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韩镜清教授 > 正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广所转得

[韩镜清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论文】
 
一○‧五四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四解所转得。
 
 
 
【述记‧卷五十九】
 
  此中有三?初、总举,次、别解,后、总结。此即初也[1]。
 
  下、别解中,二果别故,即分为二[2]?就[3]涅??中有二?初、总出圣人涅??[4]体,次、别解释四种涅??。初、总出体,即此文是。此简「菩提」,名「所显得」,文意可解。
 
  言「真圣道」者,谓真[5]圣所起道,名「圣道」。妙观察智为「能断道」,解脱道位,正证涅??,有加行心为希求故,若非断道,印证名「得」,通三智品,除成所作。若言证真理之圣道,于中唯正体智,非后得。此依「大」位,若通三乘,随其所应。由此涅??,在缠未显,离障方显。故体一如,约显成别。
 
 
 
【疏翼】
 
  《枢要》卷下云?
 
下明大涅??体有二义?一、理三事:即于真如有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义故。二、体三事:三体各别故,合名大般涅???凉译《大般涅??经》卷二〈寿命品〉之二云「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如来之身,亦非涅??;摩诃般若,亦非涅??;三法各异,亦非涅??。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如世伊字」?。
 
  「别抄」卷六中,引《瑜伽》卷五十〈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末云?
 
云何依施设安立?藏文作「phuvpogdagsparnampargźagpagavźena/」??谓有八种依?藏文作「phuvponibrgyadpo\'didagyinte/」?:一、施设依?藏文作「gdagspa\'iphuvpodav/」?,二、摄受依?藏文作「yovssugzuvba\'iphuvpodav/」?,三、住持依?藏文作「gnaspa\'iphuvpodav/」?,四、流转依?藏文作「\'jugpa\'iphuvpodav/」?,五、障碍依?藏文作「bardugcodpa\'iphuvpodav/」?,六、苦恼依?藏文作「sdugbsvalgyiphuvpodav/」?,七、适悦依?藏文作「dga\'ba\'iphuvpodav/」?,八、后边依?藏文作「thama\'iphuvpa\'o/」?。
 
云何施设依?谓五取蕴。由依此故,施设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藏文作「sroggam/skyeba\'am/gsoba\'am/」?、补特伽罗、意生、儒童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藏文作「skyedbuźesbyabarmivdav/brdadav/gdagspadav/thernaddu\'dogspadav/」?;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如是生类、如是种姓?藏文作「gavlabrtennasmivni\'diźesbya/rigsni\'diźesbya/risni\'diźesbya/」?、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藏文作「khazasni\'diltabuźigzaza/bdebadavsdugbsvalni\'diltabuźigmyov/tsheni\'diltarriv/yunni\'disridciggnasgnas/tshe\'ditsamźigthubcesbyabarmivdav/brdadav/gdagspadav/thasbaddu\'dogspa\'o/」?。
 
云何摄受依?谓七摄受事?藏文作「yovssugzuvba\'idvospobdunte/」?。即自己?藏文作「bdagdav/」?、父母?藏文作「phamadav/」,〈意地〉第二之二卷二中以自己及父母为一摄受事?、妻、子?藏文作「budavchuvmadav/」,〈意地〉第二之二以妻、子为一摄受事?、奴、婢、作使、僮仆?藏文作「brandav/branmodav/lasbyedpadav/źowas\'tshobadav/」,〈意地〉第二之二以此四为一摄受事?、朋友眷属。七摄受事?藏文作「mdza\'bwesdav/grogspodav/blonpodav/ bedudav/snaggigbenmtshamsnasrgyasparyovssugzuvba\'idvospobdunpo\'diltaste/」,〈意地〉第二之二作「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其余三事为「五、宅邸肆事,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七、库藏事」,此中只说有情为所摄受事,未及营建诸事?如前〈意地〉?第二之二?已广分别。依此了知诸有情类有所摄受?藏文作「yidkyisalas\'byuvbabźinte/gavdaglabrtennassemscanrnamsyovssu\'dzinpadavldanparwespa\'o/」?。
 
云何住持依?谓四种食?即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藏文作「zasbwiste/khamdav/regpadav/yidlasemspadav/rnamparwespa\'izaste/」?。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住立、支持,又能摄养诸求有者?藏文作「gavlabrtenna/semscanbyuvbarnamsgnaswiv\'tshobar\'gyurbadav/\'byuvbar\'dodparnamslaphan\'dogspa\'o/」?。
 
云何流转依?谓四种识住,及十二因缘?藏文作「rnamparwespa\'ignasbźidav/rtenciv\'brelbar\'byuvba\'iyanlagbcugbiste/」?。即色趣识住?藏文作「gzugssugtogspa\'irnamparwespa\'ignasdav/」?、受趣识住、想趣识住、行趣识住,及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生缘老死。由依此故,诸有情类于五趣生死随顺流转。
 
云何障碍依?谓诸天魔随有彼彼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藏文作「\'diltaste/lha\'ibu\'ibduddedgebadedavdedaglabrtsonparnamslabgegsbyedpa\'iphyirbebargnaspagavyinpa\'o/」?。
 
云何苦恼依?谓一切欲界皆名苦恼依?藏文作「\'dodpa\'ikhamsthamscadnisdugbsvalgyiphuvpoźesbyaste/」?。由依此故,令诸有情领受忧苦?藏文作「gavlabrtenna/semscanrnamskyisdugbsvalbadavyidmibdebabamssumyovbar\'gyurba\'o/」?。
 
云何适悦依?谓静虑等至乐,名适悦依?藏文作「bsamgtanlasbomspar\'jugpa\'ibdebalanidga\'ba\'iphuvźesbyaste/」?。由依此故,诸有情类若即于此现入彼定,若生于彼,长夜领受静虑等至所有适悦?藏文作「gavlabrtenna/semscanrnams\'diryavsbomsparźugswiv/deryavskyesnasyunrivporbsamgtanlasbomspai\'jugpa\'idga\'basososbamssumyovbar\'gyurba\'o/」?。
 
云何后边依?谓阿罗汉相续诸蕴?藏文作「dgrabcompa\'irgyungyiphuvpornamste/」?。由依此故,说阿罗汉任持最后身?藏文作「gavlabrtenna/dgrabcompalathama\'ilus\'dzinpaźesbya\'o/」?。
 
问?阿罗汉弃舍诸漏永尽,住有余依地,当言与几种依共相应耶?藏文作「deladgeslovdgrabcompazagpaphuvpodavbcaspa\'isalagnaspaphuvpodedavnildanźesbya/dedavnimildanźesbyaźena/」??答?当知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后边依?藏文作「\'diltaste/thama\'iphuvpogcigdavnigcigtuvesparldanno/」?,与六摄事不共相应?藏文作「yovssugzuvba\'idvospodrugdavnigcigtuvesparmildanno/」?;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藏文作「\'jugpa\'idvospothamscadnigcigtuvespargcigtuvesparmildanno/bardugcodpa\'iphuvpothamscaddavyavgcigtuvesparmildanno/」?;与所余依非相应、非不相应?藏文作「phuvpolhagmarnamsdavmayinmildanpayavmayinźesbyaste/」?。是名依施设安立。
 
 
 
【论文】
 
一○‧五五 涅??义别,略有四种:
 
 
 
 
 
【疏翼】
 
  第二别解涅??果中,第一总举数。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别解四种涅??,于中有二?初、总举数,次、广解。此举数也。
 
 
 
【论文】
 
一○‧五六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
 
 
 
【疏翼】
 
  第二别解四涅??果中,第二广别解释。于中有三?一、出四涅??体,于中有四?一、别解本来自性清净涅??,二、别解有余依涅??,三、别解无余依涅??,四、别解无住处涅??。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广解也。于中有三?初、出四涅??[6]体,次、凡圣[7]三乘辨别[8],后、总结简。此即出体。
 
  初涅??中,文意可解。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者,此出体也。即七真如中,「实相真如」理。彼[9]云:二空[10]所显,约诠所辨。涅??依「得」显故,以相即真[11],如前第八卷解[12]。
 
  此如《佛地》第四[13]卷「清净法界」解[14]。
 
  「虽有客染」等者,释本来自性有十种义[15]。
 
  「具功德」[16]者,以能顺生诸功德故。功德性故,名之[17]具德。
 
  凝寂湛然,故「无生灭」;众生真性,故「平等有」;法性与法,理非一异;如前第八已解释讫[18]。
 
  「离一切相」者,离所取相;「离一切分别」者,离能取相。「寻思路绝」,显唯内证,非粗心境;「名言道断」者,显真自相,非假名言所安立处,非言依故,异有为法。「唯真圣者自内所证」者,显能证者必唯胜人;「其性本寂」者,释涅??名,以圆寂义是涅??故。
 
  下三中、出体义、释名等,准此解。
 
 
 
【论文】
 
一○‧五七 二、有余依涅??: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
 
 
 
【疏翼】
 
  一出四涅??体中,第二别解有余依涅??。
 
【述记‧卷五十九】
 
  显其因尽,苦依未尽,异熟犹在,名「有余依」。
 
  「依」者,身也。就实出体,故是「真如出烦恼障」。此中「有余」,约二乘说,以言「虽[19]有微苦依」故。「依」,谓依身。以其所离,显此涅??。以大乘中难见相貌,从易处说。
 
 
 
【论文】
 
一○‧五八 三、无余依涅??: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灭,故名涅??。
 
 
 
【疏翼】
 
  第一出四涅??体中,第三别解无余依涅??。
 
 
 
【述记‧卷五十九】
 
  有漏苦果所依永尽,由烦恼尽,果亦不生,名得涅??。亦就实出体,通三乘释。
 
 
 
【论文】
 
一○‧五九 四、无住处涅??: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
 
 
 
【疏翼】
 
  第一出四涅??体中,第四别解无住处涅??。
 
【述记‧卷五十九】
 
  「所知障」者,显唯菩萨得,非二乘。二乘不能「出所知障」故。
 
  「大悲般若,常所辅翼」者,显缘此涅??,生悲智故,于生死、涅??二俱不住。缘此虽起悲、智二用,体性恒寂,故名涅??。
 
  此即第一出涅??体。
 
 
 
【疏翼】
 
  以上第二广别解释涅??果中,第一出四涅??体讫。
 
 
 
【论文】
 
一○‧六○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疏翼】
 
  第二广别解释涅??果中,第二约凡圣三乘辨别四涅??具不具。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三乘凡圣[20]分别涅??具不具。于中有二?初、凡圣[21]三乘具不具,二、问答分别。
 
  「一切有情」──若凡、若圣[22],「皆有初一」。由此经说?一切有情平等共有[23]。凡夫、二乘有学,未证后三涅??;二乘无学、不定种[24]姓未入地者,有初二;定姓者,有初三;直往入地菩萨,有初及第四[25];无学回心入地菩萨,有初二及第四;如来具四种;有此六位差别故。
 
  若断缚得果[26],及得位次、同时异时,各应广说[27]。
 
  余者,如文可解。即凡圣[28]三乘具不具也[29]。
 
 
 
【论文】
 
一○‧六一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
 
 
 
【疏翼】
 
  第二约三乘凡圣分别四涅??具不具中,第二问答分别。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问答分别。于中有三?一、问答佛有[30]有余依,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三、问答断[31]所知障得涅??等[32]。此第一问[33]。
 
  「善逝」者,佛也[34]。「有余」三者,理可知故。
 
  为此问者,若[35]佛「有有余依」,应苦依未尽!
 
