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郭耀华 > 正文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二)

[郭耀华]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二)
  
  姓名:____________院系:____________联系方式:
  
  第二章佛教的传播
  
  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
  
  1、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或传播简略地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____、____、____、
  
  ____。
  
  2、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是在印度北部的____传法,史称“初转*轮”。后来又从印度北部进一步扩展的到中部____河流域一带传教,最后将佛教传播到印度更为广阔的区域。
  
  3、佛法中的四谛是指:____谛、____谛、____谛、____谛。
  
  4、佛法中的五蕴是指:____蕴、____蕴、____蕴、____蕴、____蕴。
  
  5、佛法中的十二因缘是指:____、行、____、名色、____、触、____、爱、取、____、生、____。
  
  6、____是早期佛教的社会政治观念。佛教认为不应以人的出身来确定人的高低贵贱,而应以人的德行来评判。不同种姓的人都能出家信奉佛教。
  
  7、在释迦牟尼____的当年,佛教僧团举行了僧众大会,即所谓“结集”。这次结集被称为第一次结集。由于是在____城举行的、有五百比丘参加的结集,因而又被称为____城结集或五百人结集。
  
  8、释迦牟尼入灭____年后,居住在毗舍离等地的比丘违反原始佛教教规,出现向人收取金银等十事。这十事在古印度佛教界引起争论,并为此召开了第____次结集。这次结集后佛教发生分裂,认为收取金银等十事合法的形成____部,认为十事违戒的形成____部。
  
  9、小乘部派佛教在大乘佛教兴起后在印度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是理论上有一些变化。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世亲(约4—5世纪)的《____论》和诃梨跋摩(约3—4世纪)的《____论》。
  
  10、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着重要的不同,显著之处表现在:
  
  ____第一,在讲“____”的角度和彻底性上二者有不同。
  
  ____第二,在____内容和目的上二者有不同。
  
  ____第三,在对待____的问题上二者有不同。
  
  ____第四,在对待____的看法上二者有不同。
  
  11、大乘佛教的发展也可分为若干阶段:
  
  ____第一阶段是最初的大乘经出现时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
  
  ____第二阶段是____派产生时期,时间大致在2—3世纪。
  
  ____第三阶段是续出的大乘经出现时期,时间大致在3—5世纪。
  
  ____第四阶段是____派形成和主要发展时期,时间大致在4—7世纪。
  
  12、最初的大乘经的出现是大乘佛教形成的主要标志。这些经典中主要的有____类经、法华类经、____类经,还有小品宝积、____和净土类经典等。
  
  13、佛教的中观派创始人是____。中观派的中道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在其对“空”、“有”概念的解释上。它认为对事物既要讲其“____”,又要讲其“____”,二者实际是统一的。____观念认为涅??与世间是没有本质分别的,认识了世间的本质或事物的实相,也就是达到了涅??。
  
  14、《大般涅??经》提出了佛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探讨了一阐提成佛的问题,并提出“大涅??”有____、____、____、____这“四德”。
  
  ____《胜?经》主要讨论了“____”(佛性或成佛的可能性等)思想和“一乘真实”思想等。
  
  ____《解深密经》侧重对心意识进行了分析,认为____是事物的根本,可以保存人过去的记忆、经验,还可以保存人们过去行为产生的业,它亦是人生死轮回的种子,是人生命现象的主体。
  
  15、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创立者是____。唯识无境是瑜伽行派的基本理论。
  
  识又可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____识、____识、____识、____识。三性是指:____性(人们不能认识到唯识无境,因而从各个方面来“周遍计度”,
  
  虚妄地认为外部世界的种种现象实在)、依他起性(由于事物是依缘而起的,因此无自性)、____________性(由性空所显示的识的真性是一种圆满成就的状态)。
  
  16、瑜伽行派的转识得智,在将八识中的前五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____智;在将第六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____智;在将____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平等性智;在将____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大圆镜智。
  
  17、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其中五位是____法、心所有法、___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18、在大乘佛教发展的后期,瑜伽行派与中观派最终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____派”。最初促成这种融合的主要人物是____。
  
