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韩镜清教授 > 正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一、明伏断

[韩镜清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论文】
 
一○‧一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
 
 
 
【疏翼】
 
  第三解十重障中,第二重以二障摄十一障总明断位。
 
 
 
【述记‧卷五十八】
 
  自下第二、以十一障即彼二障。文势有三?一、总明现种伏断位次,二、明断顿渐,三、释四道差别。伏[1]断位次中,初总即二障,后别解释。此即初也。
 
  体性宽狭,更无别异。十地所断,虽但所知[2]俱品不行,即通二障。此即总讫[3]。
 
 
 
【论文】
 
一○‧二 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疏翼】
 
  第一总明现种伏断位次中,第二别解释。于中分三?一、烦恼障,二、所知障,三、约七转识中二障辨。初中复二?一、见所断种,二、修所断种。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下文有二?初、明二障伏断位次。后、释妨难。
 
  初中,先明烦恼障。以体性粗重[4],三乘共断,易可知故。
 
  分别种子不论二乘,说菩萨者,「于极喜地,见道初断」。以见道位体性稍宽,乃至相见道后得智起位久时,犹名「见道」。今简于相,唯真见道。真见道中,唯取无间,惑灭、智生,故说「初断」,非相见道亦能断故。
 
  然此分别烦恼现行,《瑜伽》五十八等说?世间道唯伏俱生若爱、若恚、邻近?x慢,不言能伏分别烦恼[5]。此据异生、二乘姓等说。
 
  若直往菩萨,彼障现起,地前已伏。故前卷[6]云?「唯能伏除分别二取」──此在加行位;若资粮位,此粗现行亦能伏灭;二细现行即未能伏[7];至加行位,分别细者,亦皆能伏。由此菩萨正愿胜解、世间道力,邪见、疑等伏而不行。非以六行,有所欣厌,菩萨不为,非此菩萨无此能也。
 
  《缘起经》说:内法异生不[8]放逸者,无不共无明[9]。故邪见等,未必皆起。即资粮位,已不现行。唯分别贪等,二位不起。故论总言「地前已伏」。
 
  问:《华严经》[10]解十住第四心云?真佛[11]子!是中永离三界烦恼[12],如前[13]卷解。
 
【论文】
 
一○‧三 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
 
 
 
【疏翼】
 
  第一明烦恼障中,第二明修所断种。
 
 
 
【述记‧卷五十八】
 
  「修所断种」,后皆顿断。此约种子,不言粗重。粗重者,十地中亦断故。伏俱生现起,地前亦能,理无疑故。《璎珞经》说「三贤菩萨」唯伏不断[14],正与此同。前卷中云:于俱生现起,未全伏除也[15]。
 
  言「暂起」者,谓十地中前四,犹起我见等故;七地以前,尚起贪、?等故。
 
  问?其在地前所未伏者,相貌可知;其已伏者,与此何别?
 
  答?道力犹微,不能伏尽;为烦恼制,少分尚[16]行──即我、贪等,有失念起──故说地前已能少伏,非有别相地前伏之。入地以去,「能顿伏尽」,「如阿罗汉」。有菩萨[17]不怖畏[18]者,故起烦恼,怖者不然。
 
  此中说「见所断」者,唯顿悟人;「修所断」者,通渐有学;渐无学者,二种俱无。八地以去,亦不故起,任运不行,道力胜故。
 
  此是《对法》第十四文,如前第三卷引解[19]。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中,第一明烦恼障种断位讫。
 
 
 
【论文】
 
一○‧四 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疏翼】
 
  第二别解释中,第二明所知障种断位。于中分二?一、明见所断种,二、明修所断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如前卷解[20]。菩萨加行,唯欣于智;见道以前,唯伏法执,其烦恼障,随此而伏。然由所知加行伏故,说烦恼伏,非前加行,故伏烦恼。十地之中与烦恼俱所知障品,多分亦尔,非此俱者地地可起。
 
【论文】
 
一○‧五 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伏尽。
 
 
 
【疏翼】
 
  第二明所知障种断位中,第二明修所断种。
 
 
 
【述记‧卷五十八】
 
  此中、断伏时节等解,如烦恼说[21]。由于地地能为障故,故十地中,渐次能断,「乃至十地,方永伏尽」。由前道力[22]折伏后地所知障现,令其不行,名之为「伏」。
 
 
 
【论文】
 
一○‧六 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
 
 
 
【疏翼】
 
  第二别解释中,第三约七转识中二障辨。于中分三?一、约第六识俱者,二、约第七识俱者,三、约五识俱者。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此、犹未了。八地以去,第六、七识何者犹行?
 
