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韩镜清教授 > 正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一、明唯识实性

[韩镜清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论文】
 
九‧一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疏翼】
 
  第二后?第二十至第二十四?五颂中,第二后?第二十三及第二十四?二颂释唯有识三无性不成难。于中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1]第二、违经失。
 
  若言三性,亦不离识有三种者,何故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今言唯[2]有识也?
 
 
 
【颂文】
 
九‧二 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疏翼】
 
  第二后?第二十三及第二十四?二颂释唯有识三无性不成难中,第二答。于中分二?一、以?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三颂略答第二违经难兼乘便总出第二大段专明唯识性颂,二、长行广答并广明。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显扬》十六说与此同[3]。初二颂[4]、正答所问,后一颂[5]、明唯识性。即是从初[6]能变后[7]及此二颂,广前第一初一颂半宗,明世俗谛;今此第三颂[8]显前颂[9]所说唯识真理宗,明胜义谛,总成广前[10]初分也。
 
  若约境、行、果三科者,前来及此初二颂广俗谛境,此第三颂广真谛境。以上随应思准[11]。就初二颂中,初一颂[12]总答,次颂[13]别答。
 
 
 
【论文】
 
九‧三 论曰: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长行广答广明。
 
 
 
【述记‧卷五十三】
 
  长行有二?初、别解三无性,后、总释颂意。就别解颂中,分之为二?初、解前二颂三无性,后、解第三颂唯识真性。
 
  就初有二?初、解第一[14]颂总答意,次、解第二颂[15]三无性[16]。
 
  今之后三,无性依前所说「遍计所执」等三性,立彼三无性?一、「相」,二、「生」,三、「胜义无性」。
 
  七十六、《解深密经》[17]德本菩萨请说佛言,虽有云云[18],一切[19]同此。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若依他起实有体者,云何经说:一切法无有自性、无生、无灭耶?答?不违经言,如是颂曰:即依三自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论曰?为显唯有三性无有四故,即标其数。谓如其各自自相成为有,故名「自性」,三种无性者,谓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一切法」者,谓以遍计所执、依他起及圆成实为其体性。
 
 
 
【论文】
 
九‧四 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
 
 
 
【疏翼】
 
  第一解第一?第二十三?颂总答意中,第二解「密意」言。
 
 
 
【述记‧卷五十三】
 
  释「密意」言。
 
  今论说云: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等者,如前[20]所引《摄大乘》[21]说依他起性是[22]遍计所缘;圆成实性依展转说,亦所遍计。
 
  七十六说?非由别观三种自性,立三无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23],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24],乃至广说[25]。故依三性有体无体,总密意说三种无性,三种无性,非无后二性,但无遍[26]计所执。
 
  上释初颂总答意讫。
 
 
 
【疏翼】
 
  以上第一解前二颂三无性中,第一解第一?第二十三?颂总答意讫。
 
 
 
【论文】
 
九‧五 云何依此,而立彼三?
 
 
 
【疏翼】
 
  第一解前二颂三无性中,第二解第二颂?第二十四?别三无性。于中分二?一、问起,二、答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自下、将解第二颂中,别三无性,故先问起。
 
【论文】
 
九‧六 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
 
 
 
【疏翼】
 
  第二解第二颂?第二十四?别三无性中,第二答释。于中又二?一、别释,二、有避而不说之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初性体无,后二密说。体有法故。余文可知,不烦重释。
 
  胜义但由无性所显,名为无性。「依他」由[27]「缘生」,无自然生性故,名为无性。别配释颂,如理应知。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今者为显依何三性立何三无性故,颂曰?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论曰?言「初」者,谓遍计所执自性,此即相无自性,由彼之相是所执故,如谓色相者,是有变坏;受相者,是领纳等。如是诸相无自性故,如空中华,无有自体。言「次」者,谓依他起自性。此即犹如幻事,依他众缘而生起故,无有自然事体。如是如所显现,此中曾无如是生起,是故说名生无自性。
 
  《枢要》卷下云?
 
