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韩镜清教授 > 正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广「遍计」与「彼彼」

[韩镜清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论文】
 
八‧三○五 初能遍计,自性云何?
 
 
 
【疏翼】
 
  第二安慧护法等师解第二十颂文中,第二广问答对依他起兼释?第二十颂?次半颂文。于中分三?一、广释第一句「能遍计」,二、广释第二句「所遍计」,三、广释第三四句「遍计所执自性」并与?第二十一颂?「依他起」合解。初中分二?一、广「能遍计」,二、广「彼彼」。初中又二?一、问,二、答。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自下、广解初颂[1]及依他起[2]。
 
  下、广解三种问答[3],为三段[4],然释[5]第三句中[6],与「依他」合解。下先广「遍计」,后广「彼彼」[7]。
 
  既言[8]初句是「能遍计」,故论次问。此问辞[9]也。
 
【论文】
 
八‧三○六 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遍计。
 
 
 
【疏翼】
 
  第一广第二十颂第一句「能遍计」中第二答。于中有二师说不同,依次分二?一、安慧等师义,二、护法等师义。初中分二?一、标宗,二、引教为证。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此安慧等义[10]。即通三性有漏之心无非执者,即[11]五、八识,唯有法执;七,唯有人;六,通二种。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解第二十颂云?
 
论曰?为依所分别内外诸事种种差别,显示无数能分别故,颂说「由彼彼分别」言。
 
言「分别种种事」者,谓内外诸事,最后乃至佛法,即唯此为遍计所执自性。此中说其成因,谓「无所有」。如所分别境事,如是即此自性无故,说无所有。由如是故,此事唯是遍计所执自性,非以依诸因缘为自性。所以者何?于同一事,或无有事中,见有更互不同众多分别转,便谓同一事或无有事成为不同自性,不应理故。由如是故,此诸一切唯是分别性。以彼诸义是遍计所执故。如经说云?善现!如诸愚夫、异生所执着,如是诸法非有。
 
 
 
【论文】
 
八‧三○七 虚妄分别为自性故。
 
 
 
【疏翼】
 
  第一安慧等师义中,第二引教为证。于中分三?一、引《楞伽》等,二、引《摄论》等,三、引《解深密经》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若有漏心有如无漏,不起执者,即不应言「虚妄分别」!若不执心,名「妄分别」,即无漏心,应名「虚妄分别」之心!即以此理,明有漏心皆能遍计。
 
  《楞伽》[12]、《中边》等文,皆言八识是妄分别。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解第十七颂曾云?
 
次前所说三种「识转变」者,即是分别。谓以增益之义为其行相,三界所有心、心所有法,说名「分别」。由此阿赖耶识、染污意、转识自性,及彼相应三种分别、所分别器、我、蕴、界、处、色、声等诸事,皆无有故。即此识转变,说名「分别」,以无所缘故。
 
 
 
【论文】
 
八‧三○八 皆似所取、能取现故。
 
 
 
【疏翼】
 
  第二引教为证中,第二引《摄大乘》论等。
 
 
 
【述记‧卷五十一】
 
  圣教中,说二取名执[13]。有漏诸心,既似能取、所取相现,故皆有执。非有取心,不名取故;非无执心,似二取故。一切经论,皆有此文──《摄大乘论》第四卷中[14],及《辩中边》皆作是说。
 
 
 
【疏翼】
 
  如《辩中边论》解〈辩相品〉第三颂云?
 
「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藏文作「gzugslasogspa\'idvosporsnavba/」?;「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藏文作「rnamparrigparsnavba/」?」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此境非实有」者,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
 
  安慧《释》云?
 
言「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现?藏文作「logparsnavba/」?故」者,似义、似有情二者,由现似所取性故。颠倒显现不得有故,无有行相,即无义境之因。其余二种由现似能取自性故,非是无有行相。即说颠倒显现是无义境之因。
 
  安慧解释《庄严经论》第十一〈寻求诸法品〉?藏文作「chosyovssutsholba\'iskabs/」?观察有、无为、有、无漏之八颂中,第四颂「五种所相?藏文作「mtshonbya/」?」云?
 
由「心」声即显示识及影像。何以故耶?此心现似二种行相?一、现似所取,二、现似能取。此中现似五根及五境者,即现似所取,由此显示「色」;现似能取者,谓现似眼识乃至意识六种识,由此显示「心」。由具有见?即见分,藏文作「ltabarbcas/」?之「见」声,乃指诸心所有法。诸心所有法何故说为「见」耶?一切心所有法以明了驰散为自性故?藏文作「gsalźivrgolpa\'iravbźinyinpas/」?,说名为「见」。由此显示「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及无为二种所相姑略。见德格,mi,185A.5?。
 
 
 
【论文】
 
八‧三○九 说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故。
 
 
 
【疏翼】
 
  第二引教为证中,第三引《解深密经》等。
 
 
 
【述记‧卷五十一】
 
  「所执自性」之「妄执」习气,即能执心等种子[15]。《瑜伽》第五十一,及《显扬》[16]等,说阿赖耶识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17]」为所缘故[18]。
 
  若有漏心有不执者,有有漏种第八不缘,何故论说第八缘妄种?《瑜伽》第七十七[19]及《解深密经》[20]说第八缘相、名、分别习气[21]。五十一说缘遍计种,故遍计种通有漏一切心。即善心等中,许有法执[22]。安慧等师义。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安慧等师义讫。
 
  安慧解释《庄严经论》第十一〈寻求诸法品〉观察有无为,有无漏之八颂中,第五颂说「三相各有三种?初相三种?」云?
 
遍计所执相亦有三种?说此为瓶、为氆氇,即言语。瓶及氆氇,即所语义。如如之想,即心所有法。分别谓此是瓶性,非是氆氇,此是青性,非是黄,成为相想?藏文作「mtshanma\'i\'duwespa\'i/」?境界;即瓶、氆氇、黄、青等,依此等境,想心所转起。意即诸善言说者,于瓶、氆氇等,分别谓此是瓶、此是氆氇。即于如是分别之境界──瓶及氆氇等,说为遍计所执相。此即遍计所执相第一种。
 
于言「彼习气」?指《摄论‧世亲释》所说?中,即于如其语义之想所有相,分别谓「彼」。彼之习气浸润在阿赖耶中?藏文作「kungźilarlanpa/」?,又于或时,能为生起如其语义想数之因,是故?密意?说此习气为遍计所执相。此即第二种遍计所执相。
 
言「由此亦现似是遍计执相」?明友译作「非真分别故,是名分别相」?中,谓由此习气,或时诸不善言说婴孩,于此「颈直、挺腹、滚圆」,虽无如所语言当说名为瓶之义想,然亦由心现似瓶相,虽不知即为瓶性,然若见瓶,亦起分别谓此是何物,亦是遍计所执相。此即第三种遍计所执相?明友译作「无觉分别相」?。
 
此颂义若略说,此即若能遍计,若为因能遍计,二者显示为遍计所执相。何者为能遍计耶?由善言说者分别谓此是瓶,由不善言说者若见瓶时,则分别谓此是何物。若为因生起能遍计,即此由彼习气能遍计度。
 
言「如言语所有义想」中,「言语」者,谓说名为瓶及氆氇。「如言语之义想」者,谓说为瓶名之义,即所谓「腹滚、圆颈、直挺」,了知并分别如是名与义相连属,彼之相者,即想境界瓶及氆氇等。此即遍计所执相第一种。
 
言「此言语所有习气」中,言语之种子积集于阿赖耶中而有。或时由为分别因故,说为「遍计所执」。此即遍计所执相第二种。
 
言「从此习气为此义」中,言语习气积集于阿赖耶中,从此诸不善言说亦现似瓶及氆氇,说为遍计所执,即为如是所执之义。由言「若由诸不善言说」,「瓶」声谓说为腹及滚圆,如是不知瓶名及义相连属之婴孩,即说为「不善言说」。
 
言「虽无如言语之义想,亦当现似」中,诸不善言说于见瓶时,虽无言说谓此是瓶性非是其余,但见瓶时亦由分别,谓此是何者故,亦说为遍计所执相之义。
 
此中言「如所言语之义想,谓心所有法」中,乃解说「如所言语之义想」之义。观见说之为瓶及氆氇等之瓶及氆氇事已,分别谓此是瓶非是氆氇,即是心所有法。如是分别即心所有法,说为如所言语之义想。
 
言「所有彼之所缘──即彼之相」中,即所谓彼诸心所有法之境界──瓶、氆氇、黄、青等,说为「彼之相」。
 
言「如是习气为因,生起所遍计,密意说此二为遍计所执相」中,即于习气因亦说为遍计所执。由是能现似遍计所执法之因故。若诸善言说者,假说为瓶;诸不善言说者,于见瓶时分别谓此为何者,亦说为「遍计所执」。以所取、能取分别有故,若如是者,习气因及所遍计二者亦说为「遍计所计」。?见德格版,mi,185b.7;187a.1?
 
 
 
 
 
【论文】
 
八‧三一○ 有义: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护法等师义。
 
 
 
【述记‧卷五十一】
 
  下第二、护法等师。下文有三?一、标宗,二、立证,三、会违。此初也。
 
  全非五、八识,六、七[23],亦非一切心。执我法者,方能计故。
 
 
 
【论文】
 
八‧三一一 唯说意识能遍计故。
 
 
 
【疏翼】
 
  第二护法等师义中,第二立证。于中依次有十证,即有十「故」字句。此第一证也。
 
 
 
【述记‧卷五十一】
 
  所以者何?
 
  下、证有十,十「故」字是。
 
  若能计心通八识者,如何《摄论》第四但说意耶[24]?
 
【论文】
 
八‧三一二 意及意识,名意识故。
 
 
 
【疏翼】
 
  第二立证中,第二证。
 
 
 
【述记‧卷五十一】
 
  问?如第七识亦能遍计,而彼《论》[25]中唯说意识,不言第七。岂七不能?七识既能,而不说者,明五、八识亦能,而[26]不说!
 
  第七名意,与第六识合而言之,总名「意识」。既是已说,谁言不说?如小乘中「业」、「业道」。思但是「业」,而非是「道」;贪等三法,是「道」,非「业」;身、语二法,亦「业」,亦「道」。第七名「意」,第六名「意识」,总合名意识,故无前难[27]。
 
 
 
【论文】
 
八‧三一三 计度分别,能遍计故。
 
 
 
【疏翼】
 
  第一立证中,第三证。
 
 
 
【述记‧卷五十一】
 
  安慧等云?何故不许唯第六识能遍计度?
 
  余之七识虽亦能计,不能遍计;《摄论》不说,非余不计。
 
  《摄论》[28]第四,本、释二论皆作[29]此解云?第六识能周遍计度[30],体顺彼名;余不能[31]故,彼论不说。
 
  又汝如「业」、「业道」合说者,我亦尔──第七名「意」;五、八、名「识」;第六名「意识」。彼论总合为言,名「意识」,亦有何过?故知八识皆能遍计[32]。五、八既无计度,明无分别,而不起执。《摄论》本第四云「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乃至「是故意识无边行相而转,善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33]」,非五、八识能普计故。
 
  [34]若尔,第七不能普计,应非此收!
 
  此言不尔!三分别[35]中,计度分别能[36]为七中有相分别,乃至不染[37],非五、八识有此能故。其第七识有计度故,可是此收,五、八不尔。
 
  无性云?意识有分别者,由能[38]显示[39]、随念分别所杂糅[40]故[41]。
 
  「显示」者,即「计度[42]」,非是自性,余亦有故。此为正解。
 
 
 
【论文】
 
八‧三一四 执我、法者,必是慧故。
 
 
 
【疏翼】
 
  第二立证中,第四证。
 
 
 
【述记‧卷五十一】
 
  前师云[43]?计度分别计相[44]粗者[45],五、八即无;自性、任运、有相分别,此等细者,五、八说有;理[46]亦何爽?
 
  虽[47]《摄论》约粗计度分别为言,不言五、八;五、八二识实能遍计。
 
  又一切八识,简无漏心,故言意识能有分别;非谓唯言第六、七识。世亲《摄论》[48]唯言:由此品类,能遍计度[49],不简何者,无性偏解本论,故以「显示」等言简别,此有何妨?
 
  后[50]难之云?非五、八识恒与慧俱,宁容有执?
 
 
 
【论文】
 
八‧三一五 二执必与无明俱故。
 
 
 
【疏翼】
 
  第二立证中,第五证。
 
 
 
【述记‧卷五十一】
 
  前[51]师云[52]?若计度慧粗,五、八无,细者亦有!
 
  若尔,何故慧数非是遍行?
 
  我、法「二执,必无明俱」,非善心中有无明故,彼无痴善根性相违故。
 
 
 
【论文】
 
八‧三一六 不说无明有善性故。
 
 
 
【疏翼】
 
  第二立证中,第六证。
 
 
 
【述记‧卷五十一】
 
  彼前师言?此有何失?
 
  我如汝小乘寻、伺俱起。寻、伺性顺,可许俱起,善心、无明性便相返!《瑜伽》等[53]论皆不说故,下[54]「二障中」当引彼文[55],如何善心内而说有无明?
 
【论文】
 
八‧三一七 痴、无痴等,不相应故。
 
 
 
【疏翼】
 
  第二立证中,第七证。
 
 
 
【述记‧卷五十一】
 
  彼若言:一切有漏皆名不善,说名为善,行相轻故者,相违之法,不相应故。如无惭与惭,不得俱起,痴、无痴等,例亦应然[56]。
 
 
 
【论文】
 
八‧三一八 不见有执,导空智故。
 
 
 
【疏翼】
 
  第二立证中,第八证。
 
 
 
【述记‧卷五十一】
 
  若言:有漏皆是不善,无痴与痴,非谓相应,痴相轻微,名无痴者;若无漏心,必二空观,随一现起,若有漏心,必有法执,即加行智既有法执,如何能导空智现前?非由于水,引火生故;非暗为先,导明生故。
 
 
 
【论文】
 
八‧三一九 执有、执无,不俱起故。
 
 
 
【疏翼】
 
  第二立证中,第九证。
 
 
 
【述记‧卷五十一】
 
  又加行心,随顺圣教作我法空观,名曰「达无」。既有法执,名为「执有」,如何「执有」心,与「达无」之智而俱起也?彼既不俱起,明加行心非有法执。
 
 
 
【论文】
 
八‧三二○ 曾无有执,非能熏故。
 
 
 
【疏翼】
 
  第二立证中,第十证。
 
 
 
【述记‧卷五十一】
 
  又,若有漏心皆有法执,法执之心必有势力,应异熟生心亦是能熏!有漏之心有势用故,如善、恶等。然汝执第八亦非能熏,是异熟心无势用故,不见有执势用之心无能熏者,应第八识亦是能熏!不尔,便与比量相违。
 
 
 
【疏翼】
 
  以上第二护法等师义中,第二立证讫。
 
【论文】
 
八‧三二一 有漏心等,不证实故,一切皆名虚妄分别。
 
 
 
【疏翼】
 
  第二护法等师义中,第三会违。于中有四?一、会第一违,二、会第二违兼返难,三、会第三违,四、总结。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若尔,何故《楞伽》、《中边》上卷等言:三界八识皆妄分别?《显扬》十六说亦同此。[57]
 
  下文、会违。会违有三,此初会也。
 
  为会彼言[58]?虽善[59]位等作二空观,而是假相,不如无漏「证实[60]」理故。一切八识名「妄分别」,非「妄分别」皆是执心[61]!
 
 
 
【论文】
 
八‧三二二 虽似所取、能取相现,而非一切能遍计摄。勿无漏心亦有执故?
 
 
 
 
 
【疏翼】
 
  第三会违中,第二会第二违兼难。中分为二?一、会违兼难,二、唯返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62]若有漏心有非执者,如何说有二取相现?《中边》第一说虚妄心、心所似二相现,故皆有执也!
 
  此会第二违,有二?一、会,二、难。此会及初难。
 
  诸有漏心虽似所取、能取相现,「而非一切能遍计」心。由依他起善、无记心,虽有二取现,非皆起执!非以似二,便计一切皆「能遍计」!有计度分别二取相现之心,能遍计故。彼《中边论》唯据六、七二识为论[63]。
 
  若似二取,皆是执者,「勿无漏心亦有执故」;一切菩萨、二乘后得无漏之智有二取相,应皆有执!《佛地》第七但说二乘无漏有执。准《二十》释[64]菩萨后得亦有法执,与《佛地》不同[65]!彼但说二乘无漏有执。
 
 
 
 
 
【论文】
 
八‧三二三 如来后得,应有执故!
 