  「六识俱者」,八地不行,以二空「无漏」无分别智「心」,及此「果」灭定、后得智等,「相续」不断,能违第六识二执,故不行。
 
 
 
【论文】
 
一○‧七 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
 
 
 
【疏翼】
 
  第三约七转识中二障辨中,第二约第七识俱者。
 
 
 
【述记‧卷五十八】
 
  第七识者,八地犹行。以法空智及果,方违法执;第七、生空智及果行相并粗,不相违故。
 
 
 
【论文】
 
一○‧八 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
 
 
 
【疏翼】
 
  第三约七转识中二障辨中,第三约五识俱者。
 
 
 
【述记‧卷五十八】
 
  于十地中,「前五转识,设未转依」,得无漏起[23],以第六识胜无漏道胜势力故,而伏于彼,治彼二障不令现起。此五识俱,若所知障,地地分断,能障地故。第七识俱,金刚方断,于十地中有伏、有起。五识俱者,设是后地所能[24]断者,于前地中,亦能伏之。现行粗于种子,违于道故。
 
  又八地以去,五识俱者虽不得对治,由第六俱无漏伏故,障不现起,七地以前犹能现起。第六识者,准此应知,亦地地断,亦能伏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释中,第一明二障伏断位次讫。
 
 
 
【论文】
 
一○‧九 虽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种,而彼粗重,亦渐断灭。由斯,故说二障粗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
 
 
 
【疏翼】
 
  第二别解释中,第二释妨难。于中有二?一、初释三位断难,二、再释三位断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问?俱生烦恼十地不除,何故四十八[25]说二障三位中断?
 
  下释妨难有二,此初也。
 
  如彼论说?于极喜住,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26]烦恼品皆不现行。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行。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27]此中意说金刚心位亦是成满菩萨住摄故。
 
  所知障粗重有三?一、在皮,极喜住皆永[28]断。二、在肤,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永断。三、在肉,如来住中皆悉永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29]。
 
  此中意说已断处故,广如彼说,故此论云「由斯故说」,即四十八说也。
 
 
 
【论文】
 
一○‧一○ 虽诸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疏翼】
 
  第二释妨难中,第二再释三位断难。
 
 
 
【述记‧卷五十八】
 
  若烦恼粗重,非彼种子,即非唯三位及所知障地地能断,何故但说三位断也?
 
  第二、释妨。
 
  三劫分、齐、成满位故;观心初起、无间、圆满别故;现起二障多分、少分、全分无故;一切烦恼分别、俱生,永害、不行、毕竟离故;无生法忍少净、多净、极净别故;初舍异生[30]、分段、变易,有差别故;于无漏心未得、有相、无相满故。
 
 
 
【疏翼】
 
  以上第二以十一障即彼二障中,第一总明现种伏断位次讫。
 
 
 
【论文】
 
一○‧一一 断二障种,渐顿如何?
 
 
 
【疏翼】
 
  第二以十一障即彼二障中,第二明断二障种渐顿。于中有二?一、问,二、答。
 
 
 
【述记‧卷五十八】
 
  自下第二、断二障种渐顿。
 
  「云何」,问也。虽已说断,但言菩萨,未辨二乘,亦未约明渐顿[31],故为此问。
 
 
 
【论文】
 
一○‧一二 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x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x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故。
 
 
 
【疏翼】
 
  第二明断二障种渐顿中,第二答。于中分二?一、明第七识二障种断顿渐,二、明余六识二障种断顿渐。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唯障无学及佛果,不同余六[32]所障有异,断亦有殊。此第七[33]中障种无粗细者,八十一品并同[34]非想[35]第九一类品摄。如断善邪见,非无九品故成能熏。
 
  又解?所障既同,断无前后,名「无粗细」。非九地所摄,总是一品,如前第七识中已广解讫[36]。
 
  又唯缘内境,自地之境,境无粗细,无多品类,故名一品。非三界中总无粗细。
 
 
 
