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韩镜清教授 > 正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

[韩镜清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论文】
 
九‧二五四 十重障者,一、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
 
 
 
【疏翼】
 
  第一广因中,第三广十重障。
 
 
 
【述记‧卷五十七】
 
  自下第三、解十重障。于中有二?初、明十[1]重障,后、重以二障摄总明断位。明重障中有二?初、牒「十障者」,后、别解释。释中[2],有「十一障」者,乘文次对释二十二愚义。乘[3]文便故,因释佛地障。初文有六[4]?
 
  第一、出体:「一、异生性障」:世亲《摄论》名与此同[5]。《十地论》第一「凡夫我相障[6]」,此名不然。此障之体,非唯我故。凡夫名「异」,如别抄说[7]。
 
  此障体性如何等言[8]者,谓「分别」「二障」,依此种子之上,立异生性故。今断能依故,说所依断。即依[9]与现本识同地二障种子、能生现行者上,立此初障。由此,凡夫离欲,仍名欲界异生,不伏见惑种故。以准知此[10],性是染污。亦可言种在本识,与识同性,即无覆性。
 
  若尔,何故《对法》第四解无记中,但有「命根」等是「自性」,不言「异生性」耶[11]?
 
  答?由约烦恼种可名染污,约异熟种,可名无覆,通二义故,不名「自性[12]」。「命根」等不然,不可为例。今勘诸文,前释为善。《对法》解「无记[13]」,及六十六立五无记中,不言「异生性」是五无记等故[14]。既依染种立,故亦唯染;别小乘也[15]。
 
  问?今以「二障分别起」种,名为此性,即二乘圣应名「异生」,未断所[16]知分别障故。
 
  答?随望自乘见道所断种上立故。若定姓圣[17]者,名已断此性,自乘障无故,唯依烦恼种子立故。若不定圣[18]者,名为未断,依二障种,立异生故。若不尔者,不定姓者应无异生障。
 
  若尔,无种姓者既无自乘圣道,说何为「异生性」?
 
  应说但依二障分别种[19]上,立「异生性」,不须别说。望自乘见所断种上立故;所知未断,虽曰圣者,尚名异生。 
 
  此何位舍?
 
  答?不同小乘唯修所断,世第一法与见道合舍。今大乘唯见所断,见道无间道起时舍。依所断种,立此性故,与种俱舍。
 
  问?若「异生性」不定姓圣,未全断尽故,仍得名「异生」;未全得无漏,应不名圣者?
 
  异生之性通二障,不定之姓已分断,可名分断「异生性」;二真见道名为圣,已得少分,名为圣;未全断尽故,不全名为圣。言不定姓名「异生」者,非是全名,分已断故;言圣应尔,分已证故。
 
  由此总应四句分别?有异生,非圣──如全未得三乘圣道;有圣,非异生──如[20]大乘者得见谛;有异生,亦圣──如不定姓圣未至十地中;有非异生,非圣──如入无余依涅??界[21]。
 
  此即文中第一、出障体性。
 
 
 
【论文】
 
九‧二五五 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
 
 
 
【疏翼】
 
  第一别解释异生性障中,第二对三乘明断障同异。
 
 
 
【述记‧卷五十七】
 
  自下第二、对三乘明断[22]同异。
 
  此约「异生性」各望自乘障为论?断分少[23],名小圣;全断尽,为大圣。
 
 
 
【论文】
 
九‧二五六 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
 
【疏翼】
 
  第一别解释异生性障中,第三明障与道俱不俱。于中分二?一、正明不俱,二、举喻明相违不俱成。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第三、明障道俱不俱。
 
  谓有萨婆多等为伏难言?若净无记[24],异生性是虽[25]修所断[26],见道前舍故,无漏果起,无有凡圣俱成就[27]失!今既见[28]所断种上立「异生性」者,即无间道有惑种俱。此种未[29]舍,异生未[30]断,如何凡圣无俱起失?
 
  由萨婆多惑得俱故,今为此难,非就大乘。谓惑得与圣道俱,唯依分别二障种子立「异生性」。其种必不与见道俱,如何凡圣有俱成失?
 
 
 
【论文】
 
九‧二五七 犹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
 
 
 
【疏翼】
 
  第三明障与道俱不俱中,第二举喻明相违不俱成。
 
 
 
【述记‧卷五十七】
 
  问?无间道起,惑种不俱,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如何名断?由此《对法》第七等问?从何而得断耶[31]?
 
  答?不从过去,已灭故[32];不从未来,未生故[33];不从现在,道不俱故[34]。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35]。为断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对治生[36],即此粗重灭[37],犹如世间明生暗灭[38]。由此品离系故,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39]。故非道、惑可说为俱。
 
  问?此言「断」者,为断缘缚?为断相应缚?
 
  答?若所知障,唯言断粗重体,体非缚法故。若烦恼障,从二说断。五十九说?对治道生,烦恼不起,得无生法,是故说名断彼相应。相应断已[40],不复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41]。言粗重断,虽亦通烦恼障,然说[42]从相应、所缘[43]二断,唯烦恼中。又所知障种,障十地智,是染污性。菩萨断时,断彼种体,如二乘者断烦恼种。然二乘断定障等时,但断粗重令不[44]相随顺,不能断种,不同菩萨。
 
  问?此言「断」者,为总缘智能断?为别缘智能断?此有何失?总缘之智,非自相智,如何共相比量之智能断惑耶?若别相智能断,即违《对法》、五十九等文──《对法》七等说?问?何等作意能断耶[45]?答?总缘[46]作意,观一切法皆无我性,能断烦恼[47]。师子觉云?总缘作意者,谓合缘一切法共相行作意[48]。
 
  答?如《佛地》第六说?云何[49]佛能知共相?共相既依比量而立,岂佛知共相,是比量耶[50]?
 
  彼有三说?有义:二量是[51]散心位,依二相立,不说定心[52]。若在定心,缘一切相,皆现量摄。由此,总缘智亦现量摄,断惑无失。即由定照共相自体,故说定心为现量也。
 
  第二说?有义:定心唯缘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缘诸共相所显理者,就方便说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说真如名空无我诸法共相,或说真如二空所显,非是[53]共相。由此义故,《对法》等说:缘共相智能断惑者,依方便说。实自相观,方能断之。
 
  第三说?如实义者,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此少异。彼说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若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如缕贯华,名为共相。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54]。虽缘诸法苦、无常等,亦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真如虽是共相所显,以是诸法自实性故,自有相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名共相。自相亦与一切共相不一异故,是故彼论与此不同[55]。由此义故,《对法》等说缘共相智能断惑者,依分别心于一种类真如之上,通在诸法,说名「共相」;或真如体诸法皆有,义名「共相」;缘此之智名共相智。论实,真如法实性故,非是共相。据实而言,即别相智能断惑也。
 
  共相假立,已如前辨[56]。
 
 
 
【论文】
 
九‧二五八 无间道时,已无惑种,何用复起解脱道为?
 
 
 
【疏翼】
 
  第一别解释异生性障中,第四释二道。于中分二?一、小乘问难,二、论主解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第四、释二道别。
 
  解脱道所治,与小乘不同。小乘难曰?我无间道犹有惑得,可起解脱道与惑相违。今汝无间道已无惑种,何用复起解脱道为?用之何作?
 
 
 
【论文】
 
九‧二五九 断惑证灭,期心别故。
 
 
 
【疏翼】
 
  第四释二道别中,第二论主解答。于中有三?一、第一解,二、第二解,三、正解二道别。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下、论主答。
 
  由前加行「期心别故」,谓无间道能「断惑」,解脱道能「证灭」。虽无间道已无惑种,证彼无为,有此用别起解脱道。
 
  此一解也。
 
 
 
【论文】
 
九‧二六○ 为舍彼品粗重性故。
 
【疏翼】
 
  第二论主解答中,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七】
 
  下、第二解。
 
  「粗重性」者,即二障种无堪任性。
 
 
 
【论文】
 
九‧二六一 无间道时,虽无惑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及证此品择灭无为。
 
 
 
【疏翼】
 
  第二论主解答中,第三正解二道别。
 
 
 
【述记‧卷五十七】
 
  无间道俱,「虽无惑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非唯为此「及证此品择灭无为」。即无堪任,与无间道俱灭,证无为得,与解脱道俱生。故解脱道虽不违惑得,而亦有用。
 
  此后意[57]说?种生现虽同时,菩萨金刚心由有粗重性故,不名为佛。明此位第八识犹有漏,为粗重所依。若[58]不然,如何不名为佛?前解但为证无为者,金刚心中,第八已无漏,未圆明故,不名为佛。然[59]后解为胜。
 
  依此二解,并前第八识舍位[60],加此一说云?金刚道生,有漏皆舍,种生现同时[61]故[62]。
 
  此中「粗重」言,非谓种子,由种子等令所依无堪任性,此名「粗重」。虽前已说[63],至下当知。
 
  问?此义可然。彼十地中,地地断烦恼障粗重,既不断种子,起无间道时,复不断粗重;无间道起,何所断耶?若无间道中,有断烦恼种用,于解脱道位,可说除粗重;无间道中,既无所断,如何说粗重解脱道治[64]耶?
 
  答?修道十地中,断烦恼粗重者,非离所知障外,别起无间道等治。然烦恼粗重障,无始以来,与所知障俱,所知障为本。由无间道,本障断故,其末烦恼障粗重,与所知障粗重,解脱道中舍,故无此过。由此,烦恼粗重非能更[65]生,但障于地,所以与所知障俱断而不留之,故无斯[66]咎。如身见等,至下[67]当知。
 
  问?若尔,如[68]二乘者唯断定障,不断种子。无间道生位,已[69]无粗重,何用复起解脱道为?
 
  答?无间断粗重,解脱道中,得自在故。
 
  问?既断粗重,得无为不?
 
