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基础 > 佛教文集 > 在家修行戒律篇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 正文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我们今天又见面了。

佛陀重视老人问题的缘起

我们前集讲到父母必须要对子女行五事,现在来说佛陀开示如何对待老人?如何对待老人,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先看看佛陀在二千多年前,开示用什么方法去对待老人?在佛陀十大弟子当中,有一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我们大家想必都知道。有一次,舍利弗带著僧团先行到另外一个道场,过去不像现在开汽车,或骑摩托车,很快就可以从甲地到达乙地,过去没有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过去都须靠走路,在过去的印度,最多是坐马车,其他都要靠走路,用两只脚走路。但是佛陀讲经不是固定在一处,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比如说从这个道场要到另外一个道场,必须要走路,靠走路的时间会很长,因为佛陀要去,所以他的弟子会提早一天,或两天,先去做什么?去那地方准备整理道场,让佛陀开示用,也就像我们在做法会之前,都有信众来整理道场,意思一样。舍利弗带了一些人要来整理这个道场,以方便让佛陀开示,当他们到达那个道场时,已是夜间了,年轻比丘都抢先占好位子,铺上卧具,准备休息。以前不像现在的道场都有寮房,过去佛陀时代,很多地方没有寮房,除非特殊有精舍的地方才有,否则大多数都睡在树下,要不然就是在砖瓦硼下。刚到一个新地方,又是晚上,大家都疲倦了,年轻人手脚较快,找到自己要睡的卧具,抢先占好位子,铺好卧具准备睡觉。位子少,人多,一下子所有能睡的地方都被占得满满的,可以说已经没有睡的地方了,年纪较大的舍利弗,没有跟年轻人争占位子,所以没地方睡,只好在精舍外找一棵树,就在这棵树下打坐过夜。

化暴戾为祥和的故事

这件事传了出去,佛陀知道之后,就将所有僧伽集合起来,向大众开示: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一只鹧鸪鸟,及一只猿,一只象,三个本来是朋友,一起住在森林里,虽然在树林里,但彼此都不相让,遇到大小事都争来斗去,结果反而谁也得不到什么。后来发现互相争斗中,感觉这很无聊,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大家都受害。(也就是说我们人互相残杀有时候讲起来实在很可怜。然后才互相研究说,若是这样,我们要想一个解决的办法,反正大家都受苦嘛!争来斗去都受苦。后来方觉悟到‘佛法应在恭敬中求’。)最后决定在他们三个当中推选出一位年龄较大,智慧最高的长者,大家都应该尊重他的判断。不要再为了什么大小事意见不合,时常的吵吵闹闹。如此一来,纷争的局面就从此改观,变为和谐。用和谐而不用斗争的,这样才能够解决乱局。鹧鸪不能吃的食物,猿可以吃,猿用不著的东西,大象可以用,三个朋友彼此互相帮助相让,从此反而得到更富足生活,他们的内心更加安住,因为他们有互相礼让,你需要的,我不需要,我让给你;我需要的,你不需要,你就让给我,在他们三个互相配合之下,这地方于是很快和乐起来。