【论文】
 
一○‧一三 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别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x那中,三界顿断。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明余六识二障种断顿渐。于中又二?一、明余六识烦恼障种断顿渐,二、明所知障种断顿渐。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真[37]见道」断,名「顿」者,此是正义[38]。又虽三心[39],九地总合以为二品[40],不同修道九品别断,名之为「顿」。五十九中[41]有此诚说[42]。此于见道断六识者,显此五识有分别障[43]。
 
  此之顿、渐,如前卷解[44]。
 
  修断有二,然此文中无先伏修后入见道[45]一品断者,不说超得第二、三果。
 
  二乘别者,唯《对法》第十三[46]有此文。广如彼抄[47]。
 
  略解释者,此中,初以九地渐断,是渐次得四[48]果者,得预流[49]、一来,必依未至;其不还,亦尔。然必起无漏对治[50]道,方始得果。
 
  问[51]?有入静虑、无色,起对治道,亦有何失?
 
  此亦不然。三[52]十三说不还者唯五地,于欲界有断对治,不说无色有[53]。
 
  又此唯超越,非次第者[54]。第二、「三界九地合为九品断」者,唯有利根诸预流,非余果。余果不能起胜作业,缺第一有[55]烦恼故。
 
  《指端经》及《分别[56]经》中说:初果由加行心能以三界九品同为一聚[57],合为九品断[58]。
 
  问?准超越不还许以依五地,此亦依三无色,斯有何过?
 
  然加行心是色界总缘三界,故无间道可起上无色[59]地。如不还于五地有欲界断对治故,此亦应尔。应说此义,理不违也。但非以下道能断上惑。由意乐力别故,应作四句。不尔,但以五地得第三果,无色于下无断对治故[60]。尚不许第[61]九无间道入根本定得次第第三果,况预流者得四静虑及三无色证超果也[62]!于修道中未得下断惑道不能起上断惑道故。游观可尔。今依《集论》第十三说:顿出离者,入谛现观已,依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63]。故知[64]依四静虑、三无色,不得超中[65]二果,及次第得第二、三[66]果。
 
  有[67]取前解彼文说多分不能得根本定等,非必一切皆悉不得,不说唯依未至地[68]故。不尔,受变易生,起无漏者,岂不得上静虑耶?故依上根本四静虑亦得。
 
  此以下道能断上惑[69],由意乐别故,余文可解。
 
 
 
【论文】
 
一○‧一四 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x那中,方皆断尽。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
 
 
 
【疏翼】
 
  第二明余六识二障种断顿渐中,第二明所知障种顿渐。
 
 
 
【述记‧卷五十八】
 
  所以「六识俱」「所知障种」「修所断者」[70],诸地渐断不同者,以「通缘内外境」,内身、外身,皆能起故。又彼境中,各通「粗细」,非如第七识唯缘内故。前之六识,通「粗细境」。第七唯「细境」,三界行相唯一类等[71]。所以金刚心断六识中[72]者,行相有九品故,品类差别有众多故,所以诸地分分别断。
 
  五识由六引,所以通二障,如前二障中说[73]。
 
【疏翼】
 
  以上第二以十一障即彼二障中,第二明二障种顿渐讫。
 
 
 
【论文】
 
一○‧一五 二乘根钝,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加行、胜进,或别、或总。
 
 
 
【疏翼】
 
  第二以十一障即彼二障中,第三辨三乘四道差别。文分为二?一、辨二乘四道,二、辨大乘四道。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二乘加行[74]、胜进[75],可有别别起九品,为九品加行及胜进者;或但一加行及但一胜进;故加行、胜进二道,总、别不决定也。此依容豫胜进道说,不尔,便违《对法》第[76]九说[77]。其无间、解脱,必各别起者[78],如起无间道断一品已,即起第二念解脱,此第二念解脱不得望第二品为无间道;其中[79]第二品要别起无间、解脱,以根钝故[80],乃至九品亦尔。次第、超越,并然。
 
  由有九品,渐能断者,故加行、胜进,各总[81]别起。若一入[82]观中,随断几品,总一加行,后一胜进。故加行、胜进,或总、或别,易故。若九品渐断出观,若不出观,断九品者,无间、解脱,必各别起,难故。
 
  此说修道,非见道中有如是事。以其根钝,即证无为时不容断惑故。
 
  设先世道伏[83],后入见时,亦总一品与见同断,不为别道。
 
 
 
