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庄春江 > 正文

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庄春江]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如来藏佛性之抉择(12/12/2004Rev.0)
 
 
8-1.〈第一节楞伽经的如来藏说〉研读参考:
 1.《楞伽经》的集成,约在西元四世纪末(无着、世亲的论书尚未引用,约西元四四0顷求那跋陀罗初译)。
 2.《楞伽经》应为瑜伽学派会通如来藏的经典。
 3.《楞伽经》说如来藏是如、实际、法性等异名,所以是「无我如来之藏」,而以「断愚夫畏无我句」,「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
 4.《楞伽经》说阿赖耶识是由于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执着戏论)所熏习,而成「遍计所执种子」,即阿赖耶识就是自性清净而为烦恼所覆染的如来藏。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统一,可说是《楞伽经》的特色!
 5.如来藏不是神我,却有神我的色采。佛说「诸法无我」,是一般人所不易信受的,一般的观点,将灭nirodha解说为什么都没有了,那末前一?x那灭,第二?x那就「无因」而不可能生起了,也就是说:生灭无常是不能成立生死流转。但瑜伽学说:?x那不住的有为生灭,可以成立生死的流转,受苦乐的异熟,所以以依他起自性,阿赖耶识为所依。《楞伽经》虽肯认「无我」,却同意一般的观点,所以要在诸行生灭法外,立常住不变,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藏识)为依止。这样,「离无常过,离于我论」的如来藏为一切法依,是最善巧的说法。
 6.《楞伽经》与《宝性论》一样,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为生死依止,但决不是如来藏(真如)能生起善恶,流转生死,只是善恶、生死依如来藏而成立,如云雾依于虚空一样。云雾虽依于虚空,但虚空自性还是那样的明净没有任何变化。中国佛教所传的《楞严经》及《起信论》说「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等,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中,似乎没有这样的见解。
 7.《楞伽经》承瑜伽学说习气,但说无漏习气为非?x那不生灭的无为法,批评瑜伽学的无漏习气也是?x那生灭之说,而归宗于如来藏学(不空如来藏)。所以《楞伽经》虽与瑜伽学相同说五种种性,但也说无种性的一阐提人「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其实都是可以成佛的。
 
8-1.问题思考:
 8-1-1.《楞伽经》认为说如来藏的用意是什么?
 8-1-2.《楞伽经》将如来藏转名为阿赖耶识的关键在哪里?
 8-1-3.《楞伽经》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统一的理由或目的是什么?
 8-1-4.试依本节所说,举出《楞伽经》与瑜伽学及如来藏说思想之异、同。
 
