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韩镜清教授 > 正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

[韩镜清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论文】

一○‧一四八 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疏翼】

  第二解?第三十?颂文中,第二诸门分别。于中七门分别?一、三身相别门,二、五法摄三身门,三、他化二身相,四、三身二利门,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七、明身土能变所变及见相同异。初中分三?一、自性身亦名法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六十】

  自下、诸门分别[1]有七,初、三身相别[2]门。初总出法身中,复有胜义别立三[3]身?

  一[4]、名自性身[5]:

  「离相」者,无十相也[6]。

  「寂然」[7]者,寻思路绝也[8]。

  「绝诸戏论」者,离语言也。

  诸佛自性,名「自性身」。有为、无为功德法依,名曰「法身」[9]。

 

【论文】

一○‧一四九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疏翼】

  第一三身相别门中,第二受用身。于中有二?一、自受用身相,二、他受用身相。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及极圆、净、常、遍色身」者,众相咸备,名「极圆」[10];体离众患[11],名「极净」;无间、无断,名「极常」;无所不在,名「极遍」[12]。

  积集有碍之体,名「色身」。此即[13]功德所依之身:一、是常,不断常故。二、是遍,量同空故。

  「相续湛然」者,言「相续」者,简自性身,有生灭故;言「湛然」者,简他受用及简化身,彼时断故[14]。

 

【论文】

一○‧一五○ 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疏翼】

  第二受用身中,第二他受用身相。

 

【述记‧卷六十】

  他受[15]用中,现身、土,「由平等智」;现通说法等,由观察智。

  自、他受用法乐等者[16],「名受用身」,变化不尔[17]。

 

【疏翼】

  以上第一三身相别门中,第二受用身讫。

 

【论文】

一○‧一五一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疏翼】

  第一三身相别门中,第三变化身。

 

【述记‧卷六十】

  无文[18]。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一三身相别门讫。

 

【论文】

一○‧一五二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有义:初二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一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观无量种难思化故。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实智。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二五法摄三身门。于中有二师义不同分二?第一、初师说,第二、次师说。此即初师说。

 

【述记‧卷六十】

  第二、五法摄三身门。

  第一师[19]。

  「经说真如是法身」者,《佛地经》说[20]。论说转第八得自性者,《摄论》第九说[21],转去藏识,得圆镜智,亦智殊胜。

  「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者,《佛地论》云?如余论说[22],竟不出是[23]何论[24]。《庄严论》说,然须勘抄[25]。

  「说观察智大集会中」等者,《佛地》亦言:如余论说[26];亦在《庄严论》;须勘抄诸文[27]。

  「说[28]转诸转识得受用身」者,是《摄论‧智品》说[29]。

  「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难思化故[30]」者[31],《佛地经》[32]说[33]、《庄严论》说[34]。又《摄论》说:智殊胜具摄三身[35]。

 

【论文】

一○‧一五三 有义:初一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本性常故。

【疏翼】

  第二五法摄三身门中,第二次师说。

 

【述记‧卷六十】

  第二师说。

  有二?初、自性,后、余身。自性文有四?一、标举[36],二、引证,三、解违,四、立理[37]。

  「说[38]自性身本常」者,《庄严论》[39]说三种常,如《佛地论》第七等引[40]。

【论文】

一○‧一五四 说佛法身,无生灭故。说证因得,非生因故。又说法身,诸佛共有,遍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

 

【疏翼】

  第一明自性身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六十】

  「说佛法身,无生灭」者,《佛地》、《赞佛论》说[41],然七十八、《解深密》[42]亦有此言:法身无生灭,化身有起尽故[43]。

  「说证因得,非生因」者,世亲菩萨《金刚般若论》说[44]。

  《佛地论》云:诸经论说[45]。

  「又说法身,诸佛共有」[46]者,即《对法》第一[47]、《摄大乘‧智品》等中,亦有此说[48]。

【论文】

一○‧一五五 然说转去藏识得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显法身故。智殊胜中说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实性故。

 

【疏翼】

  第一明自性身中,第三会违。

 

 

 

【述记‧卷六十】

  「然说转去藏识得者」,会第一师引《摄论》文。今[49]以断粗重显真如故[50]。「智殊胜」文者,亦可解。以「法身」是智「依止」;「彼」智之「实性故」[51]。

 

【论文】

一○‧一五六 自性法身虽有真实无边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

 

【疏翼】

  第一明自性身中,第四立理。

 

【述记‧卷六十】

  无文,科已如前[52]。

【疏翼】

  以上第二师说中,第一明自性身讫。

 

【论文】

一○‧一五七 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

 

 

【疏翼】

  第二师说中,第二明余身。中分为二?一、标智摄,二、解释相。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四智品中」下解余身中有二?初、标智摄,后、解释相[53]。

 

【论文】

一○‧一五八 说圆镜智,是受用佛。

 

【疏翼】

  第二明余身中,第二解释相。

 

【述记‧卷六十】

  解释[54]相中,有二?初、自受用,后、他化身[55]。自受用中,有三?一、引证,二、解违[56],三、说相[57]。

  「说圆镜智,是受用佛」,此《庄严论》[58]文[59]。然前师如何解此文意[60]?