【论文】
 
一○‧一六 菩萨利根渐断障位,非要别起无间、解脱,?x那?x那,能断证故,加行等四,?x那?x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疏翼】
 
  第三辨三乘四道差别中,第二辨大乘四道。
 
 
 
【述记‧卷五十八】
 
  若「菩萨利根」,如初品无间,至第二念,即为解脱。此初品无间,望第二念即为加行。此解脱道,望自第二品,即为无间;望初为解脱,望后为加行。至第三无间道,望第一为胜进,与第二品为解脱;自品为无间,与第四为加行。第二无间望前即非胜进,即是解脱。此是菩萨十地位中断所知障时分、品类排次断法。
 
  若别别断,一一别起。由能印证,及能断惑,复能容豫,复能欣求,故具四道。不尔,便无四义具足。《对法》第九说胜进道者,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加行[84]、无间、解脱道,名胜进道[85],望此品是胜进故。即别别望前有也[86]。
 
  又云:或弃舍断烦恼加行[87]、思惟诸法等[88]。即是别起胜进行相,即二乘也。或总通三乘。
 
  今此既论二乘「胜进或别或总」,不遮后品所有诸道是前胜进故[89]。其加行不尔,为趣求故,前所有无间解脱,非后加行。
 
  又今此约别起行相,故言总别。若望此品后道名胜进者,此中不说。若不尔,既无不起胜进,及总胜进者故。广如彼论及彼抄解[90]。
 
  此四道,通三乘、二乘有学及无学;通有漏及无漏;遮加行智通有[91]、无[92]漏,不遮加行道。故菩萨金刚心亦有加行道任运加行,非加行智。佛唯有解脱道,是前胜进道,自望无胜进[93];胜进有者,佛应有胜劣!
 
  有漏四道,通上二界,十地皆有。欲界唯有加行、胜进。无漏四道,除中间及[94]有顶,皆通四道。二[95]处唯有胜进。解脱道类,名解脱,亦有非次无间后之解脱,亦不见许有顶[96]有加行道。中间稍胜,有加行[97]、无间等[98],无失。有顶暗昧,加行等不成。
 
  《对法》第十四[99]说?于诸[100]现观位证得后后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证得此果所摄道时,即舍此向所摄[101]道,以不复现前故。如菩萨,虽不言向、果,亦得胜舍劣,劣不现前,如得果故。
 
  今约此文,即转齐义。三品种子,各各别有,不用下品以为中、上品也。若约转灭义,一种子转为中、上者,即下成中,下不复起,名舍劣也。
 
  解能证得有四,上来已明三讫。
 
 
 
【疏翼】
 
  以上第一广前答文因中,第三解十重障讫。
 
 
 
 
 
 
 
 
--------------------------------------------------------------------------------
 
[1]「伏」字,《金藏》有,余无。
 
[2]即所知障。
 
[3]「此即总讫」四字,《金藏》有,余无。
 
[4]「重」字,《金藏》有,余无。
 
[5]《瑜伽》卷五十八原文为:
 
若诸异生离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无有见道?藏文作「bsgompa\'ilamkhonasbyedkyi/delamthovba\'ilamnimeddo/」?。彼于欲界得离欲时,贪欲、?恚及彼随法邻近?x慢,若诸烦恼相应无明不现行故,皆说名断?藏文作「\'dodparnamslas\'dodchagsdavbralbade/de\'i\'dodchagsdav/gnodsemsdav/dedavmthunpa\'ichosdav\'brelba\'ivargyaldav/dedavmtshuvparldanpa\'imarigpanikuntumi\'byuvba\'itshulgyisspovbayingyi/」?,非如见道所断萨迦耶见等?藏文作「\'jigtshogslaltabalasogspamthovbasspavbarbyabadagnideltamayinno/」?。由彼诸惑住在身中,从定起已,有时现行,非生上者,彼复现起?藏文作「dedagkyav\'dinagnaspalus\'dilagnaspalavspadelanilan\'ga\'kuntu\'byuvbar\'gyurgyi/govmarskyespalanimi\'byuvvo/」?。
 
[6]即本论卷九。
 
[7]本论卷九初云?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
 
[8]「不」字,《金藏》及《义演》释误作「若」。
 
[9]即《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该经卷下中原文为:
 
又不放逸内法异生,若造福行及不动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应善心之所引发──解脱为依、回向解脱而引发故,虽于善趣感殊胜生,而非无明起增上缘。
 
[10]即晋译《华严经》卷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及卷八〈菩
 
 萨十住品〉第十一。
 
[11]「佛」字,《金藏》误作「净住」二字。
 
[12]如本论卷九颂云?
 