  答:《大般若经》[70]第三百六十三[71]卷说?善现问言?世尊!若无为法无差别者,佛何故说习气相续,如来永无,二乘犹有?世尊答言?习气相续实非烦恼。二乘身中不能引[72]无义,菩萨身中能引无义,如来永无[73]。即由此文,显断习气不得无为。不尔,无为应有差别!亦显所知障断,不得无为[74]。若所知障断得无为,便显三乘亦得无为,而有差别。
 
 
 
【疏翼】
 
  以上第一别解释异生性障中,第四释二道别讫。
 
 
 
【论文】
 
九‧二六二 虽见道生,亦断恶趣诸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是根本故。
 
 
 
【疏翼】
 
  第一别解释异生性障中,第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文分为四?一、显亦摄业果,二、显摄二愚及二粗重,三、所有愚品总说为愚,四、显二粗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第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
 
  显异生障摄法不尽,以是根本,不说「业果[75]等」。「等」者,等取恶趣非业,及非异熟,及等余增上果等法,及人天趣中分别所起业及果故,直言恶趣摄不尽故[76]。
 
  「能起[77]」之中,但说「烦恼」,以所知障与定[78]俱故,总名「烦恼」。
 
【论文】
 
九‧二六三 由斯,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执着我、法愚,即是此中异生性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
 
 
 
【疏翼】
 
  第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中,第二显摄二愚及二粗重。
 
 
 
【述记‧卷五十七】
 
  《解深密》、七十八等说断于「二愚」,如文可解[79]。
 
  「诸业果等」者,如次前「等」字,等取善趣之中,分别所起别报业及果等。直言「恶趣」,摄不尽故。《经》[80]中既言「恶趣杂染」者[81],「杂染」之言通善趣分别杂染故。前[82]说善[83]、无记;若断缘缚,修道所断。今言彼果是不生断,如缘起中说[84]。故为此第二解。
 
 
 
【论文】
 
九‧二六四 应知愚品,总说为愚,后准此释。
 
 
 
【疏翼】
 
  第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中,第三所有愚品总说为「愚」。中有二说?一、总说愚品,二、唯取利钝障品俱起者。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何故业果亦说为愚?
 
  诸业果等虽体非愚,业是愚所起,果是愚所感,愚之品故,亦名为「愚」。后诸地言「愚」,准于此解。如第二地「业趣愚」,非体是愚故。
 
  又初「执着我法」障中,亦有贪、见等,体非是愚,亦愚之品故。下准此知。然分别障中,虽有所知障,非能发业感于生死。非缚法故。今此第一所发「业果」,并言「恶趣」者,毁訾言也,如说半择迦,名人中恶趣[85]。
 
【论文】
 
九‧二六五 或彼唯说,利、钝障品,俱起二愚。
 
 
 
【疏翼】
 
  第三所有愚品总说为愚中,第二唯取利钝品俱起者。
 
 
 
【述记‧卷五十七】
 
  谓第一言「执着」,明是利障品俱起愚。
 
  第二言「恶趣杂染」,非必业果,但是「钝障品俱起」愚。毁责名「趣」。
 
  此中不别言余烦恼,余烦恼但是「利钝障品俱起」之「愚」,即唯无明。此师意说唯取无明与见,非见俱,名为「利、钝」,说十地中断十无明,故不取余烦恼等也。
 
 
 
【疏翼】
 
  以上第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中,第三所有愚品总说为「愚」讫。
 
 
 
【论文】
 
九‧二六六 彼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如入二定,说断苦根,所断苦根,虽非现种,而名粗重;此亦应然。后粗重言,例此应释。
 
【疏翼】
 
  第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中,第四显二粗重。
 
 
 
【述记‧卷五十七】
 
  彼言「粗重」,「粗重」者所[86]显,即是彼二愚之种。前二是现行,「粗重」是种故。
 
  问?现行久已灭,如何言「断」?
 
  答?五十九说?略有二种?一、诸缠断,二、随眠断[87]。故二现行亦说断也。
 
  问?彼何不是伏现行言「断」也?
 
  答?不然。彼卷[88]次文解二断言?诸缠断者,谓贪、?断,乃至疑断、五见断、见苦所断断、欲界所系断,乃至无色界所系断、离系断,是随眠断[89];非伏惑时,亦伏见道诸惑,故知「二愚」是现行,「粗重」是种子。
 
  又解?随汝意前二是种,粗重非种,今此乃是二品「所起无堪任性」,如苦根等说其断位。《瑜伽论[90]》第十一[91]说?第二定断苦根[92]。苦根种子,初定已断,今者断彼苦根粗重,说第二禅断彼[93]苦根故。后诸地「粗重」,准此为二解[94]。
 
 
 
【疏翼】
 
  以上第一别解释异生性障中,第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讫。
 
 
 
【论文】
 
九‧二六七 虽初地所断,实通二障,而异生性障,意取所知。说十无明,非染污故,无明即是十障品愚。
 
 
 
【疏翼】
 
  第一别解释异生性障中,第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于中分六?一、正明初地无明非染污,二、不说染污所以之一,三、不说染污所以之二,四、不说染污所以之三,五、论主解答伏难,六、引《对法》为证。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第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
 
  此中意说?初地实断二障。今说「异生性障」,唯取所知障,不取烦恼。以世亲《摄论》[95]说:十种无明望二乘者,非染污故[96]。若取烦恼,即十无明通染污故,以无明即是十障品之愚,愚即无明故。
 
 
 
【论文】
 
九‧二六八 二乘亦能断烦恼障,彼是共故,非此所说。
 
 
 
 
 
【疏翼】
 
  第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中,第二不说染污所以之一。
 
 
 
【述记‧卷五十七】
 
  何意不说初地无明许是染污,通二障种?
 
  二乘者亦能断烦恼障。「断[97]烦恼障」是「共」断[98]故,非此所说;彼二乘不能断所知障。所知障是不共断[99],所以初地无明但说不染。世亲《摄论》云?又所知障有其十故,立十地别[100]。
 
 
 
【论文】
 
九‧二六九 又十无明,不染污者,唯依十地修所断说。
 
 
 
【疏翼】
 
  第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中,第三不说染污所以之二。
 
 
 
【述记‧卷五十七】
 
  说为「不染」者,即《摄论》本云:法界中有十不染污[101]无明[102]者,唯依十地修所断说。即不说「异生性」是见断故。何以知者?《对法》十四云?[103]已得现观,于彼修道位中,唯修所知障对治道[104]等者,故不说见道所断为十无明数。以说不染污[105]故,若「异生性」,即便染污。由此故知其「异生性」非不染污。
 
  世亲又云?为治十无明,立十地别[106]。离十障外,说十无明,故十无明非即十障。彼自有二复次解十无明故。
 
  然无性但有一解[107],亦不别说。
 
 
 
【论文】
 
九‧二七○ 虽此位中,亦伏烦恼、断彼粗重,而非正意,不断随眠,故此不说。
 
【疏翼】
 
  第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中,第四不染污所以之三。
 
 
 
【述记‧卷五十七】
 
  问?十地修道亦伏烦恼,断彼烦恼障粗重,如言二障三住[108]过是,何故不说耶?
 
  十地修道「位中,亦伏烦恼,断彼粗重,而非正意」。所以者何?「不断随眠,故此不说」。《摄论》本[109]及世亲等[110]说:十地菩萨留烦恼障助愿受生,故非正意[111]。意趣于智断所知障,故断随眠,不断烦恼之随眠也。
 
 
 
【论文】
 
九‧二七一 理实初地修道位中,亦断俱生所知一分,然今且说最初断者,后九地断,准此应知。
 
 
 
【疏翼】
 
  第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中,第五论主解答伏难。于中有二?一、且从初断说,二、以理解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问?若尔,何故初地但说异生性障,不说更断修道障也?
 
  论主答?虽实初地出见道已,修道位中,亦断俱生所知一分,今十障中从初说故,不说修障。初地既从初说,后九地中所说九障,准此应知,皆从初说。
 
 
 
【论文】
 
九‧二七二 住满地中,时既淹久,理应进断所应断障,不尔,三时道应无别。
 
 
 
【疏翼】
 
  第五论主解答伏难中,第二以理解答。
 
 
 
【述记‧卷五十七】
 
  何以得知初地等入地心,出见道已,更断余惑?
 
  今以理答「住满地中,时既淹久」,谓二僧?,理更应断。若不更断尔者,一[112]地三时道[113]既无三品,应无别故。
 
 
 
【疏翼】
 
  以上第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中,第五论主解答伏难讫。
 
 
 
【论文】
 
九‧二七三 故说菩萨得现观已,复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助愿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圆寂;故修道位,不断烦恼,将成佛时,方顿断故。
 
 
 
【疏翼】
 
  第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中,第六引《对法》为证。
 
 
 
【述记‧卷五十七】
 
  引《对法》十四文为证:若住满地心,更不断惑,如何论说「十地修道」?即初地中唯断见惑,更不断修惑,地有九故[114]。
 
  又《摄论》第十说?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世亲云?以留烦恼随眠故,不如二乘速趣圆寂,故留烦恼,助愿受生等[115]。谓诸菩萨,由大悲力,意趣一切智故,意趣所知障对治道,不取烦恼对治道;拟于生死助悲愿受生故,名「留烦恼」也。不尔,如来大悲最极,应留烦恼随类化生!
 
  由此故知意不趣断,故名为「留」。将成佛时,方顿断尽。此等,《对法》十四文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一别解释异生性障讫。
 
 
 
【论文】
 
九‧二七四 二、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二别解释邪行障。文分为三?一、正明障体,二、初解障断出二愚,三、第二解。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十地》云:邪行于众生身等障[116]。世亲《摄论》云?于诸有情,身等邪行障[117]。义意大同。
 
  「所知障」者,简烦恼障;「俱生」之言,简分别起;「一分」之说,简余修断诸所知障;下准此解。
 
  「误犯三业」名「愚」者,愚品故,解如前[118]。
 
  问?前二种生死中,言:所知障不能发业、润生用故[119]。何故此中言俱生一分所发三业是业趣愚?《佛地论》第七亦言:若所发业、所得果,皆所知障体[120]。
 
  答?若发业、招生死,所知障即不能,非缚法故[121]。前二生死,由此说不发。若障智三业,不招恶果,此亦能发。此文所明,但是等流增上业果[122]。
 
  问?法执既通不善,何故非缚[123]?
 
  答?不由不善性即是缚[124],如心王等,性即非缚[125]。法执但由烦恼俱故,令成不善,非性[126]是缚。
 
  既尔,何故不感异熟?
 
