabayidkyirnamparwespadeskuntubrtagspaźesbyabadmigspar\'gyurmtshanmasbzuvnaskunturtogparbyedpas/」?。由此义故,依他起性,亦名遍计所执自性。
 
[76]《摄论‧无性释》此段原文作:
 
非异者,谓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有、非有故──有望于有,可得言异;非望非有,兔角等无。非不异者,有与非有,不成一故,依他起性与圆成实亦复如是──性不清净、性清净故。
 
[77]「又」字,原无。
 
[78]见《摄论‧无性释》卷四。原文作:
 
由依他起是我色等遍计所执所依止故。
 
[79]「依他起是我色等意识遍计所遍计故」,藏文作「kunturtogpaźesbya
 
bayidkyirnamparwespasbdagdavgzugslasogspa\'idvosporkunturtogste/」。
 
[80]即无性释。
 
[81]「意趣」,藏文作「dgovspades/」。
 
[82]此句引文原作: 
 
由此意趣,假说依他起为遍计所执。
 
 智周《演秘》云?
 
由依他起能起第六能遍计心,方执离识实我法等。
 
[83]「不异」二字,依《金藏》改,余作「非一」。
 
[84]「喻」字,《金藏》有,余无。
 
[85]此为第三句。
 
[86]等取苦等。
 
[87]「即是合喻」四字,《金藏》有,余无。
 
[88]「三」字,《金藏》作「立」。
 
[89]即世间、道理、证得三种胜义。
 
[90]道理、证得、胜义三种世俗。
 
[91]《金藏》作「以下别释」四字,余作「释此」二字。
 
[92]「结」字,《金藏》有,余无。
 
[93]道邑《义蕴》云?
 
前文正解要达真理,方了依他。此云:未达遍计空,不达依他有。未达望已达,为却解也。
 
[94]《枢要》卷下云?
 
证三性之前、后、中,与诸处三文不同。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唯识章〉中会?十种义门中,「第七观法何性」有二种,有漏依他及无漏依他为「能观」,而「所观」性者,《摄论》(卷二、两《释》卷六)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藏文作「yidkyibrjodpasnavba\'idongyimtshanbidla\'jugpas/」),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藏文作「rnamparrigpatsamla\'jugpas/」),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乃至(中略「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藏文作「rnamparrigpatsamgyi\'duweskyavbzlognas\'jugste/de\'itshebyavchubsemsdpa\'dongyi\'duwesrnamparbwigpadelayidkyibrjodpathobpa\'ichoskyibagchagskyirgyulasbyuvbadedagdondusnavbathamscad\'byuvba\'iskabsmedpayinno/」〉,故似唯识〈藏文作「rnamparrigpatsamdusnavba/」〉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藏文作「gavgitshedonthamscadlarnamparmirtogpa\'imivlagnaswiv/」〉,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藏文作「choskyidbyivlamvonsumgyitshulgyisgnaspa/」〉」)。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藏文作「de\'itshebyavchubsemsdpa\'de\'idmigsparbyabadavdmigsparbyedpambampasmbampa\'iyewesrnamparmirtogpa\'byuvste/」),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又云「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藏文作「mivdavdvosgbisphantshundu/globuryinparyovssubtsal/」);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藏文作「btagsparnampagbispola/detsambiddubtsalbarbya/」)。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藏文作「yavdagjibźinyovswespas/donmedparnirtoggsumdav/demedphyiryavdemedpar/mthovgsumla\'jugpayin/」)」。无性解云「言『实智』者,谓从寻思所生四种如实遍智。『观无义』者,谓观其义本来无有。『唯有分别三』者,观见唯有三种分别?谓名分别(藏文作「mivdurtogpadav/」)、自性假立分别(藏文作「vobobiddubtagsparrtogpadav/」)、差别假立分别(藏文作「khyadpardubtagsparrtogpa\'o/」)。『彼无故此』者,谓义无故,观此三种分别亦无。『是即入三性』者,如上所说即是悟入三种自性」。
 
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亦依无性、世亲两《释》)。
 
《成唯识》(卷八引《密严经》卷下颂文)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如是上下三处不同。
 
《摄论》初文?暖、顶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
 
《摄论》第二文?暖、顶、(四)寻思悟入(前)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
 
《成唯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别有三文,义理唯二?一者、实证(《佛性论》卷二作「通达」或「得」)。二者、相似(《佛性论》作「照了」。如云「问曰?修观行人能如真实理入分别性,照了何性耶?答曰?了真实性。问曰?修观行人如真实理入真实性,照了何性?答曰?了依他性故。然后得真实性,是名通达」)。
 
《成唯识》(及《佛性论》)中据实亲证,由(能观)无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证得后二性故。证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证(得)彼计所执无。无法体、无智,何所证?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执,不说别证。但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所执。然正体智达无、证理,多说此智证计所执。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证无;故于初地,方名证得。
 