 
 
【疏翼】
 
  第二会第二违兼难中,第二唯返难,即第二返难也。返难有四,此下尚有第三、第四两难。
 
 
 
【述记‧卷五十一】
 
  [66]此但言佛无,显余亦有[67]!
 
  难前师言?佛应有执!有二取相故,如诸菩萨现二相故。
 
 
 
【论文】
 
八‧三二四 经说:佛智现身、土等,种种影像,如镜等故。
 
 
 
【疏翼】
 
  第二唯返难中第三返难。
 
 
 
【述记‧卷五十一】
 
  若救言「如来后得」,无二相者,违圣教失!
 
  且无相分,违《佛地经》:第八俗智,名大圆镜[68]也。谓现法乐声闻[69];八部庄严道场[70],即变化声闻等是;第七[71]平等[72];乃至[73]成所作智[74],皆有现能[75];故佛四智皆有二相。故论说言「现身、土等,如镜等故」。勿谓余智皆此譬喻[76],但可现相义可同故。此证无漏有相分也。
 
 
 
【论文】
 
八‧三二五 若无缘用,应非智等。
 
 
 
 
 
【疏翼】
 
  第二返难中,第四返难。
 
 
 
【述记‧卷五十一】
 
  若如来智无见分者,即「无缘用,应非智等」!此即违理。
 
  「等」者,等取余心、心所。
 
  难云?如来菩萨无漏四智品应非智品。无见分等故。如虚空等。
 
  既成此已,翻向上成?谓凡夫二乘等有漏善,及无记智品,并无漏心品应无法执。非染污心,有二相故,如佛无漏智品。彼计如来无漏智品非有执故。
 
  《璎珞本业经》下卷云:明暗一相、善恶一心等者,是??惩豕?77]安陀师[78]偈义,故知前师所说非也。
 
 
 
【疏翼】
 
  以上第三会违中,第二会第二违兼返难讫。
 
 
 
【论文】
 
八‧三二六 虽说藏识,缘遍计种,而不说唯,故非诚证。
 
 
 
【疏翼】
 
  第三会违中,第三会第三违。
 
 
 
【述记‧卷五十一】
 
  前师[79]难云?若有漏心非皆有执,说藏识缘「种」,何独「遍计」?
 
  此、会第三违。更有别释,如第二卷[80]。
 
  此中且据有漏强者,谓「遍计种」。不言有漏种皆是「遍计」。
 
  既尔,复不言第八唯缘遍计种子。既无「唯」言,明第八所缘之种,更有多也。
 
 
 
【疏翼】
 
  以上第三会违中,第三会第三违讫。
 
 
 
【论文】
 
八‧三二七 由斯理趣,唯于第六、第七心品,有能遍计。
 
【疏翼】
 
  第三会违中,第四总结。
 
 
 
【述记‧卷五十一】
 
  次、护法论师总结上也。
 
  由此如上所说理趣,唯于有漏第六、第七二心之品有能遍计。五、八名识,入意识摄,未见文故,故非五、八「能遍计」也。此等征逐,《佛地》第七「二障」中征[81],下二障中[82]自当对辨。此则[83]广前「遍计」二字。
 
 
 
【疏翼】
 
  以上第一安慧护法广解第二十颂初句中,第一广解「遍计」二字讫。
 
 
 
【论文】
 
八‧三二八 识品虽二,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遍计不同,故言彼彼。
 
 
 
【疏翼】
 
  第一安慧护法广解第二十颂初句中,第二广解「彼彼」二字。
 
 
 
 
 
【述记‧卷五十一】
 
  自下、广前[84]「彼彼」之言。
 
  「识品虽二」者,第[85]六、七二识也,总名「遍计」。以是一故,更不须论[86]。
 
  但言「二」等。《摄大乘》第四[87]说?遍计有二种?一、自性计,二、差别计。世亲释云?如于眼等计自性,于此[88]计为常、无常等之[89]差别[90]。
 
  七十三说?一、无差别,二、有差别[91]。复有二?一、加行执,二[92]、名施设执[93]。
 
  《显扬》十六说?一、文字,二、非文字[94]。
 
  又有二?一、分别自体[95],二、分别所依[96]缘事,摄八分别者是。
 
  七十四说?一、随觉,二、随眠[97]。
 
  「三」者,谓:一、我,二、法,三、用[98]。或自性、随念、计度分别,如《对法》第二说[99]。
 
  「四」者,《摄论》说?一、自性计,二、差别计,三、有觉计,谓善名言者[100],四、无觉计,谓不善名言者[101]。
 
  七十三说?一、计自相,二、计差别,三、计所取,四、计能取[102]。
 
  「五」者,《摄论》说?一、依名计义,二、依义计名,三、依名计名,四、依义计义,五、依二计二[103]。
 
  《显扬》十六[104]及七十三说一种五,与此同[105]。
 
  七十三文[106]又有五?一、计义自性:此有四,谓计自相等[107]。二、计名自性:此有二,谓无差别等[108]。三、计染自性:谓「有贪」等[109]。四、计净自性:与染相违[110]。五、计非染净自性,谓此色[111]是能、所取等[112]。
 
  复有五种[113]?一、贪,二、?,三、合会,四、别离,五、舍随与[114]等。《显扬》十六与此文同。
 
  复有五种?一、无常计常,二、苦计乐,三、不净计净,四、无我计我[115],五、于诸相中遍计所执自性执。[116]
 
  「六」者,《显扬》十六说?一、自性计:谓计色等实有相。二、差别计:谓遍计色等实有色、无色等。三、觉悟计:谓善言者执[117]。四、随眠计:谓不善言者执[118]。五、加行计──此有五?谓贪、?等[119]。六、[120]名遍计:谓此有二──谓文字、非文字所起。[121]
 
  「七」者,即七分[122]别──谓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如《瑜伽》第一[123]、《对法》第二说。
 
  「八」者,《显扬》十六等[124]说八分别者?一、自性分别:谓分别色等想[125]事、色等自性[126]。二、差别分别[127]。三、总执[128]分别[129],四、我[130]分别[131]。五、我所分别[132]。六、爱分别[133]。七、不[134]爱分别[135]。八、爱不爱俱相违[136]分别[137]。
 
  三事[138]者,一、谓戏论所依、缘[139]色[140]事[141],二、见我慢事[142],三、贪?痴事[143]。此等广解八分别生三事,如《瑜伽》第三十六、《显扬》十六说。[144]
 
  「九」者,以理为之,即缘九品计执,九地亦然,九结俱品执,亦是[145]。
 
  「十」者,即《摄论》[146]第四说──《对法》第十四:虽名「分别」[147]非能遍计──一、根本分别:第八识[148]。二、缘相分别[149]:色等识。三、显相[150]分别:眼等识,并所依[151]。四、缘相变异[152]分别:老等变异[153],五、显相变异[154]分别:变异所有变异[155]。六、他引[156]分别:闻不正法类[157]。七、不如理分别:外道类[158]。八、如理分别:闻正法类[159]。九、执着[160]分别:我见类[161]。十、散动[162]分别,即十散动[163];十散动,亦为十。此「能遍计」分别之体[164]。
 
  又《对法》第十二说[165]「于见无见见[166]」等十[167]。
 
  又十相十六空所除,如七十七[168]说。
 
  十一者,即十一识──「谓身、身者识」等。缘此十一生分别,名十一分别,如《摄论》说[169]。
 
  十二者,十卷楞伽第四[170]说?一、言语分别:乐言语故,二、可知分别,三、相分别,四、义分别,五、实体分别,六、因分别,七、见分别,八、建立分别,九、生分别,十、不生分别,十一、和合分别,十二、缚不缚分别[171]。
 
  十三者,无也。
 
  十四者,不可记事分别[172]。
 
  十五者,亦无。
 
  十六者,十六空所除[173],或三空所除。《显扬》十五云[174]?[175]一、根[176]缚[177],二、有情[178]缚等[179]。
 
  十七者,《对法》第二说「谓相见」等[180]。
 
  十八者,十八空所除[181],乃至[182]二十句我、我所见[183],二十空所除[184]。六[185]十五句我、我所见。
 
  《对法》第十二:二十八见、六十二见等[186]。故此论中言「十等」也。
 
  七十四等[187]说?随依他起尔所分量,遍计亦尔,故无量种[188]。此论言「等」。此一一[189]皆如所引诸论,各自广分别,不别烦引。上来已广初行第一句[190]讫。
 
 
 
【疏翼】
 
  以上第二广问答对依他起兼释第二十颂次半颂文,第一广释第一句「能遍计」讫。
 
 
 
【论文】
 
八‧三二九 次所遍计,自性云何?
 
 
 
【疏翼】
 
  第二广问答对「依他起」兼释第二十颂次半颂文中,第二广「所遍计」,即广释第二句「遍计种种物」。于中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自下、广第二句。
 
  若言「能遍计」,已问答讫。言「所遍计自性是[191]何」?
 
 
 
【论文】
 
八‧三三○ 《摄大乘》说:是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
 
 
 
【疏翼】
 
  第二广「所遍计」即广释第二句中,第二答。
 
 
 
【述记‧卷五十一】
 
  三性之中,「是依他起」。
 
  言「所缘缘」,必是有法,「遍计心等[192]」以此为缘。亲相分者,必依他故,不以圆成而为境也,彼不相似故。
 
  《摄论》第四,唯说依他起性,是所遍计[193]。
 
【论文】
 
八‧三三一 圆成实性,宁非彼境?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简别余二性。于中分二?一、简圆成实,二、简遍计所执。初中又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此、外人问。
 
  七十六[194]说胜义无性[195],无如所执,胜义相也[196],至下当知[197]。亦以彼为疏所缘缘,非是相分──不相似故,极疏远故[198]。
 
【论文】
 
八‧三三二 真非妄执所缘境故,依展转说,亦所遍计。
 
 
 
【疏翼】
 
  第一简圆成实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五十一】
 
  依他,是妄,可计少分为彼相分。此真不然,不相近故,远亦不遮[199]。
 
 
 
【疏翼】
 
  以上第二简余二性中,第一简圆成实讫。
 
 
 
【论文】
 
八‧三三三 遍计所执,虽是彼境,而非所缘缘,故非所遍计。
 
 
 
【疏翼】
 
  第二简别余二性中,第二简遍计所执。
 
 
 
 
 
【述记‧卷五十一】
 
  「所执虽」是「遍计」心「境,而非所缘缘,故非所遍计」。[200]「所遍计」者,据有法故。境义同[201]通,无法名「境」,「所缘缘」局,无法即非,故唯依他是所遍计。
 
  七十四说?由何故遍计?由依他起[202],即是此也。
 
  何故七十四又说遍计所执非凡圣智境[203]?
 
  「以无相故」,言俱非境。以[204]相分者,非无法故。无法,「非所缘缘」,「所缘缘」者,必是有法。彼性可言所缘之境,故「彼」言「境」,而非是「缘」,以无体故,说为非境[205]。非不对心,说为非境,是故此性,说为「应知」[206]。
 
  若非对心,云何令知?又说遍计唯凡境故[207]。
 
  此即广前第二句颂讫。
 
【疏翼】
 
  以上第二广问答对「依他起」兼释?第二十颂?次半颂文?「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中,第二广释第二句「所遍计」讫。
 
 
 
【论文】
 
八‧三三四 遍计所执,其相云何?
 
 
 
【疏翼】
 
  第二合与依他起对明,即广问答对「依他起」兼释?第二十颂?次半颂文?「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中,第三广释第三四句「遍计所执自性」并与「依他起」合解。即问答第三段中亦分为二?一、合二为问,二、正答二问。初中又二?一、问体相,二、问差别。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佛知无不?若知,如何成所缘?若不知,如何言遍智[208]?此义应思,如第七卷[209]、《唯识》中解[210]。
 
  自下广前第三、四句,并解第二颂[211]中初句,问体相也。
 
 
 
【论文】
 
八‧三三五 与依他起,复有何别?
 
 
 
【疏翼】
 
  第一合二为问中,第二问差别。即问与第二十一颂中初句「依他起自性」何别。
 
 
 
【述记‧卷五十一】
 
  问二差别,合二问也。
 
 
 
【疏翼】
 
  以上第三广释第三四句「遍计所执自性」并与「依他起」合解中,第一合二为问讫。
 
 
 
【论文】
 
八‧三三六 有义: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遍计所执。
 
 
 
【疏翼】
 
  第三广释第三四句「遍计所执自性」并与「依他起」合解中,第二正答二问。于中有二师义不同,依次分二?一、安慧等师义,二、护法等师义。初中复二?一、立宗,二、引证。初立宗中,又分为二?一、答初问,二、答第二问。此初师答第一问也。
 
 
 
【述记‧卷五十一】
 
  此师有二?初、立宗,后、引证。
 
  偏答初问。
 
  诸心、心所虽各体是一自证分,而似依他二分而生?谓见、相分。诸经论中说「二取」者,是此二也。如是二分,虽体似有,理实无也。此之二相,《中边》等说为计所执[212]。
 
 
 
【论文】
 
八‧三三七 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虚妄分别缘所生故。
 
 
 
【疏翼】
 
  第一立宗中,第二答第二问。
 
 
 
【述记‧卷五十一】
 
  答第二问。
 
  显二差别?此二所依识等体事,实从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从虚妄分别种子缘生故。
 
  此师意说?唯自证分是依他有。所取、能取,见、相二分是计所执。如龟毛等,是无法故[213]。
 
 
 
【疏翼】
 
  以上第一安慧等师义中,第一立宗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于遍计所执后,当说依他起自性。是故颂曰?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论曰?言「分别」者,此中即显示依他起自性。言「缘所生」者,即显示所说依他起之生起因。此中「分别」者,谓善、不善、无记种种差别,三界一切心、心所法。如《辩中边论》云?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由他因缘能增上故,名为「依他」。即便生起义,应说依托除自以外所余因缘而生。已说依他起性。
 
 
 
【论文】
 
八‧三三八 云何知然?
 
 
 
 
 
【疏翼】
 
  第一安慧等师义中,第二引证。于中分二?一、问二分何以非有,二、引《辩中边论》等二差别证。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下、引证。
 
  云何知彼二分非有?
 