下明三无性。依他起自性无自然生者,「自然」有二?一、无因自然生──举此摄一切自然无生;二、以自然为因生──举此摄一切冥性等不平等因生。无此无因自然及无不平等因自然生故,名自然无生。
 
问?依他起中亦有无因、恶因,非一横执,何故唯遮自然生耶?答?且举自然,余不平等因,皆是此收。此说三无性,破于增益。余损减门,三性所遣。故非破无因。
 
 
 
【论文】
 
九‧七 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而滥第二,故此不说。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二有避而不说之由。
 
 
 
【述记‧卷五十三】
 
  释「依他起」亦名「胜义无性」,此文不说之所由。
 
  「无」之言「非」。依他虽有体法,而「非胜义」,名「胜义无性」。所执无故,不可为例。
 
  又七十六[28]云?谓诸法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故[29]即缘生法[30]。
 
  《显扬》云?不遮缘生,遮自然生故。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31]。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彼为胜义无性性。依他起相亦是清净所缘境界,故亦说为胜义无性[32]。无漏后得真智名「胜」,亦缘此依他为境故。此依他亦名清净所缘,胜之义故。所执既无,非为圣境,不得此名。然无彼计所执故,故说胜义无性[33],乃至广说。
 
  若说依他为胜义无性,此圆成实即为「第二」胜义无性[34]。今恐依他胜义无性滥第二圆成胜义无性,故此颂中但说圆成胜义无性,不说依他为胜义无性。应如彼《经》广说譬喻[35]。
 
【疏翼】
 
  以上论有三分中,第二第二十三行半颂广前第一初一颂半宗,明世俗谛唯识相讫。亦即广释最后三颂中,第一初二颂?第二十三及第二十四?正答所问讫。
 
 
 
【论文】
 
九‧八 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
 
 
 
【疏翼】
 
  论有三分中,第三或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于中分三?一、释第二十五颂初句,二、释第二三句,三、释第四句。初中分二?一、圆成实是诸法胜义,二、胜义有四。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下第二段[36]、解[37]唯识性。别配释颂[38],如理应知。
 
  其圆成实胜义无性,即是「诸法胜义谛」也。
 
 
 
 
 
【论文】
 
九‧九 然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
 
 
 
【疏翼】
 
  第一释第二十五颂初句中,第二胜义有四。
 
 
 
【述记‧卷五十三】
 
  然二谛义及引论文如第一卷抄[39],广树彼义。
 
  此随浅深以立四种,皆胜之义。或以胜为义[40],胜即是义[41],随其所应。皆胜于初世俗谛故。
 
  然此初真,即十善巧[42];第二即是四谛因果理等[43];第三即是依诠显实[44];第四废诠谈旨[45]。且一往为论,三乘合明二谛,非唯菩萨。如《显扬》第二[46]、第六[47]、第十九[48]、《瑜伽》五十五[49]、六[50]十四[51]、《对法》第六等说[52]。
 
【疏翼】
 
  以上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中,第一释第一句颂文讫。
 
 
 
【论文】
 
九‧一○ 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
 
 
 
【疏翼】
 
  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中,第二释第二三句颂文。于中分二?一、简前三胜义明真如义,二、别释「亦」言。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前三非一[53]如,故言「亦」也。
 
  「真」简有漏,有漏妄故;「如」简无漏有为,彼体虽真,有生灭故。又「真」简初性,以妄执故;「如」简依他,有生灭故。余文可解[54]。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解第二十五颂前二句云?
 
言「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中,「胜」者,即是出世间智。由无上故,故所有义,即名胜义。
 
复次,即体如虚空,周遍一切,一味、无垢、无变异法、圆成实性,说名胜义。所以者何?谓此圆成实自性是依他起之实体,一切法之胜义。由是彼法法性故,即此圆成实自性,名胜义无自性。由圆成实以无事体为自性故。
 
问?此圆成实性唯说胜义为其名耶?答?不尔。「亦即是真如」。「亦」声者,谓非唯说「真如」声,亦当如所说一切法界等异名。颂曰?常如其性故。
 
论曰?此真如者,谓于异生、有学及无学位中,于一切时,常如其实,无变异故,名为真如。应思此唯识性亦如真如即是圆成实性耶?为别有唯识性耶?是故颂曰?即唯识实性。
 
论曰?由能通达最极清净相故,如说颂云?尔时唯观此,故心住于名;由住于名故,于识断所得。仗此修习因,触证无得界;遍解脱诸障,获得胜自在。由此「即唯识实性」言,显示现观。
 
