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韩镜清教授 > 正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三、广二转依果

[韩镜清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论文】
 
一○‧三○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疏翼】
 
  第二广前答中,第二广果?即「明所证果」?。
 
 
 
【述记‧卷五十八】
 
  自下第二、明所证果。于中有二?初、牒前生下以发论端,第二、正解所证得果。
 
  是初牒前起下所证二转依果,「二转依」者,菩提、涅??。
 
 
 
【论文】
 
一○‧三一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疏翼】
 
  第二明所证果?即「广果」?中,第一约位辨所证不同,第二正明转依。初中分三?一、总举,二、别解,三、料简。此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就正明所证中有二?初、约位辨证,二、正明转依。初中有三?初、总举,次、别解,后、料简。初总举所证位也。
 
  此中资粮位,初说略开五位[1]?地前为二、十地为二、如来为一,下应当知。
 
 
 
【论文】
 
一○‧三二 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疏翼】
 
  第一约位辨所证不同中,第二别解。于中分六?一、别解损益能转,二、通达转,三、修习转,四、果圆满转,五、下劣转,六、广大转。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初二位」者,在地前第一[2]、第二[3]位。此位「渐伏」,「亦名为转」。转之因故,能伏转故。
 
  「实证」得位,谓通达位、修习位等,故此[4]非真。
 
  世亲、无性《摄论》[5]并第九[6]云?由[7]胜解者,是[8]胜解行地,故在初二位。
 
  「及惭愧[9]」者,即二位中。世亲等解云?有惭愧故,令诸烦恼少分现行,或不现行;烦恼现行,即深惭愧[10]。即[11]「惭愧」者,是胜解行之胜相故。
 
  今又解?由习胜解者,是初位。初位信唯识增,故名「胜解」,未能伏唯识相[12]。第二位,能伏唯识相,少伏烦恼,名「有惭愧」,如前二位中解[13]。
 
  又「胜解」者,胜解数得决定故。信数初增,久[14]不增故。由惭、愧故,崇善、拒恶,有二胜德,并通二位,故为能转体。此与《摄论》不同,不可一准,余文可知。
 
 
 
【疏翼】
 
  《枢要》卷下云?
 
「损力益能转」?依?中,有忏悔罪灭。应叙?《瑜伽》?六十卷?中?「业有四?种??谓异熟决定?藏文作「rnamparsminparvespadav/」?、时决定?藏文作「gnasskabsvespadav/」?、二俱不定、二俱定?原文为「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及阿罗汉受残苦等处?原文为「诸阿罗汉所有不善决定受业,或于前生所作,或于此生先异生位所作,由少、轻苦之所逼恼,便名果报已熟(藏文作「deladgrabcompa\'imidgeba\'ilasmyovbarvespasvongyitsherabsgźandagtubyaspagavyinpadenisvonsoso\'iskyeborgyurpanidebidkyitshesdugbsvalchuvzadtsammam/vandontsambebargyurparde\'irnamparsminzinparbrjodparbya\'o/」?。阿?世王?梵文为「ajata-watru」;藏文为「maskyesdgra/」;汉译为「未生怨王」?五逆业灭?原文为「若已转依,果报种子皆永断故,一切不受(藏文作「gnasgyurpasrnamparsminpa\'isabonyavyavdagparbcompasnidethamscadkyithamscaddumimyovbar\'gyurro/」)?。所以者何?由佛世尊依未解脱相续建立定受业故?藏文作「deci\'iphyirźena/\'diltarmyovbarvespadenibcomldan\'daskyissemskyirgyudrnamparmagrolbalasbrtsamternampargźagpa\'iphyirro/」?。《瑜伽》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业」,为二解和会,应知。
 
 
 
【论文】
 
一○‧三三 二、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通达转依。
 
 
 
【述记‧卷五十八】
 
  即通达位。在见道中,已证一分转依,未圆满故[15]。
 
 
 
【论文】
 
一○‧三四 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三修习转依。文分为二?一、正显,二、会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谓「十地」中,即除初地见道,余初地及九地,即修道十地中也[16]。
 
 
 
【论文】
 
一○‧三五 《摄大乘》中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
 
 
 
【疏翼】
 
  第三修习转依中,第二会违。于中有二?一、会《摄论》「通达转在前六地」,二、会「修习转在后四地」。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以「有」相、「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或「真现」,「非真不现」──「谓入观时」;「或非真现」,真不现──「谓出观时」,「令真、非真,现、不现故」。又未能即空而观于有──有相观现,真不现;无相观现,非真不现──由此理故,「说通达转,在前六地」。
 
  我今此论,约初通达断[17]分别二障,证[18]遍行真如,故说初地[19]为「通达转」。
 
  世亲《摄论》云:前六地,真如为真俗观现不现因,故说通达转,在前六地[20],亦不相违。
 
 
 
【论文】
 
一○‧三六 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21]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疏翼】
 
  第二会违中,第二会《摄论》「修习转在后四地」。
 
 
 
【述记‧卷五十八】
 
  《摄论》又「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四十八[22]说:由第七地,犹名为杂烦恼,未名为不杂烦恼,非真犹有现时[23]。但无相观长时,故说「多令非真不现」。非八、九、十地,非真有现时;得「无相观,长时」种类同故,说「后四地」,为「修习转」。
 
  我以十地断俱生二障粗重,渐证真如义等,说「修习转」在「十地」中,亦不违也。然此论中,乃言「多令非真不现」者,为简七地。二《摄论释》皆言:唯有真[24]现,非真不现,从长时说。
 
  然《摄论》本通得二解[25],不言非真,定不现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三修习转依讫。
 
 
 
【论文】
 
一○‧三七 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四果圆满转依。
 
 
 
【述记‧卷五十八】
 
  第四、可解。
 
  彼此论同[26]。
 
 
 