 
 
【论文】
 
八‧三三九 诸圣教说:虚妄分别是依他起,二取名为遍计所执。
 
 
 
【疏翼】
 
  第二?安慧等师义?引证中,第二引《中边论》等证二差别。
 
 
 
【述记‧卷五十一】
 
  辨二差别。
 
  「虚妄分别,是依他起」。旧《中边》云?虚妄总类者,三界心、心所[214]。新翻论云?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215]。《显扬》十六云?分别体性,所谓三界诸心、心法。《瑜伽》[216]、《摄论》[217]等,皆有此言?谓三界心、心所。故「依他起」,从因缘生。
 
  其「二取名遍计所执」,旧《中边》颂云?无二,有此无。长行云?「无二」者,谓无所取、能取。「有此无」者,谓但所取、能取无。新翻:无二,有无故[218]。《摄论》[219]、《显扬》[220]等,此文非一。
 
  今此第一,即安慧等多师并说此义。
 
 
 
【疏翼】
 
  以上第二正答二问中,第一安慧等师义讫。
 
 
 
【论文】
 
八‧三四○ 有义: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
 
 
 
【疏翼】
 
  第二正答二问中,第二护法等师义。
 
 
 
【述记‧卷五十一】
 
  下、护法等菩萨方更分别。
 
  第二师说文中有四?一、标宗,二、引证,三、破斥,四、结正[221]。
 
  见、相二分因缘生者,亦依他起。依此二分妄执定实为有、为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为一、为异,为俱、不俱等。
 
  此以「有、无」为一偏句,「一、异」为二偏句,为首,「俱、不俱」通二处。「此二」见、相,「方名遍计所执」。非因缘生二法,名遍计所执[222]。
 
 
 
【论文】
 
八‧三四一 诸圣教说: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故。
 
 
 
【疏翼】
 
  第二护法等师义中,第二引证。于中有二?一、引三唯教,二、引五法及十一识等教。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因会前师所[223]引文证,下、引证也。
 
  《摄大乘论》第四卷说「唯识、二、种种」[224]。
 
  彼云「唯识」,此言「唯量」。彼言「二」者,此名「唯二」。彼自解言?唯量者,无境故[225];唯二者,有见、相故;种种者,种种行相而生起故。[226]
 
  由有相、见,得成二种,故见、相分是依他起[227]。《佛地经》说现身土等[228],及第二卷所引四至教[229]皆有二、三、四分,故言「种种皆名依他起故」。
 
  又「种种」者,是见分、相分各有种种行相义,如《摄论》说[230]。
 
【论文】
 
八‧三四二 又相等四法、十一识等,论皆说为依他起摄故。
 
 
 
【疏翼】
 
  第二引证中,第二引五法及十一识等教。
 
 
 
 
 
 
 
【述记‧卷五十一】
 
  又五法[231]中,「相等四法[232]」,唯除真如[233]。
 
  「十一识」者,一、「身」,二、「身者」,三、「受者」,四、「彼所受」,五、「彼能受」,六、「世」,七、「数」,八、「处」,九、「言说」,十、「自他别[234]」,十一、「善恶趣死生识[235]」。
 
  眼等五根,名「身」;「五识所依意界」,名「身者」[236];「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名受者识[237]」;此等三识,以六内界为性。色等六尘,名「彼所受」;「六识界」,名「能受」;「似三时影现」,名「世」;「似一等算」[238],名「数」;「似村[239]园[240]等现」,名「处」;「似见闻觉知等[241]言说相[242]」现,说名「言说」;起「我、我所执」,名「自他别」[243];似五趣等相[244]现,名「善、恶趣死生识」;此等门义,如《摄论》说[245]。
 
  此中既言「身识」、「所受识」、「处识」、「言说识」、「善、恶趣生死」,合五识名依他起,故相分亦依他也。《瑜伽》七十二[246]、三[247],《显扬》十二[248]、十六[249],明五法;《摄论》第四明十一识[250],及相[251]、名等[252];彼皆说为依他起摄[253]。故知二分非计所执。论言「等」者,等相识等[254]、色等、处等。
 
 
 
【疏翼】
 
  以上第二护法等师义中,第二引证讫。
 
 
 
【论文】
 
八‧三四三 不尔,无漏后得智品二分,应名遍计所执。
 
 
 
 
 
【疏翼】
 
  第二护法等师义中,第三破斥。于中分五?一、难无漏智有执,二、难依他起相分非所缘缘,三、难二分不熏种,四、难习气不作因缘,五、难自证分应同二分。初中分二?一、第一难无漏智有执,二、许与不许进退两妨。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下、破斥中,有五过难,此为第一。
 
  若诸相分非依他者,佛等「无漏后得智品」所变「二分,应名」「所执」!
 
  应立量云?有漏非染二分,非计所执。是非染心现二分故。如无漏心现二分等。
 
 
 
【论文】
 
八‧三四四 许,应圣智不缘彼生,缘彼智品应非道谛!不许,应知有漏亦尔!
 
 
 
【疏翼】
 
  第一难无漏智有执中,第二许与不许进退两妨。
 
 
 
【述记‧卷五十一】
 
  若许无漏见、相二分,如二乘等亦计所执,则应「圣智不缘」自依他相分等生!若缘相生,便计所执,能缘依他所有「智品,应非道谛」!有相分故,如有漏心。若不许,圣智虽有二分,非计所执。应知有漏心亦应尔!有二分故,如无漏心。
 
【疏翼】
 
  以上第三破斥中,第一难无漏智有执讫。
 
 
 
【论文】
 
八‧三四五 又若二分是遍计所执,应如兔角等,非所缘缘。遍计所执体非有故。
 
 
 
【疏翼】
 
  第三破斥中,第二难依他起相分非所缘缘。
 
 
 
【述记‧卷五十一】
 
  第二难也。
 
  若有漏「二分」,皆「是计所执」者[255],应「非所缘缘」!
彼言计所执性[256],二非有故,「如兔、角等」。彼计二分,「非所缘缘」。
 
 
 
【论文】
 
八‧三四六 又应二分,不熏成种,后识等生,应无二分。
 
 
 
【疏翼】
 
  第三破斥中,第三难二分不熏成种。
 
 
 
 
 
【述记‧卷五十一】
 
  「所缘缘」者,陈那破他[257]。就他为论──我即唯识,何藉缘生[258]?
 
  第三难也[259]。
 
所执二分不熏成种。以无法故。如石女儿。即后识等[260],应无二分!然彼所计所有二分,种生之时,但自证现行,是依他起;种生二分,便计所执;故为此难。不尔,此文是逐他义,非谓极成[261]。
 
 
 
【论文】
 
八‧三四七 又诸习气,是相分摄,岂非有法,能作因缘?
 
 
 
【疏翼】
 
  第三破斥中,第四难习气不作因缘。
 
 
 
【述记‧卷五十一】
 
  第四难也。
 
  有漏「习气」是识「相分」[262]。相分既非有,岂体[263]非有之法能作因缘[264]?「假法如无,非因缘故」[265]。汝执相分体非有故。彼执种子非真有体,自证分缘,仍非相分。
 
今说自宗,言「相分摄」,故为此难。
 
 
 
【论文】
 
八‧三四八 若缘所生内相、见分,非依他起,二所依体例亦应然,无异因故。
 
 
 
【疏翼】
 
  第三破斥中,第五难自证应同二分。
 
 
 
【述记‧卷五十一】
 
  第五难也。
 
  从「缘所生」,不离于识内之二「分,非依他起」,二分所依依他起识「体,例亦应」尔!「无异」所以,彼此可别。若心外二分[266],非因缘生,可非依他起。然彼师计能生之种有二?能生所生现行及[267]计所执[268]。故以自证为例,例之[269]。
 
应立量云?因缘所生二分是依他起。因缘种子生故。如自证分。
 
  又唯自证分,如何缘证自证?如何缘种?岂一心中亦量、非量?得自缘故。许有见分,则无此失。
 
  若更立分者,即初自证不自内缘,亦见分摄!
 
 
 
【疏翼】
 
  以上第二护法等师义中,第二破斥讫。
 
 
 
 
 
 
 
 
--------------------------------------------------------------------------------
 
[1]即第二十颂。
 
[2]即第二十一颂。
 
[3]「问答」二字,《金藏》有,余无。
 
[4]「段」字,《金藏》有,余无。
 
[5]「释」字,《金藏》有,余无。
 
[6]「中」字,《金藏》无。
 
[7]「下先广」等九字,原置「此问辞也」四字之下。
 
[8]「言」字,《金藏》作「云」。
 
[9]即第一段问答中,第一。
 
[10]《金藏》作「义」,余作「执」。
 
 梵、藏安慧释论所有颂中,「遍计」均作「分别」。
 
[11]「即」字,《金藏》有,余无。
 
[12]十卷《楞伽》卷七中,《七卷》本卷五中有文说「八识虚妄」。如《十
 
 卷》本云?
 
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枝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藏文作「khovdumachudpas/」?,三缘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于七识无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体相续恒注不断,本性清净,离无常过?藏文作「marigpa\'ignaskyisalasskyesparnamparwespabdundavlhancigdurgyamtshochenpo\'irlabsbźindurtagtulusrgyunmi\'chadpamirtagpa\'ibespadavbralba/bdagdusmrabalasrnamparlogpa/winturavbźingyisyovssudagpa\'juggo/」?。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妄想为因?藏文作「yavdagpamayinparyovssurtogpa\'irgyulasskyespa/」?,境相为缘?藏文作「dbyibskyibyabadavbyebragladmigspa/」?,和合而生。
 
[13]《辩中边论》卷一〈辩相品〉初云?
 
「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
 
 该论《述记》云?
 
「能取」、「所取」,遍计所执,缘此「分别」,乃是依他。以是能缘?即「能遍计」?非所执故。非全无自性,故名为「有」。
 
[14]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如论云?
 
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藏文作「gbiskyinirnamparrigpargyumtshandav/ltabadavbcaspa\'iphyirro/」?。
 
 《摄论‧无性释》卷四中云?
 
眼等诸识了别境界,能见义边,说名见分?藏文作「yulsosorrnamparrigpassnavba\'iltabasniltabadavbcaspa\'o/」?。又所取分,名相;能取分,名见;是名二性?藏文作「yavnagzuvba\'ichanirgyumtshan/\'dzinpa\'ichaniltabaste/gbisso/」?。
 
 又云?
 
于一识中,一分变异似所取相,一分变异似能取见?藏文作「rnamparwespagcigkhonachagcignigzuvbadav/chagcigni\'dzinparcigcar\'byuvvo/」?。
 
[15]「子」字,《金藏》无。
 
[16]见《显扬》卷十七。
 
[17]「种」字,原作「习气」。
 
[18]《瑜伽》卷五十一原文为:
 
「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
 
[19]「七」字,《述记》原作「六」,今改。
 
[20]即《解深密经》第三〈心意识相品〉。
 
[21]《摄论‧世亲释》卷一原文为:
 
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22]《佛地经论》卷七初云?
 
有义:法执及无明等,遍在一切善恶无记有漏心品及与二乘无漏心品。皆不了达法无我故,皆似相分见分起故。
 
[23]「六、七」二字,《金藏》有,余无。
 
[24]《摄论》卷二、两《释》,如论云?
 
复次,有能遍计?藏文作「kunturtogpa/」?,有所遍计?藏文作「kuntubrtagsparbyaba/」?,遍计所执自性乃成。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藏文作「ravbrjodpa\'ibagchagskyisabonlasbyuvbadav/」?,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藏文作「thamscadlartogpaskunturtogpaźesbyabasnakunturtogpaźesbya\'o/」?。
 
又依他起性,名所遍计。又若由此相?藏文作「rnampagavdu/??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义?藏文作「rnampagavduźesbyabanijiltarźesbyaba\'ithatshiggo/」?。
 
复次,云何遍计?藏文亦作「能遍计」?能遍计度?缘何境界?取何相貌?藏文作「mtshanmar\'dzinpagav/」??由何执着?藏文作「mvonparźenpagav/」??由何起语?藏文作「vagkunnasslovbagav/」??由何言说?藏文作「thasbadgav」??何所增益?藏文作「sgro\'dogspagavgiskunturtogcena/」??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取彼相貌?藏文作「gźangyidbavgivobobidladermtshanmar\'dzinpa/」?,由见执着?藏文作「ltabasdelamvonparźenpa/」?,由寻起语?藏文作「rnamparrtogparnamskyisvagkunnasslovba/」?,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藏文作「thasbad\'dogspa/」?,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藏文作「medpa\'idonlayoddoźessgro\'dogspaskunturtoggo/」?。
 
 《摄论‧无性释》解云?
 
「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者,无始生死所有意识戏论?藏文无「戏论」二字?名言熏习种子,为此生因?藏文作「thogmamedpa\'i\'khorbanathasbaddubrjodpaste/de\'ibagchagsni\'di\'isabonno/」?,「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者,谓无边色等影识名言熏习种子为因?藏文作「gzugslasogspamtha\'yasparsnavba\'irnamparrigpabrjodpa\'ibagchagskyirgyulasbyuvbaste/」?,似彼生故。是故一切无边行相分别而转?藏文作「de\'iphyiryidkyirnamparwespanirnampamtha\'yaspa\'irnamparrtogpathamscadkyis\'byuvba\'o/」?。
 
 又前解「由种种成唯识性」云?
 
「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等者,谓彼意识有能一时取一切义增上势力?藏文作「donthamscaddmigspalayidkyirnamparwespadbavbyedpa/」?,眼识为初,法识为后所安立相?藏文作「rgyumtshanbiddurnampargnaspaste/?,是其相分?藏文作「dedaggisdergyumtshandavbcaspa\'o/」?,即此意识了别义边,说名见分?藏文作「yidkyirnamparwespa\'irnamparrigpasniltabadavbcaspaste/」?。由此意识遍分别?藏文作「thamscadlarnamparrtogparbyedpadav/」?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藏文作「rnamparrigpathamscadkyirnampar\'byuvba\'itshulcanyavyinte/」?,是故意识说名相、名见,亦名种种?藏文只作「yidkyirnamparwespade/\'disltabaźesbya\'o/」?。
 
[25]即《摄论》。
 
[26]「而」字,《金藏》有,余无。
 
[27]《瑜伽》卷十五亦以「意根」代意识说,如云?
 
意受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
 
 《对法》卷三亦云?
 
「自相共相一切时一切境界能取」者,谓第六根所生。
 
 「意」与「意识」有时可通,可互影显。
 
[28]《摄论》卷二、两《释》四。
 
[29]「作」字,《金藏》无。
 
[30]《摄论》原文: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
 
[31]《金藏》作「能」,余作「然」。
 
[32]此下护法等云。
 
[33]「遍计」,藏文作「kunturtogpa/」。
 
[34]以下安慧等说。
 
[35]《对法》卷二云?
 
三分别者,谓自性分别?藏文作「ravbźingyisrnamparrtogpa/」?、随念?藏文作「rjessudranpa\'i/」?分别、计度?藏文作「mvonpardpyodpa\'i/」?分别。「自性分别」者,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藏文作「daltarbyuvba\'i\'dubyedmyovbana/」?,自相行?相?分别?藏文作「gavravgirnampa\'irnamparrtogpa\'o/」?。「随念分别」者,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相?分别。「计度分别」者,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藏文作「lkogtugyurparnamsla/」?,思构行?相?分别?藏文作「mvonparrtogpa\'irnamparrtogpa\'o/」?。
 
[36]「能」字,《金藏》作「然」。
 
[37]《杂集论述记》卷十一云?
 
七分别依《对法》,依前六识论?五识唯缘现在,名任运?论云「初分别(藏文作「ravgivavgis\'jugpa\'i/」)者,谓五识身如所缘相无异分别(藏文作「dmigspalabkrabarmabzuvbas/」),于自境界任运转故(藏文作「ravgiyuljiltababźinduravgivavgis\'jugpa\'iphyirro/」)?。意识中缘三世有,故分二?过、现有境名有相,未来有境,名无相?论云「『有相分(藏文作「mtshanmadavbcaspa/」)别』者,谓自性、随念二种分别。取过、未境种种相(藏文作「daltardav\'daspa\'iyulbkrabas\'dzinpa\'i/」)故。『无相(藏文作「mtshanmamedpa/」)分别』者,谓希求未来境行(藏文作「ma\'ovspa\'iyulyinla\'jugpa\'i/」)分别」?。于三世无境分四,皆计度故?论云「皆用计度分别以为自性」?。依已受、未受显别,故二?论云「以思度故,或时寻求,或时伺察(藏文作「res\'ga\'nirnamparrtogpa\'ikundu\'tshollo/res\'ga\'nisosorrtoggo/」)」?。无境体无,不可依境以分,但随行相粗、细、染、不染位四?论云「或时染污(藏文作「bonmovspacandu\'gyurro/」),或不染污种种分别」?,故不增减。若依《瑜伽》?卷一中及卷七十三?,唯依意识分七。于三世曾有境,分有相、无相;根熟善言,未熟不善言,以分此二。唯于现境势?力?,任运一种,三世粗、细行相以分二。染、不染以分二。不说后四皆是计度。「染污」等言,仍言过去顾恋行,未来希求行,现在执着行故。
 
[38]「能」字,原作「有」。
 
[39]「显示」,藏文作「vesparrtogpadav/」。
 
[40]「杂糅」,藏文作「rjessudranpa\'irnamparrtogpadav\'brelba\'i/」。
 
[41]《摄论‧无性释》原文作: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者,由有显示、随念分别所杂糅故。
 
[42]「计度」,藏文作「mvonpardpyodpa/」。智周《演秘》谓「亦名思
 
 择」。
 
[43]即安慧等。
 
[44]「相」字,《金藏》作「想」。
 
[45]「者」字,原作「高」,今改。
 
[46]「理」字,《金藏》在「爽」字下。
 
[47]「虽」字,《金藏》无。
 
[48]即《摄论‧世亲释》卷第四。
 
[49]《摄论‧世亲释》原作:
 
为欲显示由此品类能遍计度故,又说缘名为境等。
 
[50]即护法等师。
 
[51]即安慧等。
 
[52]「云」字,《金藏》作「言」。
 
[53]见《瑜伽》卷五十八、五十九,《佛地经论》卷七初。
 
[54]即本论卷九初。
 
[55]《瑜伽》卷五十九云?
 
复次,诸烦恼略有三?一、欲界系,二、色界系,三、无色界系。问?如是三聚几不善?几无记?答?初一分是不善,余二聚是无记。诸不善者是有异熟,非余。
 
 本论《述记》卷五十三末云?
 