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无碍寂灭观,是则佛正法。
 
 本论卷八云?
 
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着,舍离生死出三界。
 
[13]见《述记》卷五十七,引《华严经》卷九颂文后,问云?
 
云何此言未伏二取?答?彼依伏因邪教、邪师所起,不共无明伴烦恼类,说尽非尽一切自分别生烦恼及俱生烦恼。又说佛法功力能灭一切烦恼,非十住位已能灭一切烦恼。
 
[14]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贤圣学观品〉第三原文为:
 
三贤菩萨伏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亦不起粗。
 
[15]见前卷九「加行道」,原文为:
 
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
 
[16]《金藏》作「尚」,余作「自」。
 
[17]「菩萨」二字,《金藏》有,余无。
 
[18]「畏」字,《金藏》有,余无。
 
[19]见本论卷三「明阿赖耶识何位舍时」云?
 
《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故。若尔,菩萨烦恼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赖耶识;何故即彼〈决择分〉?卷五十一中,「阿赖耶识对转识成就与否应作四句」中,第二句?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
 
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故彼论文不违此义。
 
《述记》卷十九并说有四种不退中,其第四为「烦恼不退」,「谓无漏道所断烦恼一切圣者,今说回心名不退者,即第四不退。」
 
 《枢要》卷下云?
 
何故见所断烦恼随所知伏与不伏;俱生烦恼独入地伏,不随所知?所知后伏,烦恼先伏?见所断,不尔,见障利故。同时修障钝故,渐舍。又见道猛,修道不尔故。留烦恼,本拟润生,八地以去无分段生死,不藉烦恼助润,何故不断耶?
 
答?如初地怖烦恼,即伏而受变易?生死?,亦如二乘有学回心,即受变易?生死?;虽无分段?生死?,不断烦恼。所以者何?烦恼虽不亲助润变易?生死?,如分段生,远势亦有。又惑种在,变易?生?时长,不假数资。若无惑种,变易?生?时促,如二乘无学,须数数资。然有四句?唯胜定无惑助,亦不长期受变易?生死?──如二乘无学回心;虽有种助,无胜定资,亦不长时──如二乘有学回心;有惑助润,及有胜定资,即变易?生死?长时受──如十地菩萨故须留之,不同二乘断之不得,非故留也。又二乘但种助,不由愿资,而不名留;菩萨正由愿资,傍由种助,故说留之。若即断之,于生无力。惑因亡,果随尽故。又由菩萨意乐菩提,十地练根,不假断烦恼;烦恼在,不障得地,故名留。
 
[20]如本论卷九初云?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x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21]即「烦恼障修所断种」。
 
[22]「力」字,《金藏》误作「方」。
 
[23]《金藏》作「起」,余作「智」。
 
[24]「能」字下,《金藏》有「故第七」三字。
 
[25]即《瑜伽》卷七十八〈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
 
 末。
 
[26]「中」字下,《金藏》衍「下」字。
 
[27]《瑜伽》卷四十八原文作:
 
于极喜住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行。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
 
[28]「永」字,原作「已」,下二皆同。
 
[29]《瑜伽》卷四十八原文作:
 
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一者、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二者、在肤粗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三者、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
 
[30]即异生性障。
 
[31]《金藏》作「亦未约明顿渐」,余作「未明顿渐」四字。
 
[32]「唯障」等十一字,《金藏》有,余无。
 
[33]「第七」二字,《金藏》有,余无。
 
[34]《金藏》作「并同」,余作「亦与」。
 
[35]即非想非非想。
 
[36]见本论卷五初,如云?
 
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
 
[37]「真」字,《金藏》有,余无。
 
[38]本论卷九中有二义,其第二云?
 
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39]谓相见道中三心。
 
[40]本论《述记》卷五十五云?
 
然今此中,人、法二障各分上下?粗者为上,细者为下,合为四类。然二粗者,各别除之,以智犹弱,未双断故。若上品智,方能双断。
 
[41]《金藏》作「中」,余作「等」。
 
[42]如《瑜伽》卷五十九云?
 