  今实义者,虽不善心俱,仍名无记。菩萨、二乘,所望各别,即通有覆、无覆无记,故不能招异熟果等。故无前难。
 
 
 
【论文】
 
九‧二七五 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
 
 
 
【疏翼】
 
  第二别解邪行障中,第二初解障断出二愚。
 
 
 
【述记‧卷五十七】
 
  此业能障第二地净尸罗故,名「趣」。毁责为名,如人恶趣,不可言能取趣,不取恶果故[127]。
 
  「粗重」,如前[128],故不别解。
 
  余论中,言「身等」者[129],即是三业[130]。此言「邪行」,已摄尽故[131]。
 
【论文】
 
九‧二七六 或唯起业,不了业愚。
 
 
 
【疏翼】
 
  第二别解邪行障中,第三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七】
 
  第二解:初、是起业之愚,后、是不了业之愚,非所发业。
 
  此亦非必能发业也,境用别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二别解释邪行障讫。
 
 
 
【论文】
 
九‧二七七 三、暗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三别解暗钝障。文分为三?一、正明障体,二、解三地能断,三、别明二愚。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十地》[132]云?暗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忘障[133]。世亲《摄论》[134]云?三、迟钝性[135]──于闻、思、修,而有忘失。
 
 
 
【论文】
 
九‧二七八 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
 
 
 
【疏翼】
 
  第三别解暗钝障中,第二解三地能断。
 
 
 
【述记‧卷五十七】
 
  「胜定」者,谓等持、等至,随诸禅[136]、无色、无漏定。
 
  「总持」者,四十五[137]及《佛地》[138]等,说即以「念慧」为体。彼四十五说有四陀罗尼?法、义、咒、能得菩萨忍。今即初二摄,即是闻持陀罗尼[139],及定等所发三慧,定亲发修慧,总持亲发闻、思,故合为文「及彼所发殊胜三慧」。三慧,以慧为体。言修慧──因修而得此慧故;言修慧──从因为名,非修即慧;修,是定故。
 
 
 
【论文】
 
九‧二七九 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欲贪愚──即是此中,能障胜定及修慧者。彼昔多与欲贪俱,故名欲贪愚,今得胜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断欲贪随伏──此无始来,依彼转故。
 
 
 
【疏翼】
 
  第三别解暗钝障中,第三别明二愚。于中又二?一、明欲贪愚,二、明圆满闻持陀罗尼愚。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欲贪愚」:「障胜定及修慧者」,即由于五欲起贪,多住散乱,障于定及修慧。修慧与定相近故,唯说障修,非不亦障思慧等。
 
  问?「欲贪」者,烦恼名,何故所知障中名欲贪?
 
  彼所知障,此第三愚多与烦恼中「欲贪俱故」,名「欲贪愚」。非所知障体名为「欲贪」体[140]。彼障定及修慧所知障永断,说「欲贪随伏」。所知为本,断故;烦恼是末,便伏。此烦恼无始来,依所知障转故。
 
 
 
【论文】
 
九‧二八○ 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即是此中,能障总持闻、思慧者。
 
 
 
【疏翼】
 
  第三别明二愚中,第二明圆满闻持陀罗尼愚。
 
 
 
【述记‧卷五十七】
 
  以闻、思与闻持相近[141],故偏说之,非不障修慧。然从胜障,故别分二。非一障体,义说二障。
 
  此以上[142]三地愚、七十八等[143]并[144]同。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三别解暗钝障讫。
 
 
 
【论文】
 
九‧二八一 四、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行故,说名微细。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四别解微细烦恼现行障。文分为四?一、正明障体并解「微细」名,二、解四地能断,三、释妨难,四、别明二愚。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十地》[145]云「解法慢障」,译家名别[146]。即我见、慢等是。世亲《摄论》云: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等摄。此最下品故,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应知是微细[147]。义意大同。
 
  此中言「第六识俱身见」,简第七识俱。「等」者,等取我所、边见,及我慢、我爱,与见俱者,皆是此品;及等取彼定爱、法爱,至下当知。
 
  如何此名「微细」?
 
  解云「最下品故」。谓第六识亦有分别身见等法,彼为粗猛,名上品;第六识中独头贪等,名中品,通不善性故;此望于彼二,「最下品故」,行相最细,唯无记故。
 
  又「不作意缘故」,名「下品」。即是任运生,故名「下品」。非如见断,强思等方生故。
 
  又「远随现行故」,即无始来随逐于身,不舍于身,名「下品」。非如分别起者,逢善友等,便舍于彼,故此名「下品」。
 
  由此三义,故说名「微细」,余论准此释[148]。
 
 
 
【论文】
 
九‧二八二 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
 
 
 
【疏翼】
 
  第四别解微细烦恼现行障中,第二解四地能断。
 
 
 
【述记‧卷五十七】
 
  此等障菩提分法,故四地断。
 
  问?如何身见等,障菩提分?
 
  答?由有身见等俱爱迷执身故,不得观身为不净、观法为无我等,故障菩萨分,即通障也。《中边》第一有菩提分障[149]。
 
 
 
【论文】
 
九‧二八三 彼昔多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执我见等,同体起故,说烦恼名。今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彼便永灭,此我见等,亦永不行。
 
 
 
【疏翼】
 
  第四别解微细烦恼现行障中第三释妨难。于中有三?一、亦释所知障立烦恼名难,二、释前三地不断我见等难,三、问答简别第七识俱我见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问?既是所知障,何故立烦恼名?
 
  亦显以上所知障立烦恼名。虽有别头生者,皆多分与烦恼同一体而俱起,故立「烦恼」之名。由所知障断故,烦恼之末「亦永不行」。从烦恼名,故说为断。
 
 
 
【论文】
 
九‧二八四 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间;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见等。
 
 
 
【疏翼】
 
  第三释妨难中,第二释前三地不断我见等难。
 
 
 
【述记‧卷五十七】
 
  问?何故初、二、三地,不断我见等耶?
 
  答?非障法故。初地「行施」、二地「行戒」、三地「行修」,「相同世间」。世间多作此三福业事故,未能修证「菩提分法」。今「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见等」。
 
  「二身见」者,谓初见道,已离第六识中分别身见。今此复[150]离第六识中俱生身见,尽处总说,名「二身见」,非今离二,如第四定言灭苦乐。又正断所知障身见等,并永不起烦恼障中身见等故,说「二身见」名「永害」。非烦恼身见亦起对治。
 
 
 
 
 
【论文】
 
九‧二八五 宁知此与第六识俱?
 
 
 
【疏翼】
 
  第三释妨难中,第三问答简别第七识俱我见等。中分为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问也。
 
 
 
【论文】
 
九‧二八六 第七识俱执我见等,与无漏道,性相违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以来,犹得现起,与余烦恼,为依持故。
 
 
 
【疏翼】
 
  第三问答简别第七识俱我见等中,第二答。中分为二?一、依七地以来简,二、依伏有前后知第六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第七识俱」身见等法,「与无漏道性相违故」,第七以前犹有有漏道故,未全伏灭。「八地以去」,无漏相续,「方永不行」。「七地以来」得现起者,与贪、?等「余烦恼」等「为依持故」。若此是彼第七识俱,七地以前已许灭者,即贪、?等,以前应灭!无依持故,如八、九、十地。
 
 
 
【论文】
 
九‧二八七 此粗彼细,伏有前后,故此但与第六相应。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依伏有前后知第六俱。
 
 
 
【述记‧卷五十七】
 
  又此第六识俱者粗,彼第七识俱者细,故「伏有前后」。粗者,前伏;细者,后伏;故此但是第六相应。
 
  《解深密》[151]、七十八等说?世尊!此诸地烦恼随眠有几?善男子!有三?一者、害伴:谓前五地,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不复有,说名害伴随眠。二者、羸劣:谓第六、第七地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谓于第八地以上,从此以去,不现行故,唯有所知障在[152]。
 
  故知所伏第六,非七也[153]。
 
  问?因论生论,如何害伴?
 
  如〈断障章〉[154]已广解讫[155]。
 
【论文】
 
九‧二八八 「身见等」言,亦摄无始所知障,摄定爱、法爱。彼定、法爱,三地尚增,入四地时,方能永断,菩提分法特违彼故。
 
 
 
【疏翼】
 
  第四别解微细烦恼现行障中,第四别明二愚。文分为二?一、先明身见等摄定爱法爱,二、次明所断二愚及彼粗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身见等」言,非唯贪痴慢及余俱行随烦恼,「亦摄无始」定、法二爱。定、法二爱「特违」「菩提分法」者,以菩提分法得无漏定,及胜无漏教法,及别别法故。前地照了大乘法[156]教,仍生爱着,此地教法,及念慧等,方名为得。今既于定、于教法,及念慧等起爱,于彼不得自在;故障菩提分法,故名「特违」也。
 
  前地迟钝障障定,忘所闻、思等法,此定爱等[157]但障菩提分法,故差别也。
 
【论文】
 
九‧二八九 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障摄二愚断故,烦恼二爱亦永不行。
 
 
 
【疏翼】
 
  第四别明二愚中,第二次明所断二愚及彼粗重。
 
 
 
【述记‧卷五十七】
 
  准前应释。余文易了,无劳重解。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四别解微细烦恼现行障讫。
 
  《枢要》卷下云?
 
何故余地障皆即二愚?如次前「暗钝障」中说「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第四地障不即二愚?如「微细烦恼现行障」中,只说「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便能永断」??异生既不断粗重,云何二静虑断苦根粗重?二乘亦如是!
 
今解?凡夫少伏现行粗重,二乘亦能分灭定障少分种子;苦根粗重亦得,何妨?如理应思?即「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定、于教法,及念慧等起爱」,所障皆无漏故?。
 
 
 
 
 
【论文】
 
九‧二九○ 五、于下乘般涅??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五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纯作意向涅??愚──即是此中乐涅??者。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五别解于下乘般涅??障。
 
 
 
【述记‧卷五十七】
 
  《十地》[158]云:身净[159]我慢障[160]。世亲《摄论》与此名同[161]。
 
  前地依觉分[162]观,观身受等,及无漏道等,由所知障[163]令善心等,故有欣厌。此地真如,名「无差别」,故缘彼道,名「无差别」。生死、涅??既无差别,何得有厌,复有欣耶?余文可解。
 
 
 
【疏翼】
 
  日成《十地经论释》?北京版《丹珠尔‧经释部》(gi,27B.2)?云?
 
于第五地中虽能般涅??,但由方便善巧,依于利益有情事故,于下乘般涅??为所对治分。
 
 
 
【论文】
 
九‧二九一 六、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六别解粗相现行障。于中分三?一、正明障体,二、别明所断二愚,三、明粗相多行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十地》云:微烦恼习[164]障[165]。世亲《摄论》[166]:粗相现行[167]。《十地》望前五地等,说为「细」;世亲及此论望后七地,说为「粗相」;亦不相违。
 
  由前地观四谛,故有二染[168]、二净[169],故障六地无染净道。此地,真如名[170]「无染净」,故缘彼道,名「无染净」。其缘起相,望四谛为细,望后障故,说此为「粗」。
 
 
 
【疏翼】
 
  日成《十地经论释》?北京版《丹珠尔‧经释部》(gi,27B.3)?云?
 