即是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不言通善,如何乃言善心中有法执?法执必有无明俱故。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于?藏文作「由」?颠倒心所有无智,名染污愚。不颠倒心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又此?藏文有「一切」二字?无明总有二种?一、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藏文作「ma\'drespa/」?无明。非无愚痴而起诸惑?藏文作「rmovsparmagyurpalanibonmovspa\'ga\'\'avmi\'byuvbas/」?,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藏文作「于有贪等所余烦恼中,即亦有无明故」?名烦恼相应无明。若无?由?贪等诸烦恼?所?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藏文为属啭声?,钝慧补特伽罗所余士夫?汉译作「钝慧士夫补特伽罗」,今依藏文改为「钝慧补特伽罗所余士夫(藏文作「skyesbugavzagwesrabrtulbadelasgźanpa/」)?,诸不如实简择?藏文作「所有不如实遍显现性」(藏文作「jiltababźindukuntusnavbabiddav/」)?、覆?藏文作「semslasgribparbyedpabiddav/」?、障?藏文作「\'gegsparbyedpabiddav/」?、缠裹?藏文作「kunnasdkrispabiddav/」?、暗昧等心所性?藏文作「munpargyurpabidgavyinpadeni/」?,名独行无明。
 
 《佛地经论》云?
 
有义?即护法亲光等师义?:?法执及无明等?唯在不善、无记有漏心品。《瑜伽师地》说诸无明但有二种?一者、不善,二者、?有覆?无记。复有二种?一者、染污,二、不染污。不言有善。不可非善、善心相应。性相违故。
 
[56]本论卷九云?
 
此?所知?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
 
 《佛地经论》卷七续云?
 
又善心品必与无痴善根相应,痴即无明,不可一心痴、无痴并。如贪、无贪,?、无?等,不相应故。
 
[57]「若尔,何故……亦同此」,《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58]《金藏》作「言」,余作「云」。
 
[59]《金藏》作「善」,余作「前」。
 
[60]「实」字,《金藏》作「空」。
 
[61]虽三界心心所有心,皆是「虚妄分别」,但非全是遍计所执之「能
 
 遍计心」。
 
[62]此下安慧等师言。
 
[63]以上会第二违。
 
[64]即《唯识二十论》释最后颂中他心智文。
 
[65]如《唯识二十论》云?
 
诸他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如自心智。此自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由无知故,二智于境,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于境不如实知,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
 
[66]此为安慧等义。
 
[67]即菩萨亦有法执。
 
[68]「大圆镜」,藏文作「melovltabu\'iyewes/」。
 
[69]《佛说佛地经》初云?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藏文作「cavwespa/」?,皆是佛子,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戒善清净,趣求法乐?藏文作「chos\'dodparnamsbdebadavphradpa/」?。
 
[70]又《佛说佛地经》初云?
 
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如来所都?藏文作「debźingwegspa\'ignas/」?,诸大菩萨所云集,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藏文作「lhadav/kludav/gnodsbyindav/drizadav/lhamayindav/nammka\'ldivdav/mi\'amcidav/lto\'phyechenpodav/brgyabyindav/tshavspadav/\'jigrtenskyovbadav/midavmimayinpatshadmedparnamparrgyuba/」?。
 
[71]「识」字,《金藏》有,余无。 
 
[72]谓智体有十种,「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即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
 
 满成就」。
 
[73]所引《佛说佛地经》文,中略:
 
妙观察?藏文作「sosorrtogpa\'i/」?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
 
[74]「成所作智」,藏文作「sgrubpa\'iyewes/」。
 
[75]成立三种身业化、三种语业化,及四种意业化。
 
[76]如「镜等」。
 
[77]「??惩豕?梗?笪奈??imbisara」。
 
[78]「安陀」,梵文为「antara」。
 
[79]谓安慧等。
 
[80]如本论卷三云?
 
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别习气。
 
 《述记》卷十五解云?
 
无漏种子此识既不缘,但为彼依,故非执受。与七十六?初?、《解深密》同,与五十一?初?、《显扬》?卷十七初?等别。彼言「遍计所执妄执习气」,有何所以?此有二说?唯染无记心中,有法执,善无记心不能起执。因执心所执为所遍计,熏成于种,此种名「妄执习气」,即见、相分而熏种生。
 
又解?应分别论文,染、无记?能遍计?心,有遍计所计自性妄执,故此种子名「遍计所执妄执习气」。善、无记心但是「遍计」──「计」是分别心之异名──故此种名「遍计习气」,而非「所执自性妄执习气」,以有漏心皆名「遍计」故,非善等心中,许有执故。或复此文,但约染语,以有漏中,多起执故。
 
[81]即《佛地经论》卷七初,详解烦恼、所知二障中征。
 
[82]即本论卷十初。
 
[83]「则」字,疑「即」。
 
[84]即第一句颂文。
 
[85]「第」字,《金藏》无。
 
[86]虚妄分别或有漏识中一分。
 
[87]即《摄论》卷二,及两《释》之卷第四。以下论文原作:
 
遍计所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遍计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执故。
 
[88]「此」字原作「彼眼于自性」五字。
 
[89]「之」字,原作「无量」。
 
[90]《摄论‧世亲释》原文作:
 
如于眼等遍计执为眼等自性。「差别遍计执故」者,如即于彼眼等自性,遍计执为常、无常等,无量差别。
 
 《摄论‧无性释》云?
 
谓总执取眼等有法事体?藏文作「miglasogspaste/dvospornamsbebar\'dzinpa\'o/」?,谓别执取常、无常等义别法义?藏文作「mirtagpabidlasogspa\'ichoslartogpa\'o/」?。
 
[91]《瑜伽》卷七十三原文作:
 
云何遍计名自性?谓有二种:一无差别?藏文作「byebragmedpa/」?,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遍计一切法所有名?藏文作「所谓一切法之名」?。有差别者,谓遍计此名为色、此名为受、此名为想、此名为行、此名为识?藏文作「所谓色」乃至「所谓识」(gzugsźesbyabadav…)?。如是等类,无量无数差别法中,各各别名。
 
[92]「二」字下、「一」字下,《金藏》各衍一「名」字。
 
[93]《瑜伽》卷七十三,此段原文作:
 
复次,遍计所执自性执当知略有二种:一、加行执,二、名施设执?藏文作「mvonpar\'dubyedpas\'dzinpadav/mivgibrdas\'dzinpa\'o/」?。加行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爱加行故,二、?恚加行故,三、合会?藏文作「phradpa\'i」?加行故,四、别离?藏文作「\'bralba\'i」?加行故,五、舍随与?《显扬》作「随舍」,藏文作「btavsbomssu\'jogpa\'i/」?加行故。名施设执当知复有二种:一、非文字所作?藏文作「yigemedpalasgyurpadav/」?,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藏文少此二句?,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
 
[94]《显扬》卷十六原文作:
 
此复二种: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
 
 解释亦同《瑜伽》。
 
[95]即「八分别自体」。
 
 《显扬》卷十六云?
 
此遍计执,由妄分别故生。
 
 《瑜伽》卷三十六云?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
 
[96]即三种分别所依。《瑜伽》原文作: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分别,二者、差别分别,三者、总执分别,四者、我分别,五者、我所分别,六者、爱分别,七者、非爱分别,八者、彼俱相违分别。云何如是八种分别能生三事?谓若自性分别,若差别分别,若总执分别。
 
[97]《瑜伽》卷七十四原文作:
 
又于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藏文作「kunbrtagspabiddumvonparźenpa/?:一者、随觉?《显扬》卷二作「随胜觉」。藏文作「sadpa/」?,二者、串习习气随眠?《显扬》卷二作「随数习习气随眠」。藏文作「delagomspa\'ibagchagsbaglabalba\'o/」?。
 
 以上为二种遍计。
 
[98]《显扬》卷五初云?
 
初世俗谛说我、说法及说作用。说我者,谓说有情、命者、生者、补特伽罗、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说法者?谓说色、受,如是等。说作用者?谓说能见、能闻、能生、能灭,如是等,是谓世俗谛应知。此虽非实有,然依世俗故说有。
 
 卷十六亦云?
 
世俗谛者,当知宣说我、法、作用。
 
[99]已见前引。
 
 以上为三种遍计。
 
[100]「者」字,《金藏》、金陵本有,余无。
 
[101]《摄论》卷二原文作:
 
复次,遍计有四种: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有觉者,谓善名言;无觉者,谓不善名言。
 
[102]《瑜伽》七十三原文作:
 
云何遍计义自性?藏文作「dongyivobobidduyovssurtogpa/」??谓有四种:一、遍计自相,二、遍计差别相,三、遍计所取相,四、遍计能取相。
 
遍计自相者,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识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遍计差别相者,谓遍计此色是可意,此色是不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见?藏文作「bstanduyodpa\'o/」?,此色是无见;此色是有对?藏文作「thogspadavbcaspa\'o/」?,此色是无对;此色是有漏,此色是无漏;此色是有为,此色是无为;如是等类差别道理?藏文作「rabtudbyeba\'itshulgyis/」?,遍计此色所有差别?藏文作「gzugsdegcigpu\'ibyebraglayovssurtogpagavyinpaste/」?。如色如是,余蕴一切处等,当知亦尔。遍计所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无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系意所取。遍计能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声、香、味、触能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色能取,此是声、香、味、触、法能取。
 
 以上为四种遍计。
 
[103]《摄论》卷二原文作: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104]「十六」,《金藏》误作「六十」。
 
[105]《显扬》卷十六解此中「第一种遍计」云?
 
如有计执此物,既名为色,必定有色体真实。
 
 解「第二遍计」云?
 
如有计执此物名色,为不名色。
 
[106]「文」字,《金藏》有,余无。
 
[107]《瑜伽》卷七十三原作:
 
略有五种:一、遍计义自性,二、遍计名自性,三、遍计杂染自性,四、遍计清净自性,五、遍计非杂染清净自性。云何遍计义自性?谓有四种:一、遍计自相,二、遍计差别相,三、遍计所取相,四、遍计能取相。?如前已说。?
 
[108]亦如前已说。
 
[109]《瑜伽》卷七十三原文为:
 
谓遍计此色有贪、有?、有痴,不能远离贪、?、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又复遍计此受、此想、此行、此识,有贪、有?、有痴,有能远离贪、?、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
 
[110]《瑜伽》卷七十三原文为:
 
谓与上相违,当知其相。
 
[111]「色」字下,《金藏》有「非」字。
 
[112]《瑜伽》卷七十三云:
 
谓遍计此色是所取,此是能取,此受、想、行、识、是所取,此是能取。又于一切无记法中,遍计所有无记诸法。
 
[113]谓《瑜伽》七十三复有「加行执五种」。原文作:
 
加行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爱加行故,二、?恚加行故,三、合会加行故,四、别离加行故,五、舍随与加行故。
 
[114]「舍随与」,《显扬》卷十六作「随舍」。
 
[115]以上四种中,「计」字原无。
 
[116]谓《瑜伽》卷七十三复有「微细执着五种」:
 
复次,微细执着当知五种:一、于无常常执,二、于苦乐执,三、于不净净执,四、于无我我执,五、于诸相中遍计所执自性执。
 
 总前,为五种遍计讫。
 
[117]「执」字,原作「遍计」。
 
[118]「执」字,原作「遍计」。
 
[119]详见前引。
 
[120]「名」字前,《金藏》有「随」字。
 
[121]《显扬》十六原文作:
 
何等名为六种遍计?一、自性遍计:谓遍计色等实有自相。二、差别遍计:谓遍计色等决定实有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诸差别相。三、觉悟遍计:谓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四、随眠遍计:谓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计。五、加行遍计:此复五种──一、贪爱加行,二、?恚加行,三、合会加行,四、别离加行,五随舍加行。六、名遍计:此复二种──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
 
 总上为六种遍计讫。
 
[122]「分」字,《金藏》误作「界」。
 
[123]见《瑜伽》卷一初及卷七十二中。详已见前。
 
[124]「等」,取《瑜伽》卷三十六。
 
[125]「等想」二字,《金藏》作「相」字。
 
[126]《显扬》卷十六原文作:
 
谓于色等想事,分别色等所有自性。
 
[127]谓即于色等想事,起诸分别?此有色、此无色,此有见、此无见,
 
此有对、此无对,如是等无量差别,于自性分别所依处、事,分别种种差别之义。
 
[128]「总执」,藏文作「rilpor\'dzinpa\'i/」。
 
[129]谓即于色等想事所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
 
别。由于积聚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转故。又于舍、军、林等,及于饮、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设所引寻思。
 
[130]「我」字下,《金藏》引文多「执」字。
 
[131]谓若事有漏、有取?藏文作「bebarlenpadavmthunparbcaspa/」?,
 
长时数习我执所聚,由数习?《瑜伽》作「宿串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
 
[132]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所执所聚,由数习?《瑜伽》作「宿
 
串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
 
[133]「爱分别?藏文作「sdugparrnamparrtogpadav/」?」,谓缘净妙可
 
 意事境?藏文作「mdzespayidla\'ovba\'idvospola/」?分别。
 
[134]「不」字,《瑜伽》作「非」。
 
[135]谓缘不净妙、不可意事境分别。
 
[136]「爱不爱俱相违分别」,《瑜伽》作「彼俱相违分别」。
 
[137]谓缘净、不净,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分别。
 
[138]「三事」,藏文作「dvospogsum/」。
 
 《显扬》卷十六云:
 
八种分别能生三事。何等为三?一、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二、见我慢事,三、贪爱等事。
 
[139]「缘」字,《述记》原引作「想」,《金藏》无此二字。
 
[140]原无「色」字。
 
[141]「分别戏论所依、缘色事」原作「分别戏论所依缘事」。藏文作
 
「rnamparrtogpasprodpa\'ignasdav/rnamparrtogpasprodpa\'idmigspa\'idvospo/」。
 
 《显扬》卷十六及《瑜伽》卷三十六说「前三分别生起此事」云?
 
谓色等想事?藏文《瑜伽》作「gzugslasogspa\'imivbtagspa\'idvospo/」?为依缘故,名想言说所摄?藏文瑜伽作「mivgi\'duweskyibrjodpayovssubzuvba/」?,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藏文《瑜伽》作「mivgi\'duweskyibrjodpasyovssubsgomspa\'irnamparrtogpa/」?,即于此事分别计度无量种种众多差别。
 
[142]《显扬》及《瑜伽》均说「我及我所二分别生起此事」,如云?
 
此二分别能生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身见?《瑜伽》作「萨迦耶见」,藏文作「\'jigtshogslaltabadelasgźan\'diltabathamscadkyirtsabadav/」?,及能生余慢根本我慢?藏文作「vargyalgyirtsabava\'osbampa\'ivargyaldelasgźanpa\'ivargyalthamscadkyirtsabargyurpaskyeddo/」?。
 
[143]《显扬》及《瑜伽》均说后三分别随应,能生贪欲、?恚及思痴。
 
[144]《瑜伽》卷三十六并说?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藏文作「yovssumawespas/」?,从是因缘?藏文作「gźidelas/」?,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
 
 又云?
 
此中所说略有二种?一者分别自性,二者、分别所依分别所缘事?藏文作「rnamparrtogpadavrnamparrtogpa\'irtenrnamparrtogpa\'idmigspa\'idvospo\'o/」?。如是二种无始时来应知展转更互为因?谓过去世分别为因,能生现在分别所依?藏文无「所依」?及所缘事。现在分别所依?藏文无「依」?缘事既得生已,复能为因生现在世由彼依?藏文无「依」?缘所起分别。于今分别不了知故?藏文作「daltargyirnamparyovssumawespani/」?,复生当来所依?藏文无「依」?缘事。彼当生故,决定当生依彼缘彼所起分别?藏文作「debyuvnadelagnaspadelabrtenpa\'irnamparrtogpayavvespar\'byuvbar\'gyurro/?。
 
[145]《对法》卷七云:
 
结有九种?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
 
[146]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
 
[147]《对法》卷十四云?
 