【论文】
 
一○‧三八 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五下劣转依。
 
【述记‧卷五十八】
 
  第五、亦同[27]。
 
  通有、无学:一、唯自利,二、有欣厌,三、唯达生空,四、唯「断烦恼」,五、唯「证真择灭」,六、「无胜堪[28]能」。
 
  「真择灭」者,谓真如。由慧择,得此灭故。「无胜堪能」者,无一切智等故。
 
 
 
【论文】
 
一○‧三九 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有胜堪能,名广大转。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六广大转依。
 
 
 
【述记‧卷五十八】
 
  《摄大乘》说:即诸菩萨能趣证转故,如来已转,故彼不说[29]。此六翻前,准前[30]应悉。
 
  「生死、涅??,俱无欣厌」者,大悲、般若常应[31]起故。具一切智等,名「有胜堪能」。
 
 
 
【疏翼】
 
  以上第一约位辨所证不同中,第二别解讫。
 
 
 
【论文】
 
一○‧四○ 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疏翼】
 
  第一约位辨所证转依不同中,第三料简。
 
 
 
【述记‧卷五十八】
 
  第三、料简[32]。
 
  颂中,所取「转依」体者,唯「广大转」、「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不言「圆满转」者,「圆满转」,对菩萨说;「广大转」,对二乘说。又「圆满转」,唯如来;「广大转」,在菩萨。今明十地,取「广大转」。要地地中「舍二粗重」方「证得故」。
 
  又解?既言取「广大」,明圆满转亦在其中,略举一隅故。
 
  即六转依中,第一假立转,未得真转[33]故;余五真名转,真实证得故。
 
  第一、约位解转依讫。
 
 
 
【疏翼】
 
  以上第二明所证果?即「广果」?中,第一约位辨所证转依不同讫。
 
 
 
【论文】
 
一○‧四一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
 
 
 
【疏翼】
 
  第二明所证果?即「广果」?中,第二正明转依。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二、正解转依。于中有三?第一、总解转依,第二、「虽转依义总有四种而今但取所转得」等者,简别本颂[34]所说「转依」之言,第三、辨此修习位能证非已证。
 
  第一、总解「转依」名所目义:初、总标,后、别解。此即初也。
 
 
 
 
 
【论文】
 
一○‧四二 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
 
 
 
【疏翼】
 
  第一总解「转依」名所目义中,第二别解。于中分四?一、解能转道,二、解所转依,三、解所转舍,四、解所转得。各有二种。第一、解能转道中二种者,一、解能伏道,二、解能断道。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别解也,为四[35]。
 
  「能伏道」,「通有漏、无漏」;三智中,通「加行、根本、后得三智」。「有漏」通[36]六行[37];「无漏」者,且如因第三地无分别智,断定、法爱俱所知障势力,令俱[38]烦恼亦不现行;名伏烦恼障。非别起道,名伏烦恼。所知障,可知。
 
  又如离第三静虑欲,伏四定以上惑,入[39]灭定,即是以后得智伏二障也。
 
  或加行道能渐伏;根本、后得智,顿伏;或根本、后得,亦能渐伏;无加行道能顿伏者故。 
 
  问?加行智通无漏不?
 
  答?不通。八地以上无加行智,亦无有漏心故。
 
  问?若尔,《对法》第十等如何通?金刚心[40]有二?一、「加行道摄」,二、「无间道摄」[41]。
 
  答?无违也。以无漏心任运趣入根本智故,如前[42]已说名加行道,非加行智。加行智有作意[43]趣求[44],彼但是前加行道,而非作意[45]趣求,故加行智不通无漏。
 
  或复《对法》据二乘等通说金刚心有二,非谓菩萨金刚心中有加行道,故加行智不通无漏。或说亦通无漏,八地等无者,无有漏加行智,能[46]别深趣求者。八地以去,有任运趣求故。
 
  今此初说加行唯有漏心[47]。如《对法》说:金刚心有「加行道」通无漏[48],不简菩萨故。
 
 
 
【论文】
 
一○‧四三 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
 
 
 
【疏翼】
 
  第一解能转道中,第二解能断道。于中分二?一、简非有漏及加行智,二、明无漏心及根本、后得智。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以有漏心加行智,及有漏后得智有四义[49]:一、是「曾习」。二、「相执所引」。三、未能泯伏、灭此相故,不能断惑。四、或加行智,是能趣求,所证真如、趣求所引无分别智,未成办故,不能断惑。由无分别智,是加行智[50]所引,真如是加行所趣求证,即由所引无分别智,能证所证真如成办故,能断二障,非加行智。
 
  问?若加行智不通无漏,言有漏心已摄加行,更言加行,复何所须?若加行智通无漏,不须作此问答分别[51]!
 
  答?以三智中,加行智亦无分别。此有漏道亦有加行、无间、解脱;前言「有漏」摄彼三道,后言「加行」,为简三智中根本、后得智别,故复重说[52]。
 
【论文】
 
一○‧四四 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
 
 
 
【疏翼】
 
  第二解能断道中,第二明无漏心及根本、后得智。于中有二师义不同?一、第一师唯根本为能断,二、第二师后得亦能断迷事随眠。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明其无漏心及根本后得智。
 
  此中,初说唯「无分别智」[53]能断二障随眠,后得不然。设作无相观,相分「境相」仍有,故不能断;唯「无分别智」有此断能。故经论中无说后得智能断随眠,非诸菩萨见、修二道前,断所知,用根本[54]无分别;后断烦恼,用后得智故[55]。
 
【论文】
 
一○‧四五 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
 
 
 
【疏翼】
 
  第二明无漏心及根本、后得智中,第二第二师后得亦能断迷事随眠。于中分三?一、标宗,二、引证,三、结是。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后得」「无力能断迷理」见、疑等「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谛「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迷理随眠,行相深远,要证彼理,方能断之。迷事随眠,行相浅近,虽实有相观,亦能断之[56]。
 
【论文】
 
一○‧四六 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
 
 
 
【疏翼】
 
  第二第二师后得亦能断迷事随眠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五十五说修道位中有二种道?初、既无分别智,后、即后得智[57]。
 
  后得智,名「世出世」,如前[58]数解此名。
 
  以有漏道是纯世间故,「无纯世间」「能永害随眠」[59]。以有二因,如文可解。
 
 
 
【论文】
 
一○‧四七 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疏翼】
 
  第二第二师后得亦能断迷事随眠中,第三结是。
 
 
 
【述记‧卷五十九】
 
  诸见所断,虽有迷事忿等十法,及二见、疑[60],顿断,故迷事之随眠,随理观一品断;以及修所断无明、二见,及此俱根本及随迷理随眠,无分别智断;余有贪、恚、慢、无明,及此俱随惑迷事者,后得亦能断,行相浅近故。
 
  问?何为亦是根本断,亦是后得断[61]?
 