 
 
【论文】
 
一○‧六二 虽无实依,而现似有。
 
 
 
【疏翼】
 
  第一问答佛有有余依中,第二答。又分二解?此第一解。
 
 
 
【述记‧卷五十九】
 
  此答。
 
  虽无真实苦依未尽之有余涅??,而示[36]现为苦谛等,现[37]似有余涅??。此即相同二乘苦[38]解。
 
 
 
【论文】
 
一○‧六三 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九】
 
  又解:与二乘别?约苦依尽,故名为佛「无余依」;有非苦所依身在,故名「有余依」。以佛世尊具有无漏所依蕴在,「是故世尊可言具四」,如来亦有有余可尔。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一问答佛有有余依讫。
 
 
 
【论文】
 
一○‧六四 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
 
 
 
【疏翼】
 
  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于中分三?一、外问,二、论主却质,三、正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
 
  此外人问?若二乘有无余依涅??,「如何有处说彼非有」?
 
  即《胜?经》说无无余依故。彼言:世尊!二乘[39]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乃至说言去涅??远。是故彼言无无余依[40]。
 
【论文】
 
一○‧六五 有处说彼,都无涅??,岂有余依,彼亦非有?
 
 
 
【疏翼】
 
  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中,第二论主却质。
 
 
 
 
 
【述记‧卷五十九】
 
  此中[41],论主先却质也。
 
  谓《胜?经》说,彼二乘都无涅??,岂有余依涅??彼二乘亦非有?彼经如何言彼都无涅???彼云?唯有如来成就一切功德,故得涅??;阿罗汉等不成就一切功德,故言不得。言得涅??者[42],是佛方便语[43],乃至广说。
 
  彼经说二乘不得涅??,彼经不简无何涅??,既有余依二乘亦得,明知彼言有别意趣。
 
 
 
【论文】
 
一○‧六六 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苦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有余涅??。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身智灭已,无苦依尽无余涅??。或说二乘无涅??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
 
 
 
【疏翼】
 
  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中,第三正答。文分为二?一、会解经文,二、申明正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依无[44]姓者[45],二解经文。
 
  此等[46]论文?前、约有余说无、说有,次、约无余说无、说有,后、约无住唯说于无。总依定姓者[47],义意可解。
 
 
 
【论文】
 
一○‧六七 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姓二乘而说。彼才证得有余涅??,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恼障尽,显依真理有余涅??;彼能感生烦恼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涅??;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疏翼】
 
  第二正答中,第二申明正义。
 
 
 
 
 
 
 
【述记‧卷五十九】
 
  下依不定姓,第二解申正义[48]。
 
  余文易了。
 
  谓有「二乘」者,简「不定姓」「身、智」灭位。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二乘能证此灭,可说二乘有无余依。非有身、智在时,可说二乘名有无余依。依实「真如」说,三乘无别;依「菩提」说,三乘差别;亦可依「无住处」说,三乘有异。然今且说「菩提」差别。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二问答二乘有无余依讫。
 
 
 
【论文】
 
一○‧六八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
 
 
 
【疏翼】
 
  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三问答断所知障得涅??等。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三、问答[49]所知障得涅??等。于[50]中有三?一、问应不得涅??,二、问应得择灭,三、问菩提障[51]。
 
  此外人问。「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52],得无住处」?
 
  无住处者,是涅??;涅??者,体解脱缚。其所知障,「既不」能发业「感[53]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前言断所知障得涅??故[54]。第二地犯戒愚[55],是所知障,虽亦发业,但障所知不招生故。
 
  今为此难?若全不发业,既无毁犯[56]三业,非于尔时,断烦恼障故。勿以《佛地论》第七说及所发业、果[57]是所知障[58],便谓发业能感于生!
 
 
 
【论文】
 
一○‧六九 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疏翼】
 
  第一问应不得涅??中,第二论主正答。
 
 
 
【述记‧卷五十九】
 
  此、是正答,其文可解。
 
  「令不发生大悲般若」者,真如为所证缘起,复起后得智[59]。后得智,即「般若」。般若能起「大悲」,故于生死、涅??二俱不住。如既智[60]不证,悲亦[61]不生故[62]。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断所知障得涅??等中,第一问应不得涅??讫。
 
 
 
【论文】
 
一○‧七○ 若所知障亦障涅??,如何断彼,不得择灭?
 
 
 
【疏翼】
 
  第三问答断所知障得涅??等中,第二问应得择灭。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二、问应得择灭。于中[63]:初、问,后、答。
 
  此又外问,涅??即以择灭为性故[64]。
 
 
 
【论文】
 
一○‧七一 择灭离缚,彼非缚故。
 
 
 
【疏翼】
 
  第二问应得择灭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五十九】
 
  答中有二?初、答非,后、答是。初中有五?一、答,二、征,三、释,四、难,五、通[65]。此[66]论主[67]答。
 
  由慧简择,缚断得灭,名择灭故。由所知障不缚有情、招生死苦,故断彼已,不得择灭。
 
 
 
【论文】
 
一○‧七二 既尔,断彼宁得涅???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二外人复征。
 
 
 
 
 
【述记‧卷五十九】
 
  外人复征[68]:涅??亦是解脱缚故。
 
 
 
【论文】
 
一○‧七三 非诸涅??皆择灭摄,不尔,性净应非涅??。能缚有情住生死者,断此,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涅??;非此涅??,择灭为性。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三论主释。
 
 
 
【述记‧卷五十九】
 
  此、论主释[69]。
 
  非一切涅??体皆择灭。此若不尔,一切「涅??皆择灭」者,即性净涅??,应非涅??[70],体性非是择灭摄故。
 
  「能缚有情住生死者」,「断」「得择灭」。此既不尔,故不得择[71]灭等。
 
  余文易解,不劳烦释。
 
  此中意说?涅??性宽,择灭体狭,「非诸涅??皆择灭」故。由此涅??与彼择灭,应作四句?有是择灭,非是涅??──谓烦恼障因中所得灭;有是涅??,非是择灭──谓本来性净涅??,及无住处,或六行得灭,是彼分涅??[72],非有[73]择灭故;有俱者,谓有、无余依涅??;俱非,可解。
 
  故以[74]四涅??初、后二种──谓性净、无住处,即体于真如上立。中间有余[75]、无余依,二择灭摄,断缚得故。
 
  所依缚尽初得果时,名为择灭。所依后无,方显涅??。后依无时,由前择力,故《对法》等说:恶趣等名见道断[76];《瑜伽》说是非择灭摄[77]。
 
【论文】
 
一○‧七四 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四外人复难。
 
 
 
【述记‧卷五十九】
 
  第四、外人复难[78]。
 
  谓前说言所知障非缚断,不得择灭,即[79]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亦非断缚得[80],于四无为中,是谁摄耶?
 
  四无为者,《五蕴论》说?一、虚空,二、非择灭,三、择灭,四、真如[81]。《百法论》、《瑜伽》[82]等说六,加不动、想受灭。《对法》[83]、《显扬论》[84]说八,分[85]三性真为三[86]。
 
  因此则广明无为义者,如前第二卷[87]、别抄[88]等解。
 
 
 
【论文】
 
一○‧七五 非择灭摄,说暂离故。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五论主通难。
 
 
 
【述记‧卷五十九】
 
  下、论主答。
 
  此[89]二于四中,非择灭摄。《显扬论》第十八说,此二无为「暂时离系」,非「毕[90]竟离系」故[91]。
 
  问?彼[92]非择灭,云何暂离[93]?永[94]不复生故。
 
  答?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永害随眠故。非择灭中,《瑜伽》第五十三说「非择灭,非一向决定」;「一向决定」者[95],学见圣迹,于卵、湿二生、北拘卢洲、无想天、女人[96]身[97]、扇搋迦[98]、半择迦[99]、无形、二形等生,及于后有若爱、若取[100],所得非择灭,一向决定[101];余,则不定。以伏种子令暂[102]不生现,名非择灭。种子[103]若遇[104]余[105]缘,便能生现,故更生也。由此非择灭[106]有定、不定。故此中言有永灭者,有不永[107]灭者。故此二不动、想受灭无为[108],既非是永灭摄,说「暂离」言,明「非择灭」。
 
  「择灭」之中,有「唯」言者,显不通「暂离」义;「非择灭」中有「非永」言者[109],显不定义。
 
  《对法》第二说?有二应断法,谓诸烦恼,及此[110]所依受──变易、不变易。如其次第,当知烦恼断,建立择灭;二受灭,建立不动及想受灭[111]。此二受不生,亦名断。不言二无为中分出,不可为难。
 
  问?既言无间道等,如何是非择?择者,慧也。无间生等,岂非慧也?
 
  答?起无间道等[112],若有漏,亦非择。若无漏,不断漏种子[113]者,定非择灭,有何妨也?
 
  又此应征萨婆多师?不染无知,起无间道断,而非是择灭者,有何意不同有漏道?有漏道,彼宗亦得择灭故。
 
  或复[114]大乘起无间道别断惑种,余缚因此[115]方永不生,故是非择灭摄,亦有何爽?
 
  既尔,定知无余先得,所依后[116]无,方显先灭名得涅??,故择灭摄。如想受灭无为,后时显故,实得在[117]前;无余,亦尔。或由先[118]断惑[119],后永[120]不生故,此义应思!
 
 
 
【疏翼】
 
  以上第二问应得择灭中,第一答非讫。
 
 
 
【论文】
 
一○‧七六 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摄。
 
 
 
【疏翼】
 
  第二问应得择灭中,第二答是。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二解。
 
  此体,虽非缚,而是涅??障[121]。「由真择力断障得故」,宁非是[122]择灭?灭障得故,如烦恼灭,即二无为[123],是择灭摄。
 
  次会《显扬》十八文?彼说不动等二[124]暂伏灭者,谓说伏惑得及无漏心灭惑[125]位二[126]时说故。此若约无间道断、解脱道得不动等[127],即《对法》第二等文为正,是择灭摄。若约伏惑[128]得灭定等上建立,即非择灭。
 
  如《显扬》等[129]。如前第二卷抄[130],及《对法》、第二卷抄[131]解。
 
  不动义,如前显[132]说[133]。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所知障得涅??等中,第二问应得择灭讫。
 
 
 
【论文】
 
一○‧七七 既所知障,亦障涅??,如何但说,是菩提障?
 
 
 
【疏翼】
 
  第三问答所知障得涅??等中,第三问菩提障。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134]第三、问菩提障。
 
  外人[135]问。
 
  此师说「所知障,亦障[136]涅??」等,可解。
 
 
 
【论文】
 
一○‧七八 说烦恼障,但障涅??,岂彼不能为菩提障?
 
 
 
【疏翼】
 
  第三问菩提障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又二?一、却质,二、正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此师答。初、却质。
 
  以「烦恼障」[137]亦障菩提少分智故,名障菩提;又为有此菩提不起故,亦为障;何得以所知为难?文意可解。
 
 
 
【论文】
 
一○‧七九 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正答。
 
 
 
【述记‧卷五十九】
 
  若尔,如何诸圣教说二障障别?
 