虚妄分别者,略有十种。
 
[148]「第八识」,原作「谓阿赖耶识」。
 
[149]「缘相分别」,藏文作「mtshanma\'irtogpa/」。
 
[150]「显相」,藏文作「mtshanmarsnavba\'i/」。
 
[151]「眼等识,并所依」,藏文作「rtendavbcaspa\'imiggirnamparwes
 
 palasogspa\'irnamparrigpa\'o/」。
 
[152]「缘相变异」,藏文作「mtshanma\'gyurba\'i/」。
 
[153]《摄论》卷二原文为:
 
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捺落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
 
[154]「显相变异」,藏文作「mtshanmasnavba\'gyurba\'i」。
 
[155]「变异所有变异」,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藏文作「jiskad
 
 smrospa\'i\'gyurba\'didagbidkyisde\'gyurba\'o/」。
 
[156]「他引」,藏文作「gźangyisbstanpa\'i/」。
 
[157]《摄论》卷二原文:
 
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藏文作「mbanpa\'irjessu\'groba\'i/」?分别。
 
[158]《摄论》卷二原文:
 
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
 
[159]《摄论》卷二原文:
 
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
 
[160]「执着」,藏文作「mvonparźenpa\'i/」。
 
[161]《摄论》卷二原作:
 
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藏文作「ltabarsovba/」?相应分别。
 
 《摄论‧无性释》解云?
 
即《梵网经》中前际、后际、中际分别?谓我过去为曾有耶?如是等分别,名执着分别。言「见趣」者,是品类义。
 
[162]「散动」,藏文作「rnamparg·yevba\'i/」。
 
[163]原作「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164]《对法》卷十四亦依《大般若经》卷三百九十二等说「十散动分
 
别」。与《摄论》、《庄严经论》同。
 
 《摄论‧无性释》卷四解云?
 
散乱扰乱故名散乱?藏文作「rnamparg·yevbarbyedpasrnamparg·yevbaste/」?。此即分别,是故说名「散动分别」。此即扰乱无分别智。何以故?由此扰乱般若波罗蜜多故?藏文作「wesrabkyipharoltuphyinpa\'imimthunpa\'iphyogsyinpa\'iphyirro/」?。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谓诸菩萨十种分别」者,谓诸菩萨能发语言,他引而转,不称真理十种分别?「谓诸……」等二十字,藏文无?。何以故?证会真理若正现前,不可说故?藏文作「dvoskyisgonasdekhonartogspa\'am/brjodparminuspa\'iphyirte/」?,于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具说如是十种散动对治。
 
且如说言「世尊!云何菩萨应行般若波罗蜜多?藏文作「jiltarwesrabkyipharoltuphyinpalaspyadparbyaźena/」??」?汉译《大般若经》初分卷三百九十二〈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品之三,有广文。《大乘庄严经论》卷五末(有藏文)、《摄论》、两《释》卷四、《对法》卷十四(三论亦有藏文)亦有广文,但引文多略,似依意引。本经中不只一处说此十种散动对治,以生无分别智?」。
 
今依《对法》所引经文云?
 
如经言?「舍利子!是菩萨实有菩萨?藏文作「byavchubsemsdpa\'nibyavchubsemsdpa\'bidyodbźindu/」?,正不随观菩萨?藏文作「byavchubsemsdpa\'yavdagparrjessumimthovvo/」?,正不随观菩萨名,正不随观般若波罗蜜多,正不随观菩提,正不随观行,正不随观不行。所以者何?名自性空?藏文作「vobobidkyisstovste/」?,非?由?空性?藏文作「stovpabidkyisnimayinno/」?。色自性空,非空性。乃至识自性空?汉译衍「非空」二字,今依藏文删。应作「非由空性」?,非?由?空性。何以故?此色空性非即色?藏文作「gzugskyistovpabidgavyinpadegzugsmayinno/」?,亦不离色,别有空性?藏文作「stovpabidlasgzugsgźanpa\'avmayinno/」?,色即是空性?藏文作「gzugsbidstovpabiddo/」?,空性即是色?藏文作「stovpabidgzugsso/」?,乃至识亦尔。何以故?此唯有名?藏文作「\'dinimivtsamste/」?,所谓:此是菩萨名,此是菩萨,此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是菩提,此是色,乃至此是识。由彼自性无生、无灭?藏文作「vobobidkyismiskyemi\'gag/」?、无染、无净?藏文作「kunnasbonmovspamayinno/rnamparbyavbamayinno/」?。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正不随生,乃至正不随观净。何以故?于所计度彼彼诸法假立客名?藏文作「mivbcosmalachosdedagsosorbrtagsnas/」?,由随客名而起言说?藏文作「globurgyimivgyisrjessuthasbad\'dogspa\'iphyirro/」?。随如是如是言说,起如是如是执着,菩萨于如是一切名,正不随观?藏文作「mivthamscadyavdagparrjessumimthovvo/」?。正不随观故,不生执着?以上所引,似依意,而非依文。文虽循环往复,意趣乃为对治散动分别?。」
 
于此经中,为对治无性分别?《摄论》作「无相散动」,藏文无性解作「无性散动分别」,藏文作「dvospomedpa\'irnamparrtogpa\'igbenpor/」?,故说如是言「是菩萨实有菩萨」如是等。由「实有」言?藏文作「yodpa\'isgra/」?,是有性义故?藏文作「dvospo\'idonyodpa\'iphyir/」?。
 
为对治有性分别?《摄论》作「有相散动」,藏文同。而藏文无性释,以下「散动」,均作「分别」,世亲释不然?故,说如是言「正不随观菩萨」,乃至「正不随观不行」。由遣补特伽罗及法二性?「性」,藏文作「dvospo」?故?无性释云?「遍计所执自性永无有故。」世亲释云?「此经意说不见菩萨,以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为体。」?。」
 
为对治增益分别故,说如是言「所以者何?名自性空」。由遣不实遍计所执自性故,为对治损减分别故,说如是言「非由空性」?藏文作「stovpabidkyismayinźesbyabagsuvste/」?。由于此名遍计所执自性远离性,一切时有故?无性释云「即彼经言『不由空(性)故』等。谓彼法性是实有故。」世亲释云「即彼经言『不由空(性)故』。谓法性、色性不空故(藏文作「chosbidkyivoboźesbyaba\'ithatshiggo/」)。」?。
 
为对治一性分别?藏文作「gcigpabiddurnamparrtogpa\'i/」。《摄论‧世亲释》作「gcigbubiddurnamparg·yevba/」?故,说如是言「此色空性非即色」,乃至「此识空性非即识」。由自性异故?藏文作「vobobidgźanyinpa\'iphyir/」?。所以者何?色等是遍计所执自性,空性是圆成实自性故?世亲释云「若依他起与圆成实是一性者,此依他起应如圆成实,是清净境。」?。
 
为对治异性?藏文作「thadadpabiddu/」?分别故,说如是言「亦不离色,别有空性」?藏文作「stovpabidlasgzugsgźanpayavmayinno/」?,乃至「空性即是识」?藏文作「gzugsbidstovpaniddo/stovpabidgzugssoźesbyabanasrnamparwespa\'ibardugzuvte/」?。由遍计所执自性无相故?藏文作「kunbrtagspa\'ivobobidmedpa\'imtshanbidyinpas/」。意为「以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为相故」?。离彼,彼无性不可得故?藏文作「delasmagtogspardemedpasmedpa\'iphyirro/」。意为「除是以外由以彼无体而不有故」。世亲释云「此二若异,法与法性,亦应有异(藏文亦作「异性」)!若有异性,不应道理(藏文作「thadadpabiddu\'gyurbanimiruvyinte/」)。如无常法与无常性,若取(藏文作「bzuvnas/」)遍计所执自性,色即是空(性)(藏文作「gzugsbidstovpabiddo/」,此应如《对法》译作「色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藏文作「stovpabidgzugssoźesbyabaste/」,此亦应如《对法》译作「空性即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说一?藏文作「gavstovpabidyinpadenide\'ivobobidmedpayingyi/jiltargźangyidbavdavyovssugrubpadagnimayinno/?。
 
为对治自性?藏文作「vobobiddu」?分别故,说如是言「此唯有名──所谓此是色,乃至此是识」等。由离能诠,无有决定所诠自性故?世亲释云「色之自性,无所有故」?。
 
为对治差别?藏文作「khyadpardu/」?分别,说如是言「由彼自性?藏文作「vobobidkyis」?无生」,乃至「正不随观净」。由遣生等差别相故?世亲释云「生即有染(藏文作「skyebanikunnasbonmovspa\'o/」),灭即有净(藏文作「\'gagpanirnamparbyavbaste/」),无生灭故,无染无净。如是诸句,有如是义」?。
 
为对治随名义?藏文作「mivjiltababźindudon/」?分别故,说如是言「于所计度彼彼诸法,假立客名,由随客名,而起言说」,如是等?世亲释云「谓如其名,于义散动」?。
 
为对治随义名?藏文作「donjiltababźindumivdu/」?分别故,说如是言?菩萨于如是一切名,正不随观。正不随观故,不生执着。由随义,于名不见不执故?无性释云「此意说言于名、于义如实了知,无妄执着(藏文作「donjiltababźinduźesbyabardgovspa\'o/」)」。世亲总释云「为对治此十散动,故说般若波罗蜜多,由此为因,生无分别智」?。
 
[165]如《对法》卷十二云?
 
复次何缘一分有情于方广分广大甚深?藏文作「winturgyaspala/」?,虽生胜解,而不得出离耶?藏文作「vespar\'byuvbarmi\'gyurźena/」??由深安住自见取故,常坚执着如言义故。「深安住自见取」者,更不进求了义经故?藏文作「vespa\'idonmabrtsalte/」?,「常坚执如言义」者,常执封执不了义经故。如闻一切法毕竟无自性言故,便拨一切诸法,性相皆无所有?藏文作「mtshanbidthamscadkyidvospothamscadlaskurba\'debspa\'o/」?,如是于余不
 
了义经坚执如言义,而不得出离。以大乘经由种种意?密?说故?藏文作「dgovspasnatshogskyisgsuvspa\'iphyirro/」?,依此密意,薄伽梵于《大法镜经》中?藏文作「choskyimelovchenpa\'ichoskyirnamgravslas/」?说如是言?若诸菩萨随言取义,不如正理?藏文作「tshulbźinmayinpar/」?思择?藏文作「rnampar\'byedpala/」?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藏文作「vanpa」?见。
 
[166]「于见无见见」,藏文作「ltabalaltabamayinparltabadav/」。
 
[167]即前文十七见,为后十见所摄,又由第二十八见统摄以前二十七
 
 见,如云?
 
为欲开示如上所说十七种见诸过失门,复说余见?谓即「相见」?藏文作「mtshanmarltala/」?名「于见无见见」。此实坚执无性?藏文作「medpa」?等相,而起不执一切相想故?藏文作「mtshanmathamscadlamvonparźenpameddosbampa\'i\'duwescandugyurpa\'iphyirro/」。前文云「相见者,谓闻大乘经中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藏文略「本来」八字)等言,不善密意(藏文作「dgovspadelamimkhaspa/」)但随言义,便生胜解?谓佛所说,一切诸法定无自性,定无生等。执着如是无性(藏文「medpa/」)等相,是名相见。彼执着如是无性等相时,便谤(藏文作「skurba\'debspa\'o/」)三自性?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者,谓诸愚夫,于色等相,周遍计度,起增益执──谓此是色,乃至此是涅??──此所执义无实、无体,唯有名言之所施设(藏文作「btagstsamduzadna/yavdagpamayinpalusmedpa\'idongavla/」)。依他起自性者,谓即此色等(藏文作「gav/」),唯是虚妄分别自体。又因果性,或异不异(藏文无此八字)。圆成实自性者,谓一切法真如实性」?。
 
即「损减施设见」、「损减分别见」、「损减真实见」,名「舍方便见」?藏文作「sbyorbaselba\'iltaba/」。前文云「于此三性起诽谤行,即次三见(藏文作「skurba\'debspa\'iltabadavnirnampagsumdu\'gyurte/)」,谓损减施设见(藏文作「btagspalaskurba\'debspa\'iltabadav/」)、损减分别见、损减真实见。由彼诽谤一切法性(藏文作「thamscad/」),于勤精进起无用(藏文作「mthumedpa\'i/」)想故」?。
 
即「摄受见」、「转变见」,名「不出离见」?藏文作「vespar\'byinpamayinpa\'iltaba/」?。非方便修学?藏文作「thabsmayinpalasbyorba/」?,不能证果故?前文云「彼如是诽谤一切种一切法时,为欲成立此邪见故(藏文作「skurba\'debspa\'iltabadegźagpa\'iphyir/」),便复摄受少分道理(藏文作「rigspa\'ga\'źigyovssu\'dzinpadav/」),又于所有开示,离言诸法实性、了义契经,广设方便(藏文无此四字),皆悉转变令顺已见(藏文作「ravgiltabadavmthunparyovssubsgyurba/」),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摄受见、转变见(藏文作「yovssu\'dzinpa\'iltabadav/bsgyurba\'iltaba\'o/」)」?。
 
即「无罪见」、「出离见」,名「障增益见」?藏文作「sgribpasogspa\'iltaba/」。译作「增加」或「增长」,较好。因「增益」有「原无而增为有」之义?。所行邪僻,无容尽障故?藏文作「logparsgrubpa\'iphyir/sgribpazadmisridpa\'iphyirna/」。前文云「又起如是见?若依此见,行善、不善,定皆无罪,无有过失,一切所行,皆归妙善;先所积习一切障垢(藏文作「svonbsagspa\'isgribpalas/」),皆得出离。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无罪见(藏文作「khanamathobamedparltabadav/」)、出离见(藏文作「vespar\'byuvbarltaba\'o/」)」?。
 
即「轻毁见」、「愤发见」,名生非福见?藏文作「bsodnamsmayinpa\'phelba\'iltaba/」?。由于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门?藏文作「logparbsgrubsgonas/」?,便能引发大衰损故?藏文作「bamspachenpothobpa\'iphyirro/」。?。〔前文云「彼如是执自见已,便于此见相违,安立蕴等诸法,声闻藏中妄生轻毁(藏文作「khyaddugsodpadav/」),又于不信如是邪见声闻人等,深生憎嫉(藏文作「rabtusdavba\'i/」),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轻毁见、愤发见(藏文作「brbaspa\'iltabadav/rabtu\'khrugpa\'iltaba\'o/」)。」?
 
即「颠倒见」、「出生见」,名「无功果见」?藏文作「\'brasbumedpa\'iltaba/」?。由所安立非正法性?藏文作「yavdagpamayinpa\'ichosbidrnam\'jogpa/」?,授者、受者,俱不能证胜进果故?藏文作「\'dzinpadav\'dzindubcugpaskhyadparmi\'thobpa\'iphyirro/」。前文云「彼又随顺自恶邪见,谓我当建立如实空、无相、无愿(藏文作「stovpabiddav/mtshanmamedpadav/smonpamedpajiltababźindurnampayavdagpayinnosbamnas/」),于非彼相,起彼相想,而于彼相颠倒建立。又作是思惟(藏文作「\'disbamdusemste/」):若能悟入如是法性,或令他入,一切(藏文作「gavdagchosbid\'diltabu\'jugpadav/\'dzudpadedagthamscad/」)皆生无量功德(藏文作「bsodnamskyiphuvpodpagtumedpaskyeddosbampa/」)。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颠倒见、出生见(藏文作「phyincilogtultabadav/\'phelba\'iltaba\'o/」)」?。
 
即「不立宗见」、「矫乱见」,名「受辱见」?藏文作「chadpasbcadpa\'iltaba/」?。非理兴论,无容?汉译作「宜」,今依藏文改?得胜故?藏文作「rigspamayinpasrgolnargyalmisridpa\'iphyisro/」。前文云「若(时)他于彼所起恶见如理诘责(藏文作「drispa」),彼于尔时,竟不乐欲建立自宗(藏文作「de\'itshebdagniciyavkhaslenparmi\'dodkyi/」),反以机弄妄理(藏文作「tshigdordavltagchodkyis/」),诘责于他。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不立宗见、矫乱见(藏文作「khasmilenpa\'iltabadav/vang·yo\'iltaba\'o/」)」?。
 
即「敬事见」,名「诽谤见」?藏文作「skurba\'debspa\'iltaba/」?,所不应说,强增益故?藏文作「demigzuvbade\'isgro\'dogspa\'iphyirro/」。前文云「彼又起如是增上慢(藏文作「\'diltabu\'ivargyalcandu\'gyurte/」),谓若能如是修行(藏文作「gavdagdeltarsgrubpadagdeni/」),是真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如是见者,名敬事见(藏文作「bkursti\'iltaba/」)」?。
 
即「坚固愚痴见」,名「不可与言见」?藏文作「bsbadpamayinpa\'iltaba/」?。邪执空者,不应与言?藏文作「logpalamvonparźenpadavyavdagpa\'igtambyababkagpa\'iphyirte/」?,徒设多词终无所益故?藏文作「donmedpa\'iphyirro/」。。前文云「诸有善达无倒法性者,为令舍离彼恶见故,虽以种种真实成立道理(藏文作「wintu\'thadpadavrabtugragspa\'irigspas/」),方便开悟(藏文作「yidlegsparbyedpana/」)。坚守愚见,曾无舍心,谓唯此真,余并邪妄(藏文作「debidbdengyi/gźannilogpa\'osbampadedagnirmovspabrtanpa\'iltaba\'o/」)」?。
 
即「根本见」,名「广大见」?藏文作「ltabachenpo/」?。由此当来诸恶见类转增广故?藏文作「desphyimalaltabargyurpathamscadwintubrtaspargyaspar\'gyurba\'iphyirro/」。前文云「如上所说诸见,所有习气粗重,是名根本见(藏文作「jiltabajiskaddubstanpa\'idedaggibagchagsgnasvanlengavyinpadenirtsaba\'iltaba\'o/」)」?。
 
即上所说二十七见,皆名增上慢见?藏文作「mvonpa\'ivargyalgyiltabaste/」?,并能发起无实增上慢故?藏文作「由为虚妄无实增上慢所生起故」?。由彼经中,即次后所说「如是诸见,十七即十,十即十七,二十七即一,一即二十七故」。
 
[168]即《解深密经》卷三〈分别瑜伽品〉。
 
 如云?
 