于第六地中,由修行大悲故,不舍有情事故,所谓对向其无着智?或译「无障碍智」?而安住般若波罗蜜多得现在前等。一般为更少依于相现行故,说粗相现行为此所对治分。
 
 
 
【论文】
 
九‧二九二 由斯,六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现观察行流转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诸行流转,染分摄故;二、相多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净者。
 
 
 
【疏翼】
 
  第六别解粗相现行障中,第二别明所断二愚。
 
 
 
【述记‧卷五十七】
 
  缘苦、集行流转相为障,「执有染」是。
 
  「相多现行」,即障。缘起还灭观,缘灭道,净相为障。
 
 
 
 
 
【论文】
 
九‧二九三 取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
 
 
 
【疏翼】
 
  第六别解粗相现行障中,第三明粗相现行所以。
 
 
 
【述记‧卷五十七】
 
  由「取」无漏「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即后得智作有相净观也。虽作无相,少时能故。
 
  《解深密》[171]云:现前观察行流转愚[172]。言「现前」者,观现前有漏染法[173]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六别解粗相现行障讫。
 
 
 
【论文】
 
九‧二九四 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七别解细相现行障。于中分三?一、正明障体,二、别明所断二愚及粗重,三、明为障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十地》云:细相习障[174]。世亲《摄论释》卷七中,作细相现行[175],同此。由前六地作缘起观流转、还灭,尚执[176]有生灭微细相现行[177]故,故名为「障」。此地真如,名种种无别真如,故此道名「妙无相道」,此细相为障。
 
 
 
【论文】
 
九‧二九五 由斯,七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细相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生者,犹取流转,细生相故;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是此中执有灭者,尚取还灭,细灭相故。
 
 
 
【疏翼】
 
  第七别解细相现行障中,第二别明所断二愚及粗重。
 
 
 
【述记‧卷五十七】
 
  「细相现行」,「执有生者」,以行流转以生为首,实皆有灭。于有漏有生,且举一生,非不执灭,即执流转相也。
 
  「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执有灭,即执还灭相也。
 
【论文】
 
九‧二九六 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
 
 
 
【疏翼】
 
  第七别解细相现行障中,第三明为障所以。
 
 
 
【述记‧卷五十七】
 
  前六[178]地尚取还灭细灭相故,「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今此地中,既除此障,能于无相不专勤求,乃于「空中起有胜行」。
 
  所言「空」者,无相空理。于「空中,作有行」,即真观中,起于有观;冥真、俗二境,合本、后二智,少用功力即能得故。不同五地。
 
  《十地》第九:经云「七地以十种方便智,发起殊胜行入」。彼论解云?无障碍智现在前时,于无作行中,生乐心,非起增上行。彼乐对治,此十种法差别示现[179]等。
 
  「无作行」者,即「空行」也。今言「非安立行」是。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七别解细相现行障讫。
 
  《佛地经论》卷二末云?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者,谓第七地证无相理,于空智中起有胜行、受大法乐。
 
  日成《十地经论释》?北京版《丹珠尔‧经释部》(gi,27B.4)?云?
 
于第七地中所谓未断相时,于身、语、意业,说离相转起等故,现起加行,为所对治分故。
 
 
 
【论文】
 
九‧二九七 八、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八别解无相中作加行障。文分为四?一、正明障体,二、辨何相为障,三、明所断二愚及粗重,四、明有残余。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文中有四?一、出体,二、辨障[180]相,三、即愚,四、显有。此初也。
 
  《十地》云:于无相有行障[181],世亲《摄论》云:于无相作行[182]。义意大同,余文易了。
 
 
 
【疏翼】
 
  日成《十地经论释》?北京版《丹珠尔‧经释部》(gi,27B.6)?云?
 
于第八地中,由所谓航行海上大船等,说于无相行远离造行故,勤修加行为所对治分。
 
 
 
【论文】
 
九‧二九八 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
 
 
 
【疏翼】
 
  第八别解无相中作加行障中,第二辨何相为障。
 
 
 
【述记‧卷五十七】
 
  二、辨相也。
 
  前之五地观心犹劣,「无相观少」;第六地中,犹观染净平等如故,多住无相;第七地中断微细生灭相故,无相恒续,而有加行,与八地等别[183]。
 
  「未能任运」入无相观者,不自在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明此地以前亦「现相及[184]土」,未名「自在」。「未能任运现」故[185]。
 
  言「现相」者,即是随欲令[186]现何相者,即能现之。如现金银等相、珠宝等相,皆能现故。此即宽遍,便于相中别建立土自在。土自在者,随欲现于大小土等现金银等色,即能现故。「土」,即狭也。「土」是假别能依;「相」是实别所依;「相」中别分「土[187]」故。  
 
 
 
【论文】
 
九‧二九九 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
 
【疏翼】
 
  第八别解无相中作加行障中,第三明所断二愚及粗重。
 
 
 
【述记‧卷五十七】
 
  三、即愚也。
 
  其文易了,故不解之。
 
 
 
【论文】
 
九‧三○○ 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行,生空智果,不违彼故。
 
 
 
【疏翼】
 
  第八别解无相中作加行障中,第四明有残余。
 
 
 
【述记‧卷五十七】
 
  四、显有。
 
  此地以去,一切烦恼虽不现行,微所知障犹可现起。此是第七识。以生空无分别智及果──即是灭尽定等生空后得智──皆可现行法执末那,「不违彼故」。
 
  问?若等流后得智,法执犹起;八地以上无漏相续,无有一时非此等流;如何可说二观等流别耶[188]?
 
  答?由无分别智[189]生法二观,近远势用所引,故得别也,如前已解[190]。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八别解无相中作加行障讫。
 
 
 
【论文】
 
九‧三○一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九别解利他中不欲行障。文分为三?一、正明障体及能断,二、别明二愚及粗重,三、总结愚为障。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此文有四?一、出体,二、所障[191],三、即愚,四、总结。即初二也。
 
  《十地》云:不能善利益众生障[192];世亲[193]云:于饶益有情不作行[194],义意亦同。
 
  前八地中得无相乐,耽着寂灭,不肯进修,诸佛七劝,方能进趣;故唯自利,九地之障。四无碍解,利他法故。
 
 
 
【疏翼】
 
  「别抄」卷六初云?
 
问?第八地已得无功用无相观相续现前,何故利他而不欲行,乐信己利?解云?得无相观,相续无着寂灭故。
 
  日成《十地经论释》?北京版《丹珠尔‧经释部》(gi,27B.7)?云?
 
于第九地中由得无碍解故,不勤作利益有情事,为所对治分。
 
 
 
【论文】
 
九‧三○二 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疏翼】
 
  第九别解利他中不欲行障中,第二别明二愚及粗重。于中分二?一、总出,二、别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三、即愚也。
 
  于中有二?初、总,后、别。
 
 
 
【论文】
 
九‧三○三 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
 
 
 
【疏翼】
 
  第二别明二愚及粗重中,第二别释。于中又二?一、标释前三无碍解,二、标释后一无碍解。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别中,皆[195]初、标,后、释。
 
  《解深密》、七十八云:于无量所[196]说法,即是此中义无碍解[197];无量法句文字[198],即是此中法无碍解[199]。
 
  彼言「法」者,名身也;「句」者,句身;「文字」,是字身。此论正之,言「名句字」,彼文少隐[200]。
 
  「后后慧辩[201]」等可解。
 
  即「陀罗尼[202]」言,贯通三无碍解?随于一能诠名句文中,现一切能诠名等,是法无碍解;于一方音声中,现一切方音声,是「词无碍解[203]」;或极少于一方、一名等中,现一切方诸法上名,于一方[204]、一念声中,现诸方一切音声,是二无碍解。境差别故。前是假,名等摄故;后者是实,体即声故。
 
 
 
【论文】
 
九‧三○四 二、辩才自在愚:辩才自在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二标释后一无碍解。
 
 
 
 
 
 
 
【述记‧卷五十七】
 
  「辩无碍解」,能为巧便说甚深法,即是七辩?迅[205]辩、应辩、捷[206]辩、无疏谬辩、无断尽辩、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切世间最胜妙辩。高下、清浊、小大等是。
 
 
 
【疏翼】
 
  以上第九别解利他中不欲行障中,第二别明二愚及粗重讫。
 
 
 
【论文】
 
九‧三○五 愚能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摄。
 
 
 
【疏翼】
 
  第九别解利他中不欲行障中,第三总结愚为障。
 
 
 
【述记‧卷五十七】
 
  四、总结也,其文易了。
 
  此四体性[207]诸门,如《对法》第十四抄,[208]及别抄[209]说。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九别解释利他中不欲行障讫。
 
 
 
【论文】
 
九‧三○六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十别解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于中分二?一、正出障体并明所障,二、别明二愚及粗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文中[210]有三?一、出体,二、所障,三、即愚。此初二也,余论名同。
 
  「大法」者,是真如。缘如之智,譬如大云,故名「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即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诸功德等。「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充满法身,故「所含藏」,即诸功德。「所起事业」,谓[211]智所起诸大神通。
 
 
 
【论文】
 
九‧三○七 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十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业者;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
 
 
 
【疏翼】
 
  第十别解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中,第二别明二愚及粗重。
 
 
 
【述记‧卷五十七】
 
  下即愚也,其文易了,准上配取。
 
  「微细秘密」者,所障微细亦秘密故。
 
  《十地论》[212]第十一[213]、十二[214]、〈菩萨地〉四十八[215]等,说校量前地[216]、后地功德多少[217]。然十障[218],诸论不同,略对明讫。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一正释十重障讫。
 
 
 
【论文】
 
九‧三○八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
 
 
 
【疏翼】
 
  第二别解释十重障中,第二乘便明十一障或二十二愚因释佛地障。文分为三?一、正出余障体金刚喻定顿断,二、别明二愚及粗重,三、引《集论》证。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七】
 
  第十[219]一段、有四?一、标,二、显,三、即[220],四、证[221]。此初二也[222]。
 
  然第十地犹有障在,不名为佛。《解深密》[223]等说。
 
  此第十地虽于诸法得自在,即于业自在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义,总名「于法」「得自在」。总持,及定,并业,皆名为「法」。由总持等名法持故。
 
 
 
【论文】
 
九‧三○九 由斯,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微细碍愚──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
 
 
 
【疏翼】
 
  第二乘便明十一障或二十二愚因释佛地障中,第二别明二愚及粗重。
 
 
 
【述记‧卷五十七】
 
  三、即愚。
 
  其文易解,无劳重释。此但言种,亦有粗重。
 
 
 
【论文】
 
九‧三一○ 故《集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大涅??、大菩提故。
 
 
 
【疏翼】
 
  第二乘便明十一障或二十二愚因释佛地障中,第三引《集论》证。
 
 
 
【述记‧卷五十七】
 
  四、引证。
 
  此义易了。
 
  《集论[224]》第十四末[225]说「顿断」等言[226],广如《解深密》[227]、七十八等说[228]。〈菩萨地[229]〉、《十地[230]》等,一一对诸地,明功德智慧不同,今不能繁述。
 
  《十地》第十一[231]说第九地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232];以义无碍智知诸法差别相[233];以词无碍智知不坏说诸法[234];以乐说无碍智知诸法次第不断说[235]也[236]。
 
  又解[237]?第一、知法无体性[238],第二、知法生灭相[239],第三、知法假名而不断假名法[240],第四、知[241]随假名不坏无边法说[242]。
 
  又解[243]?一、知法差别[244],二、知义义差别[245]。三、随言音而为说法[246],[247]四、随所乐解而为说法[248]。
 
  彼有多「复次」[249]说,不能繁引。
 
  应勘《瑜伽》六十六[250]卷修义不同,于此中会[251]。
 
  [252]解十障中,上来第一已依《解深密》等[253]释十一地障,会十障讫。
 
 
 
【疏翼】
 
  以上第三解十重障中,第一明十重障讫。
 
 
 
 
 
 
 
 
--------------------------------------------------------------------------------
 
[1]「十」字,《金藏》有,余无。
 
[2]即「别解释」中之第二。
 
[3]「乘」字,《金藏》有,余无。
 
[4]即第二「别解释」中之初「异生性障」一科,文分为六:一、出体,
 
二、对三乘明断障同异,三、明障道俱不俱,四、释二道别,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
 
[5]见《摄论‧世亲释》卷七。「异生性障」,藏文作「soso\'iskyebobid/」。
 
[6]「凡夫我相障」,藏文亦作「soso\'iskyebobid/」。此乃菩提流支译师
 
 私见,不可为据。
 
[7]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如云?
 