  此文即证四智皆受用身。

 

【论文】

一○‧一五九 转诸转识,得受用故。

 

【疏翼】

  第一解自受用身中,第二说相?《述记》文次较乱,依其科分,今另排列?。

 

【述记‧卷六十】

  「转诸转识得受用」者,《摄论》文[61]。

  平等智品现他受用,以得妙理自他平等,别为[62]化上机现身、土[63]等;成事智品随类化身、土等[64];妙观察智于中说法。

  据实,二身亦[65]四智俱现,岂圆镜智缘于二身不能亲着[66]?今但相似,后智用说[67],说圆智是受用佛[68]。

 

【论文】

一○‧一六○ 虽转藏识,亦得受用,然说转彼,显法身故,于得受用,略不说之。

 

【疏翼】

  第一解自受用身中,第三解违。于中又分二?一、解第一违,二、解第二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虽转藏识[69],亦得受用」等者,解《摄大乘》不说转藏识得受用身所以。

  说为「法身」者,如前已解[70]。

 

【论文】

一○‧一六一 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证因得,非色、心等。圆镜智品与此相违,若非受用,属何身摄?

 

【疏翼】

  第三解违中,第二解二违。于中有二?一、说相与性违,二、会与实德不背。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圆镜智品」,是实「色、心」,与此非色、心[71]违也[72]。

【论文】

一○‧一六二 又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

 

【疏翼】

  第二解第二违中,第二会与实德不背。

 

【述记‧卷六十】

  「又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者,此据《摄论》[73]文[74]。

【疏翼】

  以上第二解释相中,第一解自受用身相讫。

 

【论文】

一○‧一六三 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

 

【疏翼】

  第二解释相中,第二解释他受用变化身。

 

 

【述记‧卷六十】

  下、出他化身[75]。解他化身等[76]中有三?初、出[77]理,次、解违,后、说相[78]。

 

【论文】

一○‧一六四 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而似智现,或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

 

【疏翼】

  第二解释他受用变化身中,第二解违。于中有二?一、解所引《摄论》文,二、解所引《佛地经》文。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虽说化身智殊胜摄」等者[79],释前所[80]引《摄论》「智殊胜」摄三身文[81]。

  然以自受用实智为体,唯他受用身等不可说实,亦非智也[82]。

【论文】

一○‧一六五 但说平等、成所作智,能现受用三业化身,不说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摄。

 

【疏翼】

  第二解违中,第二解所引《佛地经》文。

 

【述记‧卷六十】

  「但说平等、成所作智」等者[83],释前所引平等智现受用[84],成事智即[85]现三业化身[86]文[87]。但明二智现二身,体非二身也。

 

【疏翼】

  以上第二解释他受用变化身中,第二解违讫。

 

【论文】

一○‧一六六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

【疏翼】

  第二解释他受用变化身中,第三说相。

 

【述记‧卷六十】

  第三、说[88]他化二身相。于[89]中有四?一、标举,二、立理,三、引证,四、会违[90]。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等[91],是「化现心、心所」。《佛地论》说此实相分似见分现[92]。《佛地》第七有二说,如彼,不能繁引[93]。

 

【论文】

一○‧一六七 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等?久已断故!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

【疏翼】

  第三说相中,第二立理。

 

【述记‧卷六十】

  「若不尔」者。

  下、立理也[94]。

 

【论文】

一○‧一六八 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

 

【疏翼】

  第三说相中,第三引证。于中有三?一、引《涅??经》,二、引《佛地经》,三、引《解深密经》。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95]下、引证。

  「化无量类皆令有心」者,化无量化人之类,皆令有心,为引他故[96];此《涅??经》[97]。

【论文】

一○‧一六九 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

 

【疏翼】

  第三引证中,第二引《佛地经》。

 

【述记‧卷六十】

  下、《佛地经》[98]。

 

【论文】

一○‧一七○ 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

【疏翼】

  第三引证中,第三引《解深密经》。

 