世尊!如是?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与义相?了知?藏文作「sosoryavdagparrigpa/」?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有十种相空?性?能除遣。何等为十?
 
一者、了知法义?藏文作「choskyidon/」?故,有种种文字相?藏文作「tshigdavyige\'imtshanmasnatshogs/」?。此由一切法空?性?能正除遣?智心解云「谓离一切法性外,无别所谓种种句与文相之法故」?。
 
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藏文作「gnaspa\'idebźinbidkyidon/」?故,有生灭住异性?之?相续随转相。由此相空?性?及无先后空?性?能正除遣?智心解云「『住』者,谓堕在三时诸行生、住、老、无常相。又此由所相无故,能相空。由所相无故,所相之能相亦空。由所相及能相远离一异故。如有颂云『若能相与所相异,所相能相则俱无;若一则无二事体,如是汝应如实说』。『无先后』者,谓前际、后际无。于前际、后际,无实安立故。」?。
 
三者、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藏文作「\'dzinpa\'idonsosoryavdagparrigparbyedpa\'i\'jigtshogslaltaba\'imtshanmadav/va\'osbampa\'imtshanmagavyinpa/」?,此由内空?性?及无所得空?性?,能正除遣?智心解云「『能取』者,谓眼等及诸心、心所有法。若于此中,我执及我所执显现为补特伽罗,即此由内空性及无所得空性能令空寂,由彼自性不可得故」?。
 
四者、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藏文作「gzuvba\'idonsosoryavdagparrigparbyedpa\'iyovssuspyodpaltaba\'imtshanmagavyinpa/」?:此由外空?性?能正除遣?智心解云「『所取』者,谓现似色等外境。彼等于一一极微及和合中,皆空无有。虽以现似显色及形色境界为自性,而能作彼自性,不应理故」?。
 
五者、了知受用?藏文作「为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藏文作「yovssulovsspyodpa\'idondu/skyespadavbudmedkyibsbenbkurdav/yobyaddavldanpasosoryavdagparrigparbyedpana/」?,有内安乐相、外净妙相?藏文作「phyirolgyisdugpa\'imtshanma/」?。此由内外空?性?及本性空?性??藏文作「ravbźinkyisstovpabidkyis/」?,能正除遣?智心解云「『内安乐相』者,谓邪受胜解。『外净妙相』者,谓于男身女身邪胜解。此二相如梦等邪胜解,亦是空寂。此内外二胜解自性亦空,由本来无生故」?。
 
六者、了知建立义?藏文作「gnaskyidon/」。「建立」,应作「所依」?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性?藏文作「chenpostovpabidkyis/」?能正除遣?智心解云「谓所生成无量世界,与虚空界相似,由大空性能令空寂」?。
 
七者、了知无色故?藏文只作「gzugsmedpalabrtente/」?,有内寂静解脱相?藏文作「navgiźibalarnampartharba\'imtshanma/」?。此由有为空?性?能正除遣?智心解云「谓随有一切有为即是空性。由依藉因缘故」?。
 
八者、了知相真如义?藏文「mtshanbidkyidebźinbidkyidon/」?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有法无我相,若唯识?藏文作「rnamparrigpatsamgyi/」?相,及胜义相。此由毕竟空?性??藏文作「mtha\'las\'daspastovpabiddav/」?,无性空?性??藏文作「dvospomedpa\'ivobobidstovpabiddav/」?,及胜义空?性?,能正除遣?智心解云「谓若补特伽罗以无我为相,以毕竟空性能空;若实有补特伽罗者,则亦应有补特伽罗灭故。法以无我为相,则由无性空性能空;若实有诸法者,则亦应有诸法灭故。以唯识为相者,由无性自性空性空,由以迷乱为自性识唯是以无性为自性,由二不成就故。以胜义为相者,由胜义空性能空,由所灭及能灭二非胜义故。所灭无故,能灭亦从来非能显了,是故离证空性智外,无别随一胜义故」?。
 
九者、了知清净真如义故,有无为相、无变异?藏文作「\'gyurbamedpa\'i」?相。由无为空?性?、无变异空?性??藏文作「dorbamedpastovpabidkyis」?能正除遣?智心解云「『清净真如』者,谓灭谛,由此既是无为无变异,如是所取,以无为及无变异二者为相,由无为空性及无变异性能正除遣」?。
 
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有空性?之?相?藏文作「yidlabyedpa\'istovpabidkyimtshanmagavyinpadeni/」?。此由空?性?空?性??藏文作「stovpabidstovpabidkyis/」?能正除遣?智心解云「谓若由空性智能正除遣一切相者,即此亦空故」?。
 
世尊!除遣如是十种相时,除遣何等?从何等相?藏文作「相缚(mtshanma\'i\'chivba/)」?而得解脱?善男子?藏文作「byamspa/」?!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藏文作「tivve\'dzingyispyodyulgzugsbrbangyimtshanma/。智心解能「除遣」为「能对治分」?。从杂染缚相?藏文作「kunnasbonmovspa\'i\'chivba\'imtshanma/」。智心解「杂染缚相」为「所对治分」?,而得解脱,彼?能除遣?亦除遣。
 
善男子!当知就胜?藏文作「dvossuna/」?说如是空?性?治如是相,非不一一?能?治一切相?智心解云「即彼一切均缘清净为境界义」?。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就胜,但说能生于行?藏文作「dvossuna\'dubyed\'grubparbyedpayinparbstanpa/」?。由是诸行亲近缘?藏文作「bebadavwintubeba\'irkyen/」?故,此中道理?藏文作「tshul」?,当知亦尔。
 
世尊!此中何等空?性之相?是总空性?之?相,若菩萨知已?藏文作「rtogsna」?,无有失坏,于空性?之?相,离增上慢?智心解云「为令不退失故,请求假说。由空性是诸菩萨不退失因,及增上慢能对治故,彼诸菩萨了知彼相,则于大乘不退失」??
 
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藏文作「byamspa/」?!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藏文无「深」字?义,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藏文作「stovpabidlasrabtubamsparmi\'gyurba\'iphyir/」?。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藏文同上,无有「相」字?有失坏者?智心解云「即于空性之相不了知义」?,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智心解云「谓以空性用言说示故(藏文为「stovpabidkyissgragpa\'iphyirro/」)」?。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之?相。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智心解云「谓依因藉缘」?及圆成实相?智心解云「谓无二相」?中,一切品类?藏文作「一切品类」属前二相?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藏文作「winturnamparbralbabiddav/」。智心解云「谓若诸法依因藉缘,即此等,为依他起相。此由生无自性性故,以空为性。最极清净本性清净法,是圆成实相。此由胜义空性,故空。若于依他起相中分,别计执为杂染,及于圆成实相中,分别计执为清净,如是遍计所执相,由相空性故空」?。及于此中都无所得?智心解云「谓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都不可得。由杂染自性及清净自性毕竟不成就故,由空性圆满成就性故,即是圆成实自性。法尔非一非异,犹如所相及能取法」?,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藏文作「stovpabidkyimtshanbidbsduspa/」。智心解云「由世俗谛(前说「毕竟远离性」)及胜义谛(后说「都不可得」)所摄三自性空故,是总空性之相」?。
 
[169]见《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
 
 《摄论‧世亲释》云?
 
「谓身?藏文作「lus」?、身者?藏文作「luscan」?、受者识?藏文作「zabapo」?」者,「身」,谓眼等五界?无性云「眼等六内界为性」。藏文则作「dbavpogzugscandusnavba/」?。
 
「身者」,染污意?无性云「眼等五识所依意界」。藏文只作「yid/」?。
 
「受者」,谓意界?无性云「第六识所依意界,名『受者识』」。藏文则作「zabapo\'irnamparrigpaniyidkyirnamparwespa\'o/」?。
 
「彼所受识?藏文作「desbebarspyadparbyaba\'irnamparrigpa/」?」者,谓色等六外界。
 
「彼能受?藏文作「bebarspyodpa\'i/」?识」者,谓六识界。
 
「世?藏文作「duskyi/」?识」者,谓生死相续不断性?无性云「谓三时影现」。藏文作「dusgsumdusnavba\'o/」?。
 
「数?藏文作「gravskyi/」?识」者,谓算计性?藏文作「bgravba\'o/」。无性云「谓似一等算数影现」。藏文作「gciglasogsparbgravbarsnavba\'o/」?。
 
「处?藏文作「yulgyi/」?识」者,谓器世间?无性云「谓似聚落、园等影现」。藏文作「grovdav/kundga\'rabalasogsparsnavba\'o/」?。
 
「言说?藏文作「thasbadkyi/」?识」者,谓见、闻、觉?藏文作「byebragphyedpa/」?、知?藏文作「rnamparwespa」?四种言说。?无性云「谓似见闻觉知言说影现(藏文无「似……影现」)」?,如是诸识皆用「所知依」中,所说名言熏习差别为因。
 
「自他差别?藏文作「bdaggźangyibyebraggi/」?识」者,谓依止差别。此用前说我见熏习差别为因?无性云「谓身等识,我、我所执相续不断」?,执我、我所?藏文作「va\'o/va\'i\'o/」?,他、他所?藏文续作「\'diniva\'omayingyi/\'dinigźangyi\'oźesbyabalasogspa\'i/」。无性又云「谓染污意我见熏习为因变现」?,有差别故。
 
「善趣恶趣死生?藏文作「bde\'grodav/van\'grodav/\'chi\'phodav/skyeba\'i/」?识」者,谓生死趣种种差别?藏文作「\'khorba\'i\'grobasnatshogs/」?。此由前说「有支熏习差别种子」?无性云「谓似天、人,及捺落迦、傍生、饿鬼、死、生、影现」?。
 
[170]四卷《楞伽》卷二、七卷《楞伽》卷三。
 
[171]《述记》卷四十六末,解论文「虽『分别』言,总显三界心及心
 
所,而随胜者,诸圣教中多门显示?或说为二、三、四、五等」中说:「楞伽第四亦有十二分别等也」时,已就藏文《楞伽》重译十二分别名及义讫,今不重出。
 
[172]《瑜伽》卷六十四云?
 
不可记事教者,谓有问言?世间常耶?此不应记,但言「我说此不可记」,乃至问言?如来死后有耶?无耶?此不应记,但言「我说此不可记」。
 
 《俱舍论》卷二十云?
 
云何有问但应舍置?谓若有问?世?间?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世?间?为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来死后为有?为无?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为命者即身?为命者异身?此问名为但应舍置?《光记》卷六十九云「『世』,及『如来死后』、『命者』,皆我异名。外道执此以为我故」?。
 
 《显扬》卷六云?
 
此中四因缘故,宣说不可记事应知?一、无体性故不可记别:如有问言「我与诸蕴为异?不异?为常?无常?如是等」。二、能引无义利故不可记别:如《升摄波喻经》?藏文作「wivwapa\'ilamo\'idpe\'imdo/」?说有无量法我已证觉、而不宣说。何以故?彼法能引无义利故。三、甚深故不可记别:谓有问言「我为有?为无耶?」此不可记别。何以故?若如来记别我有者,彼人或执蕴中有我,或执离蕴有我。若记别我无者,彼人或谤世俗言说我亦是无?《瑜伽》作「勿于世俗言说士夫,起损减执」?,乃至有问「如来灭后为有?为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由甚深故,皆不记别。四、彼相法尔不可记别:谓诸法真如与彼诸法若一、若异,不可记别。由彼如相法尔,不可安立若异性、若不异性故。
 
[173]与十六空性除遣十相不同。《大般若经》第三分,卷四百八十四〈善
 
 现品〉第三之三云?
 
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安住此等法门起想、起着,是为菩萨随顺法爱。即此法爱,说名为「生」。如宿食生,能为过患。除遣此故,名为「离生」。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云何菩萨摩诃萨名入菩萨正性离生?
 
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内空,不依内空而观外空;不见外空,不依外空而观内空,不依外空而观内外空;不见内外空,不依内外空而观外空,不依内外空而观大空;不见大空,不依大空而观内外空,不依大空而观空空;不见空空,不依空空而观大空,不依空空而观胜义空;不见胜义空,不依胜义空而观空空,不依胜义空而观有为空;不见有为空,不依有为空而观胜义空,不依有为空而观无为空;不见无为空,不依无为空而观有为空,不依无为空而观毕竟空;不见毕竟空,不依毕竟空而观无为空,不依毕竟空而观无际空;不见无际空,不依无际空而观毕竟空,不依无际空而观无散空;不见无散空,不依无散空而观无际空,不依无散空而观本性空;不见本性空,不依本性空而观无散空,不依本性空而观相空;不见相空,不依相空而观本性空,不依相空而观一切法空;不见一切法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观相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观无性空;不见无性空,不依无性空而观一切法空,不依无性空而观无性自性空;不见无性自性空,不依无性自性空而观无性空。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作如是观,名入菩萨正性离生。
 
[174]「五云」二字,《金藏》误作「空」。
 
[175]「一」字前,略引《显扬》卷十五文:
 
依止遍计所执等三种自体,如次立三种空?一、无体空,二、远离空,三、除遣空。又此三空对治诸缚诸相差别有十六种;「诸缚」者,有十四种相缚;粗重缚?藏文作「mtshanmadavgnasvanlengyi\'chivba/」?应知一、根缚……。
 
[176]「根」,藏文作「dbavpo/」。
 
[177]「缚」字下,《瑜伽》有「二境缚」三字。
 
[178]「有情」原作「有情互染」,「有情互染」,藏文作「semscangcigla
 
 gcigchagspa\'i/」。
 
[179]此下所等文云?
 