  答[62]?不违理故。此唯二乘,非菩萨;非[63]菩萨修道,不断迷事烦恼[64]随眠故[65]。即唯所知障,是根本智断,烦恼障中,通二智断。然为迷理身、边见等,各于自地第九品道时,方顿断;而前八品,既先断余烦恼,可起后得智断;第九品道时,起无分别智断,以迷理惑故[66]。此约九品别起[67],无间道断者。若不出观,即断九品,唯无分别智断。八品之[68]中,迷事烦恼,不可一入[69]观道中,前八是后得,第九是根本智故。即第六识中,我见等俱生者,要第九品道方断;即[70]虽无品数,非如七识,金刚心断[71]。
 
  问?彼[72]金刚方断,有何妨耶?
 
  答?即有色、无色界有学圣者,起无漏道,却断下地我见等种过!若许尔者,即[73]不还圣人应以现行润生妨!既许不还圣者种子润生,故先离下地欲时,其身见等,并须断讫。不同第七识,不润生故[74]。
 
  由此应作四句?有依下地,断上随眠──如下地得圣,断上一切种识中随眠[75]。有在上地,断下随眠[76]──如在上地取无学果,断下地第七识中烦恼种子。《瑜伽》等说要金刚心彼方断故[77]。第三句,可知[78]。第四句,除上三相[79]。
 
  或谓断所知障不可说上下、自他地断故,然约缘缚、相应缚故,可说地断[80]。此[81]即在下断上,在上断下,于五、六、七识,皆不能遮。不违理故,非润生故,非缚法故[82]。
 
  又解?用后得智断,菩萨亦能。十地断所知障中有执、非执。非执者,亦名迷事,故亦许断,以障智故[83]。虽未断本坚执之者,非执之者[84]何妨先断?如烦恼障俱生者,以我见为首,故先断时,未能断本,先迷事者亦可断故。断所知障,类亦应尔。
 
  此等分别,妙绝古今,于诸论师,实未闻也!即二障、六七识,合各得为四句[85]。
 
  问?有漏曾习,未泯相故,不能断随眠;后得亦有相,如何断随眠?又此二智并各有相,此二何别?
 
  答?后得虽有相,非执所引,非缚所缘,又非曾得;取境相时,分明现证。有漏不尔,故不能断。如五通等,异生、圣者所证有异──净与不净、明与不明,各有别故。由如是等种种理故,亦即是彼二智差别[86]。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一解能转道讫。
 
 
 
【论文】
 
一○‧四八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解所转依。于中分二?一、持种依,二、迷悟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前说依他,总名转依,今取持种,故唯第八。
 
 
 
【论文】
 
一○‧四九 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疏翼】
 
  第二所转依中,第二迷悟依。
 
 
 
【述记‧卷五十九】
 
  依他起性,虽亦此依,非根本故,此中不说。
 
  然无性等二《摄论》[87]等,但以阿赖耶为转依[88]。
 
  《对法》第十一[89]?转依有三?一、心转,即真如。二、道转,即前能转道。三、粗重,即阿赖耶[90]。
 
  然此转依略有二种,体宽《摄论》[91],彼无真如故;狭于《对法》,无彼道故;然道是此『能转道』中摄故,亦不狭于彼,余文可知。
 
  「持种依」中,体唯在二乘及大乘有学位,唯有漏;若并佛说,即通无漏。此唯约现行,种子识不能持种故,又是「所弃舍」中摄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二解所转依讫。
 
 
 
【论文】
 
一○‧五○ 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三解所转舍。于中分二?一、解所断舍,二、解所弃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谓二障种」者,此出体。
 
  舍在何时?
 
  「真[92]无间道,现在前时」。
 
  言「真」者,有二义?一、简有漏,不能断种故。二、简后得、相见道等,「障、治相违」,如明与暗。
 
  「说之为舍」者,此即染中,名舍依他起性。由依他「种断故,不复」能生现行之心「妄执我、法」现行。由此断故,说现行[93]及种依他为断;依他断已,实我、实法自性本无,但对妄情,妄似[94]于有;今妄情断,无境对心,假说此境亦名为断。由此道理名舍所执,诸有处言断遍计所执者,义在于此。
 
  然三性中,皆有「舍」义?一、遍计所执,如此所言「不对妄[95]情」,名「舍」。二、有漏依他,此有二种?一、障法:如此中言「障、治相违」名「舍」;二、非障法:下「所弃舍」中摄。三、圆成实,此有二种?一、劣法[96]:亦「所弃舍」中摄;二、胜法:唯此不舍。故总言三性皆有舍义。
 
【论文】
 
一○‧五一 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
 
 
 
【疏翼】
 
  第三解所转舍中,第二解所弃舍。文分为二?一、总解金刚定时不生名舍,二、无间解脱二道舍时不同二说。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谓余有漏」者,即二障种[97]。「余」,谓有漏善、三无记法种[98]全、异熟生少分,除法执一分故。
 
  「劣无漏种」,即十地中所生现行,及此种类中下品种。
 
  由金刚道引[99]转「极圆」者,异前菩萨所依,未圆满故。「极明」者,行相分明,异前菩萨智,彼不明故。或「极圆」简一切有学;「极明」简二乘无学。
 
  「纯净本识」者,「净」者,无漏,「纯」者,无杂。非如因位七识等善,净而不纯,本识纯而不净;今此第八,无漏相续,故名「纯净」。此现行识非「余有漏、劣无漏种」依故,「皆永弃舍」。此种舍已,现行彼法亦永不生。
 
  「由此」道理,「名舍生死」法及「劣法」。此乃总言,不简何念能舍。
 
  《对法》十四说:得胜无漏,亦舍劣法,如得果时,即舍于向。如前[100]已说。
 
 
 
【论文】
 
一○‧五二 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
 
 
 
【疏翼】
 
  第二解所弃舍中,第二无间解脱二道舍时不同二说。文分为二?一、无间道时舍,二、解脱道时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既言「余有漏法」及「劣无漏」金刚心舍,为此前舍?为此俱舍?
 