出家长幼尊卑以戒腊为准

佛陀说了这故事后,他又说:‘你们大家要知道,在我佛法的教化中,并没有高低阶级的分别。(在佛陀的教化中,没有分什么阶级的高低,什么人阶级较高?什么人阶级较低?)虽没有阶级的分别,但是也不能没有长幼的礼节。(虽然不分阶级,但是长幼的礼节一定要有,不能连长幼的礼节都没有。)你们对法腊,戒腊较高的长老,一定要恭敬奉事。(在我们中国佛教也是这样。)(※法腊、戒腊是指出家学法、受戒多少年。)(怎样你知道吗?就是说,不管你年纪大小,依受戒的戒龄为准的,谁较早受戒,谁较慢受戒,依戒腊,并不是以你的年纪。)看到戒腊高的,你们对他要有礼貌,合掌、恭敬奉事……等等。因为他们在学佛的路上,已经跋涉过千万的里程,经验已经很老到了。(简单说。佛陀他走到哪儿,徒弟们就跟他走到哪儿。)(过去在我孩童时代,时时听到年纪大的长辈说一句话。说:哎呀!年长的在讲,你不妨听听看,我们过桥多过你们走路。这意思就是这样,因为年纪大,经验丰富,所以他们已经看多了,经验也多了。)因此可以你们让年轻人、初出家的人拿来做参考,他们也可以依经验教你们;这是教法的象征,他能够将他的教法教你们,所以要给长老最好的床座睡觉休息,甚至供养最好的水(因为以前印度水少)及最好的饮食给长老。’你看佛陀对于长老,年纪大的老人,是何等的照顾。

老人是宝 经验最‘老’

佛陀他的开示真理,才是真真正正的恭敬老人,因为老人最宝贵的特长,就是他们人生的经验丰富,有时候他们走过,我们未走过,人家试过,我们未试过。我时常说一句话,说社会世间,什么最贵?经验代价最贵!你若无经验,往往之间,人说的你不会相信,所以经验的代价,有时候是从赔了夫人又折兵中换取来的,有时候是人家一辈子的经济都赔下去,或连身命都赔下去才得到的,这种经验,往往都是用最大的代价来体会出来的,所以,年轻人做事吸取别人的经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验也常常是人生处事的智慧。

惨无人道的命令——老人的悲哀

我们再来听听有关老人的故事。佛经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是尊敬老人意义的代表。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波罗奈国的国王,为了国内的经济发展费尽心思,经过别人的建议之后,就下了一道非常惨无人道的命令:‘家中不准养老人,若不从者,满门抄斩。’波罗奈王认为:老人不能做事,只会吃而已,老人是多余的,这多出来的东西,浪费了粮食,如果能省下一个老人的粮食就能养活一个幼儿,不是更有意义吗?这位波罗奈王想著这种天真的事情,因为过去他们印度的国与国之间时常都有战争,互相争斗,为了争取各国的界限而战,当然他们重视的就是养年轻的人好去打仗,然而年轻的人当然要从幼儿开始培养,他认为老人无法上战场,而且老人对经济没有帮助,所以才下这一道命令。于是将老人放逐到山上自生自灭。在这种无理性、无道德的经济政策下,波罗奈国里,看起来统统都是身体健壮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老人,老人都捉去山上,让他们自生自灭,从此就再也看不到一个老人,国内全都是身体非常强壮的年轻人!

瞒天过海救国齐喝采

这时候,有一位孝子,他这样想:父亲从小就养我们,等到他没办法时,我们应该要去养他,这样才对,怎么可以亲眼看他老了之后,就要将他放弃到山上,让他自生自灭!这实在很残忍。这孝子又想:我若不将老人背至山上,会被抄家灭族,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办法来,又不忍心将老人(他父亲)丢弃山林里让他自生自灭,于是就冒著满门抄斩的危险,瞒著亲友及隔壁邻居,暗中在屋旁挖了一个地洞(就是地下室的意思),将他父亲藏在地下室中,每天除了照顾他的生活之外,又拿一些能安慰他的书,让他去看,让他开智慧。这老人虽住在地窖里,仍然比让人背至山上,还加倍好呢!何况有时候到夜晚时,还可以从地下室偷偷爬起来哩!那孝子为了孝顺他父亲,用了这种策略。