三、所依?瑜伽作「建立」。藏文作「gnas/」?缚:谓依器世间诸根流转?藏文作「byuvbar\'gyurba\'iphyirro/」?。四、于?《瑜伽》有「能知」二字?智无智?藏文作「wespamiwespa\'i/」?缚。五、于境?藏文作「wesbya」。《瑜伽》作「所知境」?妄境?藏文作「miwespa\'i/」。《瑜伽》作「无智」?缚。六、后有爱缚。七、无有爱缚。八、执无因不平等因?藏文作「rgyumimthunpa/」?缚。九、得?《瑜伽》作「证得」?增上慢?藏文作「thobparmvonpa\'ivargyalgyi/」?缚。十、遍计所执自体?瑜伽作「自性」?执缚。十一、诸法自体执缚?《瑜伽》无此缚,而有「二、境缚」。藏文《瑜伽》亦尔?。十二、诸法遍智自性执缚?《瑜伽》作「十四法遍知增上慢缚」。藏文《瑜伽》亦然?。十三、补特伽罗自体执缚。十四、补特伽罗遍智执缚?《瑜伽》作「十三、补特伽罗遍知增上慢缚」。藏文《瑜伽》作「gavzagyovswesparmvonpa\'ivargyalgyi\'chivbadav/」?。
 
「诸想」者,谓六种想缚?藏文作「\'duweskyi\'chivba/」。《瑜伽》作「妄想缚」?。厌此想故,菩萨依空?藏文作「依空性」。「stovpabidlabrtennas/」?,勤修念住,令心解脱。
 
云何名为六种想缚?谓依身、受、心、法,发起内想,名初想缚。即依身等发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内外想,是名第三。为欲度脱十方无量无数有情界故,发起大愿修诸念住,此分别想,是名第四。于身等境谓有智慧正观察住?《瑜伽》作「循观而住」。藏文作「rjessultaźivgnaspa/」?,此分别想,是名第五。于身等境,谓有我人?《瑜伽》无「我人」?正观住者,此分别想,是名第六。
 
又观身等后后相?应依《瑜伽》作「想」?成有十一种想缚差别应知。何等十一?谓于身等起随身等正观察住?瑜伽作「住循身等观者」?,及于染净二谛第一义中,起分别想?藏文作「dongyimchogtu\'duwespa/」?,名初想缚。即于染污?《瑜伽》作「杂染」,藏文亦然?第一义中,起有所作想?《瑜伽》作「所起造作想」。藏文作「byaspar\'duwespa/」?,是名第二。即于清净第一义中,起无作想?藏文作「mabyaspar\'duwespa/」?,是名第三。即于有作第一义中,起流转想?藏文作「rgyundu\'jugpar\'duwespa/」?,是名第四。即于无作第一义中,起于常想,是名第五。即于流转由苦、变异故,起于苦想?《瑜伽》作「由有苦、有变异故,所起苦性想。」藏文作「sdugbsvaldav\'gyurbadavbcaspassdugbsvalgyiravbźincandu\'duwespa/」?,是名第六。即于常法?藏文作「rtagpabid/」?,起无变异想,是名第七。即于流转,由生灭住异自性故?藏文「gźandu\'gyurbabidkyis/」?,及由自相有变异故?藏文作「ravgimtshanbidkyis\'gyurbadavbcaspabidkyis/」?,起自相想,是名第八。即于有变无变染污清净第一义中?《瑜伽》作「即于有变异及无变异第一义中」。藏文作「\'gyurbamedpadav\'gyurbadavbcaspa\'idongyimchogdebidla/」?,起能摄受一切法想?《瑜伽》作「所起能摄染污清净一切法想」。藏文作「kunnasbonmovspadavrnamparbyavba\'ichosthamscad\'duspar\'duwespagavyinpa/」?,是名第九。即于染净一切法所起染污?《瑜伽》作「杂染」,下一同?、清净我无?原作「有」,今依《瑜伽》改?有想,是名第十。即于染污清净诸法起无?原作「于」,今依《瑜伽》改?自体自相之想?《瑜伽》作「自性相想」。藏文作「vobobidmedpa\'iravgimtshanbiddu\'duwespa/」?,是名第十一。菩萨摩诃萨于如是后后相,成想缚差别及彼境界?藏文作「rnampa/」?,正观察已?藏文作「weswivmthovbas/」?,依止于空?性?,修诸念住,令心解脱。于此诸妄?《瑜伽》无?想缚得解脱时,当知解脱一切想缚。
 
[180]已见前「十能遍计」中广引。
 
[181]《大般若经》卷四百零八、卷四百一十一,明十八空──十六空
 
 上加不可得空及自性空。
 
[182]《大般若经》第三分中卷四十九,明十九空──十六空上加所缘
 
 空、增上空、等无空。
 
[183]《对法》卷一云?
 
问?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藏文《对法》译作「\'jigtshogslaltaba/」??谓计色为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我有识等,识等属我,我在识等中。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我所见?答?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谓计色是我,计受、想、行、识是我,此五是我见。余十五是我所见。
 
问?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答:?相应是我所故?藏文作「\'brelbasbdaggir\'gyurba/」?,随转?藏文作「dbavsgyurbas/」?我所故,不离?藏文作「thadadmi\'jugpas/」?我所故。「相应我所」者,谓「我有色」,乃至「我有识」。所以者何?由我与彼相应说有彼故?该论卷七云「『相应』者,不乖返、相顺义。由我与蕴不乖、相顺,故说彼蕴是我之所」?。「随转我所」者,谓「色属我」,乃至「识属我」。所以者何?由此自在力转,或舍,或役,世间说彼是我所故?藏文作「dbavbsgyurbasbdaggibebarlenpa\'iphyirte/gavźigsbyinpa\'am/bsgobalagavgisdbavdu\'gyurbadenide\'ibdaggiźesbrjoddo/」?。「不离我所」?藏文作「thadaddumi\'jugpasbdaggibebarlenpa\'iphyirro/」?,谓「我在色中」,乃至「我在识中」?藏文则作「gzugslagzugsdav/rnamweslarnamwessoźesbyaba\'ibarni/」。「bdag」在这里不见,似太难解?。所以者何?彼计实我处在蕴中?藏文作「thadaddumi\'jugpasbdaggibebarlenpa\'iphyirte/」?,遍体随行故?藏文作「bdag\'dini\'didaglarjessuźugswivrnampasźugsnasbźagpaste/yanlagcangyirjessovbarkundubrtagspa\'iphyirro/」。意云「由遍计执为具有支分之随行故」,为汉译所缺?。
 
[184]《大般若经》卷四、卷五十一、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九
 
等,均说二十空,即于十六空中,「相空」开为「自相空」及「共相空」;「无散空」则作「无变异空」,更加「散空」、「不可得空」,及「自性空」。 
 
[185]「六十五」,《述记》原作「二十五」,现作依《大毗婆沙论》卷八
 
 初改。如彼论云?
 
或应说六十五?谓分别缘蕴,我具行相差别,亦分别所起处。如等随观色是我受,是我璎珞,是我僮傥,是我器?《杂集论述记》卷七云「亦分别彼我所起处,成六十五句?谓计色为我、我有受、受属我、我在受中。如是乃至我有识、识属我、我在识中。色蕴为我,四蕴为所,是计色我之我所故」?。如受有三,想、行、识亦尔;四三,十二。并观色是我,总有十三。如观色是我有十三,受、想、行、识亦尔,五种十三,为六十五。
 
 如计五取蕴为我我所,计十八界十二处等,为我、我所见,可起多
 
句。最多可达九百三十六。如《大毗婆沙论》卷八说。
 
 《杂集论述记》又云?
 
计处界等分别行缘,不分别所起,亦分别所起,有句多少;因此复生边见、见取、戒取、邪见,体数多少,皆准应知。
 
[186]《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三〈六十二见章〉五门分别:
 
第二辨名相者,《大智度论》?卷十五中?说身、边二见以为根本,有二十句我我所见,三世合数,并本二见,成六十二?〈六十二见章〉及《略纂》卷五所计成为「六十二」者误。原文为:「诸法若有边、若无边、若有无边、若非有无边,若死后有去、若死后无去、若死后有去无去、若死后非有去非无去,是身是神、身异神异,亦如是皆不实。于六十二见中观法亦皆不实,如是一切除却」?,非此所宗?《略纂》并说「随机别说,非此所明。恐繁不述」?。《?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品〉?有许无色界有色身故,大众部经,非可全凭。《梵网‧六十二见经》与《舍利弗阿毗昙》同,是正量部?义?,亦非所宗。《大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及第二百,虽复广明,是萨婆多?义?,亦非依凭。以上皆非大乘之义。今依《瑜伽》第八十七、第六、第七、第八及五十八、《显扬》第九、第十、《对法》第一、《成唯识》第六卷?中?、上下诸文广解释。即是自义,理应依凭。
 
[187]「等」,取《显扬》卷六。
 
[188]《瑜伽》七十四原文为:
 
随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设建立自性、差别?藏文「vobobiddavbyebragtu\'dogsparnampar\'jogpa/」?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计所执自性?藏文有「之差别」?亦尔,是故当知遍计所执自性无量差别?藏文此处无「差别」?。又于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藏文作「kunbrtagspa\'ivobobiddumvonparźenpa/」?:一者、随觉?藏文作「sadpadav/」?,二者、串习习气随眠?藏文作「delagomspa\'ibagchagsbaglabalba\'o/」?。
 
[189]《金藏》作「一一」二字,余作「二」字。
 
[190]即第二十颂第一句。
 
[191]「是」,论文作「云」。此即第二段问答中之问。
 
[192]谓遍计心与能取心等不同。
 
[193]见《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如论云:
 
复次,有能遍计?藏文作「kunturtogpa/」?,有所遍计?藏文作「kuntubrtagsparbyaba/」?,遍计所执自性?藏文作「kuntubrtagspa\'imtshanbid/」?乃成。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无性释云「由有显示、随念分别所杂糅故(藏文作「vesparrtogpadav/rjessudranpa\'irnamparrtogpadav\'brelba\'iphyirro/」)」?,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无性释云「无始生死,所有意识戏论(藏文无此二字)名言(藏文作「thasbaddubrjodpaste/」)熏习种子,为此生因(藏文作「de\'ibagchagsnide\'isabonno/」)」?,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无性释云「用无边色等影识名言熏习种子为因(藏文作「\'diltargzugslasogspamtha\'yasparsnavba\'irnamparrigpabrjodpa\'ibagchagskyirgyulasbyuvbaste/」),似彼生故(藏文作「dersnavbar\'byuvba\'itshulcanyinpa\'iphyirro/」),是故一切无边行相(之)分别而转(无性解「唯识、二、种种中」,唯有种种,而无有义,云「『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等者,谓彼意识有能一时取一切义增上势力,眼识为初法识为后所安立相,是其相分。即此意识了别义边,说名见分。由此意识遍分别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是故意识说名『相』、名『见』,亦名『种种』。」世亲释有云「所取境界不决定故,其余诸识境界决定」)。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藏文作「deltabasnarnampamtha\'yaspa\'irnamparrtogpadaggis\'byuvste/」),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藏文作「thamscaddurtogpaskunturtogpaźesbyabasnakunturtogpaźesbya\'o/」)」?。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无性释云「谓此一分眼等诸相为所计境(原作「业」,今依藏文「de\'iphyogsgcigmiglasogspayuldugyurpa\'o/」)改」?。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藏文作「rnampagavdugźangidbavgivobobidlakuntubrtagspadenidelakunbrtagspa\'ivobobiddo/」。无性释云「谓由品类缘相,是名遍计所执自性(藏文作「rnampargyurgyurpakunbrtagsbiddubstanto/」)」?。「由此相」者,是如此义。
 
 《枢要》卷下云?
 
所遍计法唯言依他,为唯护法?亦安慧耶?此二师文,护法亲取相分,安慧本质?即自证分?,皆得,二解俱得,勘之。
 
[194]「六」字,《金藏》作「七」。即引用《解深密经》文。
 
[195]即「胜义无自性性」。藏文作「dondampavobobidmedpabid/」。
 
[196]《瑜伽》卷七十六原文为:
 
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以是诸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197]如本论卷八云?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
 
[198]以名为质故。
 
[199]《瑜伽》卷七十四初?《显扬》卷十六?云?
 
问?圆成实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圣智所行。
 
 《佛性论》卷二初云?
 
真实性者,唯为无分别圣智境,如量如理故。如量,则摄一切;如理,则无颠倒。
 
[200]此句具义:遍计所执虽是能遍计心境,而非所缘缘,故非所遍计。
 
[201]「同」字,《金藏》作「用」。
 
[202]《瑜伽》卷七十四原文作:
 
由何故遍计?答:由依他起自性故。但由坚执有实所诠义与名相称并相属故。而以此实无所有之外境颠倒生起有体法,有生法及有染法?即有外境虚妄心、心所有法?。
 
如《佛性论》卷二云?
 
问?此三性几性无体能生有体?答曰?唯分别?即「遍计所执」?一性无体,能生依他性?即「依他起自性」?。
 
 《显扬》卷十六云?
 
若遍计所执相无有自体,云何能起遍计执?即能遍计坚执心?耶?由名于义转故。谓随彼假名于义流转。世间愚夫执有名义决定相称真实自性。
 
问?云何应知此是邪执?答?以二更互为客故。所以者何?以名于义非称体故,说之为「客」。义亦如名无所有故,说之为「客」。?如名前义觉无、名多义应多、名不定义亦不定等三因缘,名义互不相称。?
 
 又《佛性论》卷二云?
 
问曰?若分别性无,有何过失?答曰?若无分别性,则名言不立。名言不立故,则依他性不得成就,乃至净不净品并皆不立。
 
 又《显明三性颂》第十八颂云?
 
不实二者体,无事为性故。离说遍计性,非有圆成相?藏文为「mibdengbispo\'iravbźinde/dvosmedravbźinbidyinpas/brtagspa\'iravbźinźesbyalas/grubpa\'imtshanbidgźanmayin/」?。
 
 《瑜伽》卷七十四又云?
 
问曰?此三性几是不生?藏文作「maskyespa/」?能生于生?藏文作「skyespaskyedpadagyinźena/」??答?一。
 
 又云?
 
问?此三性几自非染、能令他染?藏文作「gźankunnasbonmovsparbyedpadagyinźena/」??答?一。
 
[203]本论卷八原文作:
 
都非智所行?藏文作「gavgispyodyulyavmayinte/」?,非是所缘缘。
 
[204]《金藏》作「以」,余作「似」。
 
[205]「说为非境」四字,《金藏》有,余无。
 
[206]《瑜伽》卷七十四初云?
 
问?三种自性,几应遍知?答?一切。
 
 《佛地经论》卷七云?
 
遍计所执,以无体故,非圣所证。若尔,圣智不知一切!彼既是无,智何所知?若知为有,则成颠倒。若知为无,则非遍计所执自性。心所现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是故圣智虽知有、无,而不缘彼遍计所执为境。
 
[207]即《佛性论》卷二等云。如云?
 
分别性者,唯是凡惑性,非圣智境。何以故?无体相故。
 
 《瑜伽》卷七十四初,则约非所缘缘,或非所行,而说都非凡圣智
 
所行。
 
[208]「智」字,《金藏》作「知」。
 
[209]本论卷七末说「所缘缘」云?
 
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即所缘虑?所托?即为缘义?。
 
[210]谓《唯识二十论述记》卷四云:
 
圣人若知遍计无时,亦心变作无之影像。有似于无,非即亲缘。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凡圣之心俱能亲变,亦亲缘之。约亲?颠倒?所缘遍计所执,唯凡夫境;圆成实性,唯圣人境;若疏所缘遍计所执,亦通圣境;圆成实性,亦通凡境。
 
[211]即第二十一颂。
 
[212]如《中边论》卷上〈辨相品〉云?
 
「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
 
[213]安慧解释《庄严经颂》「自界现似二」?明友译作「自界及二光」?
 
 云?
 
所谓界、种子及因者,为同一义。阿赖耶识具有所取及能取习气,名为「自界」。由所取、能取之习气,现似所取,亦现似能取故,即现似二。
 
 又解释同一颂第四句「二实应远离?明友译文?」云?
 
如是虽现似所取及能取,亦远离二实。即所取自性既无能取自性亦无之义。?见德格,mi,182B.3;183A.3?
 
[214]「所」字,《中边论》原作「法」。
 
[215]「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梵文原为「abhutaparikalpascacitta
 
caittastridhatukah」;藏文作「yavdagmayinkunrtogni/semsdavsemsbyuvkhamsgsumpa/」。
 
[216]《瑜伽》卷五以分别与寻伺相对作四句分别云?
 
或有分别,非寻伺:谓望出世智?藏文作「\'jigrtenlas\'daspa\'iyewesmagtogspa/」?所余一切心、心法皆是分别而非寻伺。
 
 卷七十二,说五事中「分别」云?
 
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卷七十四云?
 
如说三界所有诸心、心所,皆是分别。
 
[217]《摄论》卷二、两《释》卷四等云?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
 
[218]「无二,有无故」,藏文作「gbisdvosmeddav/dvosmedpa\'idvospo
 
stovpa\'imtshanbiddo/」。
 
[219]《摄论》卷二、两《释》卷四云?
 
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
 
 又云?
 
由何异门即此?依他起?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
 
[220]《显扬》卷十六云?
 
圆成实自性由胜义无性故,说为无性。何以故?由此自性即是胜义,亦是无性,由无戏论我法性故。是故圆成实自性是胜义故,及无戏论性故,说为胜义无性。应知于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亦得建立为胜义无性。何以故?由无胜义性故。
 
[221]此初文也。
 
[222]《佛地经论》卷七,亲光师云?
 
诸佛菩萨无漏智等亦有二分,云何非执?是故缘生相分、见分,依他起摄。若于此上妄计心外、或定性有,方名为执。
 
[223]《金藏》作「所」,余作「次」。
 
[224]「唯识、二、种种」,藏文作「detsamgbisdavsnatshogsbid/」。
 
[225]《摄论》卷二云?
 
