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庄春江 > 正文

如来藏之研究 第四章 如来藏说之孕育与完成

[庄春江]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如来藏之研究》
 
第四章如来藏说之孕育与完成(12/12/2004Rev.0,4/5/2005Rev.1)
 
 
4-1.〈第一节法法平等与事事无碍〉研读参考:
 1.如来藏说不是直承「原始佛教」的法流,而是继承「初期大乘」,适应世俗而有独到的发展,是不共大乘。
 2.《般若经》(-50~200AC)比《华严经》(150~250AC)传出早一些,成为初期大乘经典的二大流,在发展中思想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影响中又分别展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3.《般若经》的主要思想:说以「都无所住」的般若为主导的菩萨道,展开一切本空,一切皆如,一切平等(离有无的不二)的理念。
 4.《般若经》的不同开展:
  I)「无所见」与「无所不见」:
   a)当般若现证时,离诸戏论,慧眼都无所见。这是「般若法门」的本义,此即中国佛学所说的「真空」,西藏佛学所说断绝戏论的「极无所住」。
   b)当般若现证时,慧眼不见一切而又无所不见,此即中国佛学的「见中道」,西藏佛学空寂无碍的「理成如幻」。
  II)「一切法趣空」与「一切法趣色」:
   a)《小品般若经》说「一切法趣空」,即一切法终归于空,不出于如。
   b)《摩诃般若经》说「一切法趣色」等,即一切法趣色等一切法之毕竟不可得(空、如)法性。不过,一切法趣一切法的经文,可能被意解为:一切法与一切法,无着无碍,与《华严经》相涉相入的思想合流。
 5.《华严经》的主要思想:
  a)以如来甚深果德为重,承袭大众部如来色身无漏、无边际,寿量、威德也无边际的思想,在平等寂灭的悟解中,以信仰的、艺术的、神秘的意境,表现佛与佛世界,以此为信解修证的理想,然后明菩萨的行位到成佛。
  b)从胜义的一切法平等寂灭、无二无别,而表现「相即相入」、「法法无碍」。
 6.如忽视胜义与世俗施设的不即不离,「相即相入」、「法法无碍」的思想,那就可以意解出:如来遍在众生中,众生也遍在如来中,如来与众生相即相入而平等无碍。
 
4-1.问题思考:
 4-1-1.试从第二章与第三章的内容说明为何如来藏说不是直承「原始佛教」的法流。
 4-1-2.发展中的《般若经》思想,有哪些分流?
 4-1-3.《般若经》与《华严经》的思想有何异、同?
 4-1-4.哪些思想可能引发「如来遍在众生中」之说?
 
4-2.〈第二节华严经含蓄的如来藏说〉研读参考:
 《华严经》有三处具如来藏说,但还没明确提到如来藏一词:
 1.唐译〈如来出现品第37〉〈如来应供等正觉心〉一段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在一微尘内,譬如如来智慧(菩提的异名)在众生身(「众生心相续」)内之说,而被看作是如来藏说,为后代如来藏学者所一再引述。
 2.唐译〈十地品第26〉:以炼金喻说明地上的功德善根,一地一地的展转增胜;以大摩尼宝珠从大海中来,还需要治炼,但宝的体性与德用早已成就了,来譬喻菩提心、一切智智从初地到十地、成佛,是菩提的发起到圆满菩提,暗示了菩提是本来如此的。
 3.〈卢舍那品〉(唐译1-6品):大海中有莲花,佛世界与佛菩萨都出现在莲华上,以莲华从含苞到开放,莲实已在华内生长,等到华瓣脱落,莲实(莲台)就完全呈现出来,暗示了菩提本有,待万行而显出庄严佛果的意思。
 
4-2.问题思考:
 4-2-1.试述莲花在佛教中的含意,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
 4-2-2.《华严经》有哪些譬喻展现出如来藏思想的内涵?
 