 
 
【论文】
 
九‧一一 「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
 
 
 
 
 
【疏翼】
 
  第二释第二三句颂文中,第二别释「亦」言。
 
 
 
【述记‧卷五十三】
 
  谓《大般若》[55]乃有十二名,如前第二卷[56]说[57]。
 
  又《对法》第二有七名?谓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此论本颂,但有二名[58]。并此释师,但有四号[59]。故言「等」者,等余三名,「如余论中,随义广释」。《对法》解云?体恒无我[60],无有改转,名曰[61]真如[62]。性离二我,名无我[63]。由缘此故,杂[64]染空寂,说之为空[65]。谓色乃至菩提,诸相空寂,名无相[66]。无倒究竟、无倒所缘,名为实际[67]。圣智所行,名为胜义[68]。与此解同。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69]。「界」者,体义,但妙法依;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湛然离倒,名不虚妄。余随所应,一切当知如《对法》[70]等。
 
  佛地第七有六名[71],实有与《对法》别,皆广解[72]。
 
  《瑜伽》、《显扬》虽有多[73]名[74],并不如《对法》,不能繁引。
 
  此解第三颂上三句讫。即是《胜?》、《瑜伽》等,「无作四谛」[75],如非安立谛也。
 
 
 
【疏翼】
 
  以上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中,第二释第二三句颂文讫。
 
 
 
【论文】
 
九‧一二 此性,即是唯识实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
 
 
 
【疏翼】
 
  第三分或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第三释第四句颂文。文分为二?一、唯识实性简虚妄,二、唯识实性简世俗。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次、解第四句。
 
  初、解二性,谓[76]依依他起。故此初解,以真如实性,简计所执性,显其颂意[77]。
 
 
 
【论文】
 
九‧一三 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
 
 
 
【疏翼】
 
  第三释第四句颂文中,第二唯识实性简世俗。
 
 
 
【述记‧卷五十三】
 
  谓相及性。「性」者,实体,即唯真如;相亦名体,依他体故。有法相对,不对[78]初性,以无体故[79]。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广答广明中,第一别解?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三颂三无性讫。
 
 
 
【论文】
 
九‧一四 三颂总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
 
 
 
【疏翼】
 
  第二长行广答广明中,第二总释颂意。
 
 
 
【述记‧卷五十三】
 
  初一、性无,后二、定有。余文易了,不烦重释。
 
  总释颂意也。
 
  上来二十五行颂,有二二别判?一云?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一云?二十五行颂中,初之一颂半,略明能变识相;第二──余二十三颂半,广明能变相、释诸妨难讫。
 
 
 
【疏翼】
 
  以上若约境行果三种者,上来二十五行颂广明俗谛及真谛境讫。
 
 
 
【论文】
 
九‧一五 如是所成唯识相性。
 
 
 
【疏翼】
 
  前由二十五颂已明「唯识相性」所悟境已,次由?第二十六至第三十?五颂明五位悟入次第。
 
 
 
【述记‧卷五十三】
 
  自下五颂、明唯识所入之位。
 
  既说世间「假说我法」,遍计所执诸法皆空,此假我、法皆依识变,能变之识略有三种,二十四颂广为分别。
 
  即依他起,体虚幻有,此虚妄识必有实体,故次前一颂明识之性即圆成实。虽知诸法皆是唯识若相、若性,要渐修行证入圣位,故下五颂明所入位。
 
  所求大果福智无边,非少修行即速圆证,非行一行便证多果。必须三劫修无边因。故三劫[80]者,皆因位摄,即前[81]四颂。后之一颂,所求果满,即如来位。
 
  初之四颂分三劫者,初之二位[82],是初劫摄。虽行胜行,犹未证真。学行千差,位有远近,故以二颂[83]显明初劫。第三颂[84]全、第四[85]少分,解第二劫。初证圣位,见、修位差别,故唯第三[86]一颂,偏明见道。地位虽长,证理是等,故第四[87]颂合明二劫。第四颂半明第三劫。
 
  就五位中,初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位。后举颂文正释五位。初中有三?一、结上为三问,二、随问略为三答,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88]。
 
  结牒上文二十四颂「相」,末后一颂「性」也。
 
 
 
 
 
 
 
 
--------------------------------------------------------------------------------
 
[1]「论第九卷」四字,《金藏》有,余无?编按:《大正藏》有「论第九」
 
 三字?。
 
[2]「唯」字,《金藏》有,余无。
 
[3]即《显扬》卷七〈成无性品〉,如云?
 