如何安立如是诸?十一种?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藏文作「rgyumtshandavbcaspa/」?、有见?藏文作「ltabadavbcaspa/」?,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
 
[226]「唯二者,有见、相故;种种者,种种行相而生起故。」,《疏翼》
 
 原无,今依《大正藏》增。
 
[227]《摄论‧世亲释》解「由二性」云?
 
由于一识安立相、见?藏文「rgyumtshandavbcaspadavltabacangyirnamparwespasrnampargźagpar\'gyurro/」?。此识一分成相,第二成见。
 
 《摄论‧无性释》卷,六解「悟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
 
 云?
 
问?若义无有,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为何悟入?此意难言?此唯识性,即是其义?藏文作「debidde\'idonyinparbsampa\'o/」?,云何义无?为遮此难,故先说言「入唯识性」。谓此识义亦无义性,非唯外义是无所有?藏文作「rnamparrigpa\'idongyiskyavdonmedpabidyingyi/phyirol\'ga\'źiggyisnimayinno/」?。若无义性,云何得有十二处教?云何世间有义言说?藏文作「\'jigrtenpa\'idongyithasbadkyirjessuźugspajiltabuźena/」??为遮此难,故次说言「相、见二性」。虽无实义,识似内外二义显现?藏文云说「似外义显现」?。无始言说熏习力故,识似义转?藏文作「donmvonparbrjodpa\'ibagchagskyidbavgis\'grubla/」?,似了别用,说名为见,故不相违。为唯悟入似相、似见识别种类?藏文作「cirgyumtshanltabarsnavba\'irnamparrigpa\'didagrigsgźandugyurpabidces\'jugparbyeddam/」??为不尔耶?
 
为答此问,故说悟入「及种种性」。谓唯一识所取、能取性差别故?藏文作「rnamparwespagcigbidgzuvbadav\'dzinpa\'idvosparrnampathadadpas/」?,于一时间分为二种?藏文作「dusgcigturnampasnatshogssusnavvoźes\'juggo/」?。又于一识似三相现?所取、能取,及自证分,名为三相。如是三相,一识义分,非一、非异。于余处辨?此又解文为汉译独有,藏文所无。然依前后文势,非奘师臆造?。于一识上有多相现,故名「种种」。
 
[228]如《佛地经》云?
 
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谓地狱、饿鬼、傍生、人趣、天趣,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五趣差别具足显现。如世界中,欲、色、无色诸界可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三界差别具足显现。
 
[229]谓《厚严经》、《集量论》、《厚密经》,及《楞伽经》四圣教。
 
[230]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如无性解云?
 
「由二性」者,谓相及见?藏文作「rgyumtshandavltaba/」?于一识中,有相、有见二分俱转?藏文作「degbisdavlhancigpanirnamparrigpargyumtshandavltabadavbcaspaste/」?,相、见二分不即不离?藏文无此四字?。始从眼识,乃至身识。随类各别变为色等种种相识,说名相分?藏文作「bdagbidjiltababźindugzugslasogsparsnavba\'irnamparrigpa\'irgyumtshangyisnirgyumtshandavbcaspa\'o/」?,眼等诸识了别境界、能见义边,说名见分?藏文作「yulsosorrnamparrigparsnavba\'iltabarniltabadavbcaspa\'o/」?。又所取分?藏文作「gzuvba\'icha」?名相,能取分?藏文作「\'dzinpa\'icha」?为见,是名「二性」。
 
「由种种」者,种种行相而生起故,于一识中一分变异似所取相,一分变异似能取见,此之二分各有种种差别行相俱时而起?藏文作「rimo\'igdivlasogspalasnatshogskyirnampa\'irnamparwespagcigkhonachagcignigzuvbadav/chagcigni\'dzinparcigcar\'byuvvo/」?。若有不许一识一时有种种相?藏文作「gavdagde\'iskyebarimgyis\'byuvbar\'dodpadedaggiltarna/」?,应无一时觉种种境?藏文作「gźichenpolayavbivgcigtuyavsnatshogskyiblo\'byuvbarmi\'gyurro/」?。
 
 又《瑜伽》卷六十三中云?
 
又一意识于一时间,分别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说意识不可思议。
 
[231]或名五事。
 
[232]《金藏》作「四法」,余作「前四」。
 
[233]《瑜伽》卷七十二初云?
 
云何五事?藏文作「dvospolva」??一、相?藏文作「rgyumtshan」?,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藏文作「yavdagpa\'iwespa」?。
 
何等为相?谓若略说,所有言谈安足处事?藏文作「mvonparbrjodpa\'itshiggigźi\'ignassugyurpa\'idvospo/」?。何等为名?谓即于相所有增语?藏文作「tshigbladags/」?。何等为分别?谓三界行中所有?藏文作「khamsgsumnaspyodpa\'i/」。即「三界所系之」?心、心所。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藏文作「chosbdagmedpasrabtuphyeba/」?,圣智所行?藏文作「\'phagspa\'iyeweskyispyodyul/」?,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何等为正智?谓略有二种?一、唯出世间正智,二、世间出世间正智?藏文作「yavdagpa\'iwespa\'jigrtendav\'jigrtenlas\'daspa/」?。何等名为唯出世间正智?谓由此故,声闻、独觉、诸菩萨等通达?藏文作「rabturtogsparbyedpa/」?;又由此故,彼诸菩萨于五明处善修方便?藏文作「sbyorbarbyedpana/」?,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真如智故?藏文作「debźinbidwespathamscaddu\'grobasdelalanmavdugnaswiv/」?,速证圆满所知障净?藏文作「wesbya\'isgribparnampardagpayavdagpar\'thobparbyedpa\'o/」?。何等名为世间出世间正智?谓声闻、独觉,以初正智通达真如已,由此后所得?藏文作「\'jigrtenlas\'daspa\'iwespadavpo\'irjeslas\'thobpa/」?世间出世间正智,于诸安立谛中?藏文作「rnampargźagpa\'ibdenpadagla/」?,令心厌怖三界过患?藏文作「khamsgsumpalasyidskragparbyedpadav/」?,爱味三界寂静?藏文作「khamsgsumparabtuźiba\'iromyovbarbyedciv/」?,又由多分安住此故?藏文作「delalanmavdugnaspabidkyis/」?,速证圆满烦恼障净?藏文作「myurbamyurbakhonarbonmovspa\'isgribparnampardagpar\'thobparbyedpa\'o/」?。又即此智未曾得义?藏文作「ma\'drispa\'idongyis/」?,名「出世间」。缘言说相为境界义?藏文作「thasbadkyimtshanmaladmigspa\'idongyis/」?,亦名「世间」。是故说为世间出世间。世尊依此密意?藏文作「delasdgovsnas/」?,说如是言「我说有世间智,?我说有?出世间智,?我说有?世间出世间智。」若分别所摄智,唯名为世间;初正智所摄智,唯名出世间;第二正智所摄智,通名世间出世间。
 
 下文又以种种义门决择五事,如以有无等四句分别云?
 
问?相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问?为如自性?及?差别假立,故立?藏文作「civobobiddavbyebraggdagspalas\'dogspajiltaba/」,「为如其所假安立而假安立」?。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无。
 
问?为如分别所行境?藏文作「rnamparrtogpa\'ispyodyul/」?,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有。如是菩萨于相有性得善巧故,于诸相中善记?藏文作「lan\'debspa/」?为有、善记为无、善记为亦有亦无、善记为非有非无?藏文作「yodpayavmayinmedpayavmayinparlan\'debspalayavmkhaspayinno/」?。彼由如是善记别故,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于中道善说法界?藏文作「dbuma\'ilamgyischoskyidbyivsstonparbyeddo/」?。
 
问?此相为以言说义?藏文作「brjodpa\'idongyis/」?,当言是有?为以离言说义?藏文作「brjoddumedpa\'idongyis/」?当言是有?答?俱由二义,当言是有。何以故?若如语言安立足处?藏文作「brjodpa\'igźignassugyurpa/」?,如是以言说义,当言是有。若如自性?及?差别假立,如是?藏文作「jiltarvobobiddavbyebragtu\'dogspayovssumagrubpadeltarni/」?以离言说义,当言是有。
 
问?如相,如是名、分别、真如、正智,当言亦尔耶?答?当言亦尔?汉译原作「如相,名、分别,亦尔。问?真如、正智,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不「以言说义」及「以离言说义」为问。今从藏文所依传诵梵本?。
 
问?相当言实有?藏文作「rdzassuyodpa/」??当言假有?藏文作「btagspa\'iyodpa/」??答?实有行中?藏文作「\'dubyedrdzassuyodparnamskyimtshanmani/」?,当言实有。假有行中,当言假有。有相诸行,亦?藏文作「rgyumtshanyodpar\'dubyedgavdagyinpa/dedagyav/」?有二种。
 
问?名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假有。唯于相中假施设故?藏文作「denirgyumtshantsamlabebarbtagspatsamyinpa\'iphyirro/」?。
 
问?分别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二种俱有。
 
问?真如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实有。胜义摄故。
 
问?正智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俱有。此中智是实有。若智眷属?藏文作「wespa\'i\'khor/」?,诸心、心所亦名为?正?智,说之为假,故?藏文作「dedagyavdagpa\'iwespayinpa\'iphyir/」?有二种。
 
问?相当言世俗有?藏文作「kunrdzobtuyodpa/」??当言胜义有?藏文作「dondamparyodpa/」??答?当言世俗有。由二因缘故?藏文作「rgyugbiskyiste/」?:一、杂染起?藏文作「kunnasslovba/」?故,二、施设器?藏文作「gdagspa\'igźi/」?故。
 
问?名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三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所依?藏文作「thasbadkyignas/」?故。
 
问?分别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四因缘故。一、杂染等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随眠?藏文作「thasbadbaglabalba\'i/」?故,四、言说随觉?藏文作「thasbadrjessusadpa\'i」?故。
 
问?真如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胜义有。是清净所缘境性故?藏文作「rnampardag(原作「gdags」,今依汉译改)pa\'iphyir/dmigspa\'idvospoyinpa\'iphyirro/」?。
 
问?正智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初正智当言胜义有。第二正智当言俱有。
 
[234]即自他差别识。
 
[235]即善趣、恶趣死生识。
 
[236]此依无性释。世亲谓:「身者」,谓染污意。
 
[237]此依无性释文。
 
[238]《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为:
 
似一等算数影现。
 
[239]「村」字,原无性释作「聚落」。
 
[240]「园」字,《金藏》有,余无。
 
[241]「等」字,原无。
 
[242]「相」字,原作「影」。
 
[243]《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我、我所执相续不断,名自、他差别。
 
[244]「相」字,原作「影」。
 
[245]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如前已引讫。
 
[246]已如上引。
 
[247]见《瑜伽》卷七十三前半卷。八十一〈摄释分〉初说「名」、「义」、
 
 「所诠相」等。
 
[248]同《瑜伽》卷八十一文。
 
[249]《显扬》卷十六〈成空品〉云?
 
遍计所执自相是无。何以故?五事所不摄故。除五事外,更无所有。何等为五?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
 
 十卷《楞伽》卷三、七卷《楞伽》卷二等,亦有文同。
 
[250]谓《摄论》卷二、两《释》。已如上文说讫。
 
[251]即「似义显现」。
 
[252]「四寻思」,藏文作「yovssutsholbabźi/」。
 
[253]如《摄论》云?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所知相??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藏文作「thospa\'ibagchagskyirgyulasbyuvba/tshulbźinyidlabyedpasbsduspa/」?似法、似义有见意言?藏文作「chosdavdonsnavbaltabadavbcaspa\'iyidkyibrjodpadav/」?,由四寻思──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藏文作「yavdagpajiltababźinduyovssuwespabźi/」?──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知如是?藏文作「ravbźindavkhyadparjiltababźinduyovssuwesparnamskyis\'jugste/」?皆同不可得故?藏文作「dedagmidmigspa\'iphyirro/」?。
 
 《摄论‧无性释》解云?
 
于加行时?藏文作「sbyorba\'idusna/」?,推求行见?藏文作「vesparrtogpa\'irnampa\'iltaba/」?,「假有实无」方便因相,说名寻思?藏文作「dmigspamedpa\'irnampar\'jugpa\'iyovssurtogpa\'o/」?。了知假有实无所,得决定行智?藏文作「dmigspamedparvespa\'iyewesni/」?、方便果相?藏文作「\'brasbu\'iravbźinte/」?,名如实智。
 
 《摄论》续云:
 
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即于似文似义意言?藏文作「yigedavdonsnavba\'iyidkyibrjodpadela/」?,推求文名唯是意言?藏文作「yige\'imivdeyavyidkyirtogpatsamduzadparyavdagparrtoggo/」?。
 
 《摄论‧无性释》解云?
 
此中「名」者,谓色、受等。亦摄名因、名果等?藏文无此七字?。寻思此名唯意言性,唯假非实,不离意言,名名寻思。
 
 论续云:
 
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
 
 《摄论‧无性释》解云?
 
义寻思者?藏文作「dvospoyovssutsholbani/」?,如名身等所诠表得蕴、界、处等。推求此性唯假非实?藏文作「brjodpadebźinduyovssugrubparrtogpaste/」?,如有种类、种类相应、差别可得?藏文作「rigsrigscangyi\'brelbathadadna/」?,如是所诠、能诠相应?藏文作「dedavldanpa\'ibrjodpani/」?,不应理故。「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者?藏文无此牒文,下文均解「义寻思」。应从?寻思依名所表外事,唯意言性?藏文作「mivgidvospobrjodparbyaba\'idongavyinpa/mivlabrtenpa\'ibrjodparbyabadelayavyidkyibrjodpatsamduzadparrtogparbyedde/」?思惟此义似外相转,实唯在内?藏文作「phyirolgyirnampar\'dzinpalaszlogciv/navgiyanlagtubebarrtogparbyeddo/」?。
 
 论续云:
 
推求?藏文作「yavdagparrtoggo/」?名义?藏文无「义」字?、自性、差别,唯是假立。
 
 《摄论‧无性释》解云:
 
寻思名、义二种自性唯假立相?藏文作「vobobiddu\'dogspa\'iphyirro/」?──谓色?藏文作「lus」?、受等名、义自性实无所有,假立自性。譬如假立补特伽罗。寻思名、义二种差别亦假立相──谓无常?藏文有「苦」?等名义差别,唯假立故?藏文作「medbźindukhyadpar\'dogspa\'iphyirro/」?。
 
 论续云:
 
若时证得?藏文作「dmigswiv」?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藏文作「mivdavbcaspa\'idon/」?、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藏文作「vobobiddavkhyadpardubtagspadavbcaswiv/」?。
 
 《摄论‧无性释》解云:
 
证知四种虚妄显现,依他起摄?藏文作「vobobiddavkhyadpargyisgragbisdavbcaspa\'o/」?。
 
 论续云:
 
自性、差别,义相无故,皆不可得?藏文作「vobobiddavkhyadpardubcaspadongyimtshanbiddumidmigspana/」?。
 
 《摄论‧无性释》解云?
 
了达四种遍计?所?执义皆不可得。
 
 论续云: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性。
 
 《摄论‧无性释》解云?
 
应知此中四种方便?藏文作「thabssugyurpa/」?,说名寻思,四种果智,说名四种如实遍智。谓推求?藏文作「vespa」?名唯是假立,实不可得,说名寻思。若即于此果智生时,决定了知假有实无,名如实智。如是于事自性、差别,假有实无,推求,决定,说亦应尔。
 
[254]谓等相分等四分。
 
[255]「者」字,《金藏》无。
 
[256]「性」字,《金藏》作「性」,余作「许」。
 
[257]见《观所缘缘论》。
 
[258]「生」字,《金藏》无。
 
[259]「也」字,《金藏》有,余无。
 
[260]谓即后识生时。
 
[261]智周《演秘》云?
 
若难于他,二分无体,应不熏种。此难不然。安慧熏种,不要有体,护法今以自义逼他,非是两家极成之义。
 
[262]即阿赖耶识之相分。
 
[263]「岂体」二字,《金藏》作「体岂」。
 
[264]本论卷二中云?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
 
[265]本论卷四亦云?
 
论?《瑜伽》卷五十二?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
 
[266]谓能取、所取。
 
[267]「及」字,《金藏》作「乃」。
 
[268]即遍计所执二分。
 
[269]「例之」二字,《金藏》无。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