《摄论》初文悟圆成者,据实证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时、少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亦非亲证,故据实说。(《瑜伽》卷七十四初云?「问?诸观行者通达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行于相?当言行于无相耶?答?若以世间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相〈藏文作「\'jigrtenpa\'iwespasrtogspanimtshanmalaspyodparbrjodparbya\'o/」〉。若以出世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无相〈藏文作「mtshanmamedpala/」〉如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当知亦尔。」)
 
《摄论》次文悟入三性,总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名悟入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虽未证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相,而未证真,二取俱亡,与真智观相似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智位名入圆成,实谓悟入。《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明悟入。
 
《唯识》据真实别证二性,通证所执。虽文有异,而不相违。余所有文、皆准此释」?。
 
何故二空理有浅深?悟生不必悟法。二性亦有浅深,不悟深时,必不悟浅,要达理方达事也?
 
答?二理有别障,断生执时,不悟法空,二性无别障,不悟本理时,不能悟末事。未有先悟事而后悟生空,故悟真理,方了俗事。思之可解。
 
[95]「此叙入地」四字,《金藏》有,余无。
 
[96]即本论卷九中,如云?
 
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97]「起」字,原作「也」,今改。
 
[98]《佛性论》卷二初云?
 
因缘义无倒故,是以对分别性?即遍计所执性?,故名为有。对后真性,故非实有,是名有不真实。
 
[99]见《大般若经》卷五十五、卷二百九十一、卷三百七十九等。
 
 今只以初分〈着不着品〉第三十六之五、卷二百九十一,说「五蕴」
 
 为例云?
 
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执是色、是受、想、行、识,亦不执由色、由受、想、行、识,亦不执属色、属受、想、行、识,亦不执依色、依受、想、行、识。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虽知诸法如幻乃至如寻香城,而不执是幻;乃至是寻香城,亦不执由幻;乃至由寻香城,亦不执属幻;乃至属寻香城,亦不执依幻,乃至依寻香城。
 
 又如初分〈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之一、卷三百七十九云?
 
汝等当知色如梦,都无自性,受、想、行、识,如梦都无自性。色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事、如寻香城、如变化事,都无自性。受、想、行、识,如响乃至如变化事,都无自性。
 
[100]见《摄论》卷二、两《释》卷五。原文作:
 
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
 
 《摄论‧无性释》解云?
 
于虚妄义所起诸疑?藏文作「norbabiddusombizabaste/」?,云何无义,遍计度时,分明显现似所行境?藏文作「jiltardonmedpakunbrtagspaspyodyuldu\'gyursbamdusemspa/」??为遮此疑,说幻事喻。如实无象,而有幻象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
 
[101]《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阳焰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复如是?藏文作「phyirolgyisnodkyi\'jigrtenyavdebźinno/」?。
 
 《摄论‧世亲释》亦解云?
 
由动摇故,虽无有义,而生水觉。
 
[102]「境」字,原作「喻」。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极成昧略?藏文作「bsduspar\'gyurba\'o/」?,虽无女等?藏文作「molasogspa\'i/」?种种境义,有爱非爱境界受用;觉时亦尔。
 
[103]「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转」,藏文作「lasdgebadavmidgeba
 
 rnamskyi\'brasbu\'dodpadavmi\'dodpa/」。
 
[104]「镜像」,原作「影像」。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别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藏文作「mbamparmagźagpa\'idgebadavmidgeba\'isemspalaskyivobolabrtennas/」?,影像果生,亦复如是?藏文作「medbźinduyav\'brasbu\'grubpa\'o/」?。
 
 《摄论‧世亲释》解云?
 
譬如影像实无有义,即于本质起影像觉,然影像义无别可得,此亦如是应知虽无爱与非爱真实果义、而现可得。
 
[105]《摄论‧世亲释》解云?
 
如弄影者?随其意愿?,有其种种光影可得,虽有多种光影可得,而光影义实无所有?藏文作「jiltargribma\'irtsedmo\'dodpa\'idbavgisrnampasnatshogssgyurbarbyedpanadenimigyorgyidonmedbźinduyavrnampasnatshogssusnavbanidmigsso/」?,识亦如是无种种义,而有种种义现?似?可得?藏文作「debźinrnamparwespayavdonrnampasnatshogsmednayavdonrnampasnatshogspabidsnavbayinno/」?。
 
[106]「戏论言说」,藏文作「thasbadbrjodpasnatshogs/」。
 
[107]《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谷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言说境界?藏文作「rnaba\'iyulmavporgnaspa/」?,种种言说语业,亦尔?藏文作「vaggilasbźinduyavthasbadrnampasnatshogssugnasso/」?。
 