《俱舍论》第四释「异生性」初云:「?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不获」即是非得异名,非说异生性是无漏应理。谓?不获一切?不别说故。此不获言,表离于获?。若异此者,诸佛世尊亦不成就二乘?原作「声闻独觉」?种姓圣法,应名异生!」若尔,彼论应说纯言者?
 
解云?此意云──此「不获」言者,据总未得圣道,故言「表离于获」。若异我说,全不获故,名为不获者,诸佛世尊,唯大乘圣道,不获二乘,应名异生!若尔,应说纯言者,难意云?既不言纯不获一切圣道,如何得知显全不护?已表纯故。
 
问?萨婆多宗一云?世第一?法?时,舍异生性;一云?苦法忍生相,舍异生?性?,灭相,断十烦恼;一云?二种共舍,如无间、解脱二道者;何意解第一法时舍?
 
此约生相。彼宗苦忍生相,于未来时,有能舍异生性用,故言有用。言二时共舍者,第一?法?灭时,无间道苦忍生时。如解脱道,云二时共舍。
 
[8]「言」字,《金藏》有,余无。
 
[9]「依」字,《金藏》有,余无。
 
[10]《义演》牒文、《金藏》无。
 
[11]《对法》卷四云?
 
自性无记者,谓八色界、处?该论《述记》卷十三云「唯取长养诸根,外诸所有色处等,非异熟生所摄者,除善染色、声处。以异熟色等,是生得无记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四〈三科章〉第五,十种五蕴善等「三性分别门」云「《对法》云:八界、八处,是无记者,约全分说。今取色、声(为异熟无记),据容有说」?、意相应品?藏文作「mtshuvsparldanpadavbcaspa\'iyiddav/」?、命根、众同分、名句文身?不相应?等?藏文无?。
 
[12]「自性」,即自性无记。
 
[13]「无记」,谓自性无记。
 
[14]《瑜伽》卷六十六云?
 
又由五相建立无记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异熟生无记?藏文作「rnamparsminpalasskyespadav/」?,二、威仪路无记?藏文作「spyodlamlasbyuvbadav/」?,三、工巧处无记?藏文作「bzo\'ignaslasbyuvbadav/」?,四、变化无记?藏文作「sprulpalasbyuvbadav/」?,五、自性无记?藏文作「vobobidlasbyuvbasso/」?。
 
此中自性无记,谓诸色根是长寿者?藏文作「rgyaspasbyuvba\'idvospogzugscanlvapogavdagyinpadav/」?,及外诸有色处等,非异熟等所摄者,除善、染污色处、声处?藏文作「phyirolgyiskyemchedgzugscanrnamparsminparmabsduspadaglasgzugskyiskyemcheddagsgra\'iskyemcheddgebadavbonmovspacanmagtogspagavdagyinparnamsso/」?。
 
[15]《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初云?
 
此异生性当言善耶?不善耶?无记耶?答?应言无记,谓无覆无记非得性故,一切非得皆是无覆无记摄。
 
[16]「所」字,《金藏》作「成」。
 
[17]「圣」字,《金藏》有,余无。
 
[18]「圣」字,《金藏》有,余无。
 
[19]「种」字,《金藏》缺。
 
[20]「如」字,《金藏》有,余无。
 
[21]《枢要》卷下云?
 
下建立「异生性障」,即分别障种。三界具有,名何异生?若取能生?即能依种子?有离下染,上下分别染法皆起,名何异生?若取依此地第八?识?有故,得此地名,应第八识自名「异生」,何须障种?不尔。菩萨十地,此第八识未断故,应成「异生」!由此应知,取依此地第八?识中?分别二障种立。性唯染污、有覆性收。二障体实定别,故望二障亦尔,应思之。
 
 「别抄」卷六初云?
 
问?「异生性」何性摄?
 
解云?依烦恼种边,得如染法。依所知障边,乃名无记。通二义故。由此《对法》?卷四?「自性无记」五根、三尘?香、味、触?、命根等,不说「异生性」。六十六等五记中,不言「异生性」。命根唯依第八现、种,故唯自性?无记?。
 
若尔,名句通依三性,声何故以唯无记?
 
解云?依大乘宗,声唯无记,名随所依也。
 
[22]「断」字,《金藏》有,余无。
 
[23]「分少」,《金藏》作「少分」。
 
[24]「净无记」三字,《金藏》有,余无。
 
[25]「虽」字,《金藏》有,余无。
 
[26]《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中云?
 
此异生性当言见所断耶?修所断耶?
 
答?应言修所断。非直语言,其义便立。故应问答重显斯义?何故异生性非见所断耶?答?见所断法皆染污;异生性不染污故。诸染污法随部、随品,渐渐断之,得不成就;诸异生性,若法智忍一时顿舍,随地第九无间道力,一时顿断,故非染污。又世第一法正灭,苦法智忍正生,尔时舍三界异生性,得彼不成就性。非于尔时,见所断法而有舍故。若异生性是见所断,应此位中未舍彼性!则具缚者住苦法智忍时,应成就异生性!见所断法具成就故,住此位者应名为圣,亦名异生,故成杂乱。故异生性非见所断。
 
[27]《金藏》作「就」,余误作「熟」。
 
[28]「今既见」,谓大乘既见。
 
[29]「未」字,《金藏》缺。
 
[30]「未」字,《义演》作「永」。
 
[31]「从何得断耶」,藏文作「gavźiggavlaspav/」。
 
[32]「不从过去,已灭故」,藏文作「\'daspani\'gagspa\'iphyirmayinno/」。
 
[33]「不从未来,未生故」,藏文作「ma\'ovspanimabyuvba\'iphyirmayin
 
 no/」。
 
[34]「不从现在,道不俱故」字,藏文作「daltarbyuvbanilamdavmbam
 
 dumi\'jugpa\'iphyirmayinno/」。
 
[35]「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藏文作「\'onkyavbonmovspa\'ignasvan
 
 lengavyinpadelasspovvo/」。
 
[36]「为断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对治生」,藏
 
 文作「gnasvanlengyirnampagavgigbenpogavbyuvlagbenpo\'i
 
 rnampade\'byuvbadav/」。
 
[37]「即此粗重灭」,原作「即此粗重灭,平等平等」,藏文作「gnasvan
 
 lengyirnampade\'gogpambampasmbamste/」。
 
[38]「犹如世间明生暗灭」,藏文作「snavbadavmunpa\'byuvbadav\'gag
 
 pabźinno/」。
 
[39]「由此品离系故,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藏文作「gnas
 
 vanlengyirnampadavbralbasma\'ovspanamiskyeba\'ichoscandu
 
 gnaspadenispavba\'o/」。
 
[40]「已」字,《金藏》误作「与」。
 
[41]《瑜伽》卷五十九如云:
 
复次,从彼相应,及所缘故,烦恼可断。所以者何?对治道生,烦恼不起,得无生法,是故说名断彼相应?藏文作「bonmovspasnimtshuvsparldanpadavdmigspalasspavbarbyaste/\'diltargbenposkyesnabonmovspamiskyeźivmiskyeba\'ichoscandu\'av\'gyurbasmtshuvsparldanpadelasspavspayinno/」?。相应断已,不复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藏文作「mtshuvsparldanpalasspavnadmigsparmi?原漏「mi」?byedpasdmigspadelaskyavyinno/」?。
 
[42]「说」字,《金藏》有,余无。
 
[43]「相应、所缘」四字,《金藏》有,余无。
 
[44]「不」字,《金藏》有,余无。
 
[45]「何等作意能断耶」,藏文作「yidlabyedpaci\'drabasspav/」。
 
[46]「总缘」,亦译作「坏缘」。
 
[47]「总缘作意观一切法皆无我性,能断烦恼」,藏文作「\'drespala
 
 dmigspasspavste/chosthamscadbdagmedpa\'oźesbyaba\'o/」。
 
[48]「总缘作意者,谓合缘一切法共相行作意」,藏文作「thadadpamed
 
 paladmigspaste/chosthamscadkyispyi\'imtshanbidkyirnampaźes
 
 byaba\'ithatshiggo/」。
 
 《瑜伽》卷五十九云?
 
复次,见断烦恼,顿断非渐?藏文作「bonmovspanicigcarspovbarrigparbya\'i/rimgyismayinno/」?。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亦译作「总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藏文作「deci\'iphyirźena/ \'diltarmvonparrtogspa\'iwespabdenpamvonrtogspasmthovbasspavbarbyaba\'ibonmovsparnamsspovbar\'gyurla/mvonparrtogspade\'avbdenpa\'drespaladmigspa\'iyidlabyedpadavmtshuvsparldanpayinpas/de\'iphyirsemsgsumgyismthovbasspavbarbyaba\'ibonmovspasdugbsvallasogspalalogparźugspathamscadcigcarspovbar\'gyurba\'iphyirro/」?。修断烦恼,渐次而断,数数修道,方能断故?藏文作「bsgompasspavbarbyabarnamsnirimgyisspavbarrigparbyaste/lamgomsparspavbarbyabayinpa\'iphyirro/」?。
 
[49]「何」字,《金藏》误作「间」。
 
[50]《佛地经论》卷六原文为:
 
如来净智,现量所摄,云何能知诸法共相?若共相境现量所知,云何二量依二相立?
 
[51]「是」字,原作「在」。
 
[52]「心」字,原作「位」。
 
[53]「是」字,《金藏》误作「相」。
 
[54]《瑜伽》卷十五〈闻所成地〉第十之三云?
 
或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如是等类,名不共世间清净现量。
 
[55]原作:
 
说诸法上所有实义皆名自相?只要不共于他?,此经不尔,故无相违。
 
[56]如本论卷二等处云?
 
真谓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
 
 「别抄」卷六初云?
 