  诸「圣教」中「依胜用说」。此义不违,定[138]各双障,如第一卷初抄解[139]。
 
  此解[140]中,第二段文别解涅??讫。
 
 
 
【疏翼】
 
  以上第二广解涅??中,第二凡圣三乘分别涅??具不具讫。
 
 
 
【论文】
 
一○‧八○ 如是所说,四涅??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疏翼】
 
  第二广解涅??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五十九】
 
  第三、总结。
 
  以三涅??为「所显得」。以「自性涅??」不由显故方得,「本来」寂故;唯有「后三」「名所显得」,障灭显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转依二果中,第一别解所显得涅??果讫。
 
 
 
【论文】
 
一○‧八一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疏翼】
 
  第二别解转依二果中,第二别解菩提果。
 
 
 
【述记‧卷五十九】
 
  下[141]第二、明所生得[142]。于中有三?初、出体,次、别释[143],后、总结。初出体文可知。
 
 
 
【论文】
 
一○‧八二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
 
 
 
【疏翼】
 
  第二别解?所生得?菩提果中,第二别释四菩提。此中有二?一、问起,二、答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此、问起也。
 
 
 
【论文】
 
一○‧八三 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疏翼】
 
  第二别释四菩提果中,第二答释。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别解菩提。
 
  菩提既四智,四智者何?
 
  于中有九[144]?一[145]、出体辨四智差别,二、相应得智名非识等,三、以体摄用,四、转何识得何智,五、明转智位次,六、明本有始起,七、明缘境各别,八、明缘境而用有异,九、指例余门[146]。
 
  《佛地论》第三解此诸名,有少差别。对彼文[147]解,理[148]可知也。
 
  「圆镜」即「智」,持业释。「相应心品」言,通相应法。
 
  「离诸分别」者,《佛地》云?离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境,及行相,二俱叵测,名为「微细」[149]。
 
  「不愚」者,不迷暗义,由此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智[150]。「不忘」[151]者,恒现前义,由此如来成不忘[152]失法者[153]。
 
  自性明、善,名「性相[154]清净」。有漏永亡,「离诸杂染」。「纯、净、圆德」者,「纯」者,无杂;「净」,即[155]离染;「圆」者,满义。「纯」,简因无漏;净,简一切有漏;「圆」,简二乘无学功德。
 
  「现种依持」者,现行,功德之「依」,起功德故[156];「种」[157],功德之「持」,功德种故。
 
  「能现、能生身土、智影」者,自心、心所不缘着本质,如镜[158]现余三智影等,名「能现」;余色根等身、土等法[159],名「能生」,亲照本质故。又自[160]身土等法,亲缘之境,于识上现,名为「能现」;三智等法,亲缘不着,但从此生,名为「能生」。又自第八识上别种所生诸法,如自色、心等,名「能生」,依第八别有种故;第八[161]若现他身诸趣等影,名「能现」,无别种生,但即[162]识种,唯于识上现,名「能现」。以[163]智为性,故为智影[164]。
 
  「无间」,就时;「无断」,就方;一切时能现一切方[165]、能现一切处影故。
 
  「如[166]大圆镜现众色像」[167],《佛地经》云?如依圆镜众像影现,依佛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平等平等,故以为喻[168]。
 
 
 
【论文】
 
一○‧八四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疏翼】
 
  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中,第二出平等性智体。
 
 
 
【述记‧卷五十九】
 
  此、据正义,七通无漏。
 
  「平等性」者[169],真如理,智缘于此故,故[170]言「平等」。此昔[171]因中,有我执故,自他差别;今我无,故无住[172],自他平等。
 
  「大慈悲等,恒共相应」者[173],此摄十平等[174]。今举[175]慈悲[176]等余八相[177]。
 
  「随诸有情所乐示现」者,随十地菩萨所宜现也,谓为十地菩萨现身土影等[178]。
 
  「无住涅??之所建立」者,由缘无住涅??故,此识恒共悲智相应。涅??名能立,悲智是所立,名为「建立」。或由此悲智所显真如,名「无住处」,即是建立无住处[179]涅??。《佛地论》云?建立佛地无住涅??[180]。
 
  更无变[181]易,名为「一味」;无间断故,名为「相续」;余文易了。
 
 
 
【论文】
 
一○‧八五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疏翼】
 
  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中,第三出妙观察智体。
 
 
 
【述记‧卷五十九】
 
  神用莫[182]方,称之为「妙」;具缘「诸法自、共相」等,名为「观察」[183]。筹量境相,妙用胜故。
 
  「摄观无量总持、定门」[184]者,「总持门」者,「陀罗尼门」;「定门」者,「三摩地门」。虽余三智非无此德,入出诸禅,总持差别,胜余三智。此智能摄藏,故名为「摄」;亦[185]常观察此总持定门,故名为「观」[186]。陀罗尼门,如《瑜伽‧菩萨地》合有四种[187],故言「一切」[188]。
 
  「功德珍宝」者,谓六度、道品、十力不共[189]等法[190]。
 
  「作用差别」者,谓现神[191]通等[192]。
 
【论文】
 
一○‧八六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疏翼】
 
  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中,第四出成所作智体。
 
 
 
【述记‧卷五十九】
 
  所作之成,成所作即智[193]故。《佛地论》第六[194]说[195]。
 
  「变化三业」者,《瑜伽》九十八说不能化根、心[196]。言「三业」者,似意业转,如后当知,名似心故[197]。
 
  以上并是第一、出智体。以作用显体故,辨差别门。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释中,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门讫。
 
 
 
【论文】
 
一○‧八七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二释相应多少明得智名非识所以。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释相应多少,明[198]得智名,非识所以。
 
  「二十二法」者,遍行、别境[199]、善法,并取心故。准前寻、伺,因通无漏[200]。即妙观察二十四法,令说[201]因果二位通论,故「二十二」,此二十二者[202]体。
 
  「能变」者,是见分,「所变」者,是相分;或识自体,名「能变」,相、见二分名「所变」;或「能变」是「种」,因能变故,「所变」谓「现」,果能变故。
 
  「智」者,决断了达之义。彼位决断了达相显,故「智用增」[203]。
 
 
 
【论文】
 
一○‧八八 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三以体摄用。
 
 
 
【述记‧卷五十九】
 
  第三、以体摄用。
 
  故《佛地论》第三[204]卷初,具明功德相摄[205]:「故此四智,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智为主故,说「智用增」;诸余功德,智差别故[206]。
 
 
 
【论文】
 
一○‧八九 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四转何识得何智。
 
 
 
 
 
【述记‧卷五十九】
 
  第四、转何识,得何智门。
 
  「八、七、六、五」等,「如次而得」。无性菩萨[207]及《庄严论》说[208]。
 
  [209]观智转五识等,此中唯转第六识得。《佛地论》中有二师说:彼非次故;说法断疑,非五用故。[210]广如《佛地》,不能繁引,与此无违。
 
  转识得智所以,此中因解舍识、得智,因更重成所转以识为主,例所转得以智为主[211]。有二复次?初释,可解。第二释中,「识」是分别,「有漏位」「强」。「智」为决断,「无漏位」胜。转强为强,故言得智。此中因解舍识、得智,因更重[212]成,名智所由。
 
 
 
【论文】
 
一○‧九○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识故。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五转识得智位次。于中有四?一、转异熟识得大圆镜智位次,二、转染污意得平等性智位次,三、转意识得妙观察智位次,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位次,初中,有二师不同说分二,此即第一师说。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五、转识得智位次。
 
  此第八识初说,可解。若金刚心无无漏识,有漏已舍,无漏未生,应无能持净种之识。如前「所转舍」[213]中诤[214]。
 
 
 
【论文】
 
一○‧九一 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疏翼】
 
  第一转异熟识得大圆镜智中,第二师说。
 
 
 
【述记‧卷五十九】
 
  无间道与异熟识等俱灭故,既非障法,故不相违。
 
  又《对法》第十,解金刚喻定无间,尽智等生,不言金刚心时,尽智等起[215],如何说无间道位,圆镜智生?
 
  此唯正义。种现同时、种现异时,复有别释[216]。即前所言「余有漏」[217]是。谓善、无记,体[218]非是障,此名[219]「非障有漏」之法。
 
  无间生已,四智圆明,无所熏识,诸无漏法种[220]更不增长,应成佛故,悲智无穷故,「尽未来际」。
 
  前师解《对法》「尽智」生时[221]文云?彼言无间位后,「尽智」等圆满而生,不言此时,此「尽智」等未起。
 
  又「无间」,有[222]是俱无间义,隔[223]越尚称「无间」。俱时,宁非无间?如异念言俱有等。《佛地论》中无此二说,彼文[224]不分[225]辨何位心生故[226]。
 
【疏翼】
 
  以上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一转异熟识得大圆镜智位次讫。
 
 
 
【论文】
 
一○‧九二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
 
 
 
【疏翼】
 
  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二转染污意得平等性智位次。于中分二?一、初起位次,二、数起位次。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见道初位现在前者,真见道中,此智即起[227]。第六引生,非自力起。二障顿断,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俱[228]起,必同时故[229]。
 
 
 
【论文】
 
一○‧九三 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疏翼】
 
  第二转染污意得平等性智位次中,第二数起位次。
 
 
 
【述记‧卷五十九】
 
  若渐次断,平等后起。然诸见道,十地间起,如上数明[230]。「法云地后」,「尽未来」故,第八决定与一俱故[231]。自力既胜,不由六引。六入生空、七恒法空平等转故。亦不同地、不同因位,一切皆同。
 
 
 
 
 
【疏翼】
 
  以上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二转染污意得平等性智位次讫。
 
 
 
【论文】
 
一○‧九四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疏翼】
 
  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位次。于中亦二:一、生空观初起位次,二、法空观初起位次。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此、即初解生空观品。
 
  渐悟入者,至「胜解行地终」[232]。顿悟者「至无学位」,「或至上位」。「上位」[233]者,谓至菩萨十地位中[234]。顿渐皆尔。
 
  既不障法空时,明法空观必带生观[235]。加行入心,虽独法空,入必细故,必违其粗[236]。此「非有漏」及「无心时」[237],通上诸位。
 
 
 
【论文】
 
一○‧九五 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疏翼】
 
  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位次。
 
 
 
【述记‧卷五十九】
 
  「法空观品」[238]要菩萨见道「位方得起」。「法空观品」,准前所叙[239]。若至佛位,有唯生观[240],或唯理非事,有[241]唯事非理,或二俱观,皆自在故。
 
  余文可解。
 
 
 
【疏翼】
 
  以上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位次讫。
 
 
 
【论文】
 
一○‧九六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
 
 
 
【疏翼】
 
  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中,第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位次。于中有二师不同说分二?一、第一师说修道位得初起,二、第二师说成佛方得起。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如前四缘中,已解[242]。第一师云「菩萨修道位中」,第六意识「后得引故,亦得初起」;于净土中起五识故。《佛地论》等亦有此义[243]。
 
  虽言「初地」即亦得起,然非见道。见道以[244]后,「修道」「后[245]得」智「引」[246]方起。真、相见道中,不缘外事起粗识故。
 
 
 
【论文】
 
一○‧九七 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
 
 
 
【疏翼】
 
  第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位次中,第二第二师说成佛方得起。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二师说。
 
  如前四缘中,已解[247]。无别文义,故不叙之。此中比量简过[248],及释妨难,等[249]如前解[250]。
 
  《佛地论》有评义,取后解[251]。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释中,第五转识得智位次门讫。
 
 
 
【论文】
 
一○‧九八 此四种姓,虽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灭。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六种姓本有始起门。
 
 
 
【述记‧卷五十九】
 
  第六、种姓本有始起门。
 
  地前种增,入地二增;地前用增,入地体增,现起别故[252]。余文可解[253]。唯护法义[254]。
 
 
 