【述记‧卷六十】

  「又说变化有依他心」者[99]。此《解深密经》[100],又[101]七十八同。

 

【疏翼】

  以上第三说相中,第三引证讫。

 

【论文】

一○‧一七一 虽说变化无根、心等,而依余说,不依如来。又化色、根、心、心所法,无根等用,故不说有。

 

【疏翼】

  第三说相中,第四会违。

 

【述记‧卷六十】

  「虽说变化无根心」者[102],会违。即九[103]十八说?于四事不能化:一、根,二、心[104],三、心所,四、业及业果[105]。

  又「无根等用」,不如色、声等,「故不说」[106]化。不尔,香等[107]亦应然[108]。如五十四[109],及五十三末[110],乃前第二卷抄[111]。

  因明化中,化为何等法[112]。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二五法摄三身门讫。

 

【论文】

一○‧一七二 如是三身,虽皆具足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三三身功德各异门。

 

【述记‧卷六十】

  第三、三身功德各异门。

  法身应以木石为难?彼亦不能起贪、恚等,应名具功德?

  此顺生善法故[113],不得为例[114]。

  「常、乐、我、净」等,应分别?「离杂[115]染」,简有漏;「众善所依」,简[116]有为无漏;「无为功德」,显[117]无生灭。余如《枢要》[118],并取《佛地》第七[119]。

【论文】

一○‧一七三 又自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四三身二利门。

 

【述记‧卷六十】

  第四、三身二利门。

  可解[120]。

【论文】

一○‧一七四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文分为二?一、自性身依法性土,二、余身依自土。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

  如《枢要》说[121],即法身亦名自性身。

  「法性土」者,以「属佛、法,相、性」[122]异故。以佛「义」是「相」:谓有[123]为功德所依止[124]故;众德聚「义」故;二身自「体」故。「法」是「性」义,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故;诸法自性故。「体」为「土」,「义」为「身」。

【论文】

一○‧一七五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疏翼】

  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中,第二余身依自土。

 

【述记‧卷六十】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者[125],还随受用土。下二身随自土[126],亦尔。非离身别有土名[127]故,如《枢要》说[128]。

  然此功德随所依身,智慧随所证如法,「亦可说言遍一切处」。

  「随住十地菩萨」「宜」者,《十地经》说十地各有分量大小,广如彼说?唯见百佛,见百世界[129]化佛,见百三千大千世界变化身土[130]。

  「净秽佛土因缘成熟」者,以化土中有净、有秽,非他用土,故言「净、秽」。他受用法乐增故[131],同自受用,俱名「受用」。化土虽复说法,神通增故,立「变化」名,法乐义劣。

  此《佛地论》广说,大精[132]!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讫。

 

【论文】

一○‧一七六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于中分二?一、总分别身土及所化有情共或不共,二、别解所化共不共相。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133]。

 

【论文】

一○‧一七七 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疏翼】

  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中,第二别解所化共不共相。

 

【述记‧卷六十】

  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须勘《佛地》[134]。此文一往,《佛地》大[135]好[136]!共中,其实是多,见者谓于一土有一佛身故;不共中,《佛地论》引弥勒菩萨根后熟[137]等,又勘别抄,弥勒发心劫数长短,乃至广说[138]。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讫。

 

【论文】

一○‧一七八 此诸身、土,若净、若秽,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七明身土能变所变及见相同异。

 

【述记‧卷六十】

  第七门。于中有二?初、明身土能所变,二、因解唯识见相同异。此即初也[139]。

  「此诸佛[140]身土,若净、若秽」等者[141],第八虽实皆通净秽[142],然约增胜现所得者,自受用者,唯净「无漏识」之「所变现」[143]。既[144]唯佛能知、变,非余所知、变故。

  他受用身、土,体唯是净。然能变者通有、无漏。如来及十地中菩萨无漏后得所变,即纯净无漏。若十地第八识,若[145]并五识,及七地以前有漏观[146]心,及有漏后得所变,即纯净有漏。无他受用土体是秽者,非有秽心之所变故。

  问?既许有漏识亦能变土,他受用土[147]云[148]何必唯净?