  19、密教在印度非常古老,可追溯到____时期,吠陀文献中的《____吠陀》主要是巫术、咒语的汇集。
  
  20、密教信奉大日如来(Mahavairocana,________),密教把表现大日如来“智”的方面(即大日如来所具有的智的特性)称为“____界”,把表现大日如来“理”的方面(大日如来本来存在的永恒悟性)称为“____界”。
  
  21、13世纪印度佛教的衰落与古代____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势力的急剧扩大有关。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中国汉地较早译出汉译佛经的重要人物有两人:一是以小乘佛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____(约2世纪);一是以大乘佛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____(约2世纪),他翻译的《____经》和《般舟三昧经》等佛典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2、在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十六国时期,佛典翻译者以____为主要代表。以他为中心,出现了官方组织的佛典译场,他的翻译以__________类佛典为主。
  
  3、____写出了在后世影响极大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无名论》和《注维摩诘经》等,强调所谓“不真空”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否定事物实有的观念,即包含“____”的意义;另一是否定事物绝对空无的观念,即包含“____”的意义。
  
  4、____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其关于佛性的观点而著称。他研究了当时译出的六卷本《泥洹经》,提出“一阐提”也有佛性的理论。
  
  5、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不少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这之中最著名的是____(约339--420)。他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出发,到达中天竺。三年后又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回国后进行了翻译工作,还写了著名的《____》。
  
  6、中国佛教讨论“判教”问题较早的人是刘宋时的____(4—5世纪)。他提出“二教五时”之说。“二教”指“顿教”和“渐教”。
  
  7、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宗派佛教的发展。其中主要的有:天台宗、____宗、____宗、____宗、禅宗、____宗、密宗、____宗等。
  
  8、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是南北朝末至隋代的____,其主要学说或教义有:一心三观、圆顿止观、一念三千……等。一心三观指人同时体悟或顿悟到《中论》中所说的____、____、____。即对这三者不能分开或单独认识,而是要同时认识这三方面。
  
  9、三论宗在中国的传承是:____、僧肇……僧朗(约6世纪)、僧诠(约6世纪)、法朗(507--581)、____,但实际的创宗者则是____。
  
  10、慈恩宗是直接传承印度瑜伽行派理论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在中国的主要创立者是
  
  ____(600--664)和其弟子窥基(632--682)。
  
  11、华严宗以弘扬《____经》的学说为宗旨。此宗的传承法系是杜顺(557--640)、智俨(602--668)、____(643--712)、澄观(737--838)、宗密(780--841),实际创宗人则是____。____
  
  华严宗的主要理论有:____、六相圆融、五教十宗等。
  
  12、禅宗最初的祖师是所谓“东土五祖”,即:初祖____、二祖____(487--593)、三祖僧璨(?--606)、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1--674)。弘忍之后,禅宗分成南北两宗,南宗以____(638--713)为代表,北宗以____(606--706)为代表。在晚唐五代时期,南宗系统分化出“五家”:沩仰宗、____宗、____宗、云门宗、____宗。其中的____宗在宋时又分出两宗:黄龙宗和杨岐宗。
  
  13、净土宗以弘扬佛教净土经典的思想为根本。关于此宗在中国的开祖有人认为是东晋的
  
  ____,也有人认为是东魏(或北魏)的____(476--542)。
  
  14、中国佛教宗派密宗主要是在唐代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唐代的所谓“开元三大士”即
  
  ____(637--735)、金刚智(669--741)、____(705--774)。对唐代密宗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中国僧侣是____(673--727)和惠果(?--805),该宗主要弘扬的是《____经》和《____经》中的思想。
  
  15、中国佛教宗派的律宗实际创宗人是唐代的____,该宗主要弘扬《____律》。
  
  16、中国的藏族地区传入佛教是在唐代。一般认为是在7世纪的松赞干布(617—650年)时期。藏王赤松德赞(755—797年)时期首先邀请印度的____大士和____大师进藏弘扬佛法,后来印度佛教和汉地佛教发生了顿渐之争(大士离开吐蕃后),印度代表是:________,汉地代表是:________,印度佛教代表辩论获胜,直到朗达玛(838—842年在位)禁佛史称“前弘期”。西藏佛教史的“后弘期”始于978年,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印度一些著名的僧侣也来到西藏传教,如著名的____(982--1054)等人。
  