复次,见断烦恼顿断非渐?藏文作「bonmovspacigcarspovbarrigparbya\'/rimgyisnimayinno/」?。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藏文作「\'diltarmvonparrtogspa\'iwespabdenpamvonparrtogspas/」?,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谛作意相应?藏文作「bdenpa\'drespaladmigspa\'iyidlabyedpadavmtshuvparldanpayinpas/」?,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
 
[43]「别抄」卷六中云?
 
即准此文,五识中有分别起惑。
 
[44]即本论卷九,有二师解,其第一云?
 
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
 
[45]《金藏》作「道」,余作「时」。
 
[46]即《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中。
 
[47]《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云?
 
复次,如说预流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藏文作「svarbźinpadav/lanciglavespar\'byinpa\'o/」?。渐出离者,如前广说。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藏文作「gavbdenparnamsmvonparrtogsparbyasnasmilcogspamedpa\'ibsamgtanlabrtente/  \'jigrtenlas\'daspa\'ilamgyiskhamsgsumnaspyodpa\'ibonmovsparnamslanciglaspovbaste/」?。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品品别断者?藏文作「rnamspasźesbyabani…」?,谓先顿断欲、色、无色界,修道所断上上品随眠?藏文无「随眠」二字?,如是乃至软软品?藏文作「bsgompasspavbarbyabala\'dodpadav/gzugsdav/gzugsmedpanaspyodpachenpo\'ichenpocigcarspovbadav/debźindurabchuvvu\'ibarduste/」?。顿断三界者,如见道所断?藏文作「mthovbasspavbarbyababźinno/」?。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中科此大段文为三,其本段文为第一「显
 
 顿行相」。如云?
 
行相中,初论本,后释师。?如?唯依?止?未至地等。如《唯识枢要》?卷下末说?。
 
 该论《述记》下文复问?
 
二果中,何故二三果?不还、一来?果中不作?乃至有顶取上品惑断,成第四果,而治断惑唯初果耶?
 
[48]「四」字,《金藏》有,余无。
 
[49]「预流」二字,《金藏》有,余无。
 
[50]「对治」二字,《金藏》有,余无。
 
[51]「问」字,《金藏》有,余无。
 
[52]「三」字,原传抄作「五」,今改。
 
[53]《瑜伽》卷三十三原文为:
 
若不还者,以无漏第四静虑间杂熏修有漏第四静虑?藏文作「galte\'phagspa\'iphyismi\'ovbaszagpamedpa\'ibsamgtanbźidavzagpadavbcaspaspelmarsgomźiv」?。即于此中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善修习已?藏文作「cheschebadav/źintuchebasbsgomsna/」?,随其所应当生五净居天众同分中──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藏文作「\'diltaste/gnasgtsavmalvapomichebadav/migduvbadav/wintumthovdav/gyanomsnavdav/\'ogmingyilharnamsdavcirigsparskalpambamparskye\'o/」?。
 
[54]《枢要》卷下云?
 
「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品品别断中,有二义?一云?缺无超人。二云?此中兼尽先世道亦九品。后不伏者,亦九品所收故。
 
菩萨利根,见道既许分三,二乘钝根见道,应有三品,何故彼唯一,此有三?菩萨二障为三,二乘一障为二,粗细分故。
 
[55]「第一有」三字,《金藏》有,余无。
 
[56]「别」字下,《金藏》衍「功德」二字。
 
[57]《金藏》作「聚」,余作「品」。
 
[58]《对法》卷十三原引经为证云?
 
此义以何为证?如《指端经》说?藏文作「\'dirkhovsnisormo\'imdolas…/」?:诸所有色,乃至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总此一切略为一分、一团、一积、一聚?藏文作「thamscadgcigtubsduste/chagcigtubyeddo/gcigtubzlummo/gcigtubsdammo/phuvpogcigtubyeddo/」?。如是略已,应观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皆苦,乃至广说。依如是观,但可建立初后二果。如其次第,永断三界一切见、修所断烦恼,无余所显故。不立第二、第三两果。由此二果,已见谛者唯,断欲界修道所断有余、无余所显故。
 
又依如是顿出离者,如来于《分别经》中,预流果无间即建立阿罗汉果?藏文作「cigcarvespar\'byinpa\'idbavdubyasnas/rnampar\'byedpa\'imdolas/rgyunduźugspa\'i\'ogtudgrabcomparnampargźagparrigparbya\'o/」?。
 
 《枢要》卷下云?
 