灾祸临时显现姜还是老的辣

经过不久,这种不人道的事传至邻国,因为这种政策太过于不人道,不惜缘、不惜福、亦无感恩的作风,让邻国实在看不惯。看不惯,邻国国王就下了一封挑战书,挑战书的内容就是要让波罗奈国的国王回答他两个问题,如果在三天内答不出来,就要举兵征伐。这两个问题是什么呢?第一、世间谁的生命最长?第二、世间什么东西最宝贵?波罗奈王接到这封挑战书后,竟然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又因为挑战国的兵力比他强得太多了,所以非常烦恼,就召集文武百官来商议。满朝文武百官还是没有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最后只好贴出告示,告示中说,只要有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可获赏黄金万两,希望大家能够赶快提供答案。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都没有人来提供解答,国王心里头碰碰跳。眼看三天要到了,若无法答覆就将引发战争,会损害不知多少的生灵百姓,说不定还亡国。在国内有几十万人竟然无一个人能够回答,有的人想回答,但怕回答错误,惹来杀身之祸,过去君主时代不像现在民主时代,过去伴君如伴虎,非常危险,你若讲错了,说不定你就被杀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有一位年轻人来撕下告示(过去告示贴上了之后。旁边有两个公差在那里看顾,假如有人撕下告示,就将这人带上去。)。这位年轻人自信满满的将告示撕了下来表示能够答覆这两个问题。国王就立刻召见这位年轻人,国王很著急的问年轻人第一个问题:‘世间什么生命最长?’‘智慧命最长。’只见那个年轻人不慌不忙的回答。国王接著问第二个问题:’世间什么最宝贵?’‘信最宝贵,信为第一财。’年轻人还是很从容的回答著,回答完之后,在场的文武百官就立刻鼓掌称赞妙!妙!说得对,道理非常的好,国王非常高兴,即刻吩咐左右重赏黄金万两给这位年轻人,这时这位年轻人立刻拒绝,为何拒绝呢?年轻人向这位国王顶礼说:‘我没有资格接受这些黄金,因为想出这两个答案的人并不是我。’‘奇怪!这是你答覆的,为何又不是你呢?’国王当场感到非常纳闷,‘不是你,到底是什么人想出来的?’这国王就问这年轻人,这年轻人就回答说:‘是我父亲!’国王说:‘你父亲为什么不亲自来见我?亲自来回答呢?’这年轻人说:‘他现在人在地下室。’这年轻人请求国王恕罪,就说:‘因为国王下今,老人都要抓至山上让他自生自灭,家里不能养老人,养老人要抄家灭族。我感念父亲养育我,不忍心年迈的父亲被活活的放逐到山上自生自灭,所以我违背国王你的禁令,将我父亲藏在地下室中,我每天送饭给他吃,因而他能逃过生命,但是没有自由,他不能来晋见国王你,当面向国王答覆他想的对策!’当这位孝顺的年轻人激动的说完这番话之后,国王立刻恍然大悟,后来他就开始忏悔地说:‘我错了!过去我只知道老人没有经济利用的价值,人年纪大,身体多病、衰弱了,但是我没有想到一项,老人的经验、智慧是最具足的’。原本国王只想到一方面,想老人多病,对于国家经济没有用处,却没想到老人有相当的经验及智慧,结果差点弄到亡国的下场。就是差点为了无法答覆这两个问题,让隔壁很强的国家出兵侵占而亡国。许多祸国殃民的悲剧,大多由战争而发生。战争,各位都知道,在战争中,人的生命可以说像毫无价值,这真的很愚痴。所以国王在忏悔之后,马上下令解除禁令。