【论文】
 
一○‧九九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七所缘何境界门。于中依四智次第分四?一、大圆镜智缘何境,二、平等性智缘何境,三、妙观察智缘何境,四、成所作智缘何境。初中,有二师不同说分三?一、第一师说缘真如为境,二、第二师说缘一切法为境,三、合会二说。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第七、所缘何境界门。
 
  初师可解,所以如文[255]。
 
 
 
【论文】
 
一○‧一○○ 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镜智,诸处、境、识,众相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阿赖耶亦缘俗故。
 
 
 
【疏翼】
 
  第一大圆镜智缘何境中,第二第二师说缘一切法为境。
 
 
 
【述记‧卷五十九】
 
  《庄严论》说?于一切境,皆不愚迷故[256]。有[257]俗不知,非不愚故。余文可解[258]。
 
  言「诸处」者,谓内六处;「境」者,六境;「识」者,六识。「此」十八界、或十二处,六根、六识并名识故。「身」,及「土」,定须缘故。
 
  会「不可知」,言「行缘微细」者,行相,所缘也;因既微细,果亦难知;非不缘俗。
 
 
 
【论文】
 
一○‧一○一 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余一分二,准此应知。
 
 
 
【疏翼】
 
  第一大圆镜智缘何境中,第三合会二说。
 
 
 
【述记‧卷五十九】
 
  言二智者,体是一,用为二。
 
  何故二[259]俱生,缘俗名「后得」者,「了俗由证真」──证真为先,缘俗智生──故名「后得」。
 
  《佛地论》又说?或似[260]后得,名后得[261]。后得,因中[262]不证真故。或如后得,因中缘俗,真观后生故。
 
  准此解,余所引文勘《佛地论》。因有二类种,果位[263]恒唯一种,便[264]生二用现行者[265],未获述之[266]。
 
 
 
 
 
【疏翼】
 
  以上第七所缘何境界门中,第一大圆镜智缘何境讫。
 
 
 
【论文】
 
一○‧一○二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识故。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有义:遍缘真、俗为境,《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
 
 
 
【疏翼】
 
  第七所缘何境界门中,第二平等性智缘何境。亦有三说,疏未别解。
 
 
 
【述记‧卷五十九】
 
  此中三说所以,如文[267]。缘十平等,故通缘真俗,第三说也[268]。
 
【论文】
 
一○‧一○三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二智所摄。
 
 
 
【疏翼】
 
  第七所缘何境门中,第三妙观察智缘何境。
 
 
 
【述记‧卷五十九】
 
  文、义易了[269]。
 
 
 
【论文】
 
一○‧一○四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有义:此品亦能遍缘三世诸法,不违正理,《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有情心行差别,领受去、来、现在等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然此心品,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二、或多;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故不相违。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化业故,后得智摄。
 
 
 
【疏翼】
 
  第七所缘何境界门中,第四成所作智缘何境。
 
 
 
【述记‧卷五十九】
 
  引论文等皆勘,卷数如前[270]。以显[271]同类境故[272],说缘五境。不定唯尔,故不违也。
 
  五识皆能缘六境,「不违理」故。行相浅近,「缘事」智故,但遮无为,如文证成[273]。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释中,第七所缘何境界门讫。
 
 
 
【论文】
 
一○‧一○五 此四心品,虽皆遍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平等智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土相;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能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八缘境作用门。
 
 
 
【述记‧卷五十九】
 
  第八、缘境作用门[274]。
 
  成事智,通现净、秽土[275];妙观察智,通二土说法[276]。
 
 
 
【论文】
 
一○‧一○六 如是等门,差别多种。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九指例余门有多种。
 
 
 
【述记‧卷五十九】
 
  第九、指例余[277]门有多。
 
  「如是等门差别多种」?《佛地》有四分心缘[278],如前第二[279]解[280]。
 
  诸智相、见分别门,如前第九卷解讫[281]。
 
  相应心所多少门,如前[282]第三卷解第八识[283];第五[284]卷解[285]第七识[286];第五[287]卷解六识中[288];及次前二十二法[289]中解。
 
  善无漏门,如随识中辨[290]假实分别门[291],及摄功德门。此论虽无总明处,然随诸识,已明讫,故不繁叙[292]。
 
  其间智依何定起[293];何受相应[294];转何界后、识后智生等[295];《佛地》虽无,如前已解。
 
  上来总是第二、别解所生菩提讫。
 
【疏翼】
 
  以上第二明所生得中,第二别释讫。
 
 
 
【论文】
 
一○‧一○七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
 
 
 
【疏翼】
 
  第二明所生得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三、总[296]结。
 
  是「所生得」,此为结也。就解所转得中[297]有三?初、总举「所转得」出数,二、别解所显、所生讫,第[298]三、总结故。 
 
 
 
【论文】
 
一○‧一○八 此所生得,总名菩提,及前涅??,名所转得。
 
 
 
【疏翼】
 
  第二别解转依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五十九】
 
  今[299]总结前[300]也。
 
  就解转依中,有三,上来第一,解转依讫。
 
 
 
【论文】
 
一○‧一○九 虽转依义,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颂说「证得转依」言故。
 
 
 
【疏翼】
 
  第二正解转依中,第二简别?第二十九?本颂所说「转依」之言。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明本颂所说「转依」之言。
 
  「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余三转依,非是果位[301],不可证故。设有真如,及无漏道,不是证得果[302]义,故不说之。
 
 
 
【论文】
 
一○‧一一○ 此修习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因位摄故。
 
 
 
 
 
【疏翼】
 
  第二正解转依中,第三辨此修习位能证非已证。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第三、明此十地当[303]能证得[304]二转依,非已证得,要成佛方证故。此十地无间道,断障为因,解脱道方证于彼故。
 
  上来解五位中第四颂[305],虽有略广[306]不同,总是解十地修习位讫。
 
 
 
【疏翼】
 
  以上第三?从第二十六至第三十颂?明唯识所入之位中,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如是于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中,第一位至第四位已举?第二十六至第二十九?文合解其各别所入位及所入法用讫,即第四举?第二十九?颂文正释第四修习位讫。
 
 
 
 
 
 
 
 
--------------------------------------------------------------------------------
 
[1]「此中」以下至「即初也」十七字,《金藏》有,余无。
 
[2]即「所显得」及「所生得」。
 
[3]「就」字,《金藏》有,余无。
 
[4]「圣人涅??」四字,《金藏》有,余无。
 
[5]「真」字,《金藏》有,余无。
 
[6]「涅??」二字,《金藏》有,余无。
 
[7]「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8]「别」字,《金藏》有,余无。
 
[9]即本论卷八末。
 
[10]即「二无我」或「二无自性」。
 
[11]「真」字,《金藏》有,余无。
 
[12]如本论卷八云?
 
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
 
 又云?
 
此七实性,圆成实摄。根本、后得二智境故。
 
[13]「四」字,原《述记》传抄误作「三」。
 
[14]见《佛地经论》卷四,如云:
 
相甚深者,谓离十种不清净过,当知即是十清净相。不清净过有十种者,一、差别过,二、杂染过,三、有行过,四、有为过,五、增减过,六、行动过,七、断常过,八、劳弊过,九、积聚过,十、摄众过。十清净相者,谓无差别相、无杂染相、非有行相、非有为相、无增减相、无行动相、非断常相、无劳弊相、非积聚相、无我所相。
 
[15]《佛地经论》卷三中至卷四中,详解该经「以虚空譬喻清净法界」
 
 十义。第二「无杂染义」中,即广明心本性清净光洁,已如前引。
 
[16]「具功德」,原作「具无数量微妙功德」。
 
[17]「之」字,《金藏》有,余无。
 
[18]「释讫」,《金藏》作「讫释」。
 
 如本论卷八云?
 
由前?不即不离?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别!
 
云何二性非异、非一?如彼无常无我等性。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19]《金藏》作「虽」,余作「唯」。
 
[20]「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21]「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22]「圣」字下,《金藏》有「者」字。
 
[23]「平等共有」四字,《金藏》有,余无。
 
[24]「种」字,《金藏》有,余无。
 
[25]《摄论》卷三中〈彼果断分〉第十初云?
 
断,谓菩萨无住涅???藏文作「byavchubsemsdpa\'rnamskyispovbanimignaspa\'imyavanlas\'daspagavyinpa\'o/」?。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藏文作「de\'imtshanbidnigavbonmovspayovssubtavbadavbcaspa/\'khorbayovssumagtovba\'ignastegnasgyurpa\'o/」?。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藏文作「dela\'khorbanigźangyidbavgivobobiddekunnasbonmovspa\'ichargtogspa\'o/」?;涅??,谓依他起性清净分?藏文作「myavanlas\'daspanidebidrnamparbyavba\'ichargtogspa\'o/」?;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藏文作「gnasnidebidgbiga\'ichargtogspaste/gźangyidbavgivobobiddo/gźangyurpanigavgźangyidbavgivobobidde/bidkyigbenposkyesnagavkunnasbonmovspa\'ichaldogcivrnamparbyavba\'ichargyurpa\'o/」?。
 
[26]「果」字,灵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27]灵泰《抄》云?
 
即断烦恼缚而得后三涅??果也,其事云何?若二乘人起金刚心,断非想第九品烦恼无间道时,即同时,即双得有余、无余二涅??无为果。其实,解脱道中,方得涅??。今言无间道时即得涅??者,约无间道正断烦恼;将得,名得,其解脱道在未来故。其二涅??,得虽同时,显有前后。若断烦恼障尽已,即显得有余?依?涅??。为有身者有故,不显得无余?依?涅??。若身智灭已,显得无余?依?涅??故。故「断缚得果及得位次,同时异时」?异时者,即是显有前后也。
 
若菩萨在真见道无间道中,正断分别二障时,即名得无住,其涅??果,实是解脱道中方得涅??。此言无间道中得涅??者,亦约将得名得。以无间道正断二障,故言得涅??也,名断缚得果。
 
若菩萨至金刚无间道,正断俱生二障时,即同时双得有余、无余,二涅??择灭无为果也,即名断缚得果;亦约将得名得。如前作法,实解脱道得二涅??也。由断却二障已,苦依身灭,故名无余依涅??。由得无漏五蕴身故,即名得有余?依?涅??。即佛得二涅??时,后亦「同时」,显亦「同时」,非即前后也。「异时」者,在菩萨见道,先得无住涅??,后至金刚心时,方得有余、无余二涅??也。
 
[28]「凡圣」二字,《疏翼》原文有,未详出处。《大正藏》无。
 
[29]即初总辨凡圣三乘具不具也。
 
 「凡圣」二字,《金藏》有,余无。
 
[30]「有」字,《金藏》有,余无。
 
[31]「断」字,《金藏》无。
 
[32]初中又二?一、问,二、答。此初中初文。
 
[33]「此第一问」四字,《金藏》有,余无。
 
[34]「也」字,《金藏》有,余无。
 
[35]「若」字,《金藏》无。
 
[36]「示」字,《金藏》有,余无。
 
[37]「现」字,《金藏》有,余无。
 
[38]《金藏》作「苦」,余作「者」。
 
[39]「二乘」,原作「阿罗汉、辟支佛」。
 
[40]见《胜?经》卷一〈一乘章〉第五。原文作: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藏文作「bcomldan\'das/dgrabcomparnamsdav/ravsavsrgyasrnamskyav\'jigspadavpalagste/」?,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藏文作「bcomldan\'das/deltalagspasdgrabcomrnamsdav/ravsavsrgyasrnamskyavskyeba\'ichoskyilhagpadavbcaspalagste/bcomldan\'das/dedaggiskyebamazadpayavmchisso/」?;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藏文作「bcomldan\'das/dedagnibstenparbgyiba\'ilhagmadavbcaspalagste/desna/dedagnidagpamalags/」?;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藏文作「lasmtharphyinpamalagste/dedaggibgyibamavlagsso/」?;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界远?藏文作「dedaggispavbarbgyiba\'ichosgźanyavmavdumchiste/dedagmaspavspasdgrabcomparnamsdav/ravsavsrgyasrnamskyavmyavanlas\'daspa\'idbyivsdavrivbalagsso/」?。
 
 是故彼言无无余依。
 
 「别抄」卷六中云?
 