  17、明代藏传佛教有重要变化,出现了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的人物____(1357--1419),他创立了____派。他主张显宗和密宗并重,要求僧侣严格守戒,在理论上则受印度____派的著作影响较大。1409年,他在拉萨东北方建立了____寺,这可以看做该派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该派也称为“____”。该派中实行活佛转世制度,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____”系统,另一是“____”系统。
  
  18、在近代中国佛教发展中居士佛教很有影响,这方面最突出的是____居士,他于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中国近代佛教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太虚,他的突出之处是主张对佛教进行全面改革,提倡所谓“____”,力求把佛教中的积极思想成分运用于现实社会。
  
  第三章佛教的文献
  
  二、印度主要佛典
  
  1、记述印度早期佛教的经有巴利文的佛典和汉译的佛典。巴利文的经主要是《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____部》。汉译的经主要是《____经》、《____经》、《____经》和《____经》。
  
  2、巴利文的律有《经分别》、《犍度》和《附随》等,汉译的律有《____律》、《五分律》、《十诵律》、《僧?律》等。
  
  3、南传佛教的史料代表性典籍是《____史》、《大史》及《论事》等,北传佛教佛教的史料代表性典籍是《____论》、《异部宗精释》等。
  
  4、在现存的北传史料中,上座部系统较著名的是说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即被称为“身论”的《发智论》和被称为“足论”的《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此外,说一切有部的重要佛典还有对《发智论》作的注释-----《____论》及其后的《俱舍论》。
  
  5、最早出现的大乘佛典是经。早期大乘经大约在公元____世纪至公元____世纪形成,其中较古和较基础性的是某些____类经。该类经中又分为许多类,就梵文原本来说,主要有十万颂本、二万五千颂本和八千颂本。汉译本中则分为小品般若(八千颂本)、大品般若(二万五千颂本)和____般若等。早期大乘经中除了般若类经、法华类经、华严类经外,还有一些较著名的经,如小品《____经》(主要指《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佛说摩诃衍宝严经》等)、《____经》及一些净土类经等(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
  
  6、印度大乘佛教后来形成了派别。最早出现的派别是约形成于2—3世纪的____派。该派的主要论著有:龙树的《____论》、《十二门论》、《____论》、《十住毗婆沙论》、《七十空性论》,____的《百论》、《四百论》,佛护的《根本中论注》,清辨的《般若灯论释》、《大乘掌珍论》、《中观宝灯论》等。
  
  7、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约在4—5世纪出现。该派的主要著作有:署名弥勒的《瑜伽师地论》、《____论》、《____论》《法法性分别论》,无著的《摄大乘论》、《____论》、《显扬圣教论》、《________论》、《顺中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世亲的《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释》、《________论》、《唯识三十论颂》、《十地经论》、《佛性论》、《大乘百法明门论》,陈那的《________论》、《观所缘缘论》、《掌中论》、《集量论》。
  
  8、印度密教类的佛典为数众多,影响最大的是《____经》和《____经》。
  
  第五章佛教的修行
  
  一、佛教修行理论的形成与主要特征
  
  1、佛法四谛中的“道谛”是佛教最初的修行理论。“道谛”也就是所谓“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____、正精进、正念、____。
  
  2、佛教的修行“三学”指____、____、____。
  
  3、佛教较早提出的关于信徒修行所能达到果位的理论是所谓“四向四果”。四果包括:
  
  ____果(音译须陀洹果),指断除对三界的见惑,进入了佛教圣者的最初阶段或初果;
  
  ____一来果(音译____果),指断除了欲界烦恼中的部分烦恼,但仍要在天上和人间往返转生一次;
  
  ____不还果(音译____果),指断除了欲界的所有烦恼,不再回欲界转生的果位;
  
  ____无学果(音译____果),指断除了三界所有烦恼,不再需要进一步修习,是佛弟子所达到的最高修行果位。
  
  4、小乘修行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是所谓“____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或最初的“三学”。大乘修行的主要内容是所谓“菩萨行”,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____、智慧)或“____”(布施、持戒、忍辱、精进、____、般若、____、____、力、智)等。
  