如是三种自性当知由三无自性,故说三无性?一、相无性:谓遍计所执自性。由此自性,体相无故。二、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胜义无性:谓圆成实自性。由此自性体是胜义,又是诸法无性故。
 
 《佛性论》卷二〈显体分〉第三中〈三性品〉第二有十义门,第六
 
 「因事说义门」中解不了义经第二子门云?
 
问曰?如来约何性说如此义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耶?答曰?约无相性说如是言。
 
问曰?如来约何法说「一切诸法譬如幻化」耶?答曰?约无生性说。
 
问曰?如来约何法说如是言:一切诸法譬如虚空?答曰?约真实性说。是故佛因三性说故,有了不了义经。
 
 此前即云?
 
诸佛说法有二种?一、了义经,二、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由此三性,是故佛说不了义经,如缘有灯,故知物在暗中。后时因灯能得了现暗中之物。如来亦尔,由有着三性者,故说不了义灯;达三性者自然显?原作「愿」,今改?了,名了义经。
 
[4]即第二十三及第二十四颂。
 
[5]即第二十五颂。
 
[6]第二颂下半起。
 
[7]由初能变后二十一颂半。
 
[8]即第二十五颂。
 
[9]「颂」字,《金藏》有,余无。
 
[10]第一颂及第二颂前半。
 
[11]「别抄」卷四云?
 
此即「能变」。至此广前「由假说我法」等一颂半,明世俗谛,第三颂重显前所说唯识真性。前来至此明唯识境。
 
[12]即第二十三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
 
 性」。
 
[13]即第二十四颂「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
 
 性」。
 
[14]即第二十三颂。
 
[15]第二十四颂。
 
[16]初中又二?一、解依前立后非性全无,二、解「密意」言。此即解
 
 初颂中初文。
 
[17]见《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相品〉第四。
 
[18]即《解深密经》卷二云:
 
汝应谛听!我当为汝说诸法相,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
 
[19]「一切」,谓如《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第五,佛告胜义
 
 生菩萨云?
 
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所有密意?藏文作「cilasdgovsnas/」?。胜义生?藏文作「dondamyavdag\'phags/」?!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皆无自性?性??藏文作「chosrnamskyivobobidmedpabidrnampagsumpo/」?,谓:相无自性性?藏文作「mtshanbidvobobidmedpabiddav/」?、生无自性性?藏文作「skyebavobobidmedpabiddav/」?、胜义无自性性?藏文作「dondampavobobidmedpabidlasdgovsnas/」?。
 
善男子?藏文还作「胜义生」?!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所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藏文作「\'diltardenimivdavbrdarrnampargźagpa\'imtshanbidyingyi/」?,非由自相安立为相?藏文作「ravgimtshanbidkyisrnampargnaspanimayinpar/」?,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所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藏文作「\'diltardenirkyengźangyistobskyisbyuvbayingyi/」?,非自然有?藏文作「bdagbidkyisnimayinpas/」?,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所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胜义生!?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藏文作「chosrnamslarnampardagpa\'idmigspagavyinpadeni/」?,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根本智?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胜义生!?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藏文作「chosrnamskyichosbdagmedpadenidedaggivobobidmedpabidcesbyaste/」?,以是诸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藏文作「dedondamyinla/dondampanichosthamscadkyivobabidmedpabidkyisphyebayinpas/」?,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20]即本论卷八。
 
[21]即《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
 
[22]「性是」二字,《摄论》中原无。
 
[23]《枢要》卷下云?
 