《胜?》云「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故?原无?,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等者,解云?
 
?阿?罗汉、辟支佛利根者,得二种智──谓尽、无生;若钝根者,但得尽智,不得无生智。何以然者?若钝根者,说缘惑灭,名为尽惑。恐退故,而不能缘当蕴不生,故非无生。若利根,必定不退,当蕴定无生理,故得二智也。
 
然此地分为四分?谓尽智为二?谓我生已尽智中,更开梵行已立智;于无生智中不受后有智,更开所作已办智。此约二乘于自乘中定姓之者,于三界中果,有分段生死之中已断除故,具此四智。故论中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今此经中「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者,说我生已尽智也。「余生法」者,谓无明住地,名为集谛。「有生」者,变易苦谛也。
 
「有余梵行未?原引缺「未」字?成,故不纯」者,三界烦恼对治道,名为梵行,而未能断所知障故,有余道可修,未满足故,名为不纯?该经《述记》卷二云「道有二种?谓生空、法空。若唯证生空智,名梵行已立。若未证法空智,名『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也」?。「纯」者,具也。
 
「事不究竟当有所作」者,解云?得烦恼对治道,未修断所知对治道,故云「未?原作「不」?究竟」。「当有所作」者,当修断所知障对治故也?该经《述记》云「灭有二种,(一云?)谓有余等。二云?不住处也。若住有余等,名所作已办。若未得不住,名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若就分段,应云「所作已办」。已断烦恼障故;若就变易,故云「当有所作」也。
 
经云「不度彼故,当有所断」者,解云?若约二乘自果,是不受后有智。今约变易生死果未尽;未尽故,故云「不度彼」。「彼者」,变易果也。「当有所断」者,无明住地为变易因故,故须断之。故云「当有所断」也?该经《述记》云「集有二种?谓二障也。若唯断烦恼障尽,名不受后有;若未断所知障,名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也」?。
 
经云「以不断故去涅??远」者,解云?以不断无明住地,故去常、乐、我、净涅??界远也?该经《述记》云「明无涅??也。以未断烦恼,毕竟无有三事大涅??也」?。
 
经云「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者,有苦谛也?该经《述记》云「若唯无分段生,名『我生已尽』;未离变易生,故名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也」?。「余生法」者,集谛也。
 
「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者,有余道谛也。「不度彼故当有所断」者,显余灭谛也。
 
[41]「有三初」三字,《金藏》有,余无。以下三文,不依《金藏》科
 
 分。
 
[42]「者」字,《金藏》有,余无。
 
[43]「语」字,《金藏》有,余无。原经文亦无。
 
 《胜?经》原文作:
 
唯有如来得般涅??,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者,是佛方便。
 
[44]「无」字,应作「定」。
 
[45]「依无姓者」四字,《金藏》无。
 
[46]《金藏》作「等」,余作「中」。
 
[47]「前约」至「定姓者」二十九字,《金藏》有,余缺。
 
[48]此句,《金藏》作「下三、申正义,依不定姓等」十字。
 
[49]「问答」二字,《金藏》作「外人问」三字。
 
[50]《金藏》作「于」,余作「此」。
 
[51]初「问应不得涅??」中有二?此第一、外人问。
 
[52]「彼」字,《金藏》误作「被」。
 
[53]《金藏》作「感」,余作「润」。
 
[54]原作「谓即真如出所知障」。
 
[55]如本论卷九云?
 
二、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
 
[56]《金藏》作「毁犯」,余作「犯毁」。
 
[57]「果」字,《金藏》无。
 
[58]见《佛地经论》卷七初云:
 
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59]「起复」二字,《金藏》有,余无。
 
[60]「智」字,《金藏》有,余无
 
[61]《金藏》作「亦」,余作「智」。
 
[62]「故」字,《金藏》有,余无。
 
[63]「于中」以下等十字,《金藏》无。
 
[64]「涅??」等九字,《金藏》在「于中」前。
 
[65]「答中有二」等二十四字,《金藏》等均置于次前科文中,今移至此。
 
[66]初答非中初文。
 
[67]「论主」二字,《金藏》有,余无。
 
[68]《金藏》作「复征」,余作「又问」。
 
[69]《金藏》作「释」,余作「答」。
 
[70]前文云?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
 
[71]「择」字,《金藏》无。
 
[72]《瑜伽》卷十一中云?
 
由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非究竟涅??故,名差别涅??。
 
 灵泰《抄》云?
 
「彼」者,外道。
 
[73]「有」字,《金藏》有,余无。
 
[74]「以」字,《金藏》有,余无。
 
[75]「余」字,《金藏》无。
 
[76]《对法》卷四:
 
并一切恶趣等蕴、界、处,是见所断义。
 
[77]见《瑜伽》卷五十三〈摄决择分五识相应地意地〉之三中,如云?
 
若余法生缘现前,余法生故,余不得生、唯灭、唯静,名非择灭?藏文作「delasgźanpaskyeba\'irkyenmvondugyurpanadelasgźanpaskyebas/delasgźanpamiskyeźivbebarźiba\'i\'gogpatsamnisosorbrtagspamayinpa\'i\'gogpaźesbyaste/」?,诸所有法此时应生?藏文作「不生」?。越生时故,彼于此时,终不更生,是故此灭亦是假有,非实物有?藏文作「gavde\'itshenamaskyeswivskyeba\'iduslasthalbadenide\'itshenamyavskyebarmi\'gyurbas/de\'iphyirdeyavbtagspa\'iyodpayingyi/rdzassuyodpamayinno/」?。所以者何?此无余自相可得故?藏文作「de\'iravgimtshanbidnigźancuvzadkyavmidmigsso/」?,此法种类非离系故,复于余时遇缘可生,是故非择灭非一向决定?藏文作「deyavchoskyirnampadavmabralba\'iphyir/dusgźangyitsherkyendavphradna\'byuvbar\'gyurbasde\'iphyirsosorbrtagspamayinpa\'i\'gogpadenigtandubamayinno/」?。……及于后有若爱、若愿,所得非择灭,当知一向决定?藏文作「yav\'byuvba\'isridpalasredcivsmonpadagsosorbrtagspamayinpa\'i\'gogpathobpadenigtandubayinparrigparbya\'o」?。由学见迹当不于后有起希望缠,发生后有?藏文作「slobpagźimthovbaninamyavyav\'byuvba\'isridpalamvonpar\'dodcivsmonpa\'ikunnasdkrispasyav\'byuvba\'isridpamvonparsgrubparmibyedde/」?,唯除未无余永害爱种子?藏文作「有种子」?故?藏文作「sridpa\'isabonlhagmamalusparyavdagparmabcompakhonatsamduzaddo/」?。
 
[78]《金藏》作「难」,余作「问」。
 
[79]「即」字,《金藏》有,余无。
 
[80]《金藏》作「得」,余作「行」。
 
[81]原有「等」字。
 
[82]见《瑜伽》卷五十三中。
 
[83]见《对法》卷二。
 
[84]见《显扬》卷一末。
 
[85]善、不善、无记。
 
[86]《金藏》作「分三性真为三」字,余作「加三性真如」五字。
 
[87]本论卷二初云?
 
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证会,故名择灭。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缺所显,故名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故诸无为非定实有。
 
[88]《枢要》卷中〈无为章〉,以五门分别。
 
[89]谓不动、想受灭。
 
[90]《金藏》作「毕」,余作「究」。
 
[91]如《显扬》卷十八云?
 
由四种离系故,建立余四无为?谓非择灭等。四种离系者,谓缘解脱毕竟离系;简择烦恼究竟离系;苦乐暂时离系;心、心法暂时离系。
 
[92]《金藏》作「彼」,余作「诸」。
 
[93]「暂离」,金陵本作「系离」。
 
[94]「永」字,《金藏》有,余无。
 
[95]《金藏》作「者」,余作「有」。
 
[96]「人」字,《金藏》有,余无。
 
[97]「女人身」,原作「若女」。
 
[98]「迦」字,《金藏》缺。
 
[99]「迦」字,《金藏》有,余无。
 
[100]「取」字,原作「愿」。
 
[101]《瑜伽》卷五十三原文作:
 
若学见迹?藏文作「slobpagźimthovde/(疑「dav」)」?,于卵、湿二生?藏文作「sgovalasskyebadav/drodgwerlasskyeba\'iskyegnasdav/」?、北拘卢洲?藏文作「byavgisgramisbanduskyebadav/」?、无想天?藏文作「\'duwesmedpa\'isemscanduskyebadav/」?、若女、若扇搋迦?藏文作「zamadav/」?、若半择迦、无形?藏文作「mtshanmeddav/」?、二形等生?藏文作「mtshangbisparskyebadav/」?,及于后有,若爱、若愿,所得非择灭,当知一向决定。
 
[102]「暂」字,《金藏》有,余无。
 
[103]「子」字,《金藏》有,余无。
 
[104]「遇」字,《金藏》误作「过」。
 
[105]「余」字,《金藏》有,余无。
 
[106]「灭」字,《金藏》有,余无。
 
[107]《金藏》作「不永」,余作「永不」。
 
[108]「不动」等七字,《金藏》有,余无。
 
[109]《金藏》无「永」字,余本无「者」字,今兼存之。
 
[110]《金藏》有,符原论,余缺。
 
[111]《对法》卷二原文作:
 
有二种应断法?藏文作「spavbarbyabanigbissublta\'o/(疑应作「te」)?谓诸烦恼,及此?金藏有,符原论,余缺?所依受。受有二种?变异及不变异?藏文作「bonmovspadav/de\'ignassugyurpa\'itshorba\'o/tshorbadeyavrnampagbiste/\'gyurbarbyedpadav/\'gyurbamibyedpaste/」?。如其次第,苦、乐、非苦乐?藏文作「bdesdugdavdav/bdebayavmayinsdugbsvalyavmayinpadavgorimsso/」?,当知烦恼断故,建立择灭;二受断故,建立不动及想受灭?藏文作「tshorbagbisspovbasmig·yobadav/\'duwesdavtshorla\'gogparnampargźaggo/」?。
 
[112]《金藏》无「道」字,余本无「等」字,今兼用之。
 
[113]泰《抄》牒文、《金藏》无「子」字。
 
[114]「今」字,泰《抄》牒文、《金藏》无。
 
[115]「此」字,《金藏》作「之果」二字。
 
[116]《金藏》作「后」,余作「永」。
 
[117]《金藏》作「于」,余泰《抄》牒文作「在」。
 
[118]「先」字下,余本有「择」字,泰《抄》牒文、《金藏》无。
 
[119]「惑」字,泰《抄》牒文、《金藏》作「或」。
 
[120]「后永」二字,金陵本、《续藏》作「复永」。
 
 《金藏》云「作『复』字,非是」。
 
[121]「而」等五字,《金藏》有,余无。
 
[122]「是」字,《金藏》有,余无。
 
[123]灵泰《抄》云?
 