  答?本质,佛所变者非秽故──能变之者,无烦恼秽[149]故,所以所变之土唯净,通有、无漏。此据相似。若变化土,本质通净、秽,唯无漏──若随彼二乘等无漏心所变,即无漏,然彼无此事,彼无漏狭,不能缘身土等;若随彼二乘有漏心,并异生心[150]所变,即有漏;皆通净、秽。或二乘等后[151]得不能缘,即唯有漏,通染、净,如螺髻梵王、舍利弗等,所见异故[152]。

  今此文中,总约三法[153]一切有情为论。

  「纯善无漏因缘所生」者[154],此无漏相分,同能变识,一向是善无漏。相不离见,同非系故。以能缘心变似彼[155]境,故说转与不转[156],理必须同。故说[157]净与不净,理必须同。无漏心等顺益义胜,悲力广大,相分与见,必同善性。一切无漏,法尔必善,故性必同。其性、相必皆顺理故,故性必同[158]。非如有漏心,相见性有别。言「因缘」者,是种子也

 

【论文】

一○‧一七九 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

 

【疏翼】

  第一无漏中,第一简不同识种生。

 

【述记‧卷六十】

  「蕴等识相,不必皆同[159]」,以蕴、处、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谓见分为[160]心,相分非心,如第八相中根境等,及六[161]识所缘色等,以与见分非一类种生故,色、心等别。以不相违故,无漏所变相分[162]法中,有五蕴非[163]如根等,即是相分纯种生故[164],与见分无漏及性同也。

  与见杂种,故色、心蕴等亦各有异,乃至相应法相分相望[165]亦然。由识起相等,同不系法、纯种,唯无漏作用法;不同杂种生色、心等,不可有漏同无漏难[166]。

 

【论文】

一○‧一八○ 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

 

【疏翼】

  第一明身土能所变中,第二有漏。于中有二?一、同识种生,二、简善等不同识种生。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等者[167],「纯从有漏」种子生故,同是系法;所以言「纯」,故唯有漏。

  问[168]?何故界系、见、相许别系,有[169]漏、无漏必同耶?

  答?见、相虽界系别,仍相顺故。

 

【论文】

一○‧一八一 善[170]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知。不尔,应无五、十二等。

 

【疏翼】

  第二有漏中,简善等不同识种生。

 

【述记‧卷六十】

  善等三性识之相分,不必皆同。性相别故,有漏名等,势分转故,不顺理故,不能引相与见分必能令同[171]。如鼻、舌、身识,见与彼相分非必同性。故与见分,非必性同[172]。见、相分中,三性因缘杂引生故,不可同性。

  作用别故,性不可同。如无漏缘使等,相分唯有漏;缘[173]虚空等,能缘心通三性,相分唯无记;香等三境,唯无记,能缘之识通三性等;若皆纯种唯一性者,三境唯无记等言,应不成失!不可说约第八所变,唯说无记,三识所变,通三性;二境[174]亦尔。以[175]三识所变,三处摄故。应言通三性,诸论无文故。虚空、非择,例亦应然。故相分[176]、见分不必同性。

  性别既尔,「蕴等识相」或相、见分同,或相、见分异,「类此应知」,亦不定故。若相分与见分,蕴等亦同,便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别!既有三科别,明知相、见分[177],不必皆同[178]。

  《佛地论》说三身生灭门[179]、化自他身色、俱非等[180]化心亦尔门[181]、三身相对四句门[182]、生法二身摄三身门[183]、十佛摄三身门,如彼第七[184]。

  因解身、土净、秽[185],能变、所变,即释唯识相、见异同中[186]。

  上来已依略、广,及位等,明能变识等讫。

 

【疏翼】

  以上第七明身土能变所受及见相同异中,第一明身土能所变讫。

 

【论文】

一○‧一八二 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

 

【疏翼】

  第七明身土能变所变及见相同异中,第二因解唯识见相同异。于中有三?一、第一师解,二、第二师正说,三、第三师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自下、解相见分或异同中,即明能变之识相见同异。

  第七门中,自下第二因、解唯识义[187]。

  论「然相分等」者[188],一解云?等取心[189]、心所所变[190]现,所变名为行相。「依识变现」等者,虽[191]似难陀二分义,少[192]分有异。亲、疏所缘,二皆不实故。以疏所缘等取亲相,不即亲得[193],不为行相。此所现土[194],如识变故[195]。

  又[196]立三分,并下有二复次解。

  「依识变现」等者,次解「相分等」言,等取见分,识自体之所变故。此相、见分虽体是依他,识自体之用故,非如识性[197]依他中实[198]。识是根本自体故,彼[199]是末、是用故。如日及轮,如灯及光,实虚[200]异故。若「不尔」,应不言「唯识」,应言唯境、唯见分等!以许相、见与识自体俱实有故。此义应思。

  设缘色等见、相,亦俱不实,不及于识[201],如缘过、未、虚空等识,相分虽有,非稍实法;见分非无,仍缘虚境。虚境行相,是不实心,故见不及识自体分。识自体分,唯缘于识。是根本故,证自体故,体[202]是实有,其变似色等亦并不实。此师意也。

  若尔,无分别智境相如何?