玄玄妙妙的派不上用场

佛陀开示在家弟子,要充实经济,建立家中个人义务。以孝养父母为首务。一个人若无法孝养父母,风水是轮流转的,将来你的孩子有样学样也说不定啊!现在我们是人家的孩子,以后我们会当别人的父亲,当别人的母亲。既然是这样,我们现在一定要孝顺,孝顺父母。社会中很多人误解佛教,误解修行学佛的人,认为对亲情、家中和乐等等,都不重视,其实误解了。从我所讲的律篇之中,不难明白佛教徒是否重视它们了。佛陀一直开示修行人一定要如实,不要放弃现有,去求玄玄妙妙不实在的事,这玄玄妙妙的法门是不能得到什么的。那么,现实、如实就一定要孝养父母,这是能使家中和乐的事实。所以我讲这律篇,就是要让各位了解,佛教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对社会没有帮助,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并不是这样的,戒就是停止去造恶,律就是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去做的,不论出家、在家,我们都一定要去做的。只要人人奉行戒和律,那么这个佛教对社会、对我们本身都有帮助。要不然,怎么会有帮助呢?不奉行戒和律的宗教,这宗教在社会上就没有用处,这宗教人家会尊重吗?是不会受尊重的。所以佛陀对于经济的建立,孝养父母的建立,父母如何对孩子?孩子如何对父母?包括如何对老人?以及夫妻之间、主仆之间如何相对待等等都讲得非常的清楚,我们若听到之后,才知道原来佛教是如此的圆满。

夫妻并非相欠债

佛陀对在家弟子的开示,从充实经济起步,建立家中个人的义务,包括孝养父母为首务,然后夫妻之间和乐为次。所以,我们现在再来说夫妻的关系。现在社会离婚的人太多,过去的人若稍微做的不对,内心就很不安,可是现在不同,现在离婚听说有最速件,一星期前结婚,一星期后就离婚了,怎么会有这种像小孩办家家酒的事呢?其原理就是夫妻当中,互相不了解。我们先来听听看佛陀对夫妻间相处应如何的说法。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都知道,家庭的组织是双方分工合作的,家庭一定要有分工合作才能合乐,一对夫妻的结合一定有它的因缘,有的是由恋爱而结婚的,有的是经过媒人的介绍,有的是由父母作主而结婚的,这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多数都是恋爱结婚的,若过去应该是父母主婚的较多。我曾经听过一个老人说了一个故事,故事说:过去结婚,都由父母作主,她嫁给对方七天了,她还不知道丈夫的脸是长什么样子。你看过去的人多保守,那时候社会经济比较差,还没有电灯,晚上都要靠点蜡烛,所以她在一星期之内真还不知道他丈夫的脸到底是长成什么样子?也不敢正面看她丈夫长成什么模样。过去人的保守,和现在人的开放,听起来像天地之别,差太多了。既然结婚,不管是自己亲人作媒人的,还是别人作媒人的,或是自己恋爱的,都没有关系,那都是有相当具足的因缘,若无因缘,怎能结婚呢?但是在这结婚的当中,不管是如何,现在很多人都说一句话,‘夫妻是相欠债!’这句‘夫妻相欠债’不能这样说,因为这听起来好像两人在一起是牵强的,有成见的。一下子就说是夫妻相欠债,那么你就无法使家庭和乐了。你为何不会想说夫妻是百世因缘,这辈子才作夫妻呢?夫妻互相建立一个家庭,教育子女,这因缘是很深,甚至讲起来比父母还深啊!想想看,怎能说是相欠债呢?相欠债如何结合当夫妻呢?还未到,就想说夫妻是相欠债,我敢说,这对夫妻一定不会和乐的。