  第一师?前[101]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由有二障[102]种,「有余有漏」及「劣无漏」。二障[103]种既已亡[104],「余有漏法」,及「劣无漏」,如何得在?又种生现既俱时生,种随障已亡[105],现如何犹有?又三恶趣果与惑业俱亡,何故「余有漏」法不随惑俱舍?有漏既前舍,及「劣无漏」亦应然。由此理故,金刚道生,有漏等灭,如明与暗不俱时生。
 
  此师意说金刚心中,已得镜智,仍未名佛。未起解脱道证于灭故。诸无漏初起,邻近有漏,未名为佛。如见道舍恶趣因果,同时。此师之意即说粗重,与种[106],无间道[107]生舍,解脱道生,但为证灭。
 
 
 
【论文】
 
一○‧五三 有义:尔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生死法故;此位应无所熏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应无用故。由此应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疏翼】
 
  第二无间解脱二道舍时不同二说中,第二解脱道时舍。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师说金刚心生,「犹未舍彼」。犹余「有漏」,「与无间道不相违故」。粗重违转依,岂违无间道?又金刚心即「劣无漏」,如何此位「劣无漏」已无?又若此位,彼已舍者,「菩萨应无」诸「生死法」!「生死法」者,谓有漏法。谁言菩萨生死法无?生死法无,何名菩萨?又无有漏,「应无所熏识」!非善无漏可所熏故。若此位菩萨已「无所熏识」,即「住无间道,应名」为「佛」!若此位已名佛,「解脱道」生,「应无」有「用」!解脱道生,证极殊胜转依圆满,无所熏识;故无生死法,无劣无漏,能断粗重,与无间道别,如前已说[108]。故无间道非佛,解脱道名佛。汝今[109]既金刚心已有是事,用解脱道何为?
 
  次解前师之理云:若由二障种,有「余有漏」等,所以二乘、菩萨,非无漏圆,以所知障种有故等者,今难云?应由无漏未满足,有漏犹在,故不名佛!此无间道位已无有漏、无漏圆生,何不名佛?又种生现,必俱时生,如何种亡,其现犹有[110]?
 
  谁言此位「余有漏」等,其种已亡[111]?我若种、现异时,可如所难;我亦种现同时,但不违无间道故,所以不[112]与无间俱时舍。故汝所难,非预我意!
 
  由种、现异时,前已破故,此中不说[113]。 
 
  此师[114]意说[115]亦[116]种现同时。若亦说[117]者,应成三说。今此许「熏」,明种生现同时,金刚心中,犹有熏故。
 
  又三恶趣果,与业惑俱亡,如何此位断有前后者,前十一障中,已言粗重违解脱道[118]。即恶趣果与惑灭异时,何得今时率情为难?
 
  「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以解脱道位,第八净识,非「劣无漏」、「余有漏」依故[119]。前师欲释后难[120],思准可知。
 
  然此二师,俱不违理。
 
  「所断舍」中烦恼一分,「所弃舍」中「劣无漏」一分,通二乘有,余唯大乘。
 
  又由前「能转道」中「能断道」,证「所转依」中「迷悟依」,方有[121]「所断舍」、「所弃舍」少分──除「劣无漏」,「劣无漏」,但由得胜舍劣。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三解所转舍讫。
 
 
 
 
 
 
 
 
--------------------------------------------------------------------------------
 
[1]见本论卷九初「渐次悟入唯识」五位。
 
[2]即资粮位。
 
[3]即加行位。
 
[4]即地前二位。
 
[5]见《摄论》本论卷三中〈彼果断分〉第十、世亲、无性两《释》卷
 
 第九,如云:
 
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藏文作「gnasgyurpanigavgźangyidbavgivobobiddebidkyigbenposkyesnakunnasbonmovspa\'ichaldogcivrnamparbyavba\'ichargyurpa\'o/」?。又此转依,略有六种?藏文作「gyurpadeyavmdorbsduna/rnampadrugste/」?:一、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藏文作「bamchuvbarbyedcivrgyaspanimospa\'idbavgisthospa\'ibagchagsgnaspadav/  \'dzempadavbcaspala/bonmovspachuvvutsamkuntu\'byuvba\'am/kuntumi\'byuvba\'iphyirro/」?。
 
[6]即本论卷九。
 
[7]原作「由」,《述记》传抄误作「有」。
 
[8]「是」字,原作「谓住」二字。
 
[9]「愧」字,原作「羞」。
 
[10]《摄论‧世亲释》卷九原文作:
 
于此位中,若烦恼现行,即深羞耻。或少分现行,或全不现行。
 
 无性意与此同。
 
 「惭愧」亦作「有羞耻」,藏文作「\'dzempadavbcaspa/」。
 
[11]《金藏》作「即」,余作「则」。
 
[12]《金藏》作「相」,余作「想」。下一同。
 
[13]见本论卷九初,如云?
 
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14]「久」字,《金藏》作「文」。
 
[15]《摄论‧无性释》卷九初云?
 