如实义者,自、共相二,自有二门?一、依二量以辨自共:现量得者,名自相;比量得者,名共相。此通一切法。二、依诸法以明自共:色等自相,不相杂乱,名为自相。若无常等,遍在有为,名为共相。真如既是诸法通性,名为共相。然此真如自相离相,名为自相。《对法》等说「共相?行?作意」能断惑者,如真如遍通诸法之理名为共相。然?不共世间清净?现量智离?了义名言?分别故,正证真如实自相故,名缘自相。由观证理能断惑故。由此,诸论或云共相智能断烦恼,或说自相智能断惑者,互不相违也。
 
[57]即第二解。
 
[58]「若」字,《金藏》有,余无。
 
[59]「然」字,《金藏》有,余无。
 
[60]见本论卷三中云?
 
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
 
 本论《述记》卷十九中,「种生现同时」有二说云?
 
护法云?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是菩提,与圆镜智俱起。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正舍名舍。「菩提」在未来,故名「将得」。
 
 合解有三。
 
[61]「时」字,《金藏》误作「等」。
 
[62]本论《述记》卷十九中,述「种生现同时」第二说云?
 
二云?亦种生现同时义。金刚心生,异熟识灭,菩提在当?来?解脱道时。得与成就既无别体,其已舍异熟识,菩提将成就故,名为「将得」。
 
[63]如本论卷九云?
 
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
 
[64]「治」字,《金藏》作「断」。
 
[65]《金藏》作「更」,余作「受」。
 
[66]「斯」字,《金藏》误作「期」。
 
[67]即第四「微细烦恼现行障」。
 
[68]「如」字,《金藏》无。
 
[69]「已」字,《金藏》有,余无。
 
[70]即〈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十三。
 
[71]「三」字,本论《述记》原缺。
 
[72]「引」字,《金藏》误作「别」。
 
[73]《大般若经》卷三百六十三原作:
 
世尊!无为法中,有差别不?不也。善现!
 
世尊!若无为法无差别者,佛何故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习气相续,皆已永断;声闻、独觉习气相续,犹未永断?善现!习气相续,实非烦恼。然诸声闻及诸独觉烦恼已断,犹有少分似贪、?、痴身、语、意转,即说此为习气相续。此在愚夫异生相续能引无义,非在声闻、独觉相续能引无义。如是一切习气相续,诸佛永无。
 
[74]本卷上文云?
 
由此烦恼粗重非能更生,但障于地,所以与所知障俱断而不留之。
 
 本论卷十云?
 
若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涅??。非此涅??,择灭为性。……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
 
[75]「果」字,《金藏》有,余无。
 
[76]《枢要》卷下云?
 
其恶趣果,非染污法,云何见道说为断也?如无余灭?以因已断故?。
 
 《枢要》又云?
 
何故诸地十障,皆举少分?唯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障,障摄二愚皆尽,摄法尽故。唯有初、四地,有通、有别。初地「异生性」本故,恶趣愚末故。此依前释,若依后释,即总摄尽,更不须说。
 
第四地障「身见等」,不入?前三地?二愚中,二愚不说为十障,有何意也?
 
答?二愚据因前地所起,说与后为障。「身见等」据久远所行,名十障?本论云「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又十障据因,说「身见等」;能起诸烦恼故。后二?等至爱愚、法爱愚?为果,正能障故,说为「二愚」,不相违也。
 
 「别抄」卷六初云?
 
问?异生性通依于二障,何故通难云:虽有恶趣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
 
解云?以与烦恼俱,总说「烦恼」名也。或可「业」唯「烦恼」也。又解云?取所知障,唯非缚法,毁责之名也。
 
[77]「起」字,《金藏》误作「趣」。
 
[78]《金藏》作「定」,余作「之」。
 
[79]见《瑜伽》卷七十八初?《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文?,
 
 如云?
 
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藏文作「kunrmovspabiwurtsagbis/」?,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藏文作「gnasvanlenmimthunpa\'iphyogsbcugcig/」?。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着补特伽罗及法愚痴?藏文作「gavzagdavchoslamvonparźenpakunturmovspa/」?,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藏文作「vansovba\'ibonmovspakunturmovspadav/de\'ignasvanlenmimthunpa\'iphyogsso/」?。
 
[80]即《解深密经》。
 
[81]「杂染者」三字,《金藏》缺。
 
[82]见本论卷八中。
 
[83]「善」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缺。
 
[84]见〈分别十二支缘起义章〉第十二「三断门」,如云?
 
然有二义,说之为断:一、离缚故,谓断缘彼杂彼烦恼。二、不生故,谓断彼依,令永不起。依离缚断,说有漏善无覆无记唯修所断;依不生断,说诸恶趣无想定等唯见所断。说十二支通二断者,于前诸断如应当知。
 
[85]「别抄」卷六初云?
 
问?「执着我法愚」中,亦有非愚不?解云?亦有。如贪、见、慢等,体非是愚,愚之类故,亦名「愚」也。
 
问?初障二愚,为种?为现?解云?唯现。故下论释「彼粗重言,显彼二障?原无?种」。故知二愚是现,非种也。又前二愚,通现及种。所以知者,第二复次「粗重」言?或二所起无堪任性,如入二定,说断苦根,非种也。
 
[86]《金藏》作「所」,余作「何」。
 
[87]《瑜伽》卷五十九中原文作:
 
复次,诸烦恼断,当知多种,略则为二:一、诸缠断?藏文作「kunnasdkrispaspovbadav/」?,二、随眠断?藏文作「baglabalspovba\'o/」?。
 
[88]即《瑜伽》卷五十九。
 
[89]《瑜伽》卷五十九原文作:
 
诸缠断者,谓贪、?断,乃至疑断?藏文作「\'dodchagsspovbadav/źesdavspovbadav/thetshomgyibarduspovbadav/」?;萨迦耶见断,乃至邪见断?藏文作「\'jigtshogslaltabaspovbadav/logparltaba\'ibarduspovbadav/」?;见苦所断断,乃至修道所断断?藏文作「sdugbsvalmthovbasspavbarbyabaspovbadav/bsgompasspavbarbyaba\'ibarduspovbadav/」?;欲界所系断?藏文作「\'dodpadavldanpaspovbadav/」?,乃至无色界所断?藏文作「gzugsmedpadavldanpa\'ibarduspovbadav/」?;散乱断、晓悟断、羸劣断、制伏断、离系断?藏文作「rnamparg·yevbaspovbadav/gźan\'degspa\'ispovbadav/rtse\'jilbarbyedpa\'ispovbadav/rnampargnonpa\'ispovbadav/ \'bralba\'ispovba\'o/」?。当知离系断,即是随眠断。
 
[90]「论」字,《金藏》无。
 
[91]即《瑜伽》卷十一〈三摩?涠嗟亍档诹??弧?/DIV>
 
[92]「根」字,《金藏》缺,原为:
 
第二静虑出离?藏文作「vesparbyuvba/」?苦根。
 
[93]「彼」字,《金藏》无。
 
[94]即二种及二无堪任性。
 
[95]见《摄论‧世亲释》卷七,即〈彼修差别分〉第六。
 
[96]《摄论》卷三初云?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藏文作「marigpa\'diyavbanthosrnamskyinibonmovspacanmayingyi/byavchubsemsdpa\'rnamskyibonmovspacandurigparbya\'o/」?。
 
 世亲释云?
 
由彼不欲入诸地故。
 
 《摄论‧无性释》卷七中云?
 
「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者,非所断故;「非所断」者,不为入彼能治地故,于其涅??不为障故;「于诸菩萨是染污」者,是所断故;「是所断」者,正为入彼能治地故。菩萨所求一切种智,如是无明能为障故?藏文作「rnampathamscadmkhyenpabidkyibgegsbyedpa\'iphyirro/」?。
 
[97]「断」字,《金藏》无。
 
[98]「断」字,《金藏》有,余无。
 
[99]「断」字,《金藏》有,余无。
 
[100]《摄论‧世亲释》卷七原文作:
 
又所知障有其十种,故立十地。
 
[101]「不染污」三字,本论《述记》所增释文。
 
[102]见《摄论》卷三初〈彼修差别分〉第六,如云:
 
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藏文作「mimthunpa\'iphyogsmarigparnampabcu\'igbenpo\'iphyirte/」?。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
 
[103]「已」字前,《金藏》有「即」字。
 
[104]《对法》原文作: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
 
[105]「污」字,《金藏》有,余无。
 
[106]《摄论‧世亲释》卷七中云?
 
由十种相,法界可知,故名「十相所知法界」。谓地地中各有一相所知法界,由无明力,不能了知。为欲对治如是无明,故立十地。又所治障有其十种,故立十地?藏文作「yavnade\'imimthunpa\'iphyogsrnampabculasabcurgźagste/」?。
 
[107]见《摄论‧无性释》卷七中,如云?
 
为欲显示入所知相因果所摄波罗蜜多,随其所应善修习已,能除见修所应断障,故辨因果修位差别。……除灭所知、烦恼障等,故此修位有十地别。
 
[108]「住」字,本论《述记》原作「处」,依《瑜伽》卷四十八改。
 
[109]见《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
 
[110]见世亲与无性两《释》卷十。
 
[111]《摄论》卷三颂云?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藏文作「bonmovsthullaspavspamed/svagskyisbsadpa\'idugdav\'dra/savsrgyasrnamsnibonmovslas/bonmovszadpakunmkhyenbrbes/」?。
 
 无性释云?
 
譬如众毒,为神验咒之所损害,体虽未灭而不为患;烦恼亦尔,由念智力伏现行缠,随眠犹在。何故烦恼随眠犹在?恐同声闻乘速般涅??故。由此道理,烦恼为因至烦恼尽,得一切智?藏文作「de\'iphyirbonmovspabidbonmovspazadpathamscadmkhyenpa\'irgyuste/」?。
 
如有颂言?念智力所制,烦恼证菩提;如毒咒所持,过失成功德?藏文作「jiskaddu/drandavwespaszinpa\'ibonmovsyovssu\'grubpas/yavbasgyurpadhyodkyibyavchubyobyadrnamssu\'gyurbalags/źesbwadpaltabu\'o/」?。
 
[112]「一」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无。
 
[113]谓无间、解脱、胜进。
 
[114]如《对法》卷十四云?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障对治道。若得菩提时,顿断?藏文作「lanciglaspovvo/」?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此诸菩萨虽未永断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藏文作「debonmovspamaspavssuzinkyavsvagsdavsmangyisgzuvba\'idugltabudav/dpernaspavspa\'idgrabcompaltarsathamscaddubonmovspa\'ibespamiskyeddo/」?。复次,诸菩萨于所知境,应修善巧?藏文作「wesbyalamkhaspadav/」?;于诸方便?藏文作「thabsla/」?应修善巧;于虚妄分别?藏文作「yavdagpamayinpa\'irnamparrtogpala/」?应修善巧;于无分别?藏文作「rnamparmirtogpala/」?应修善巧;于时时中,应修练根?藏文作「dusdussudbavpornamssbyavbarbya\'o/」?。
 
[115]见《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两《释》第十,如云?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摄论‧世亲释》云?
 