4-3.〈第三节心‧菩提心‧菩提‧众生界〉研读参考:
 1.如来藏说兴起的模拟:在印度南方的部分持法比丘,取起于南方的《华严经》等譬喻,宣扬「如来常、恒及有性」的法门;以及如来藏、如来界、佛藏、佛性、众生界、我的教说,形成「真我」──不空大乘的一大流,是重在如来果德,及众生本有佛性的。为从如来常住、遍在,引发众生本来有如来藏(佛性),起初是「真我论」,后又与「真心论」合流。
 2.菩提心的含意:
  a)世俗菩提心:为菩提心的原始意义,是求得佛道(菩提)的心(欲愿)。
  b)胜义菩提心:即本净菩提心,其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菩提的自觉」,佛菩提的少分显发。
 3.以用金与宝,譬喻胜义菩提心的本有与显发,与众生身中有佛性的如来藏说相近,所以后代学者多作为同一法门来处理。
 4.举「菩提、菩提心」为主要论题的圣典:
  a)《华严经》〈十地品〉(同本异译《庄严菩提心经》、《菩萨十地经》、《大宝积经》〈无尽慧菩萨会〉、《金光明经》〈陀罗尼最净地品〉)
   i.与《般若经》相应,说菩提、心、众生、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而无所得,「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
   ii.与《华严经》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相应,说若了解「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就是「修菩提心」。
   iii.与如来藏说有着共同的倾向,说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之先),要从「非去来今」的菩提说起。
  b)《大哀经》(同本异译《大集经》〈序品〉+〈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
   i.这是《宝性论》所依的本经,古人认为与如来藏说有密切关系,但除「如来16大悲」与「宝珠」譬喻与如来藏说有些近似外,其余都是极一般的大乘经所说。
   ii.以众生不知菩提是「无根无住」,如来起大悲为众生说,如是有16事,为「如来16大悲」,与《华严经》的慨叹:「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是同一意境。但菩提「名之为空」,「同于虚空」,与如来藏说不同,而是近于《般若》、《华严》。
   iii.以从矿中采得的宝珠,冶治成青琉璃宝,譬喻「众生界不明净」(不从菩提心说),经佛法的修治,成菩提道,入佛境界。
   iv.说「三时教」:初说无常、苦、无我声闻法,次说空、无相,无愿令少分了解正法,末说不退转*轮,使证入正法。与《解深密经》的三时教略有不同,但在说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以上、有更深一层的教法,大体是一致的,这是三时教的又一型,可以看出其集成在般若法门盛行以后。
   v.说到莲花上有如来结加趺坐,这是象征如来藏法门的部分。
   vi.虽没有如来藏的名词,但说到菩提、功德,众生界及身中有宝器的譬喻,所以受到《宝性论》主的重视。
 
4-3.问题思考:
 4-3-1.什么是「菩提」?什么是「菩提心」?
 4-3-2.「菩提心」的内涵如何发展到与如来藏说相呼应?
 4-3-3.《大哀经》并无如来藏说,但为何成为如来藏说之论典《宝性论》所依的本经?
 
4-4.〈第四节如来藏经〉研读参考:
 1.《如来藏经》的地位:第一部以如来藏为主题的大乘经。
 2.《如来藏经》的集出:约250AC以前(290~306初译,《华严经》为150~250AC)。
 3.如来藏说(众生烦恼身中有清净如来,经修持而显现出来)的九重譬喻:
  a)萎华有佛,出于《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为如来藏说的根本喻。
  b)贫女怀轮王,出于《宝积经》。
  c)不净处真金、贫家宝藏、弊物裹金像、铸模内金像,出于《华严经》〈十地品〉。
  d)蜂群绕蜜、糠[米+会]粳粮、谷内果种,为本经独有的譬喻。
 4.通俗化的如来藏说(由博返约):
  《华严经》的华藏法门,重重无尽,事事无碍,表显出宏伟庄严的佛德。这是菩萨所仰望,菩萨进修的理想,要从无量劫海的自利利他中来,在佛教思想上,胜过声闻的急求己利,有其不朽的价值!这样功德圆满的佛,虽多少适应印度的神教,但「无量劫海修功德」虽钦仰信受,而终觉得不容易成就!如来藏法门,承「一切众生同有如来智慧德相」,而更具体的通俗化,一连用九种譬喻来譬说,使人人觉得身相庄严的如来,就在自己身中,现现成成的不离自身,而容易激发愿求修持的精进。佛教的通俗化、大众化,如来藏说的确有不容忽视的力量!
 
4-4.问题思考:
 4-4-1.印顺法师为何说《如来藏经》是继承《华严经》的「譬喻集」?
 4-4-2.《如来藏经》的众生佛性本具九种譬喻,分别于哪些经典?
 4-4-3.如来藏说有何价值?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