互助互爱互谅 夫妻相处欢

夫妻本是百世的因缘和合的,夫妻一定要惜缘、惜这个福、感这个恩,若无惜缘、惜福、感恩,我们要如何?所以常住若办佛化婚礼,我都送新郎新娘三句话,送他三句六字:‘互助、互爱、互谅!’夫妻若无互助、互爱、互谅,那么这对夫妻每天都要争执,说不定一星期天天战,五天小战、二天就大战,这成何体统。子女看到也会学起来,包括子女也不能得到安乐。所以不管你是用什么角度,一定要了解既然你们已经给为夫妻,就应该共同合力来组织一个和乐的家庭,不要为一些小事就要离婚,或离家出走等等……,遇事一定要如实面对,用智慧解决,不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逃避,既然这样,当初何必结婚呢?在人与人的生活当中,偶尔有意见不合的地方,这是难免的,各人的思想观念,当然都不尽相同,你的思想和我的思想、你的观念和我的观念当然都不会完全相同。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这是事实,没人的地方才没有是非。但在是非当中,不一定是不好的,怎么说呢?因为从是非中可以检讨自己,是非可以拿来做为改善自己行为的方针。意思就是不论在什么环境当中,你若是转识成智,那么你就能够开发智慧,你若无法转识成智,就让环境牵著鼻子走。当然,是非会害人,是非也能够使一个人失去理智起嗔恨,做出极端的手段;是非也会使人失去他的人格,造成意志的懈怠和消极。有人的地方难免都有是非,有嘴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非常难以止息。除非我们有办法持守五戒中的妄语戒,包含有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能够做到这样,那么有口戒就能守住不说是非,若无,要我们的口不说是非,真难!身体的病都是从嘴巴吃进去的,但是我们的祸端,都是从嘴巴讲出来的,这是我的经验。饮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嘴巴惹的是非,却引起了大家的不和乐,大家意见不合就争斗,所以在这夫妻的生活当中的龃龉,大多数是由于口的是非和互相了解不够,意志不投机、互相体谅关心不够所引起。

不守口戒 家庭悲剧层出不穷

有的人在结婚以前,还在彼此交往时,都不用真心诚意、坦白的态度互相来交往,因为那时候未结婚,结果只将自己好的拿出来表现,坏的都藏在口袋里,叫做扬己之善处。将自己的善处拿出来表扬,将自己的善处提出让对方高兴,让对方觉得欢心,认为这个人很好。等到结婚之后,就将他过去不好的习气,都暴露出来,反正已经结婚了,彼此生活在一起久了,自己的毛病隐藏不了多久的,很快就会跑出来了。人若在一起久了,就容易产生问题,像我们的手若太亲近,没有留下一些空间,手就会打结,我们若留下一个空间,手就不会打架,一定的。过去彼此能够控制自己本身的坏习气,将自己的好处,拿出来让对方欢喜,但是若结婚后,观念就改变了。过去是男女朋友不能太随便,现在反正都结婚了,已经是夫妻了,所以处处就随便,以为夫妻之间,不需要客气,以为客气是虚伪的假面具,认为客气要做什么?客气是虚伪的假面具,夫妻还在客气什么?大家坦白一点,一句话来一句话去,所以都不再客气了。因为不能互相客气,相敬如宾,于是一点小事情就无法冷静,产生互相不合,引起了冷战,要不然就是睹气。夫妻生活之间,最重要的是要互相客气、互相礼让,若无法互相客气,无法互相礼让,那么就难以维持,意见不合,彼此就将对方的坏处毫不考虑的都挖出来,第一次不能够忍受时,就把对方的疮疤挖出来,第二次不能够忍受时,又把对方的疮疤挖出来,第三次不能够忍受时,把对方的疮疤统统挖出来,听久了之后就厌烦,只觉得对方太可恨,你什么事都说我的坏处,都没有在讲我的好处,彼此怨恨如仇人。起了个贪嗔痴就会影响我们周围的人,事实本来就是这样。彼此不合,反目成仇,彼此的感情就破裂了,感情一破裂,就会造成不幸的家庭悲剧。因为感情破裂之后,内心起了嗔恨,就想要藉机会报复,于是很多不幸的家庭悲剧出现。