「通达转」等者,谓已证入菩萨大地?藏文作「rtogsnasgyurpanisarchudpa\'ibyavchubsemsdpa\'rnamskyisteźesbyabalasogspaste/」?,于真、非真,或现、不现,无分别智有间、无间而现行故?藏文作「barchaddavbcaspadavbarchadmedparrnamparmirtogpa\'iyeweskundu\'byuvba\'iphyir/」?。或时真现,谓入观时;或非真现,谓出观时;非真与真,于此二时如其次第说名不现?藏文作「delares\'ga\'nidekhonasnav/res\'ga\'nidekhonamayinpasnavste/lavspa\'i\'ogtuste/」?。此现、不现,乃至六地?藏文作「sadrugpa\'ibardu\'o/」?。
 
[16]《摄论‧无性释》卷九初云?
 
「修习转」等者,由所知障,说名「有障」。此转依位乃至十地,诸相不现,唯真显现?藏文作「bsgompasgyurpanisgribpadavbcasparnamskyistewesbyabalasogspaniwesbya\'isgribpadavbcaspargyurpa\'imtshanmathamscadmisnavba/dekhonabidsnavbargnasgyurpagavyinpadeste/sabcupa\'ibardu\'o/」?。
 
[17]「断」字,《金藏》有,余无。
 
[18]「证」字,《金藏》有,余无。
 
[19]应说:初地之见道位。
 
[20]《摄论‧世亲释》卷九原文为:
 
「于真实非真实」等者,谓此转依乃至六地,或时为真实显现因;或时出观,为非真实显现因。
 
[21]「余」字,《金藏》误作「除」。
 
[22]即《瑜伽》卷四十八〈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
 
 二。
 
[23]《瑜伽》卷四十八原文为:
 
此第七住,犹名为杂。与清净住为前导故,当言此住名不染污?藏文作「gnaspabdunpo\'didagni\'drespayinte/gnasparnampardagpa\'isvondu\'groba\'iphyirnikunnasbonmovscanmayinla/」?;犹未得故,当言此住堕杂染行?藏文作「demathobpa\'iphyirnikunnasbonmovspacangyispyodpargtogsparbrjoddo/」?。
 
[24]「实」字,《金藏》无。
 
[25]《摄论》卷三云?
 
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藏文作「sabcu\'ibardumtshanmathamscadmisnavbadav/dekhonasnavba\'iphyirro/」?。
 
[26]《摄论‧无性译》卷九初云?
 
「果圆满转」等者?藏文作「\'brasbuyovssurdzogspar(论本作「pa\'i」)gyurpanisgribpamedparnamskyiyewesźesbyabalasogspani…/」?,由一切障说名无障。以一切障永无有故,得一切相皆不显现,得最清净真实显现。依此转依?藏文作「gavsgribpathamscadkyissgribpamedpargyurpa\'imtshanmathamscadmisnavbargyurpadav/sgribpathamscadmedpa\'iphyirdewinturnampardagpa\'idekhonasnavbadav/mtshanmadedagbidladbavthobpargyurpa\'ignasyinte/」?,于一切相得大自在;以于诸相得自在故,随其所乐利乐有情?藏文作「\'diltarmtshanmaladbavthobpadebidkyisjiltar\'dodpabźindusemscangyidonbyeddo/」?。
 
[27]《摄论》卷三中云?
 
五、下劣转:谓声闻等?藏文作「gyurpadmanpanibanthosrnamskyiste/」?。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藏文作「gavzaglabdagmedparrtogspadav/」?,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藏文作「\'khorbalawinturgyalkyisbltaspas\'khorbawintuyovssugtovba\'iphyirro/」?。
 
[28]「堪」字,《金藏》有,余无。
 
[29]见《摄论》卷三〈彼果断分〉第十,如云?
 
六、广大转:谓诸菩萨?藏文作「gyurpargyachebanibyavchubsemsdpa\'rnamskyisste/」?,兼通达法空无我性?藏文作「choslabdagmedparrtogspadav/」?,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生死,而不舍故?藏文作「debidlaźibarmthovbarkunnasbonmovspaspovźivyovssumigtovba\'iphyirro/」?。
 
[30]即所转。
 
[31]《金藏》作「应」,余作「广」。
 
[32]《金藏》作「聊简」,即料简第二十九颂。
 
[33]「转」字,《金藏》有,余无。
 
[34]即第二十九颂。
 
[35]此下为初中初文。
 
[36]《金藏》作「通」,余作「道」。
 
[37]「六行」,即:苦、粗、障、静、妙、离。
 
 「别抄」卷六中云?
 
问?转依四义中「能伏道」中有漏伏道,为唯渐?为能顿耶?解云?有释?唯渐,非顿,以力劣故。有释?能顿。如世第一法伏分别二障,顿不应起故。
 
[38]「俱」字,《金藏》有,余无。
 
[39]「入」字,《金藏》无。
 
[40]即「金刚喻定」。
 
[41]《对法》卷五解云?
 
「加行道摄」者,谓从此以去,不为一切障所碍,而能破一切障?藏文作「sbyorba\'ilamgyisbsduspanigavphanchadsgribpathamscadkyismiphyedciv/sgribpathamscadźigpa\'o/」?。「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藏文作「barchadmedpa\'ilamgyisbsduspanigavgis\'ogtuzadpawespadav/miskyebawespa\'byuvbaste/」?。
 
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藏文作「rdorjeltabu\'itivve\'dzindeyavbarchadmedpa/brtanpa/sraba/rogcig/khyabpa\'o/」?,云何此金刚喻定名无间?藏文作「jiltarnardorjeltabu\'itivve\'dzintebarchadmedcena/」??谓此相续流,非世间行所间缺故?藏文作「de\'byuvbalas\'jigrtenpa\'ilamgyibarchadkyisdbenpamedpa\'iphyirro/」?。坚固者,非一切障所坏,能坏一切障,极坚猛故?藏文作「brtanpanisgribpathamscadkyismiźigpadav/sgribpathamscadni\'jomspa\'isbivpoyinpa\'iphyirro/」?;一味者,无分别性纯一切故?藏文作「rogcigpanirnamparmirtogpa\'iphyirro/」?;遍满者,缘一切所知法共相真如为境故?藏文作「kyabpaniwesbyathamscadkyispyi\'imtshanbidkyidebźinbidladmigspa\'iphyirro/」?。
 
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猛风所不动转?藏文作「dernamskyidondav\'drabarbyaba\'idondudeladgovsnasbcomldan\'daskyisdpernaribragschenpomagrumpa/sergamedpa/khovstovmayinpa/gcigtu\'duspa/wintumkhregspadeniwarphyogskyirluvgiwugskyiskyavmibsgulźivmig·yosso/warphyogsjiltabarphyogsbcuthamscadkyavdebźinnoźesgsuvsso/」?。
 
[42]即前四道中说。
 
[43]《金藏》作「有作意」三字,余作「者有」二字。
 
[44]本论《述记》前文云?
 