问?「愚夫于彼增益妄执」者,亦有邪见拨无,何故唯言「增益」?答?以多分故。执我法门,必增益故。说有三性,遮损减门,说三无性,遮增益门。
 
[24]此段引文见《瑜伽》卷七十六中,亦见《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
 
 相品〉。原文作:
 
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藏文作「semscangyikhamsnasemscanrnamskyikunbrtagspa\'ivobo bidvobobidkyisthadadparmthovźiv/gźangyidbavgivobobiddav/yovssugrubpa\'ivobobidkyavvobobidkyisthadadparmthovbade\'iphyirvobobidmedpabidrnampagsummi\'dogskyi/」?。
 
[25]「广说」,如《瑜伽》卷七十六云?
 
由遍计所计自性相故,彼诸有情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藏文作「thasbad\'dogspa/」?,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藏文作「deltadeltarrjessuthasbadbtagspasyovssubsgospa\'isemsthasbadbtagspadavrjessu\'brelba\'am/thasbadbtagspabaglabalgyis/」?,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着遍计所执自性。如如执着,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藏文无此六字?上,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
 
[26]「遍」字,《金藏》有,余无。
 
[27]《义演》作「由」,余作「有」。
 
[28]《瑜伽》卷七十六同《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第五。
 
[29]原文无「故」字。
 
[30]《瑜伽》卷七十六,原文作: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
 
[31]《显扬》卷十六〈成无性品〉第七原作:
 
二、生无性:谓依他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
 
[32]《瑜伽》卷七十六,原作:
 
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33]如《显扬》卷十六云?
 
由此自性体是胜义,又是诸法无性故。
 
[34]《枢要》卷下云?
 
依他起性名「胜义无性」。论文但有非胜义之性,名胜义无性。亦有体是胜义,无计所执,名「胜义无性」。是后得智所行义故。如说彼是四胜义摄,论略无之,理亦有也。
 
[35]见《解深密经》,如云:
 
譬如空华,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唯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
 
[36]即「显前颂所说唯识真理宗,明胜义谛」。
 
[37]「解」字,《金藏》作「释」。
 
[38]即释第二十五颂。
 
[39]见本论《述记》卷三解论文「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
 
 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处,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八〈二谛
 
 章〉第八。
 
[40]「以胜为义」,即有财释。
 
[41]「胜即是义」,即持业释。
 
[42]谓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为对治十种我见说,如《辩中边论》
 
 卷中〈辨真实品〉说「十种真实」。
 
[43]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问?谛义云何?答?如所说相不舍离义?藏文作「bstanpadavmimthunpamedpa\'imtshanbidkyidondav/」?,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是谛义?藏文作「demthovnarnampardagpa\'irgyurgyurpa\'idonnibdenpa\'idonto/」?。
 
问?苦谛义云何?答?烦恼所生行义。
 
问?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义。
 
问?灭谛义云何?答?彼俱寂静义。
 
问?道谛义云何?答?能成三谛义?藏文作「dongsumpodagsgrubpa\'idonto/」?。
 
问?如是四圣谛为世俗谛摄?为胜义谛摄?答?胜义谛摄。何以故?于顺苦、乐、不苦不乐诸行中?藏文作「顺乐、苦、不乐不苦所依中」?,由自相差别故?藏文作「ravgimtshanbidyovssu\'grubpalas/?,建立世俗谛。由彼共相一味苦故?藏文作「sdugbsvaldurogcigpa\'imtshanbidkyiphyir/」?,当知建立胜义谛。
 
[44]《瑜伽》卷六十四,及《显扬》卷六说「第四世俗」云?
 
谓如前说三种世俗,及与安立胜义世俗即胜义谛?藏文作「dondampa\'ikunrdzobkyisdondampa\'ibdenparnampargźagpaste/」?。由此谛义不可安立?藏文作「rnampargźagparbyabamayingyi/」?,内?自?所证故,但为随顺发生此智,是故假立?藏文作「rnampar\'joggo/」?,谓诸法真如。
 
[45]〈二谛章〉云?
 
第四、胜义胜义者──谓非安立二空无我──一真法界。所悟、所执,既异二乘,所证、所断,宽狭亦别。
 
[46]《显扬》卷二云?
 
胜义谛者,谓胜智及彼所行境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
 
[47]《显扬》卷六云?
 
非安立真实者,谓一切法真如实性。
 
[48]《显扬》卷十九云?
 