见道顿断,五十九?说?三心亦名顿断。然所知、烦恼二障各别分为二,云何为二?若以九品,粗品先断,即十地修道,应先断粗!若以所障道以辨粗细,九地不定,即烦恼品云何随所知以明粗细?此义应思!
 
今解云?如十地修道地地所断,初为粗,后为细;烦恼随彼以况粗细,此亦应尔。见道中自分别力粗,先断;他引力细,后断。
 
有先伏烦恼超得第二、三果,无先伏所知障,超入二地。然入地已,如闻半偈已,舍身,亦有超者?《涅??经》卷十四:雪山童子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之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而舍身?。然无超大劫,以极难断故等。
 
 《了义灯》卷四中云?
 
三、超中二果得第四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于凡时不伏修惑;于七方便?即七加行位?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但伏见惑,入见道时,断其三界见道惑尽。得初果已,更未断修。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总相三界六识修惑,九地之中束为九品:如欲初品,乃至有顶初品之惑,合为一品。余八准此。若第六识迷理细惑,地地之中虽各九品,今并第七识俱烦恼总为一品,与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时顿断,成阿罗汉。道、断、数数,准亦可知。
 
问?既为九品,断欲六品修惑之时,何不得第二果?断欲九品,何不得第三?
 
答?欲六断时,并上二界各断六品故,复不息求,未出现故,不得第二。断欲九品时,并有顶惑亦皆断尽,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
 
问?为唯初果人未进断惑,得超中二?为断余惑,亦能超耶?答?准《对法论》?卷十三?引《指端经》唯未断余,能办,圣旨不说?断?余能。由得果已,有胜堪能。若少进断,即非此类,无胜能故。
 
[59]《金藏》作「上无色」,余作「无色上」。
 
[60]「不尔」以下十九字,《金藏》有,余无。
 
[61]「第」字,《金藏》有,余无。
 
[62]智周《演秘》云?
 
次第那含断欲界九品无间,皆依未至定起。
 
[63]指《对法》卷六,原文作:
 
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
 
[64]「知」字,《金藏》有,余无。
 
[65]「中」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无。
 
[66]即一来、不还果。
 
[67]《金藏》作「有」,余作「又」。
 
[68]「地」字,《金藏》无。
 
[69]「惑」字,《金藏》作「或」。
 
[70]「种」等五字,《金藏》有,余无。
 
[71]「等」字,《金藏》无。
 
[72]谓六识中所知障种修所断者。
 
[73]本论卷九初云?
 
眼等五识无分别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力皆容引起。
 
 「别抄」卷六中云?
 
问?五识中所知障种,八地以上意识对治断彼种不?解云?亦断。以障地故。
 
[74]「加行」,亦作「方便」。
 
[75]「胜进」,藏文作「sbyorba\'ilam/」、「khyadpargyilam/」。
 
[76]「第」字,《金藏》有,余无。
 
[77]如《对法》卷九云?
 
为断此品后余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是胜进故,名胜进道?藏文作「khyadpargyilamgav/bonmovspa\'irnampadelasgźanpalasbyorbadav/barcadmedpadav/rnampargrolba\'ilammo/」?。
 
[78]「者」字,《金藏》有,余无。
 
[79]「中」字,《金藏》有,余无。
 
[80]「别抄」卷六中云?
 
以其根钝,证无为时,不断惑故。
 
[81]《金藏》作「总」,余作「别」。
 
[82]「入」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无。
 
[83]「世道伏」,「别抄」卷六中作「所伏修惑」。
 
[84]「加行」,原作「方便」。
 
[85]《对法》卷九原文作:
 
为断此品后余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名胜进道。
 
[86]智周《演秘》云?
 