此四道,通三乘二乘、有学及无学、通有漏及无漏。遮加行智通有无漏,不遮加行道;故菩萨金刚心亦有加行道任运加行,非加行智。
 
[45]「作意」二字,《金藏》有,余无。
 
[46]「能」字,《金藏》有,余无。
 
[47]「心」字,《金藏》有,余无。
 
[48]「通无漏」三字,《金藏》有,余无。
 
[49]「有四义」三字,《金藏》有,余无。
 
[50]「智」字,《金藏》有,余无。
 
[51]「别抄」卷六中:
 
问?若加行智唯有漏者,但言「加行」非「能断道」,即摄「有漏」非是断道,重言「有漏」,岂非重耶?
 
[52]即重说「加行」二字。
 
 「别抄」:
 
解云?理实而言,?加行智?皆唯有漏。「有漏」道言,但简无漏。有漏道中亦有加行、无间、解脱三种道。六断中,有三道故。「加行智」言,理观智中,简正、后得二种智也。
 
[53]即根本无分别智。
 
[54]「根本」二字,《金藏》有,余无。
 
[55]《枢要》卷下云?
 
初「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能断随眠」者,故?《瑜伽》?六十四?中?云?若安立谛已?原作「建」?立为谛,何须复说?原作「何因缘故更复显示」?非安立耶?原作「谛」??
 
答??若离非安立谛,二种解脱不应道理。谓于相缚及粗重缚?由安立谛,取于有相;以有相故,相缚未脱;相缚未脱故,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原文为「所以者何?若有行于诸安立谛,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藏文作「\'diltargavlalarnamparbźagpa\'ibdenpadaglaspyodpadedagthamscadnimtshanmalaspyodpayinte/」);行有相故,于诸相缚,不得解脱;于诸相续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不解脱」?,由此准知唯无分别智断诸随眠。
 
[56]《枢要》卷下云?
 
第二「有义:后得无分别智……断迷事随眠」者,解前文云:前据断「迷理随眠」,非断迷事;又前约断究竟一切粗重,非因位中断二障种语;又前约有漏安立及无漏安立谛语,非后得约非安立谛;亦无分别相故。
 
即彼论云?若不要非安立者?原文为「问?若即由彼行有相心,于二种缚解脱清净,有何过失(藏文作「galtemtshanmadavbcaspa\'isemskyispyodpakhonas\'chivbarnampagbislas\'grolźivrnampardagpar\'gyurnabespaciyodcena/」)」?,有于净定心顺决择分者,缘诸谛时应断随眠,彼既不尔?原文为「答?若有极善定心依第四静虑顺决择分善法中转,缘诸谛境,彼诸行者于二种缚应得解脱,究竟清净;然不清净,故不应理(藏文作「smraspa/gavlalawintumbampargźagpa\'isemskyisbsamgtanbźipalabrtente/bdenpaladmigspasvespar\'byedpa\'ichadavmthunpa\'idgeba\'ichosrnamsla\'jugpadedagthamscad\'chivbarnampagbislas\'grolźivrnampardagpar\'gyurba\'irigsna/ rnampardagparmi\'gyurte/de\'iphyirmiruvvo/」)。又世间道、出世间道,二种差别,应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无相,有差别故,不应道理」?,故但简有漏?顺决择分?等,非为尽理。不果披彼文,应寻之。
 
[57]《瑜伽》卷五十五原文云?
 
此中前智遣假?之?法?为所?缘故,是无分别?藏文作「delawespasvamanibrdabsalba\'ichosladmigspa\'iphyirrnamparrtogpamedpayinno/」?;后智随逐假?之?法?为所?缘故,是有分别?藏文作「wespaphyimanibrdamabsalba\'ichosladmigspa\'iphyirrnamparrtogpadavbcaspayinno/」?。又前智于依止中能断见断随眠?藏文作「yavsvamasnimthovbasspavbarbyaba\'ibonmovspa\'ibaglabalgnaslasspovbarbyeddo/」?;后智思惟所缘故,令彼所断更不复起?藏文作「phyimasnidmigspayidlabyedpasdedagbidkyi\'jugpaspovbarbyeddo/」?。又前智能趣修道中出世断道?藏文作「yavsvamasnibsgompa\'ilamla\'jigrtenlas\'daspa\'ilamgyisspovbarbyeddo/」?;第二智能进趣世出世断道?藏文作「phyimasni\'jigrtenpadav\'jigrtenlas\'daspa\'ilamgyisspovbarbyeddo/」?。无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藏文作「\'jigrtenpa\'ilam\'ba\'źiggisbaglabalyavdagpar\'jompanimedde/」?,由世间道是曾习故,相执所引故?藏文作「\'jigrtenpani\'drispa\'iphyirdav/mtshanmalamvonparźenpas\'jugpa\'iphyirro/」?。如相执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诸相?藏文作「denijiltarmtshanmalamvonparźenpas\'jugpadeltarmtshanmarnampar\'jigpar\'jugparmi\'gyurla/」?。如不能泯伏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粗重?藏文作「jiltarmtshanmarnampar\'jigparmi\'jugpadeltargnasvanlenyavdagpar\'jomsparyav\'jugparmi\'gyurte/」?。是故彼道无有永害诸随眠义?藏文作「de\'iphyirdesbaglabalyavdagpar\'jomspameddo/」?。
 
[58]本论卷九中说后得智时有三师不同义,前师说二分俱无,次师说见
 
有相无,后师说二分俱有。又说十胜行中智有二种时,《述记》卷五十六,引《瑜伽》卷四十九初云?
 