若清净所缘,若清净性,若彼方便,皆名胜义谛。清净所缘者,谓四圣谛及真如;清净性者,谓灭谛;清净方便者,谓道谛。
 
[49]「五」字,《金藏》误作「六」。
 
[50]「六」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
 
[51]《瑜伽》卷五十五、卷六十四文,均如上引。
 
[52]《对法》卷六云?
 
问?如说二苦,谓世俗谛苦、胜义谛苦。何者世俗苦?何者胜义苦?答?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间智境界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由安立真如门出世智境界故?藏文作「gnaspa\'idebźinbidkyisgonas\'jigrtenlas\'daspa\'iyeweskyiyulyinpa\'iphyirro/」?。
 
 《杂集论述记》卷十六解云?
 
「安立真如门」者,谓依行苦为门,前方便道施设观真如,后后得智证知行苦,名彼境界或后得智差别安立真如理而得为门,证知此为行苦,故名胜义,由理无之门知逼迫故。
 
[53]「一」字,《金藏》有,余无。
 
[54]《瑜伽》卷六十四云?
 
问?若安立谛?藏文作「rnamparbźagpa\'ibdenpa/」?建立为谛,何因缘故,更复显示非安立谛?藏文作「rnamparmabźagpa\'ibdenpa/」??答?若离非安立谛,二种解脱不应道理?谓于相缚?藏文作「mtshanma\'i\'chivba/」?及粗重缚?藏文作「gnasvanlengyi\'chivba/」?。所以者何?若有行于诸安立谛,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藏文作「mtshanmalaspyodpa/」?;行有相故,于诸相缚,不得解脱;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不解脱。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于相;不行相故,于诸相缚便得解脱;于诸相缚得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得解脱。
 
问?若唯由彼非安立谛于一切缚解脱、清净?藏文作「\'chivbalasrnampargrolźivrnampardagpar\'gyurbayinna/」?,何缘显示安立谛耶?答?为令资粮及方便道得清净故。
 
问?若即由彼行有相心?藏文作「mtshanmadavbcaspa\'isemskyispyodpakhonas/」?,于二种缚解脱、清净,有何过失?答?若有极喜定心?藏文作「wintumampargźagpa\'isemskyis/」?,依第四静虑,顺决择分善法中转?藏文作「vespar\'byedpa\'ichadavmthunpa\'idgeba\'ichosrnamsla\'jugpa/」?,缘诸谛境,彼诸行者于二种缚应得解脱,究竟清净,而不清净,故不应理。又世间道、出世间道二种差别应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无相,差别有故?藏文作「mtshanmadavbcaspadavmtshanmamedpa\'ibyebragyodpa/」?,不应道理。
 
 
 
[55]谓于《大般若经》前后多处。
 
[56]本论《述记》卷十一解论文「故诸无为非定实有处。」
 
[57]《辩中边论》卷上〈辨相品〉列释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及法
 
界五名,颂中有「等」言,长行未解其余。十二异名为?真如、法界、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法性、离生性、法定、法住、虚空界、实际、不思议界。《大般若》卷四百一十七说四异名中,有「安隐界」,为十二所无。《大乘义林章》卷三〈唯识章〉第三「离合会释门」中列十四异名,谓「如大般若广释」,其中「法位」及「无我」二名为十二所无。
 
[58]「二名」,即胜义、真如。
 
[59]「四号」,谓即前二名,再增法界、实际。
 
[60]「我」字,《金藏》误作「变」。
 
[61]「曰」字,《金藏》无。
 
[62]《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真如说名真如?由彼自性无变异故?藏文作「gźandumi\'gyurba\'idvospobebarlenpa\'iphyirro/」?。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
 
[63]《对法》卷二原文为:
 
当知此即?原作「则」,今改?是无我性?藏文作「bdagmedpa\'idvospo/」?,离二我故。
 
[64]「杂」字,《金藏》误作「离」。
 
[65]《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空性?藏文作「stovpabid/」??一切杂染所不行故?藏文作「mirgyuba\'iphyirro/」?。所以者何?由缘此故,能令一切诸杂染事悉皆空寂。虽复有时说有杂染,当知但是客尘烦恼?藏文作「globurgyibonmovspa/」?之所染污。何等名为客尘染污?谓由未拔所取能取?藏文有「心」字?种子故,令依他起性心二行相转;非法性心?藏文作「semskyichosbid/」?,以诸法法性,自性清净?藏文作「ravbźingyis\'odgsalba/」?故。
 