此显彼据于菩萨别起道说,故言后三是前胜进,与此论别。
 
[87]「加行」,原作「方便」。
 
[88]《对法》卷九原文作:
 
弃舍断烦恼方便,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藏文作「yavbonmovspaspovba\'isbyorbabsalnas/chossemspa\'am/źugspa\'ichoslagnaspa\'am/sbomspar\'jugpa\'ikhyadpargyilamgavvo/」?。
 
又复者,为显余义?藏文作「rnamgravsgźanduna/」?,舍断烦恼诸方便道?藏文作「khyadpargyilam\'disbonmovspaspovba\'isbyorbadebidbsalteźespanibtavsbomssubyedcespa\'ithatshiggo/」?。但正思惟契经等法?藏文作「mdolasogspa\'ichossemspa\'am」?,或复于先所思所证法中,安住观察?藏文作「svarbsamspadav/khovduchudpa\'ichoslasosorrtogpa\'ignaspa\'ignaspa\'am/」?,或复进入余胜品定,诸如是等,名胜进道?藏文作「sbomspar\'jugpa\'idemathagpa\'isbomspar\'jugpa\'ilamgavyinpabid\'disyavkhyadpargyilamźesbrjoddo/」?。
 
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位诸所有道,名胜进道?藏文作「yavyontankhyadparcanrnamsmvonparbsgrubpagnaspa\'ilamgavvo/」?。所以者何?若为引发神通、无量等诸胜品功德?藏文作「yavmvonparźespalasogspa\'iyontankhyadparcanrnamsmvonparbsgrubpa\'am/」?,或彼生已,现前安住,如是等道,名胜进道?藏文作「skyedpalasogspadedaggisgnaspa\'ilamgavyinpa\'o/」?。
 
[89]智周《演秘》云?
 
显此论说二乘胜进,言「或总」者,同彼《对法》后品三道皆前胜进。
 
[90]见《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一末云?
 
胜进道中,《大论》?卷六十九中?云??此胜进道,复有二种??或有无间,为断余品修加行?原作「方便」。下一同?道。此于前品,名胜进道。于后所断,名方便道。此《?杂集?论》云?为断此品后余惑?原作「烦恼」?所有加行?原作「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是胜进?故?。此论据实论,远、近、后三道皆前胜进。《大论》约一道邻近显说,并出此观后别起加行趣心语,非于一观即起九品道语。
 
又此中第二复次有三释,前二皆云「或勤方便」。六十九?第二复次?「或有无间」中文解言「?不修方便,但于前品生知足想,不求胜进(藏文作「lan\'ga\'galtedemathagtudetsamgyischogpar\'dzincivgovdurtsolbarmibyeddam/」)?,或住放逸?藏文作「bagmedpargnassam/」?」,此论言「或勤方便」;彼言「或住放逸」者,此论牒解中「或复于先所思所证法中安住观察」,故言「或勤方便」;彼论更有解云「或有无间不修方便,但于前品生知足想,不求胜进」,即与此文同;彼论「放逸」之言,别复次释;彼论更解云?或于已断以观察智而更观察?藏文作「spovbadebidlasosorrtogpa\'iwesparsosorrtogparbyeddam/」?,亦与此文相当。虽尔,彼论言「已断」,此论云「所证?「khovduchudpa/」?」,亦有相违。取前复次释胜。
 
设尔,立胜进道,渐渐增胜名胜进道!既云「或住放逸」,亦胜进道,此论何用「或勤方便」之言?
 
细读,更问?《大论》此下又云?或有但以伺察作而伺察之。当知此道唯名胜进(藏文作「dpyodpa\'iyidlabyedpasdpyodparbyednanikhyadpargyilamkhonayinno/」)?。
 
窥基所以疑惑不决者,在于「所证」一词,藏文作「khovduchudpa/」,本可不译为「所证」,译为「所了」亦可。梵文亦多无「证」意。虽于无间道不再修加行,「或生知足想」,「或住放逸」,「或于已断」「不求胜进」,但犹「以观察智」,或「伺察作意」,「而更观察」、「而伺察之」不已。即此唯是胜进。
 
 《枢要》卷下云?
 
六十九有前胜进,即后加行;后所有道,即前胜进文。与《对法》同。四道以诸门分别,作用?如断烦恼等?二释。
 
[91]「有」字,金陵本无。
 
[92]「无」字,《金藏》、《大正藏》有,余无。
 
[93]「别抄」卷六中云?
 
非欲进断品名胜进道。
 
[94]「中间及」三字,《金藏》有,余无。
 
[95]《金藏》作「二」,余作「彼」。
 
[96]「有顶」二字,《金藏》有,余无。
 
[97]「加行」二字,《金藏》有,余无。
 
[98]「无间」二字,《金藏》无。
 
[99]「四」字,《金藏》误作「三」。
 
[100]「诸」字,《金藏》误作「法」。
 
[101]「摄」字,《金藏》误作「舍」。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