以随眠诸烦恼故,不如声闻速般涅??,得至究竟诸烦恼尽。
 
[116]见《十地经论》卷一云?
 
二者、邪行于众生身等障?藏文作「luslasogspassemscanlalogparsgrubpadav/」?。
 
[117]《摄论‧世亲释》卷七云?
 
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障?藏文作「bdenpalaluslasogspasphyincilogparsgrubpadav/」?。
 
[118]如次前论云?
 
应知愚品,总名为愚。
 
[119]见本论卷八中:
 
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
 
[120]《佛地经论》卷七原文为:
 
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法?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别抄」卷六初亦问?
 
此邪行障发业感生以不?
 
[121]「别抄」亦云?
 
解云:不发,非如烦恼是缚法故。
 
[122]即非异熟增上业果。
 
[123]「别抄」原作:
 
问?法执既通不善,与烦恼、烦恼障同体起故,如何不能发业招生?
 
[124]「别抄」且云:
 
即能感果。
 
[125]「别抄」云?
 
如诸心王亦通不善,体非缚法。
 
[126]「性」字,《金藏》误作「地」。
 
[127]「别抄」卷六云?
 
非能取趣果,故名「趣」。以障净成,名恶趣也。
 
[128]如次前云?
 
彼「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
 
[129]如《摄论‧世亲释》卷七中云?
 
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
 
[130]「等」字下,余本有「业」字,《金藏》、金陵本无。
 
[131]「别抄」卷六初云?
 
初地「误犯」是不善,若尔,何故《深密》?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云:地上菩萨起惑不为过失?如云「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
 
解云?以了知觉察故,不为过失。非诸烦恼,性非染法。
 
问?误犯惑愚三聚?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戒?之中,犯何戒耶?
 
解云?多分摄善法、饶益有情,以于利生不欲行障后方断故。既不利生,不增善法也,律仪定无。?决?定地上起惑亦非不善,起,误犯耶。
 
又解云?容有律仪?戒?起惑利生,可非不善,误犯身、语,是过所收。
 
[132]见,《十地经论》卷一中。
 
[133]「暗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忘障」,藏文作「thospadavbsampadav
 
 bsgompa\'ichosrnamsbrjedpasmunpa\'itshulcanbiddav/」。
 
[134]见《摄论‧世亲释》卷七初。
 
[135]「迟钝性」,藏文作「dbul(rtul?)babid/」。
 
[136]「诸禅」,即「静虑」。
 
[137]即《瑜伽》卷四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138]即《佛地经论》卷五。
 
[139]《佛地经论》云?
 
云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谓佛菩萨增上念慧不思议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现一切法。文、义亦尔。又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无边胜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议力,名陀罗尼。
 
[140]「体」字,《金藏》有,余无。
 
[141]即闻、思慧与闻持陀罗尼相近。
 
[142]即初地等。
 
[143]「等」,取《解深密经》等。
 
[144]「并」字下,原本论《述记》衍「不」字。
 
[145]见《十地经论》卷一。
 
[146]「解法慢障,译家名别」,藏文作「\'jigtshogslaltabalasogspasbsduspalhancigskyespa\'ibonmovspaphramokunturgyubadeyavphraba\'irnampayinpa\'iphyirdav」。意为「有身见等所摄,较现行微细俱生烦恼更为微细故」。
 
[147]《摄论‧世亲释》卷七云?
 
四、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等摄?藏文作「bonmovspaphrabakunturgyubaste/lhancigskyespa\'i\'jigtshogslaltabalasogspasbsduspa\'o/」?。此最下品故?藏文作「deyavchuvba\'irnampabidkyiphyirdav/」?,不作意缘故?藏文作「yidlamibyedpadavbcaspa\'idmigspabidphyirdav/」?,远随现行故,应知是微细?藏文作「kuntuspyodpa\'irivdusovbabidniphrabayinparrigparbya\'o/」?。
 
[148]「别抄」卷六云?
 
或可唯约分别我见相对,说为下;说无中品,于理无违。
 
 「别抄」又云?
 
问?第四地「微细烦恼现行障」云「身见等」言,为但「等」取定、法二爱,为更有余?解云?非唯二爱,身见俱生贪、慢,及以边见等随烦恼,皆此所障。
 
[149]见《辨中边论》第一〈辨障品〉第二。
 
 如彼论解「于菩提分有别障」颂文云?
 
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断,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二、于修八断行?欲、勤、信、安、正念、正知、思、舍?随减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谓即五根由障?藏文作「所对治分」?所杂,有羸劣性。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该论《述记》解云「见道虽有贪等烦恼,及业与果,见为首故,但说见障。或见道之所治故,名『见过失』,即一切皆是」?。于八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此是修道所显示故?该论《述记》云「于修道中,虽有见等粗重,通故不说。别见等现行及种子、烦恼、所知障,皆名粗重故」?。
 
 「别抄」卷六云?
 
问?何故身见能障道品?解云?由有身见不能观身为不净等,障念处等也。
 
[150]《金藏》作「复」,余作「后」。
 
[151]《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152]《解深密经》原文作:
 
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害伴随眠?藏文作「grogsyavdagparbcompa/」?,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不复有,说名害伴随眠。二者、羸劣随眠?藏文作「baglabalstobschuvba/」?,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随眠?藏文作「baglabalphramo/」?,谓于第八地以上。从此以去,不现行故,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153]「也」字,《金藏》有,余无。
 
[154]见〈断障章〉第七,即《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中。
 
[155]如第八「依障分别」门中,又分九小门,其中第二小门云?
 
二、三障分别。三种有三?一、皮胪骨。二、害伴随眠、羸劣随眠、微细随眠。此上二门,如〈唯识章〉?第三,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解?如〈唯识章〉引「《解深密经》说有三随眠」后,解云「此意说言?第六识俱身见等摄,说名俱生。所余烦恼,名非俱生,然体稍粗,因彼而起。由彼断故,此亦随无,故名『害伴』。二、羸劣随眠:谓第六、七地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非俱生身见断,此亦随灭,稍难断故。不违(十卷)《楞伽》(卷四)俱生身见断故,贪即不生(如彼经云「若须陀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结,我离三结者,大慧!是名见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三结。大慧!是故须陀洹不生如是心」)。彼约二乘断烦恼说,不依菩萨所知障无故,烦恼不生说,或依二随眠究竟断位。彼经、此论,亦不相违。三、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以上。从此以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然由初地已断皮粗重故,方可显得初二随眠位。复由第八地在胪粗重断故,显微细随眠位。若在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住在佛地」?。
 
三、惑业苦:一切二障分别所发业,及苦等。见道所断。
 
 日成《十地经论释》?北京版《丹珠尔‧经释部》(gi.27A4)?云?
 
于第四地中,由所谓「若以萨迦耶见为先行」之增上散动得以远离。为离散动等,为说远离此故,即唯以此为所对治分。为显示能遍计唯于初地已断故,说「俱生」言,作是解云?第三地约遍计之见,因此而为诸缚者,前时已断。此中微细行相者,由与善心等亦不相违而遍住,难了知故。如是,于善等心生起时,亦相应故,唯有我爱、我慢等。分别者不如是故,为粗。由染污之能作意?藏文作「bonmovspacangyiyidlabyedciv/」?,及安立彼生起之种子故,名能生起。自体之能作意?藏文作「ravgiyidlabyedpani/」?,即阿赖耶识。如是其余,即依此故,说为由彼之能诠所熏成之能诠所有能作意?藏文作「de\'irjodpasbsgospa\'irjodpa\'iyidlabyedpa/」?。然此亦即由所缘及行相不分明故,说为难了知性。此中由所缘亦说为微细,长时随现行者,谓乃至第四地恒随逐故。如是由此三因,当知微细。
 
[156]「法」字,《金藏》无。
 
[157]「爱等」二字,《金藏》有,余无。
 
[158]见《十地经论》卷一中。
 
[159]「净」字,本论《述记》原引作「得」,今改正。
 
[160]「身净我慢障」,藏文作「thegpadmanpasyovssumyavanlas\'da\'
 
 ba/」。汉译亦是菩提流支「译家名别」。
 
[161]藏文《摄论‧世亲释》亦与《十地经论》名同。
 
[162]谓第四地依菩提分法。
 
[163]谓所知障俱生一分。
 
[164]「习」字下,《金藏》衍「气」字。
 
[165]「微烦恼习障」,藏文作「mtshanmaragspakuntu\'byuvba/(?)」。
 
[166]见《摄论‧世亲释》卷七中。
 
[167]「粗相现行」,藏文作「mtshanmargyachenpolakuntuspyodpa/」。
 
[168]苦、集二谛。
 
[169]道、灭二谛。
 
[170]「名」字,《金藏》无。
 
[171]见《解深密》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瑜伽》卷七十八初。
 
[172]「现前观察行流转愚」,原作「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藏文作「\'du
 
 byedkyi\'jugpamvonsumdugyurpabid/」?。
 
[173]《金藏》作「染法」,余作「法染」。
 
[174]「细相习障」,藏文作「mtshanmaphramokuntu\'byuvba/」。
 
[175]「细相现行」,藏文作「mtshanmaphramolakuntuspyodpa/」。
 
[176]「执」字,《金藏》有,余无。
 
[177]「现行」二字,《金藏》有,余无。
 
[178]「六」字,《金藏》有,余无。
 
[179]《十地经论》卷九原作:
 
彼菩萨?为?无障碍智现前,?得?般若波罗蜜行现?在?前,?般若波罗蜜行现前?时,即于无作行中,生乐心,非起增上行,彼乐对治、此十种法差别示现。
 
 「无作行」,即空行也,今言非安立行是也。
 
 
 
[180]「障」字,《金藏》无。
 
[181]「于无相有行障」,藏文作「mtshanmamedpabiddumvonpar\'du
 
 byedpa/」。
 
[182]「于无相作行」,藏文作「mtshanmamedparmvonpar\'dubyedpa/」。 
 
[183]「别抄」卷六初云?
 
问?第七地中纯无漏相观,即是无漏相续,如何得有于无相中,作加行障?诸加行心皆有漏故。
 
解云?相续起多,间断时少,故云纯续。理实间断起有漏心,故有加行。
 
[184]「及」字,《金藏》有,余无。
 
[185]「别抄」卷六初又云?
 
问?第八地障能障「任运现相及土」,应名相中加行障!何故「于无相中作加行障」耶?
 
解云?理实应尔。今但于无相观中,任运起「现相及土」,即得自在故。今但就能现相智是根本故,故言「于无相中作加行障」也。
 
[186]「令」字,《金藏》有,余无。
 
[187]《金藏》作「土」,余作「立」。
 
[188]《金藏》作「耶」,余作「也」。
 
[189]「别」字下,余本有「智」字,《金藏》无。
 
[190]本论卷五初云?
 