[66]《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无相?诸相寂静故?藏文作「mtshanmabebarźibabebarlenpa\'iphyirro/」?。诸相者,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藏文作「byavchubcesbyaba\'ibardusprosparnamste/」??《佛地经论》卷一末云「『相』谓十相?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是涅??无此等相故,名无相。缘此三摩地,名无相解脱门」?。真如性中,彼相寂灭,故名无相?《辩中边论》卷上〈辨相品〉云「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藏文作「mtshanma\'gogpa\'iphyirmtshanmamedpaste/mtshanmathamscadmedpa\'iphyirro/」)」?。
 
[67]《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实际?无倒所缘故。「实」者,谓无颠倒。此处究竟,故名为际?藏文作「de\'imtha\'nimurthugpaste/」?。过无我性,更无所求故?藏文作「bdagmedpalaspharoldudekhonabtsaldumedpa\'iphyirro/?。
 
 《辩中边论》云?
 
非诸颠倒依缘事故?藏文作「phyinciloggigźimayinpa\'iphyirro/」?。
 
 旧《中边论》云?
 
非颠倒种类及境界故。
 
 《辩中边论述记》云?
 
此言「依」,即彼种类。
 
[68]《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胜义?最胜圣智所行处故?藏文作「yewesdampa\'ispyodyulbebarlenpa\'iphyirro/」?。
 
[69]《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法界?一切声闻、独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藏文作「savsrgyaskyichosthamscadkyirgyubebarlenpa\'iphyirro/」?。
 
 《辩中边论》云?
 
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藏文作「\'phagspa\'ichosrnamsnideladmigspas\'byuvba\'iphyirro/」?。
 
[70]见《对法》卷二。
 
[71]即真如、法界、实有、空无、实际、胜义。
 
[72]如《佛地经论》卷七云?
 
如是增数乃至穷尽一切法门,皆是真如差别之相。而真如体非一、非多,分别言说,皆不能辩。由离一切虚妄、颠倒,假名真如。能为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离损减谤,假名实有。离增益谤,假名空无。分析推求诸法虚假,极至于此,更不可变,唯此为真,假名实际。是无分别最胜胜智所证境界,假名胜义,如是广说。
 
[73]「多」字,《金藏》有,余无。
 
[74]如《瑜伽》卷六十四中云?
 
胜义谛教者,谓四圣谛教及真如、实际、法界等教。
 
 《显扬》卷六〈摄净义品〉作「法性教」三字。
 
 「法性」已如上解讫。
 
[75]见《胜?经》卷一〈如来藏章〉第七,及《瑜伽》卷六十四。《胜?
 
 经》云?
 
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圣谛义?藏文作「\'phagspa\'ibdenpa\'idonbstanparbgyibamamchispabźipodaglardzogsparmdzadpalagsso/」?。
 
 该经《述记》卷四初云?
 
法无边际,名为无量也。
 
[76]「谓」字,《金藏》有,余无。
 
[77]《枢要》卷下云?
 
唯识之中,但有二对?前一对后一?,何故不说前?疑「第」?二,以为虚妄?答?无漏有为,非虚妄故。
 
[78]《金藏》作「对」,余作「明」。
 
[79]《枢要》卷下云?
 
何故不说前二?自性?,以为世俗对胜义?如说二谛中,初亦名俗故。今据有体名世俗。彼无体故,理实亦有。准二谛故。此中「实性」,唯取真如。但有常无常门,不说漏无漏门者,无漏有为,非「实性」故。
 
[80]「劫」,梵文为「kalpa」;藏文为「bskalpa/」。
 
[81]第二十六颂至第二十九颂。
 
[82]即资粮及加行二位。
 
[83]即第二十六颂「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
 
灭」;第二十七颂「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84]第二十八颂「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85]第二十九颂「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86]第二十八颂。
 
[87]第二十九颂。
 
[88]初中又二?一、牒前所成,二、兴起三问。此即初文。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