[108]「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藏文作「yavdagpar\'dzinpa\'itivve\'dzin
 
 gyispyodyul/」。
 
[109]「水月」,藏文作「chuzla/」。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水月润滑澄清性故,虽无有月,而月可取?藏文作「jiltarchugwerba(藏文世亲《释》作「rlanpabid」)davdavba\'iphyirzlabamedbźinduyavde\'inavnayodpar\'dzinpadebźindu/」?。缘实义境之所熏修润渍为性诸三摩地相应之意,亦复如是。虽无所缘实义境界。而似有转?藏文作「yavdagpa\'idonladmigspabidduyidchespa\'irlangyisbdagbidkyitivve\'dzindavldanpa\'iyidkyavdmigspa\'idonmedbźindu\'juggo/」?。
 
此与影像有何差别?定不定地?藏文作「mbambźagpadavmbammabźagpabiddu/」?,而有差别。有说面等众缘和合,水镜等中面等影生分明可取。如众彩力颇胝迦?梵文「sphatika」?等种种色生?藏文作「dpernabebargźagpalasogspa\'idbavgiswellasogspaltabu\'osbamdusemsna/demayinte/」?。为不尔耶?所取差别?藏文作「thadaddu\'dzinpa\'iphyirro/」?,如离水、镜,月、面等影分明可得?藏文作「khronpa\'inavltarbźindavzlabalasogspa\'igzugsbrbanmelovdavchudavthadadpardmigspaltar/」?,颇?迦等所现众色,则不如是;故非同喻。又非我等许有水等种种实义,有法不成,故非比量。
 
[110]「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藏文作「byavchubsemsdpa\'
 
 semsphyincima?藏文缺「ma」字,今依汉译加?logparnamssemscan
 
 gyibyabasgrubpa\'iphyirbsamsbźindu/」。
 
[111]《摄论‧世亲释》解云?
 
譬如变化实无有义,由化者力一切事成?无性作「而能化者,无有颠倒,于所化事,勤作功用」?,非变化义而不可得;应知此中亦复如是所受自体其义虽无?藏文作「bdaggiluslenpa\'idonmedbźindu/」?,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受自体义现可得?藏文作「yavsemscanthamscadkyidonbyedpapo\'ibdaggiluslenpa\'ibebardmigsparbltabarbya\'o/」?。
 
 《摄论‧无性释》又解云?
 
依此变化,说名变化。……虽无遍计所执有情?义?,于依他起诸有情类,由哀愍故?藏文作「rjessubzuvbar\'dodpas/」?,而往彼彼诸所生处,摄受自体。
 
[112]《摄论‧无性释》结前解云?
 
应知此中唯有尔所虚妄疑事?所谓内、外、受用差别、身业、语业、三种意业、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无颠倒,于此八事诸佛世尊说:八种喻,诸有智者闻是所说,于定不定地能正解了。
 
[113]见《中边论》卷下〈辨无上乘品〉。
 
[114]如论文解十无倒中,第四「不动无倒」颂文「非无如幻等」云? 
 
前说诸义离有非有?藏文作「dongyimedpadavyodpagovdubwadmathagpagavyinpadeni/」?,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藏文无「马」。下同?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性」,藏文作「dvospo/」?,亦非全无。乱识?藏文作「\'khrulpatsam/」?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藏文作「jiltargzuvbadav\'dzinparsnavbaltaryodpamayinla/」?。「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藏文作「mi\'phroba/」。藏文《摄论》中作「rnamparg·yevla/」,汉译作「散动」?。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
 
 《中边论述记》卷下云?
 
其阳焰等似水等事,喻依他性,于焰等上执实水等,喻计所执。故论说言「如应当知」。此等八喻,《摄大乘》等唯喻依他,说其事故。此中通喻遍计所执,通说执故,亦不相违。广如《摄论》?卷二、两《释》卷四?等说。
 
问?依他、所执,皆同八喻,此二俱通有及非有,二性何别?依他有体,及有作用,但不真实,异于真如不如所执。遍计所执但似妄情有法显现,无体无用,不同依他妄情是有,不如实知,实体非无,故二性别。又依他同缘法、可断法、谛摄法、蕴界处法、能所执法,遍计所执,则不如是,故二性殊。
 
[115]不空译《大乘密严经》卷下云?
 
若法是无漏,其义不可舍;自觉圣智境,此性名真实。
 
诸法相差别,已说其自性;若离自性门,诸法不明了。
 
[116]「彼」字,《金藏》无。
 
[117]「今」字,《金藏》作「后」。
 
[118]「三」字下,《金藏》有「行」字。
 
[119]「等」字,《金藏》无。
 
[120]「一切三分皆」五字,《金藏》有,余无。
 
[121]「俱」,即亦有亦无。
 
[122]「不俱」,即非有非无。
 
[123]「俱」,即亦一亦异。
 
[124]「不俱」,即非一非异。
 
[125]「俱」,即亦实不实。
 
[126]「不俱」,即非实非不实。
 
[127]「等」,谓石女儿,龟毛、兔角、沙中油。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