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藏文作「chosthamscadlajiltababźindurnampargźagpawespa」?,当知名智波罗密多;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藏文作「dondampar\'dzinpalaźugspa\'iwesrab/」?,当知名慧波罗密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藏文作「kunrdzob\'dzinpalaźugspa/」?,当知名智波罗密多。
 
[59]《枢要》卷下云?
 
有漏「曾习」、「相执所引」等者,今观此意,有漏心由俱?生?第七惑前相执势所引故,乃顺于障,不断随眠。无漏不尔。
 
[60]《金藏》作「二见、疑」三字,余作「见断」二字。
 
[61]「别抄」卷六中:
 
问?何故迷事随眠通三智断?
 
[62]「答」字,《金藏》有,余无。
 
[63]「非」字,《金藏》有,余无。
 
[64]「烦恼」二字,《金藏》有,余无。
 
[65]「别抄」作:
 
菩萨修位,不断迷事惑故。
 
[66]本论卷六中云?
 
二唯迷苦,八通迷四。身边二见,唯果处起。别空、非我,属苦谛故。
 
[67]「起」字,《金藏》有,余无。
 
[68]「之」字,《金藏》有,余无。
 
[69]「入」字,《金藏》有,余无。
 
[70]「即」字,《金藏》有,余无。
 
[71]「别抄」卷六中云?
 
此据二乘数入出观。若一观断者,前八迷事亦正智断。无一观中,正体、后得,二智别故。
 
[72]即第六识俱生我见等。
 
[73]「即」字,《金藏》作「有」,「别抄」卷六亦作「即」。
 
[74]「别抄」作:
 
若许尔者,即应圣者现惑润生!违理、教故,第七俱惑非润生故。
 
[75]「别抄」作「断上地惑种」。
 
[76]「别抄」作「断下惑种」。
 
[77]见《瑜伽》卷六十三〈摄决择分‧三摩哂多地〉末,原文为:
 
若诸无学,此一切种皆不现行。是诸烦恼当知唯离非想非非想处欲,一时顿断。
 
[78]「别抄」云?
 
第三句?七生上、下地,断自地惑。
 
[79]「别抄」作「除上尔所」。并云「此以六七相对,得成四句。」
 
[80]智周《演秘》云?
 
显所知障而不可说上下、自他地差别也,以非相应所缘等缚,不同惑障。
 
[81]即所知障。
 
[82]智周《演秘》云?
 
显异烦恼故,在上下?地?,随断上下理无有违。
 
[83]「别抄」作「以位障知故」。
 
[84]「非执之者」四字,《金藏》有,余无。
 
[85]智周《演秘》云?
 
以所知障类同烦恼,断有次第。故所知障六七相望,亦成四句。四句作法,同烦恼说,但易其名,思可知也。
 
[86]《枢要》卷下云?
 
《疏》中但二乘用之,非说菩萨。今解?菩萨亦用此?后得?智。十地中非念念唯断法执故,亦别时断非法执所知障故。前师释?《大论》卷五十五?「修道中世?疑衍?出世间?原无?断道」者,此依菩萨修道有独用无分别智。名「世出世?断?道」有真俗合用智断。此举胜者下下地断障,虽不由俗,然必俱时。若不尔者,岂后胜地要唯无分别智不与后得俱,方断惑耶?初唯出世,断通三乘;后兼菩萨,故作是说。二理教齐,任情取舍。
 
[87]即《摄论》无性与世亲二《释》卷九。
 
[88]《摄论》卷三中〈彼果智分〉第十一说「法身由六种佛法之所摄持」
 
 中,第一云?
 
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藏文作「savsrgyaskyichosrnampardagpasnikungźirnamparwespagyurnaschoskyiskuthobpa\'iphyirro/」?。
 
 无性释云?
 
就自性摄,以显摄持法身自性。「由清净」者,谓由清净佛法摄持法身自性。以其法身体清净故?藏文作「bsduspa/vobobidkyisbsduspanisavsrgyaskyichosrnampardagpasźesbyabaste/choskyisku\'ivobobidgavyinpadestonste/choskyiskushinturnampardagpa\'iphyirro/」?,净谁、转谁而得清净?藏文作「gavźigrnampardagpa\'am/gavźiggyurpasyinrnampala/」??为答此问说如是言?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藏文作「kungźirnamparwespagyurnasźesbyabasmoste/」?。由阿赖耶识执持一切杂染种子,对治起时,转灭如是一切染种,转得一切随顺无罪圆满功德?藏文作「kunnasbonmovspathamscadkyisaboncandegbenpobrtsalna/yontankhanamathobamedpamavpothamscaddavmthunpar\'gyurte/」?,如世间阿揭陀药?梵文为「agada」?能变有毒令成无毒,故说名转?藏文作「dpernasmannadmedkyisdugbsalnasmannadmeddu\'gyurbabźindugyurpabrjodparbya\'o/」?。
 
[89]「一」字,应衍。引文见《对法》卷十。
 
[90]《对法》卷十原文为:
 
无间转依者,谓已证得无学道者,所有三种转依。何等为三?谓心转依、道转依、粗重转依?藏文作「demathaggnasmaluspargyurpagav/dernampagsumste/gavmislobpa\'ilamthobpa\'isemskyignasgyurpadav/lamgyignasgyurpadav/gnasvanlengyignasgyurpa\'o/」?。心转依者,谓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随烦恼故?藏文作「delamislobpa\'ilamthobpa\'isemskyignasgyurpanichosnidkyisemsravbźingyis\'odgsalbagloburgyibonmovspamaluspadavbralbargyurpagavyinpaste/」?,即是真如转依义?藏文作「debiddebźinbiddegyurźesbyaba\'ithatshiggo/」。《佛地经论》卷三末云「心本性者,即是真如,一切众生心平等性。如说『由何说心平等?由空性故,说心平等』。如是广说『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众生心性,是故说名心平等性。为辨如是心法性故,说『由真实(故),不相舍离』。由是有情本净心性,虽本性净,复由今时,客尘障垢新远离故,安立如来,其心清净。
 