  5、小乘所修的果位主要是所谓声闻四果,以达到____为最高。大乘修行的果位有所谓“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____地、善慧地、法云地)或“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6、印度的瑜伽行派和中国的慈恩宗是十分重视瑜伽实践的派别,通过瑜伽实践而观察事物的境,并将修行的阶段和修行所得之果位等分成许多层次。如《____论》中的本地分就将瑜伽修行境界等分成十七地。
  
  7、密教或密宗强调所谓“三密”,即____密----口诵真言咒语、____密----手结印契、____密----心作观想。
  
  8、天台宗的修行方式较典型的是所谓____法门,该宗以《____经》为宗经,《摩诃止观》提出所谓“三止”和“三观”的理论,三观有“二谛观”(从假入____)、“平等观”(从空入____)、“­­______第一义谛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
  
  9、华严宗以印度大乘佛教的《____经》为根本,该宗比较关注的是对____的观察部分,实际上是以观慧为主要的修行方法,此宗强调认识____的理事无碍以至事事无碍。
  
  10、中国律宗所尊奉的主要是《____律》。
  
  11、中国佛教宗派中禅宗的____等最初提出“二入四行”的理论,依照印度佛典中的根本思想表述了禅宗的修行要点。(接187页)“二入”指“____入”和“____入”。“四行”指____行(正确对待由先前行为而得到的业果,认识佛教的报应理论,承受先前行为产生的结果,特别是恶业所产生的苦果,并无怨憎),____行(对过去行为产生的相对好的业报不沾沾自喜,保持不动心或心境平和,得失随缘),____行(对外部事物不执著,安心无为,不贪婪地求取),称法行(不背离事物的根本之理,按照佛教的根本之理来行事,认识到事物的无我或空,以此认识行事)。
  
  12、朝鲜佛教中后来影响较大的是禅宗系统,而禅宗系统中的主流派是____宗,该宗在修行上强调顿悟渐修,并强调定慧双修,后来还强调禅与净的联系。
  
  13、南传佛教包括亚洲许多国家的佛教,主要来源于印度____部佛教系统。
  
  14、佛教讲的十善指____、不偷盗、不邪淫、____、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____、不?恚、____。
  
  15、天台宗在《____》(卷二)等文献中论及了六类修行者的善:
  
  一是人、天不为一般的恶事,这是最低层次的善,但人、天还会堕于三恶道中成恶;
  
  二是二乘能出离世间之苦,名之为善,但二乘只能自度,最后仍免不了恶;
  
  三是某些菩萨能慈悲兼济,称为善,但自身也未完全断除烦恼,免不了恶;
  
  四是三乘能同断一些烦恼,称之为善,但仍有无明,故为恶;
  
  五是别教菩萨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佛教义理,故称为善,但所行带有方便,不究竟,这也还有恶;
  
  六是圆教菩萨能通达佛教实相之圆理,称为善,但若过于____,则亦成恶。
  
  三、佛教的禅定
  
  1、佛教的禅定是在____修行的基础上形成的。
  
  2、就佛教禅定思想所受影响的程度而言,最应注意的是古代哪一著作:____。《____经》中的禅定思想与佛教中的禅定思想是并行发展的,二者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3、《杂阿含经》卷十七中在谈到“四禅”时说:“初禅正受时,____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____止息。”
  
  4、四无量心即____、____、____、____。
  
  5、《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一切世间法中皆有____性。”这就是说,不能通过完全脱离世间来达到佛教的解脱。
  
  6、佛典中属于小乘方面的主要叙述的是印度禅定思想中的制感、调息以及控制心作用等内容的成分,具体有“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指无色界中的________定、________定、____定、____定)等。
  
  7、中国的禅宗虽然分为南宗和北宗,但都承认“____”的观念,都注重向内体悟或发现自己的本性或佛性。南宗倾向于“顿悟成佛”的方法,北宗倾向于“渐悟成佛”的方法。
  
  8、中国佛教宗派中的禅宗所吸收的主要是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特别是____派的思想。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