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姚卫群 > 正文

部派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

[姚卫群]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部派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
  
  潘桂明
  
  佛教创立初期,以及在佛陀逝世后的近一百年内,佛教弟子们严格奉行佛陀的教法,教团内部比较统一,还没有出现意见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但在此后,佛教教团内部因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分裂现象。先是分裂为“上座部”(以资深的长老为主,比较保守)和“大众部”(以年轻的僧侣为主,比较激进)两大部派,可称为“根本分裂”。这两大部派后来继续分化,形成更多的部派(据北传佛教所说,总数为20部;据南传佛教所说,总数为18部),可称为“枝末分裂”。这样,印度佛教进入了它的第二个时期,即“部派佛教”时期。教团上层为了维护佛教内部的统一,消除各种意见分歧,在前后数百年时间内,曾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结集”(意即合众会诵经典)活动,但分裂的局面已不可挽回。在这个意义上说,结集的过程既是佛教教义加工的过程,也是部派不断分裂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印度佛教,在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等权势者的大力扶植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迅速向境外传播;各部派为确立自己在教团中的特殊地位,分别建立起各自的经、律、论体系,思想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变化。
  
  部派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于佛陀的不同认识,以及对于世界万物的假有、实有问题和轮回报应的主体问题的不同看法上。这种理论分歧表明,部派佛教关注的对象已有不断扩大化的趋势,即不仅注意到人生问题的探讨,而且还表达对宇宙问题的兴趣。现就这些问题略作分析如下。
  
  第一,佛陀观
  
  原始佛教时期,通常把佛陀看作伟大的教主,属于历史性人物,只是他比一般民众具有更高的智慧,更纯粹的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佛陀的原本形象逐渐远去,教团内部出现了各种神化佛陀的努力。部派佛教,佛陀已被描绘为法力无比的神,突出表现在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观念上。法身佛指佛之真身,即真如、如来藏;报身佛指经修习而获佛果之身、享受佛的境界;化身佛(或名应身佛)为佛的随机应化之身,或具体指释迦牟尼。当然,这种神化佛陀的倾向,主要是大众部僧侣所为。上座部则仍然主张历史的佛陀观,认为佛陀肉身有限,寿命有限,但其思想伟大,精神不朽,故能通过修行而得解脱。
  
  第二,对世界万物的分析论证
  
  一般地说,上座部各派偏重于说“有”,认为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都是实在的。比如,上座部中的“一切有”部认为,从时间上讲,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的和非存在的,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都是实有,所以他们提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主张。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一切有”,是指一切事物的构成要素即各种“法体”的实有,并非指现实具体事物的有。而所谓“法体”,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法性),它才是真实、永恒的存在,以此区别于现实的、具体的事物,因为现实的具体事物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存在的自体和主宰,故而虚假不实,无独立实体。同时,说“一切有”部又坚持“无我”学说,即认为人身由“五蕴”和合而成,没有一个永恒、自在、独立的“我”存在。这种说法与原始佛教的“人无我”一致,与后来大乘佛教主张的“法无我”思想有一定距离。
  
  大众部各派偏重于说“空”,强调万物“空”的方面,即事物的“虚假不实”。或认为,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空”(虚假不实);或只承认现在实有,过去和未来都并非实有。如说出世部主张“俗妄真实论”(意为世间法虚假不实,而出世间法真实不虚);说“一切有”部主张“诸法俱名论”(意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不真实,只是虚妄不实的名词概念)。
  
  从思想理论的角度看,大众部与后来大乘中观学派有着较多的渊源关系,“诸法俱名论”表达的一切皆空思想成为大乘中观学理论的重要来源。上座部系统的经量部思想则逐渐向大乘瑜伽行派发展,成为瑜伽行派学说的重要渊源。若从宗教实践的角度看,大众部对大乘佛教的影响远比上座部深刻。
  
  第三,关子有我、无我以及轮回转世问题
  
  “我”(梵文Atman的意译),婆罗门教本意为灵魂、最高原理,佛教借用而转义为主宰之意,具有实在性、永恒性。它分“人我”和“法我”。佛教或主张“人无我”,指人空(因为人身由五蕴和合而成),或主张“法无我”,指法空(因一切事物系因缘和合而成);或主张人、法“二无我”。原始佛教因强调“无我”(人无我)说,故难以解释造业者和轮回主体,为此它有意将十二因缘说中的“识”解释为由前世无明转化为现世人生的关键。进入部派佛教后,开始围绕着三世轮回的主体问题(即“谁能作业,谁能受果”)展开热烈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补特伽罗”的有无问题上。
  
  犊子部主张“有我”论,即承认有永恒不灭的灵魂。但为了与灵魂之“我”(Atman)相区别,他们提出“补特伽罗”(Pudgala)概念,补特伽罗意,为“胜义我”、“不可说的我”,其实质也就是灵魂。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与构成人身的五蕴既不是合二为一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分离的关系,但它在众生由前世到后世轮回转生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这也就等于承认它是众生轮回解脱的主体、承当者。这表明,犊子部承认有我,这种“有我”论显然与原始佛教的“无我”学说相对立。
  
  经量部提出“一味蕴”的概念,或称之为“胜义补特伽罗”(“胜义”,最真实的意思),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储蕴”)正是通过它而由前世转到后世的。这“一味蕴”概念便是后来大乘唯识学核心理论“阿赖耶识”的源头。说一切有部也主张“世俗补特伽罗”或“假我”的存在,以为只有承认世俗补特伽罗,才能解释轮回、解脱。
  
  大众部系统反对“补特伽罗”说,而主张“心性清净”说。他们认为,众生心性本来清净,只因无始以来为客尘所染,故有烦恼等事,若断除烦恼,原本清净的心性自然显现出来。这实际上是把解脱的依据求之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大众部的“心性本净”观点已接近大乘佛教的“如来藏佛性”思想。
  
  部派佛教是在原始佛教基础上的发展,它与原始佛教相比,在宗教理论、宗教修行等方面都有所变化,而在宗教哲学方面则更有重大进展。原始佛教通常以平实、朴素的教说,针对现实人生痛苦,引导人们展开人生问题的思考,进行切实的宗教修行。部派佛教不再停留在这种朴素的人生说教和道德修养方面,开始转向哲学思辨,将宗教神学的建立和完善视为重要内容,他们试图把全部宇宙人生问题纳入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部派佛教的宗教哲学已经为大乘佛教的确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摘自《科学与无神论》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