「又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实,是圆成实自性摄故。由诸有情心平等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诸众生心。
 
「又是心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一切有情心性而转。此意说言?由遍转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者,本性清净故。过,谓贪等,能令心相成过失故,成垢染故。虽为客尘分别所转,非彼体故,不可全舍,可令清净。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此心本性清净光洁。心之法性,说名为心,非离心法性有异性净心。
 
「云何有情心有贪等?自分别力所任持故;心之颠倒,未永断故,此由无明力所起故。此义意言?譬如虚空本性虽净,而由眩翳,损肉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如是法界本性虽净,由自分别所起贪等众因缘力,无明眩翳,损慧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若一切种清净慧眼,恒不见秽。
 
「又净法界若无差别,一切种净,则名一切如来法身,亦名如来真实体性。于一切时,常无变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续中平等有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为引不定种姓有情,令心决定趣大乘故,就有如来种姓有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皆当作佛。如有说言?一切无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说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尔者,便违所说五种种姓。诸佛功德,应当有尽,无所度故。则违所说,如来功德常无所尽!不应无益常住世间!本期度生求佛果故。此净法界虽遍一切平等皆有,而由自障力所持故,如世生盲,不见日月。如有颂言『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由此道理,如先所说,亦与贪等诸烦恼垢共相应故,如余有漏心、心法品,清净法界成不净者,有不定过!虚空虽与色垢相应,非不净故。心、心法品虽与贪等烦恼相应,而用清净法界为性,非不净故。非同法喻。如说意乐不清净者,见心不净,随彼亦说法界不净,由清净相,不显现故。意乐净者见,与贪等垢相应心,本性清净,无垢秽故,法界常净。彼所立因,如前不成。由是法界遍一切故。譬如虚空,非诸有情过所染污。此说法界遍一切者,所执法空,普皆有故,不待成立」。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中,记玄奘依清净依他起性解云「『心转依』,法师以正智是心,真如亦名『心』。如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此亦如是,至第十一卷(即指此论三转依文)当广释。正智为真心,故真如之性亦名为『心』」?。道转依者,谓昔世间道,于现观时转成出世,说名有学,余有所作故?藏文作「\'jigrtenpa\'ilamlamvonparrtogspa\'idusna\'jigrtenlas\'daspabiddugyurpaste/byaba\'ilhagmayodpa\'iphyirslobpaźeskyavbrjodparbya\'o/」?。若永除一切所治,永离三界欲时,此道自体究竟圆满,立为转依?藏文作「gavgitshekhamsgsumpala\'dodchagsdavbralbasmimthunpa\'iphyogsmalusparbsalbade\'itshelamgyivobobidkyignasde\'igyurpayovssurdzogsparrnampargźagpa\'o/」?。粗重转依者,谓阿赖耶识?藏文作「阿陀那识」?一切烦恼随眠永远离故,名为转依?藏文作「kundulenpa\'irnamparwespabonmovspathamscadkyibagchagskyibaglabaldavbralbargyurparrigparbya\'o/」?。
 
[91]谓持种与迷悟,体宽于《摄论》。
 
[92]「真」字,《金藏》作「即」。
 
[93]「行」字,《金藏》无。
 
[94]「似」字,《金藏》作「计」。
 
[95]「妄」字,《金藏》有,余无。
 
[96]「法」字,《金藏》缺。
 
[97]「种」字,《金藏》有,余无。
 
[98]「种」字,《金藏》有,余无。
 
[99]「引」字,《金藏》有,余无。
 
[100]即「辨三乘四道同异」时,本论《述记》卷五十八引彼论文云?
 
于诸现观位证得后后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证此果所摄道时,即舍此向所摄道,以不复现前故。
 
 并云?
 
如菩萨虽不言向、果,亦得胜舍劣,劣不现前,如得果故。
 
[101]「前」字,《金藏》无。
 
[102]「障」字,《金藏》有,余无。
 
[103]「二障」二字,《金藏》有,余无。
 
[104]《金藏》作「已亡」,余作「亡已」。
 
[105]《金藏》作「已亡」,余作「亡已」。
 
[106]「与种」二字,《金藏》有,余无。
 
[107]「道」字,《金藏》无。
 
[108]《金藏》作「说」,余作「论」。
 
 如本论卷九末云?
 
无间道时已无惑种,何用复起解脱道为?断惑、证灭、期心别故,为舍彼品粗重性故。
 
[109]「今」字,《金藏》无。
 
[110]「有」字下,《金藏》有「等」字。
 
[111]《金藏》作「已亡,」余作「亡已」。
 
[112]「不」字,《金藏》缺。
 
[113]见本论卷三。如论云?
 
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
 
 又如本论《述记》十九解「三乘舍异熟识体」云?
 
然准下说,此为二义?一云:种生现同时。有二?护法云?金刚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是菩提与圆镜智俱起。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正舍名「舍」;「菩提」在未来,故名「将得」。二云:亦种生现行同时义。金刚心生,异熟识灭,菩提在当解脱道时。得与成就既无别体,其时已舍异熟识,菩提将成就故,名为「将得」。其种生现,异时同前初师?初得名得,得已成就。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在未来,名为「将得」,尔时,舍异熟识。异熟识虽在现在,名为正舍,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等。义说成就与得差别,实无别体。此并护法弟子种生现时二家异说。
 
[114]即初师。
 
[115]「说」字,《金藏》有,余无。
 
[116]谓护法弟子中亦同此说。
 
[117]弟子中亦同种现异时说者。
 
[118]本论卷九末云?
 
无间道时,虽无惑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及证此品择灭无为。虽见道生,亦断恶趣诸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是根本故。
 
[119]「故」字,《金藏》无。
 
[120]三恶趣果因。
 
[121]即「所转舍」中第一「所断舍」。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