然有二本《疏》云文不同?有本言「三无为」者,即约论文中第二师说,后三皆择灭说也。有一本云「二无为」中「是择灭」者,即约第二师不动、想受灭皆是择灭摄,以断障得故。二取《疏》文皆正。
 
[124]「不动等二」四字,《金藏》有,余无。
 
[125]「惑」字,《金藏》有,余无。
 
[126]「二」字,《金藏》有,余无。
 
[127]「不动等」三字,《金藏》有,余无。
 
[128]《金藏》作「惑」,余作「灭」。
 
[129]即《显扬》卷十八。
 
[130]本论《述记》卷十一云?
 
若离第三静虑欲时,得于一切苦乐受灭,即此真如,说名不动。乃至若离无所有处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灭。《对法》第二,及《瑜伽》第五十三、《显扬》第一、第十八等说。然《显扬》?卷十八?亦苦、乐等无为是暂时离系。此说二性无为,下三性中遍计所执有、无合说?即染、净二依他合论?。
 
[131]《杂集论述记》卷十末云?
 
言「此所依受」者,谓为根、为境、相应法受,总名烦恼所依之受;或除相应缚、所缘缚,或断硬涩性,总名断受;非要体无。通三性法种子、现行,随所应皆得。
 
又解?「所依受」者,唯说俱时受。以是离系、断相应缚得故,非孤断受等。彼非是离系得无为故。此文据一分故,故离系。《显扬》据孤断一分故,言暂时离系。若依前解,此文为尽理,摄二皆尽故。
 
[132]「显」字,《金藏》有,余无。
 
[133]见本论卷二初,如云?
 
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
 
[134]「下」字,《金藏》无。
 
[135]「外人」二字,《金藏》无。
 
[136]「亦障」二字,《金藏》无。
 
[137]「障」字,《金藏》无。
 
[138]《金藏》作「定」,余作「实」。
 
[139]即本论《述记》卷一末,如云?
 
问?此言二障各障一果,为定别障?为亦互通?答?此不定,或别,或通。此中且说定胜障故,说各别障,至下?卷十中,此处云:「应知圣教依胜用说」?当知。
 
[140]「此解」二字,《金藏》无。
 
[141]「下」字,《金藏》无。
 
[142]即菩提果。
 
[143]「释」字,《金藏》作「义」。
 
[144]即九门分别。
 
[145]余本作「第一」二字。
 
[146]「二、相应得智名非识等」以下五十二字,《金藏》有,余本无。
 
第一、出体辨四智差别门中,分四?一、出大圆镜智体,二、出平等性智体,三、出妙观察智体,四、出成所作智体。
 
[147]《金藏》作「彼文」二字,余本作「法复」二字。
 
[148]《金藏》作「理」,余作「余」。
 
[149]「细」字下,余本有「谓」字,金陵本作「诸」,《金藏》无。
 
 《佛地经论》原文作:
 
谓离一切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藏文作「melovltabu\'iyewesnivar\'dzinpadav/vayir\'dzinpadav/gzuvbadav\'dzinparrnamparrtogpalasdbenpa/」?,所缘、行相,不可了知?藏文作「dmigspadavrnampayovssumachadpa/」?。
 
[150]「一切种智及一切智」,灵泰《抄》谓:「即缘事智」、「即是缘理
 
 智」。余本此处有「若」字,《金藏》无。
 
[151]「忘」字,《金藏》误作「妄」。
 
[152]「忘」字,《金藏》误作「妄」。
 
[153]「者」字,《金藏》无。
 
[154]《金藏》作「性相」二字,余作「为」。
 
[155]《金藏》作「即」,余作「者」。
 
[156]「起功德故」四字,《金藏》有,余无。
 
[157]「种」字下,余本有「子」字,《金藏》无。
 
[158]「镜」字,《金藏》有,余无。
 
[159]《金藏》作「法」,余作「德」。
 
[160]「自」字,《金藏》有,余无。
 
[161]「第八」二字,《金藏》有,余无。
 
[162]《金藏》作「即」,余作「有」。
 
[163]「以」字,《金藏》有,余无。
 
[164]「为智影」三字,《金藏》有,余无。
 
[165]「能现一切方」五字,《金藏》有,合灵泰《抄》释,余无。
 
[166]「如」字下,《金藏》有「依」字。
 
[167]《金藏》有两「故」字。
 
[168]《佛地经论》卷四原文作:
 
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藏文作「debźindudebźingwegsparnamskyimelovltabu\'iyeweskyidkyil\'khorlabrtennasskyemcheddav/de\'iyullarnamparwespa\'igzugsbrbandagsnavvo/」?。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
 
[169]「者」字,《金藏》有,余无。
 
[170]「故」字,《金藏》有,余无。
 
[171]《金藏》作「昔」,余作「在」。
 
[172]「无住」二字,《金藏》有,余无。
 
[173]「者」字,《金藏》有,余无。
 
[174]《佛地经》卷一云?
 
复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藏文作「wintu\'dus/mbampabidkyiyewesniyovssugrubparnambculasrigparbyaste/」?: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mtshandav/bdagpodav/dga\'bambampabidkhovduchudpayovssugrubpalasdav/」?;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rtenciv\'brelbar\'byuvbabamssumyovbambampabidkhovduchudpayovssugrubpalasdav/」?;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mtshanbiddbenpamtshanbidmedparmbampabidkhovduchudpayovssugrubpalasdav/」?;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yovssuskyobpa\'irnamparbyamspachenpombampabidkhovduchudpayovssugrubpalasdov/」?;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yalbarmi\'dorba\'irnamparsbivrjechenpombampabidkhovduchudpayovssugrubpadav」?;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semscanthamscadlamospajiltababźindugzugskyiluskuntustonpambampabidyovssugrubpalasdav/」?;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semscanthamscadkyisgzuvbar\'ospa\'itshigmbampabidyovssugrubpalasdav/」?;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jigrtenbebarźibadavrogcigpambampabidyovssugrubpalasdav/」?;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性,圆满成故?藏文作「\'jigrtengyichosbdebadavsdugbsvalrogcigpambampabidyovssugrubpalasdav/」?;修殖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藏文作「yontanwintubskyedpambampabidyovssugrubpalasso/」?。
 
[175]《金藏》作「今举」二字,余作「中几性者」四字。
 
[176]即第四、第五平等性。
 
[177]《金藏》原作「位」,今依经文改。「余八位」三字,余本作「摄
 
 八德」。
 
[178]「谓为」等十一字,《金藏》有,余无。
 
 《佛地经论》卷五中云?
 
随诸有情乐见如来色身差别,如来示现如是色身。如来虽居无戏论位,由平等智增上力故,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现琉璃等微妙色身,令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变似如是身根,谓自心外见如来身。
 
[179]「处」字,《金藏》有,余无。
 
[180]《佛地经论》卷三初云:
 
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藏文作「byavchubsemsdpasmvonparrtogspa\'idusna/bdagdavgźanmampabidkyiyewesthobpadeladmigspagavyinpadebidgovnasgovdusasgompakhyadparźugspadavldanpasbyamspadavsbivrjechenpodavldanpasavsrgyaskyisalamignaspa\'imyavanlas\'dasparźugspa/」?。
 
[181]《金藏》作「变」,余作「转」。
 
[182]《金藏》作「无」,余作「莫」。泰《抄》牒作「莫」,释为「无」。
 
[183]「观察」,藏文作「sosorrtogpa\'iyewes/」。
 
[184]《佛地经》卷一云?
 
譬如世界持众生界,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藏文作「\'jigrtengyikhamsnisemscangyikhamsgnasyinno/debźindudebźingwegsparnamskyisosorrtogpa\'iyeweskyavtivve\'dzindav/gzuvskyisgodav/sosoryavdagparrigpadav/spobspadav/bstanpadav/savsrgyaskyichosthamscadkyignasyinno/」?。
 
[185]《金藏》、《大正藏》作「亦」,余作「示」。
 
[186]《佛地经》卷一云?
 
又如世间,是诸众生,顿起一切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如是如来妙观察智,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因缘?藏文作「wintu\'dus/\'diltaste/dperna\'jigrtengyikhamsnisemscanrnamskyirnamparrigparnampasnatshogscangcigcar\'byuvba\'irgyuyinno/」?。
 
[187]即法、义、咒、能得菩萨忍四陀罗尼门。
 
[188]「陀罗尼门」等十八字,《金藏》有,余无。
 
[189]「不共」二字,《金藏》有,余无。
 
[190]《佛地经》卷一云?
 
又如世界,种种可玩园、林、池等之所庄严?藏文作「dperna\'jigrtengyikhamsnikundga\'rabadav/nagstshaldav/rdzivbubamsdga\'barnampasnatshogspadaggislammethallelhavve\'o/」?。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所庄严,甚可爱乐?藏文作「debźindudebźingwegsparnamskyisosorrtogpa\'iyeweskyavpharoltuphyinpadav/byavchubkyiphyogsdavmthunpa\'ichosdav/stobsdav/mi\'jigspadav/savsrgyaskyichosma\'dresparnamskyisrnampasnatshogsbamsdga\'badaggislammethallelhavve\'o/」?。
 
[191]「神」字,《金藏》有,余无。
 
[192]《佛地经论》卷五,有七喻显明妙观察智「作用差别」?
 
如「世及出世盛衰因果、声闻独觉菩萨圆证无余、观察妙饰间列?藏文作「\'jigrtenpadav\'jigrtenlas\'daspa\'iphunsumtshogspadavrgudpadav/rgyudav\'brasburbcaspadav/banthosdavravsavsrgyasdavbyavchubsemsdpa\'iyavdagpar\'grubpamaluspalasosorrtogpaswinturnamparphyeba\'irnampayinno/」?,……示现一切诸佛众会,雨大法雨,为令众生受大法乐?藏文作「savsrgyaskyi\'khorgyidkyil\'khorrnampathamscadphunsumtshogspakuntustonpaschoskyilovsspyodchenpor\'grubpa\'o/」?。……无边因果、五趣差别,具足显现?藏文作「rgyudav\'brasburbcaspa\'irnamparabtudbyebamtha\'yaspadavldanpa\'i\'grobalvadagsnavvo/」?。……无边因果、三界差别,具足显现?藏文作「rgyudav\'brasburbcaspa\'irnamparabtudbyebamtha\'yaspadavldanpa\'ikhamsgsumpodagsnavvo/」?。……诸佛菩萨威神所引广大甚深教法可得?藏文作「savsrgyasdavbyavchubsemsdpa\'imthudavldanpa\'ichosrgyachenpostonpadagsnavvo/」?。……一切天魔外道、异论,所不倾动,甚深法界教法大海可得?藏文作「chosdbyivszabmomustegscandav/phaskyirgolbathamscadkyismi\'khrugspa\'ichosbstanpadagsnavvo/」?。……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围绕?藏文作「chosthamscadkyiravgimtshanbiddav/spyi\'imtshanbidkyirnampalakunturmovspamedpasyovssubskorto/」?。
 
 「别抄」卷六云?
 