8-2.〈第二节涅??经续译部分的佛性说〉研读参考:
 1.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经》初译十卷,与法显所译《大般涅??经》是同本异译。以下的三十卷,是昙无谶再到西域访求得来而再译的,对淡化(净化)初译十卷、《如来藏经》、《央掘魔罗经》、《法鼓经》等神我色采的如来藏说,有独到的解说:
  a)在《大般涅??经》后三十卷中,不再提到如来藏一词而改以佛性。佛性无我而说成我,只是适应印度神教,诱引计我外道的方便,与《楞伽经》的见解一致。
  b)「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是说众生现有身内有如来那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是「应有」。
  c)如来常乐我净的我,是以如来的八种自在、出世、出离无常生死故说。
 2.《大般涅??经》后三十卷可分为四部分:
  a)第一部分:从〈病行品〉到〈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等五品,明「五行」、「十德」,是以大乘空义来说明一切:杂染生死法、般若、如来、大般涅??都是空的,佛性不外乎依空性、如、无为而说,大般涅??的常乐我净,也依此实相说。说空性为佛性,当然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非如瓶中有物、芽中有树那样,而也可说「众生中无有佛性」,这是深受《般若经》影响的。
  b)第二部分:为〈师子吼菩萨品〉,依十二因缘、第一义空,空与不空、中道等论佛性,是源本于《阿含经》,经龙树学《中论》演进而来的。
   i.第一义空为佛性:第一义空,出于《杂阿含第335经》,是十二因缘胜义空。十二因缘为佛性所依,名为佛性是「因」中说果。十二因缘八不(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中道第一义空),是「非因非果」的(不论佛出世不出世皆如此),常恒不变的,这才是佛性的真实义。
   嘉祥《中论疏》说:「罗[目+侯]罗(跋陀罗)法师是龙树同时人,释八不,乃作常乐我净四德明之」,与〈师子吼菩萨品〉的思想应该是很接近的,可说是龙树一切皆空的中道说进入后期大乘的一般倾向。
   ii.中道名为佛性:体见空性的智慧,《般若经》有「于一切法都无所见」与「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二说,本经说「智者见空与不空」为后者,即见缘起生死边的空、无常、苦、无我,也见缘灭涅??边的不空、常、乐、我,称为智慧所见的缘起中道,也称为佛性,若只见空、无常、苦、无我而不见不空、常、乐、我,则见一边而不行中道,也就不能见佛性了。
   iii.观十二因缘智为佛性:「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此种子与佛种性的意义相近,是依此而能成佛的意思,而非瑜伽学者的种子说。观十二因缘智,是依十二因缘能证见因缘八不的「了因」,名为佛性,其实是佛性的「因因」。
   iv.佛性的果与果果:「果」是无上菩提。依无上菩提的觉证,得离障的涅??寂灭,所以涅??是佛性的「果果」。
   v.定有与当有:佛性可以有「因性」(观十二因缘智慧等)与「体性」(无上菩提)二种意义。依据这一佛性的含义,所以除了佛的果德(佛的体性)外,菩萨行、菩萨地等佛的因性也是。这样,约十二因缘(常)说,佛性是众生「定有」的。约菩萨行、佛功德说,佛性是众生「当有」的。
   vi.悉有与悉无:约第一义空说,佛性是「一切众生同共有」的「悉有」。但佛性如虚空,不一不异,非内非外,常住而非三世所摄的,所以可说有,也可说无,可说非有非无的。因缘第一义空性常住不变,并不能吸引众生去成就佛道,成佛还要修行圣道,否则,一切众生同有佛性,有佛无佛,法性常住,一切众生都早该成佛了!此与《胜?经》所说如来藏能使众生厌苦而求涅??说不同。这是从第一义空性(也就是「无性」)的见地,对一般所说众生本有如来藏、我、佛性说,给以批判的修正。
   vii.佛性的正因与生因、了因与缘因:生因与正因指发生的因种,了因与缘因指协助生成的缘。佛性的因性有正因与了因:正因佛性是十住菩萨与佛所能证见的,是常住的,是「了因」(常住八圣道)所了的。从缘显了,所以「缘因者即是了因」。佛性与八正道是常住的,所以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了因而不是生因。修六波罗蜜,首楞严三昧,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生因。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但是了因所了,也是生因所生。正因佛性是常住的,不是生因所生的,所以修六波罗蜜(观智在内),显了佛性,只能说是了因。经文所说的,没有天台学者所说的那么圆妙!
  c)第三部分:为〈迦叶菩萨品〉,以如来应机不定说法,着重于因缘说而对「佛性」作不同的解说,将众生有如来藏的本有论,淡化得简直不见了。
   i.佛位中之佛性(佛佛性),为常而无变易,没有三世之别。
   ii.众生位中之佛性(众生佛性),可以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如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佛那样的具足智慧庄严,是本品所不能同意的!
   iii.「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是众生身中有了什么,如无漏种子,称性功德等等,而是从众生无始以来,因缘不断不灭的延续去了解。
   iv.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尽名佛性,不但是善法是佛性,烦恼等也是,因为都是佛性所因依的,一般所说的生死河,也就是「佛性水」。
  d)第四部分:为〈?x陈如品〉,遮破外道的种种异见,说如来常乐我(续译部分,我约得八自在说)净,使外道改宗信佛。全品没有说到佛性的含义。(依《印度佛教思想史》p.292补入)
 
8-2.问题思考:
 8-2-1.「性空学派」与「瑜伽学派」修正如来藏说的典型经典各是什么?
 8-2-2.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经》后三十卷与初十卷的最大差别在哪里?
 8-2-3.《大般涅??经》后三十卷如何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8-2-4.叙述您参加本研讨班与研读本书的感想。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