二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唯起法执。我执已伏故。
 
[191]今二文合一。
 
[192]「不能善利益众生障」,藏文作「semscangyidonbyabalamvonpar
 
 \'dubyedpamedpa/」。
 
[193]见《摄论‧世亲释》卷七中。
 
[194]「于饶益有情不作行」,藏文作「semscangyidonbyedpalamvon
 
 par\'dubyedpamedpa/」。
 
[195]「皆」字,《金藏》有,余无。
 
[196]原无「所」字。
 
[197]见《瑜伽》卷七十八?《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同?:
 
于无量说法?藏文作「chosbstanpadpagtumedpadav/」?,即是此中义无碍解?藏文作「donsosoyavdagparrigpa/」?。
 
[198]「无量法句文字」,藏文作「choskyitshigdavyigedpagtumedpa
 
 dav/」。 
 
[199]「法无碍解」字,藏文作「chossosoyavdagparrigpa/」。
 
[200]如云「法句、文字」,隐「名身」未显说。
 
[201]「辩」字下,《金藏》有「才」字。「后后慧辩」,藏文作「govnasgov
 
 duwesrabdavspobspala/」。
 
[202]「陀罗尼」,藏文作「gzuvs/」。
 
[203]「词无碍解」,藏文作「vespa\'itshigsosoyavdagparrigpa/」。
 
[204]「一方」二字,《金藏》无。
 
[205]「别抄」、《义演》、《金藏》、《大正藏》作「迅」,余误作「迂」。
 
[206]「别抄」、《金藏》、《大正藏》作「捷」,余误作「楗」。
 
[207]如定、慧、念等体性。
 
[208]即《杂集论述记》卷二十八,其论第三作「训词无碍解」,第四作
 
 「辩才无碍解」。
 
[209]《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七〈三慧章〉第二十六。
 
[210]「中」字,《金藏》有,余无。
 
[211]《金藏》作「谓」,余作「诸」。
 
[212]「论」字,《金藏》有,余无。
 
[213]《十地经论》卷十一末云?
 
是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力及无碍智乐说力,说法时,在于法座,遍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心差别说法。是菩萨法座?藏文作「de\'ichoskyistan/」?,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藏文作「byavchubsemsdpa\'dbavbskurba\'ithobsoparnams/」?,于一切中,最为殊胜。
 
[214]《十地经论》十二卷中云?
 
菩萨住此菩萨法云地,得如是等无量百千菩萨三昧,以是义故,此菩萨乃至得位菩萨及住善慧地菩萨不能测知。
 
[215]即《瑜伽》卷四十八〈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
 
 二。
 
[216]「地」字,《金藏》无。
 
[217]如《瑜伽》卷四十八云?
 
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随其数。当知即彼展转修习成中、上品,于余后地证得成满,方乃建立。
 
[218]即十障之名。
 
[219]「十」字,《金藏》、《大正藏》有,余无。
 
[220]即愚。
 
[221]谓引证。
 
[222]「也」字,《金藏》无。
 
[223]见《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瑜伽》卷七十八。
 
[224]即指《对法》。
 
[225]《金藏》、《大正藏》作「末」,余误作「未」。
 
[226]《对法》卷十四原文为:
 
若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藏文作「de\'ibyavchubthobpanabonmovspa\'isgribpadavwesbya\'isgribpalanciglaspovvo/lancigladgrabcompadav/debźinbwegspar\'gyurro/」?。
 
[227]仍见《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
 
[228]如说「于如来地有二愚痴」等后云?
 
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藏文作「mildanpayinno/」?。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藏文作「citsamduphanyoncheźiv\'brasbuchebanivomtsharlagsso/」?,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藏文作「deltarkunturmovspa\'idrabachenporabtudralcivde\'ignasvanlenthibspochenpolasyavdagpar\'daste/」?,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9]即《瑜伽》卷四十七中至卷四十八〈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第四。
 
[230]即《十地经论》。
 
[231]即《十地经论‧善慧地第九》。中以十「复次」解,以下为第一「复
 
 次」。
 
[232]「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藏文作「dechossosoyavdagparrigpa
 
 chosrnamskyiravgimtshanbidrabtuwesso/」。汉译论云?
 
是中自相者,有四种?一、生法自相?藏文作「rigskyiravgimtshanbiddav/」?,二、差别自相?藏文作「soso\'iravgimtshanbiddav/」?,三、想坚固自相?藏文作:「sgrabźindumivgravs(疑「grags」)pa\'imtshanbiddav/」?,四、彼想差别自相?藏文作「mivde\'irabtudbyeba\'imtshanbidde/」?。
 
[233]「以义无碍智知诸法差别相」,藏文作「donsosoyavdagparrigpas
 
 choskyirnampardbyebarabtuwesso/」。
 
[234]「以词无碍智知不坏说诸法」,藏文作「vespa\'itshigsosoyavdag
 
 parrigpaschosrnamsma\'dresparbstanparabtuwesso/」。汉译论云?
 
是中「不坏说」者,随所觉诸相、随彼彼众生,种种说法故?藏文作「delama\'dresparbstanpanisumivgobar\'gyurbadeladebidkyisstongyi/gźangyismayinpa\'o/」?。
 
[235]「以乐说无碍智知诸法次第不断说」,藏文作「spobspasosoyav
 
 dagparrigpaschosrnamskyimthunpa\'irgyunrgyunmi\'chadparrab
 
 tuwesso/」。汉译论云?
 
「次第不断说」者,次第不息无量众多异名,为坚固彼义故?藏文作「mthunpa\'irgyunrgyunmi\'chadpaźesbyabanirnamgravsdaggirgyunzadmiwespaste/rnamgravsmavposdondebidbstanparbyaba\'iphyirro/」?。
 
[236]「也」字,「别抄」同引文中无。
 
[237]即《十地经论》共有十「复次」,此下为第二「复次」。
 
[238]「知法无体性」,原文作「知诸法无体性」,藏文作「chosrnamskyi
 
 dvospomedpa\'ilusrabtuwesso/」。汉译论云?
 
是中同相有四种?一者、一切法同相?藏文作「chosthamscadspyi\'imtshanbiddav/」?,二者、一切有为法同相?藏文作:「\'dusbyasthamscadkyispyi\'imtshanbiddav/」?,三者、一切假名同相?藏文作「chosthamscadkyibtagspa\'ispyi\'imtshanbiddav/」?,四者、假名假名同相?藏文作「btagspa\'ibtagspa\'ispyi\'imtshanbidde/」?。
 
[239]「知法生灭相」,原文作「知诸法生灭相」,藏文作「chosrnamskyi
 
 \'byuvbadav\'jigparabtuwesso/」。汉译论又云?
 
是中无常门入无我义中,第二同相初智境界成?藏文作「mirtagpabidkyisgonaschoslabdagmedpala\'jugpasspyi\'imtshanbidgbisparsvamawespa\'iyuldu\'gyurro/」?。
 
[240]「知法假名而不断假名法」,原文作「知诸法假名而不断假名法」,
 
 藏文作「delachosthamscadkyibtagspargyun\'chadpamedpa/」。
 
 汉译论云?
 
假名法以余假名说?藏文作「chosgźangyibtagspachosgźanlastonpa\'o/」?。
 
[241]「知」字原无,而藏文有。
 
[242]「知随假名不坏无边法说」,藏文作「jiltarbtagspabźindu\'khrugspa
 
 medparmtha\'yaspasstonto/」。汉译论云?
 
不坏前假名而能异假名说?藏文作「rnamgravsgźandaggissvarbtagspadavmi\'galba\'o/」?。
 
[243]即《十地经》十「复次」中,第四「复次」。
 
[244]「知法差别」,原作「知诸法差别」,藏文作「chosrabtudbyebarab
 
 tuwesso/」。汉译论云?
 
是中说相者,有四种?藏文作「bstanpa\'imtshanbidkyavrnampabźiste/」?:一、修多罗说相?藏文作「mdolasogspabstanpa\'imtshanbiddav/」?,二、彼释说相?藏文作「de\'irnamparbwadpabstanpa\'imtshanbiddav/」?,三、随顺说相?藏文作「rjessumthunparbstanpa\'imtshanbiddav/」?,四、相似说相?藏文作「\'tshamparbstanpa\'imtshanbidde/」?。
 
[245]「知义义差别」,原作「知诸法义义差别」,藏文作「donrabtudbye
 
 barabtuwesso/」。
 
[246]「随言音而为说法」,原作「随诸言音而为说法」,藏文作「sgra
 
 bźindubstanparchosstonto/」。汉译论云?
 
随彼众生言音说故?藏文作「skadjiltababźindubstanpa\'o/」?。
 
[247]「四」字前,余本有「第」字,《金藏》无。
 
[248]「法」字,本论《述记》抄误为「之」,今改。「随所乐解而为说
 
 法」,藏文作「bsampajiltababźinduwespaschosstonto/」。汉译论
 
 云?
 
随诸众生所有心念,乃至随所有种种譬喻说?藏文作「gavgibsampajiltabadav/sudpe\'irnamgravsjisbedkyiskhovduchudpar\'gyurba\'o/」?。
 
[249]计有十种,今略举其三。
 
[250]「六」字,《金藏》缺。
 
[251]《瑜伽》卷六十六中,修义有四种不同。如云:
 
复次,云何应修法?谓一切善有为法?藏文作:「bsgomparbyaba\'ichosrnamsni\'dusbyaskyidgebathamscadyinparrigparbya\'o/」?。此中应知略有四修?一、得修,二、习修,三、除去修,四、对治修?藏文作「delabsgompanimdorbsdunarnampabźirbltabarbyaste/thobpabsgompadav/bstenpabsgompadav/spavbadav/gbenpobsgompa\'o/」?。此中未生善法为欲生故,作意修习?藏文作「deladgeba\'ichosmaskyesparnamsskyedpa\'iphyirydilabyedpabsgompagavyinpadeni…/」?,是名得修;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乃至广说?藏文作「dgeba\'ichosskyesparnamsgnaspadav/mibrjedparbyaba\'iphyirdav/rgyacher\'byuvbani…/」?,是名习修;已生不善法为欲断故,作意修习?藏文作「sdigpamidgeba\'ichosskyesparnamsspavla\'iphyiryidlabyedpabsgompagavyinpadeni…/」?,名除去修;未生不善法为不生故,于厌患等诸对治门作意修习?藏文作「sdigpamidgeba\'ichosmaskyesparnamsmiskyedpa\'iphyir/rnamparźum\'byinpalasogspagźenpoyidlabyabagomsparbyedpagavyinpadeni…?,名对治修。
 
 今十一住中,有断有证,有已生有未生,应与四修会释。 
 
[252]「会」字下,《金藏》「论第十卷」四字。
 
[253]「等」,取《瑜伽》卷七十八、《摄论》。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