「三、妙观察智摄观无量总持、定门」者,「摄」,谓摄持;「观」,即观察?即现前展观一切自相、共相法?;「总持」者,念慧为体,即陀罗尼门;「定」,即三摩地门。谓由此智摄持,观察总持、定门,发生「功德珍宝」也。
 
[193]「成所作即智」,藏文作「byabagrubpa\'iyewes/」。
 
[194]「六」字,本论《述记》原作「七」,今改。
 
[195]《佛地经论》卷六云?
 
成所作智:应知成立如来化身?藏文作「byabasgrubpa\'iyewesnidebźingwegsparnamskyisprulpa\'isku\'o/」?。此复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者、意化?藏文作「deyavrnampagsumste/skusprulpadav/gsuvsprulpadav/thugssprulpa\'o/」?。
 
[196]《瑜伽》卷九十八原文为:
 
又诸圣者变化神通,于其四事不能变化?藏文作「\'phagspa\'isprulpa\'irdzu\'phrulgyiskyavrnampabźinisprulminuste/」?:一者、根,二者、心,三者、心所有法,四者、业及业异熟。
 
[197]见本论卷十中,如云?
 
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虽说变化无根、心等,而依余说,不依如来。又化色、根、心、心所法,无根等用,故不说有。
 
[198]「明」字,《金藏》无,金陵本、《大正藏》、《续藏》等作「门」。
 
[199]智在其内。
 
[200]即本论卷七初,如云?
 
有义:此二亦正智摄。说思惟是无漏故,彼能令心寻求等故,又说彼是言说因故。未究竟位,于药病等未能遍知,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非如佛地无功用说。故此二种,亦通无漏。
 
[201]《金藏》作「说」,《演秘》牒释同,余作「从」。
 
[202]「此二十二者」五字,《金藏》作「是」一字。
 
[203]《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有几心法共相应耶?有二十一?谓五遍行、五各别境、十一唯善。于一切处常遍行故;如来恒乐了所知境欲无减故;印境胜解欲无减故;如来无有不定心故;恒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睡眠故;无恶作故;现证一切,无寻、伺故。有漏心品胜劣不定、所缘拘碍,心法相应或多、或少;无漏心品自在无碍,心法平等,互不相障。
 
[204]「三」字,《金藏》误作「四」。
 
[205]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大觉地中无边功德,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无为功德,净法界摄。净法界者,即是真如,无为功德皆是真如体相差别;有为功德:四智所摄,无漏位中,智用强故。以智名显一切种心、心所法,及彼种类。
 
若就实义,一一智品具摄一切功德法门。若就粗相,妙观察智摄四念住,观察一切身等法故。平等性智摄四正断及四无量,以四正断虽用精进为其自性,而由如来平等性智所摄受故,无高下相。四无量者,平等行故,此智所摄。四如意足?即「四神足」?,以三摩地为自性故,观察智摄。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下经说故。
 
如是其余静虑、解脱、等持、等至、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诤、愿智、通、无碍解、如来十八不共佛法力、无畏等,多分摄在妙观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摄在成所作智;漏尽智通、漏尽智力,若说漏尽相续中有,四智所摄?藏文作「zagpazadpamkhyenpa\'imvonpardav/zadpazadpamkhyenpa\'istobsnizagpazadpa\'irgyudlabrjodpar\'dodnani\'dilazagparnamszadpayodpasźesbyabayinpasyewesbźichargyisbsdusso/」?;若说彼缘漏尽涅??,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藏文作「galtemyavanlas\'daspa\'oźenanizagparnamszadpayinpasmelovltabudav/mbampabidkyiyewesdaggisbsdusso/」?;第七遍行?「行」字,《瑜伽》、《显扬》、《对法》、《俱舍论》等均译作「起」?行智力者,四智所摄?藏文作「thamscaddu\'groba\'ilammkhyenpa\'istobsniyewesbźichargyisbsdusso/」?;慧等诸根、慧等诸力,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苦等十智真无漏者,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无忘失法,多分摄在大圆镜智;永断一切习气相续?藏文作「bagchagskyimtshamssbyorbathamscadspavspani/」?,多分摄在清净法界大圆镜智;波罗蜜多若是无漏、若似有漏,多分摄在后二智中?藏文戒贤《论》则作「pharoltuphyinpazagpamedparnamskyavchoskyidbyivsrnampardagpadav/melovltabu\'iyeweskyisbsdusso/」?;诸相、随好,多分摄在成所作智;其余佛法如其所应,随相应摄。
 
如是四智具摄一切佛地无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变现品类差别。清净法界摄真如上诸相差别。是故五法具摄一切佛地功德。
 
[206]「别抄」卷六云?
 
问?何故诸余功德无量无边?何故四者摄之总尽?解云?诸功德皆是四智作用差别,故不离智也,体摄用也。
 
[207]如《摄论‧无性释》卷九中云?
 
由转阿赖耶识等八事识蕴,得大圆镜智等四种妙智,如数次第,或随所应。当知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虽所识境不现在前,而能不忘?藏文作「dmigspamvondumagyurkyavbsbelbamimva\'ba\'o/」?。不限时处,于一切境常不愚迷,无分别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不限」至「影像」等二十四字。藏文无?。
 
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证得?藏文作「semscanthamscadlambampargzigspagavlasbyuvba\'o/」?;于修道位,转复清净;由此安住无住涅??,大慈大悲恒与相应,能随所乐现佛影像?「于修」至「影像」等三十三字,藏文无?。
 
转意识故,得妙观察智,具足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宝藏于大会中,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藏文作「gavgistivve\'dzindav/gzuvskyisgornamsdav/wesbyagźandagkyavjiltarbźedpabźinduthogspamedparmkhyenpa\'o/」?;能断诸疑,能雨法雨?藏文无此二句意?。
 
转五识故,得成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208]见《庄严经论》卷三末颂文云:
 
圆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藏文作「melovyewesmig·yoste/yewesgsumdelabrten/mbampabiddavsosorrtog/byabasgrubpakhona\'o/」?。
 
[209]「观」字前,金陵本、《续藏》、《大正藏》有「且」字。
 
[210]见《佛地经论》卷三初,如云?
 
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相应心,能观一切皆无碍故。转五现识得成所作智相应心,能现成办外所作故。复有义者,转第六识,得成所作;转五现识,得妙观察。此不应尔,非次第故;说法除疑,周遍观察,非五用故。
 
[211]「因解」等二十四字,《金藏》有,余本无。
 
[212]「重」字,《金藏》有,余无。
 
[213]即第二、「所弃舍」。
 
[214]第一师说「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已舍。第二师说未舍,
 
 「与无间道不相违故」。
 
[215]《对法》卷十原文为:
 
究竟道者,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藏文作「mtharphyinpa\'ilamgav/gnasvanlenthamscadrgyunbcadpadav/bralba\'ithobparnamsthobpa\'iphyirro/rdorjeltabu\'itivve\'dzinlabrtennasdemathagtugnasmaluspar\'gyurte/」?,证得尽智及无生智?藏文作「zadpawespadav/miskyebawespa\'o/」?。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中云:
 
若无间道生、惑灭,尽智应与无间俱?答曰。然。仍不说,以未全净故,于解脱道方说。
 
[216]如前护法弟子对「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已舍、
 
 未舍,二说不同,俱不违理。
 
[217]本论卷十云:
 
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
 
[218]除异熟生少分。
 
[219]「非是障此名」五字,《金藏》有,余无。
 
[220]「种」字,《金藏》有,余无。
 
[221]「生时」,即证得时。
 
[222]《金藏》作「有」,余作「者」。
 
[223]《金藏》、《大正藏》作「隔」,余作「障」。
 
[224]「文」字,《金藏》有,余无。
 
[225]「分」字,《金藏》无。
 
[226]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异熟识等,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
 
[227]《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
 
[228]「俱」字,《金藏》有,余无。
 
[229]「故」字,《金藏》有,余无。
 
[230]见本论卷五初,如云: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231]卷五复云?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断,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佛地经论》则云?
 
从此以去后后地中,修令增长清净圆满。无漏观等现在前时,恒常现行。若有漏心现在前时,则便间断。如是展转乃至十地最后心时,自此以后,尽未来际常无间断。如有漏位,阿赖耶识恒与末那一识俱起;无漏位中,大圆镜智亦应常与平性等智一时而起;故平等智亦无间断。
 
[232]灵泰《抄》云?
 
二乘人得四果已,回心向大地前一大阿僧?劫满胜解行地终以来,皆得起二乘生空妙观察智,不得菩萨法空妙观察智也。入初地方得。
 
[233]「上位」二字,《金藏》有,余无。
 
[234]《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亦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
 
[235]即生空观。
 
[236]《金藏》作「必违其粗」,余作「带其粗意」。泰《抄》作「亦带
 
 其意」。
 
[237]《义演》牒文、《金藏》有「时」字,余无。
 
[238]「法空观品」四字,《金藏》无。
 
[239]《金藏》作「所叙」,余作「应释」。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从此以后,渐修增长。若有漏心正现前时,或无心时,则便间断。如是展转,乃至佛果。若入灭定,亦不现行。
 
[240]泰《抄》牒文、《金藏》作「有唯生观」,余本作「唯生空观」。
 
[241]「有」字,灵泰《抄》、《秘蕴》作「或」。
 
[242]见本论卷七末「第二等无间缘」,如云?
 
有义:五识有漏、无漏,自类互作等无间缘。未成佛时,容互起故。有义:无漏、有漏后起,非无漏后容起有漏。无漏五识,非佛无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异熟识相分摄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243]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初地以上诸位,皆得现行,堕法流故。
 
[244]「以」字,《金藏》无。
 
[245]「后」字,《金藏》有,余无。
 
[246]「引」字,《金藏》有,余无。
 
[247]见本论卷七末「第二等无间缘」,已于次前引讫。
 
[248]如本论卷七云?
 
无漏、有漏后起,非无漏后容起有漏。无漏五识,非佛无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异熟识相分摄故。
 
[249]《金藏》作「等」,余作「具」。
 
[250]见本论卷七末。如释「有漏根生无漏识有何义违」云?
 
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
 
 外人复云?
 
如六依七,理亦依有漏。有何不相应?
 
 论释云?
 
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251]见《佛地经论》卷三中。如云?
 
如实义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异熟识所变五根,非无漏故,能依五识,亦非五漏。有漏五根发无漏识,曾未见故。于佛果上,此智亦不现在前,作意起故,数数间断。
 
[252]《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无始,法尔,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姓。发心已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所成种姓。初地以上,随其所应乃得现起,数复熏习,转增转胜,乃至证得金刚喻定。
 
从此以后,虽数现行,不复熏习更令增长。功德圆满,不可增故。持种净识,既非无记,不可熏故。前佛后佛功德多少,成过失故。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一向是善,一向无漏,道谛所摄。诸佛无有一切有漏种子法故。虽复现化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实是无漏道谛所摄。随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蕴?处界?等;而实非是蕴、处、界摄,离戏论故,离诸相故。
 
如是五法,皆通假实,不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实有故;若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假有故。
 
又净法界,真如为体,是实有故,择灭等相是假有故。诸心智等、青黄色等,是实有故;不放逸等,长短色等,是假有故。
 
[253]「解」字,《金藏》作「知」。
 
[254]亲光亦同护法义。
 
[255]《佛地经论》卷三初云?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何所缘?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若一相说,唯缘真如。无分别智,非后得智,所缘行相不可知故。
 
[256]「故」字,《金藏》无。
 
 《庄严经论》卷三末:原文为:
 
「不愚诸所识」者,了知一切境界,障永尽故?藏文作「rtagtusgribpadavbralba\'iphyirwesbyathamscadlamarmovspayavyinla/」?。「诸相不现前」者,于境界离行相缘,无分别故?藏文作「rnampamedpa\'iphyirdedaglamvonduphyogspayavmayinno/」?。
 
 《佛地经论》卷三初亦云?
 