夫妻之间怎样保障终身恩爱幸福这很重要,如果能依照佛陀开示的‘言色相和’及‘忍受’力行于生活上,就能够让夫妻保持终身的恩爱。佛陀所开示的‘言色相和’及‘忍受’二种是夫妻家庭和乐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说,夫妻当中,一定要脸色和婉,讲话要柔和,互相要忍辱。这两种,夫妻都必须要具足,家中才会和乐,佛陀所说的‘言色相和、无相违戾’就是在讲话时要有笑容,讲话的口气要柔和,让听的人感染柔和的气氛,就不会心情不好,不会精神不好,也不会产生冲突。我们若‘笑头笑脸’有礼貌,讲话轻声细语,对方再大的脾气也发不出来。你若‘臭头臭脸’,讲话大小声,让人看了当然就发一肚子火,这是难免的。两人见面的时候,礼貌和笑容是很重要的,夫妻之间的生活,互相体谅也是很重要的,若不能互相体谅、互相肯定,互让,反而互相批评责骂,言色处处像阿修罗,更惹人厌。不管太太批评先生或先生批评太太都是感情破裂的主因,批评易造成修养忍辱不够者产生更大的恶感。有一些信徒会问我说:师父啊!现在你看我到底修到什么境界了呢?或者说:我有哪个地方做不到的?师父你要告诉我,好让我有改善的机会,你尽量说没关系。像这种信徒有这种理念,很好!因为他想要了解自己哪里修不好,哪里还要改善,什么毛病要改进。但是我若是直接了当的说出他的弱点,有时候他也无法接受。这就是说,他有心想要修行,如果我讲的太直接,甚至口气讲得较重,他就无法接受了。等我开口讲几句话之后。他就心情不好,显得不高兴,以为我看不起他,这都有的。何况是夫妻呢?父母生我们这个色身,有了这个色身,当然就有耳朵,有了耳朵,那么我们就会听到语言,听到声音。这是自然的现象。除非你将耳朵塞住,要不然耳朵都会听到,这是自然的,因为里面有耳膜,有精神和物质,所以大家听得到。别人的建议,我们听到之后,有好的就学,坏的我们就放弃,所以耳朵会听到是自然的。夫妻之间互相批评,极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耳朵一听到你在批评我,立刻会有所行动,因为还没修到如如不动的境界者,大都如此。明明知道这只是精神和物质而已,但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讲理论很容易,实在要达到那境界很难。所以一句话讲出去,要让人觉得很好听,那也是要功夫。也不是为了讨好人,专讲奉承好听的话,随随便便讲出去就算了,没那么简单的。若夫妻互相批评,互相挖苦对方的短处,那么恶感就立刻产生,他会以为你在轻视他、饥笑他、看不起他,他就会反唇相讥,于是两人你一句来,我一句去,原本是动口而已,日后就动手打架了。夫妻会相骂、吵架、打架,都有它的原因,绝对没有无因自生的。而且这些行为都是自讨苦吃,自己自找麻烦而已,没有一点意义,这又何必呢?尤其夫妻之间,每天要同住在一间房子里,如果不和乐,就像怨憎会苦,见了面大家不高兴,很痛苦。

和婉规劝免摩擦

夫妻之间并非不能纠正对方的缺点,假如说对方做法偏差,而我却什么都不说,容易造成姑息养奸,这样也不可以。若对方有稍微的错误我们要纠正时,切记!不要太过直率,先找个适当的地方,用柔和、婉转的语气向对方建议、好好地商量,在他精神好、情绪好时才商量,当他情绪不好时,我们最好不要开口,我们也要选对时节和因缘,绝不可以一看到人做错了就一句话骂过去,哦!这样他会耐不住,会一句、两句马上回应出来,事端就产生了,一场战争就无法避免了。所以要观看因缘有成熟否?时间适当否?讲话角度要婉转柔软才可以提供意见,不能直话直说,说出他的错误和弱点,专找他的疮疤,而且一下子全搬出来,这样他会发脾气,他会恼羞成怒,不高兴,一句两句回应个没完。若我忍辱不够,换我一句两句又回应出去,这样相骂就产生了。有的更粗鲁,当你直接向他问话时,他不会回答你,直接和你相骂,他内心早有个记恨心,说你就是看他不好,或是当时要娶亲时,嫌他家太穷,不是嫁妆太少,不然就是聘金太少,或是过去如何如何的不是等等,从坏的一直想,说你就是只会欺负他,讲他的坏处,对他讲话都不客气,由此他的内心就开始记恨,记著一天、二天、三天、五天,七天……。当有一天,机会、因缘成熟时,就暴露出来了。暴露出来,产生问题,常记恨在心中,永远无法抹灭,这都是有可能的。其实夫妻之间,任何一方都有相当可取之处,你要诚心欣赏他及赞叹他,先生有先生的好处,妻子要欣赏和赞叹他;妻子有的好处,先生要欣赏和赞叹她,如此才可以。不可以说他有好处不去欣赏,也不赞叹,而只看他坏处,这未免太可惜了,就如欣赏一朵花似的,你要赞叹它开得好美,纵使有一点瑕疵,你也知道那是一种缺陷美。还有,不要忘了,一有机会,要将对方的好处提出来称赞一番。语言是是非的来源,也是传布的工具,嘴巴能够来赞叹别人,我们也靠嘴巴传布我们的意思,只是语言很容易造业,也很容易引起纠纷。所以一位修行人,若要改善行为,必先懂得语言相和的道理,若是语言沟通能够达到‘语言相和’,夫妻间的共同生活,就不会产生恶劣的结果,而常常都能保持恩爱幸福。有人认为佛教家庭不该有幸福快乐的夫妻生活,我却不这样想,你也不否认吧?或许有人怀疑夫妻修行真的能够幸福快乐吗?持否定答案的人,其实他是不了解佛教,他认为说学了佛,夫妻不能在一起,不能合好,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了解,我们是个在家居士,夫妻之间一定要求幸福、求快乐,要不然你就不是在家居士的修行人了。像佛陀制定五戒的目的,就是要让家庭道德方面做到圆满。而佛陀所讲的‘四大皆空’,被不明究理的人误用得惨兮兮!很多人说,哎哟!你们学佛的人,都四大皆空了,还要什么夫妻和乐?修行人都在四大皆空还要钱干什么?唉呀!这是放弃,不是四大皆空的意义。

四大皆空无关夫妻和乐

‘四大皆空’就是说地、水、风、火,四大本来都是空的,不能控制的,不属于谁的,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合存在,纵使和合存在而成为人或动物,仍然还是四大,不属于谁的。人的肉体是由地、水、风、火四大结合的,地就是人的骨肉,水就是人的血、尿、汗、唾液……,火就是人的温度,风就是人呼吸的气,人就由这四大因素来结合。才会变成有肉体的躯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藉由身外的四大(食物、空气、水……),不停的补充,作出新陈代谢作用以维持身命,四大欠一项,我们的生命就一命呜呼哀哉了!但是很多人误解四大皆空,以为修行人什么都不可以做,才能四大皆空。其实不管你有没有修行,四大本来都是空无自性的,终归有一天人会死亡(四大分散),那时候,四大还是四大,并没有因死亡消失,它们又是由和合的状态分散开来而已!所以四大皆空与夫妻幸福圆满是毫无关系的。本来不管人有修行,或没修行,不管是好人,不管是坏人,四大皆是空。人的躯壳坏了(死了),有人用火烧了它,水大化成蒸气,风大回归空气中,火大融入气温中,地大化成灰烬,结果四大还是四大,并没有消失,只是状态改变而已!有人将死尸埋在地下,尸体就被虫蛀烂了,四大有的养肥了这些虫,有的变了血水,等于都一样,四大还是四大,只是暂时分散,但都不会消失的,任何人奈何不了它,也无法让它灭尽,所以叫做四大皆空。夫妻百世恩,一定要求幸福、求快乐,但是也要体会四大皆空,总有一天会分离,分开之后,任何一方不可以烦恼、痛苦,不能说分开之后,我们就吃不下、睡不著。虽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是我们要这样想:世事无常,人总是会分开的。一个在家居士佛教徒,夫妻之间建立圆满,你才有办法继续修上去。否则,你要检讨自己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确?要不然我们怎么会愈修行,家中愈不和!愈修行,夫妻距离愈远。应该愈修行,家中愈和乐,夫妻距离愈近,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佛陀只叫你不要执著,不是叫你放弃夫妻、父子、亲族等等的感情,是要了解四大皆空,因缘聚合分散,谁也做不了主。因此没有必要忧悲苦恼。佛陀要我们有这个正见而已。佛教所说的教义是如此的圆满,可惜的是,无缘认识佛教的人,无法自己理解,大多产生误解。