若具相说,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普于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
 
[257]《金藏》、《大正藏》作「有」,余作「缘」。
 
[258]《金藏》作「解」,余作「知」。
 
 《佛地经论》续云?
 
此《?佛地?经》中说?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
 
[259]「二」字,《金藏》有,余无。
 
[260]泰《抄》牒文、《金藏》、《大正藏》、金陵等作「似」,合原论。余
 
 作「以」。
 
[261]《佛地经论》卷三初原文说?
 
如是智上有十八界众像影现,故知此智缘一切法。由此镜智于一切时缘一切法,故说如来具一切智。若不尔者,余智不定知一切法,如来不应名一切智!如是镜智内缘自体功德种子,外缘一切──若真、若俗所知境界──现身、土等一切影像。缘真义边,名无分别智;缘俗义边,名后得智。虽缘一切,行相微细不可了知,如阿赖耶虽缘三境,以微细故亦言缘境不可了知,故不应以不可了知,证此镜智唯缘真如无分别智非后得智。诸心、心法体虽是一,义用有多;随用差别,分为二智,亦无有过。要达真理,方了事俗,故虽一心,义说先后。或似后得,名后得智。余亦如是。
 
[262]「因中」二字,泰《抄》、《义演》释文、《金藏》有,余无。
 
[263]「位」字,《金藏》有,余无。
 
[264]「便」字,《金藏》有,余无。
 
[265]「者」字,《金藏》有,余无。
 
[266]「未获述之」四字,泰《抄》牒文、《义演》释文、《金藏》有,
 
 余无。
 
[267]《佛地经论》卷三初续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唯缘大圆镜智,如染污缘阿赖耶为境界故;有义:唯缘真如实际,缘平等性为境界故。
 
[268]《佛地经论》卷一云?
 
如实义者,此智亦缘一切为境,普缘一切平等性故。《庄严论》?卷三末?说:平等性智缘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随诸有情胜解,示现佛影像故。
 
汉译《庄严论》卷三有两颂说平等性智,第一颂云:
 
「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者,若诸菩萨证法现前时,即得一切众生平等智。若修习此智最极清净,即得无上菩提。
 
「不住于涅??,以无究竟故」者,由众生无尽,故无究竟。无究竟故,不住涅???藏文第一颂云「sgompadagpassemscanla/mbampabidkyiyewes\'dod/mignasźibarźugspani/mbambidyewesyinpar\'dod/」。藏文论云「byavchubsemsdpasmvonparrtogspa\'idusna/semscanrnamslambampabidkyiwespathobpagavyinpadesgompadagpa\'isgonas/byavchubthobpa\'idusnamignaspa\'imyavanlas\'dasparźugspanimbampabidkyiyewessu\'doddo/」?。
 
汉译第二颂云:
 
「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者,诸佛如来于一切时随逐众生。何以故?大慈大悲无断绝故。「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者,如其所信,随彼现故。是故或有众生见如来青色,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如是一切,此前二智即是法身?藏文第二颂云「dusrnamskuntubyamspadav/thugsrjechenpodagdavldan/semscanrnamslamospabźin/savsrgyasskunivesparston」。藏文论云「dusthamscaddubyamspachenpodav/thugsrjechenpodavldanpadav/semscanrnamslamospajiltababźindusavsrgyaskyiskuvesparstonparmdzadpayinte/\'diltarsemscankhaciggisnidebźingwegspakhadogsvonpar/khaciggisnikhadogserparmthovvoźesbyabadeltabulasogspa\'o/」?。
 
《?佛地?经》中说:
 
证得十相?种?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缘一切,亦无过失。若不缘俗,即不能随一切有情胜解,示现诸佛影像,亦不应以染污末那类平等智,唯缘圆智。凡圣异故,违圣教故,余不类故。
 
[269]《佛地经论》卷三初云?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普观一切自相、共相,皆无障碍,故缘一切所知境界。
 
 《庄严经论》卷三末亦有二颂,其第一颂意云?
 
观智于所识一切境界,恒无障碍,譬如大藏,与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而为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门,皆从此智生故?藏文第一颂云「sosorrtogpa\'iyewesni/wesbyakunlartogmithogs/tivve\'dzindavgzuvsrnamskyi/gterdav\'drabakhonayin/」?。
 
 汉译第二颂云?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藏文第二颂云「\'khorgyidkyil\'khorrnamssuni/\'byorbathamscadstonmdzadpa/thetshomthamscadgcodpayi/choschencharnirabtu\'bebs/」?。
 
[270]见《述记》卷三十一。
 
[271]《金藏》作「记」,余作「显」。
 
[272]如本论《述记》卷三十一云?
 
彼?《庄严经论》?第三卷中〈菩提品〉?第十?说。
 
 又云?
 
《佛地论》第六广解此义。
 
 本论卷五中原谓:
 
《庄严经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者,且依粗显,同类境说。
 
[273]本论卷五中原文:
 
《佛地经》说:成所作智决择有情心行差别,起三业化,作四记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
 
[274]《佛地经论》卷三初云?
 
一切时、方,无间、无断、永离一切烦恼障垢有漏种子,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种子圆满,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如是名为大圆镜智。
 
 又云?
 
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妙观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275]《佛地经论》卷三云?
 
随所应化,应熟有情,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方便利乐一切有情常无间断,如是名为成所作智。
 
[276]《佛地经论》卷三云?
 
于大众会,能现一切自在作用,断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为妙观察智。
 
[277]「余」字,《金藏》有,余无。
 
[278]见《佛地经论》卷三中,如云:
 
《集量论》说?诸心、心法皆证自体,名为现量。若不尔者,如不曾见,不应忆念!是故四智相应心品,一一亦能照知自体。
 
云何不与世法相违?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触指端故!不见灯等能自照耶?云何得知灯等自照?现见无暗分明显现。若不自照,应有暗障,应不现见!如瓶、衣等。体虽非暗,无灯等照边有暗障,不得现见。灯等照时,除彼边暗,令得现见,说名为照。灯等亦尔,自体生时边暗障除令现得见,故名自照。诸心、心法虽有胜劣,皆能外缘、内证自体。犹如光明,既能照他,又能自照,非如刀等。诸法法尔,不可一类。
 
[279]「二」字,《金藏》误作「三」。
 
[280]如《佛地经论》卷二末云:
 
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三分如前,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又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过;非即、非离,唯识理成。
 
[281]如本论卷九中云?
 
前真见道,根本智摄。诸后得智,有二分耶?
 
有义:俱无,离二取故。
 
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着故,说离二取。
 
有义:此智二分具有。说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又说此智分别诸法自共相等,观诸有情根性差别而为说故;又说此智现身土等说正法故。若不变现似色声等,宁有现身、说法等事?转色蕴依,不现色等;转四蕴依,应无受等!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时,应缘声等!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由斯,彼智二分俱有。
 
[282]「前」字,《金藏》无。
 
[283]如本论卷三云?
 
然第八识应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唯缘前说执受、处境?「执受」,「谓诸相、名、分别习气」,「诸色根及根依处」。「处:谓处所,即器世间」?。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知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284]「五」字,《述记》原作「四」,今改。
 
[285]「解」字,《金藏》、金陵本等有,余无。
 
[286]如本论卷五云?
 
已转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识已转依位,唯舍受俱。任运转故,恒于所缘平等转故。
 
[287]「五」字,《述记》原作「七」,今改,即第五卷末。
 
[288]如本论卷五云?
 
第七、八识,此别境五随位有无,如前已说。第六意识诸位容俱。依转、未转,皆不遮故。……有义:五识容有此五,虽无于境增上希望,而有微劣乐境义故;于境虽无增上审决,而有微劣印境义故;虽无明记曾习境体,而有微劣念境类故;虽不作意系念一境,而有微劣专注义故;遮等引故,说性散动,非遮等持,故容有定;虽于所缘不能推度,而有微劣简择义故。由此圣教说眼、耳通是眼耳识相应智性。余三准此有慧无失。未自在位,此五或无。得自在时,此五定有乐观诸境欲无减故;印境胜解常无减故;忆习曾受念无减故;又佛五识缘三世故;如来无有不定心故;五识皆有作事智故。
 
 本论卷六初「善心所」中又云?
 
此十一种前已具说第七、八识,随位有无。第六识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缺轻安。有义:五识唯有十种。自性散动,无轻安故。有义:五识亦有轻安。定所引善者,亦有调畅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轻安故。
 
[289]即「第二、释相应多少明得智名非识所以门」,及《佛地经论》卷
 
 三中。
 
[290]本论卷三中,引《如来功德庄严经》颂云?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境智相应」。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本论卷五初云?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本论卷五中云?
 
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通能了一切法,或独能了别法,独得法识名,故六识名无相滥失。此后随境立六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无相滥失。
 
 本论卷五又云?
 
故六转识三性容俱。得自在位,唯善性摄。佛色、心等,道谛摄故,已永灭除戏论种故。
 
[291]如本论卷六初说「善法」云?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谓不放逸、舍,及不害,义如前说。余八实有,相、用别故。
 
 又如前文云?
 
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
 
 又如:
 
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位为性。
 
 又如:
 
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谓即无?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翻对断物命?。不害,正违损恼物害。无?与乐,不害拔苦。是谓此二粗相差别。理实无?实有自体,不害依彼一分假立。为显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
 
有说:不害非即无?,别有自体,谓贤善性。此相云何?谓不损恼。无?亦尔,宁别有性?谓于有情不为损恼,慈悲贤善,是无?故。
 
[292]如卷六初「十一善」中,说「不害」云?
 
为显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
 
 说「无住涅??」云?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
 
 又如说「精进」云?
 
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
 
 决前文云?
 
故此四品,总摄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次下文云?
 
界?指「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
 
[293]本论卷九中云?
 
定学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又说:
 
大圆镜智,依金刚喻定起。
 
[294]本论卷三中,说第八识「第二无漏位」时云?
 
此亦唯与舍受相应。
 
[295]《瑜伽》卷四初云?
 
复有超过?五?净宫大自在住处?藏文作「gnasgtsavmarnamslas\'daspanadbavphyugchenpo\'ignasyodde/」?,有十地菩萨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藏文作「byavchubsemsdpa\'sabculagnasparnamskyissabcuyovssusgomnasgavduskyeba\'o/」?。
 
 本论卷七末云?
 
此何界后,引生无漏?或从色界,或欲界后。谓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彼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
 
 《枢要》卷下云?
 
既言第十地菩萨四禅之主故,于自在宫起十种果相,现大宝华王座故,?见《十地经论》卷十二初。?要得生彼,非第八地已得生彼,唯说第十地极熏修故。
 
 胜友释云?
 
其处尚属有漏。
 
[296]《金藏》作「总」,余作「即」。
 
[297]「中」字,《金藏》有,余无。
 
[298]「第」字,《金藏》有,余无。
 
[299]「今」字,《金藏》有,余无。
 
[300]即第二别解转依。
 
[301]「非是果位」四字,《金藏》有,余无。
 
[302]「得果」二字,《金藏》有,余无。
 
[303]「当」字,《金藏》有,余无。
 
[304]「得」字,《金藏》有,余无。
 
[305]总为第二十九颂。
 
[306]《金藏》作「略广」,余作「广略」。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