社会的乱源乃因缺乏因果道德观念

佛教所说的空,并不是一味的否认,什么都没有,也不是否认现有的清净安乐生活,更不否认夫妻幸福生活,也没有否认家中夫妻、子女、父子等亲情的快乐生活。佛陀说这些都是如实的,不能否认的。若不这样修行要做什么?每天修行却生出忧悲苦恼,这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不能否认的,如果认为空就是无(什么都没有),那就成为断灭,这种断灭法,就是无了。有断灭思想的人将造成没有因果观念,不重视道德,也不管做人好坏与否。大家要知道,自己内心当中若无因果道德观念的话,那做起事来就太可怕、太可怕了。社会所以会乱,大家没有因果道德观念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有些人认为出家人,或是在家的修行者,都应该要放弃一切亲情,有这种观念的人多得是。然而他们对佛教的认识可说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了解。果真如此,那岂不是变成没有人性的修行,对自己、对社会,又有何利益呢?因为所修已成枯木(没有情感),对自己、对社会无一用处。佛教重视智慧解脱,虽然没有叫你修苦行,也没叫你偏向在享受里沾粘舒服、快意,只叫你走在中道,佛教是中道的代名词,加油添醋违背中道的,已经不是佛教的本意,你看到它,可不能还把它当成佛教看待才好。走在中道才不会修成怪人。佛教是人间的佛教,既然是人间佛教,应该要对人间有所利益,若对人间无所利益时,我们还修这个做什么。怎么说是人间佛教呢?佛教不是修死后到哪儿?佛教是修活著的时候就能得到涅??,所谓涅??就是得到幸福快乐。

四大皆空五蕴亦空

什么叫做空呢?不是叫你连幸福快乐都空掉,真正的空,前面已经讲过,不是每项都空掉、都没有,不是这样,若是什么都无,就无法发展人间净土了,若想达到涅??,也是不可能够。四大皆空,是指我们身心的五蕴体,这种身心的五蕴体是不论人有修没修或修行到何种境界?无论在家或出家?无论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无论你有何较好的地位或在较次级的地位?都同样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学佛的人才是四大皆空,其他人的四大永远都不空,都能永远存在。四大皆空是地水风火的结合,地水风火一结合可以形成人的身体,牛、羊、猪、鱼…的身体,甚至蔬菜果树的植物体。佛教称之为因缘和合体,既然是由因缘和合的东西,有一天就会分散,这是免不了的,肉体分散我们称它为死亡。四大假合体中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不受任何人或神管辖。所以并没有一个‘我’的存在,因此称为空。也就是水就是水,不是我。火就是火,不是我。四大皆如此,称四大皆空。不论任何人,有生必有死,不论地位高低,不论财富多寡,也不论他处在任何的角度,终归有一天都会死的,这是自然的法则,这也是如实的。生就是四大地水火风的结合,称为身体,死就是四大地水火风的分散,称为尸体。若是使四大元素缺一项者,如风不来(停止呼吸),或水分流失了(失血过多)……,那么生命也就分散死亡了。所以说四大皆空是人人具足,有生就有死,这生死的因缘都属自然法则,不分贵贱,不分等级,人人如是。今天时间又到了,我讲到此处,等后集再继续来解释,祝福各位身心安乐、所求皆愿,再见。

大愿语录:

树叶枯黄自然掉落,生老病死自然法则,即是如此无常,当积极自利利他。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