  彼内证故,此所不论,如[203]缘自体。余是外境,故不同如。设许[204]真如自体实有,非识所变故,真如体实。今论所变,故见、相分[205]假。

  又纵真如是实有[206],以于境中少实有故,但言唯识,不言唯境。今以内证,是故不可例同于外。

  《佛地》第三[207]有此师义:许有三分依他性义[208]。

 

【论文】

一○‧一八三 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

 

【疏翼】

  第二因解唯识见相同异中,第二师正说。于中有三?一、标宗,二、释「诸法唯境」难,三、释「唯识非境」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第二师说。识[209]与相、见分,皆从缘生,因缘法故。此二[210]与识[211]虚实皆同,虽有缘去来等相,是依他故,与识不多别。

  又此师[212],色但有相分,与识[213]一种虚[214]实。不遮缘过、未,但得似彼[215]。此是正义。

  前师相、见即识种生。此师相分与识别种,见分与识[216]同种生故[217]。

【论文】

一○‧一八四 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

 

【疏翼】

  第二师正说中,第二释「诸法唯境」难。

 

【述记‧卷六十】

  若尔,应言诸法唯境,何言「唯识」?

  论答?「唯」言「遣」心「外」遍计所执,「不遮内」识所变之相分等。若不作此解,「真如应非实」有!真如既实,智[218]境即实。智[219]成能缘,如[220]宁容是假?若是假似[221]者,应非缘真[222]。若非成假似[223]者,见便亦缘[224]实,故非心、境一向非实。以境是虚,言「唯识」故!若境是实,遣心外境,名「唯识」;即真如不离识故,非心外法故,亦「唯识」摄。

 

【论文】

一○‧一八五 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无境?

【疏翼】

  第二师正说中,第三释「唯识非境」难。于中有二?一、难,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论[225]外人难?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可言唯识非境?

 

【论文】

一○‧一八六 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

 

【疏翼】

  第三释「唯识非境」难中,第二答。于中又二?一、境亦通外遍计所执,二、由迷执于境起惑造业。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论[226]答有二?初云「识唯内有,境亦通外」。即「境」?相分「内」,是依他;「外」,是遍计所执。以非心所变法,说之为外;非体实有,名外。恐心内之境[227],滥心外之境,故但言「唯识」。又疏所缘缘,亦是外[228],若言唯境,恐取[229]心外之法,以[230]此不论。

  所执之心,亦是心外法[231]故,设不虑[232]滥,言唯境亦得。为简外故,但言「唯识」。

 

【论文】

一○‧一八七 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由迷执于境起惑造业。

 

【述记‧卷六十】

  下、第二答。

  论云「或诸愚夫,迷执于境」等者[233],一、谓所执为实,二、谓亲取心外境。依此故言「迷执于境」,此意可解。

  此第二师解唯识,《佛地》所无。为破执故,虽为愚夫,非[234]心之理,岂佛非有?即前二师许有相、见分义。

 

 

【疏翼】

  以上第二因解唯识见相异同中,第二师正说讫。

 

【论文】

一○‧一八八 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疏翼】

  第二因解唯识见相异同中,第三师义。

 

【述记‧卷六十】

  第三师解。

  「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等者[235],此师[236]不许别[237]有相见义,唯一[238]识性。由先妄「熏习力,似多分生」,似有相、见。即佛后得智,无有相、见[239]。

  有漏善心,因后得智,有相、见者,有法执故。佛似见、相净、秽土等,不作二解,故非所执。余作二解,故是所执。

  又佛自在了妄执故,设变见、相,皆非所执。由往因中,熏习力故,今果亦尔。佛证诸法不可言故,余则[240]不尔,见相皆执,不证不可言境故。

  今此依余,不依佛[241]说。故言「无别有」[242]。或佛不现,余人自见。

  若尔,真如非妄习生,应非唯识!「识之实性」,故言「唯识」,「故除识性,无别有法」。

 

【疏翼】

  以上总释三十颂文具有三分中,第二大文依教广成分讫。


 

 

 

--------------------------------------------------------------------------------

[1]「一」字,有本?《大正藏》即是?作「分别」,合前文。《金藏》作

 「释」,亦可。他本则无。

[2]《金藏》作「相别」,余作「别相」。

[3]「三」字,《金藏》有,余无。

[4]「一」字,《金藏》有,余无。

[5]「身」字,《金藏》有,余无。

[6]灵泰《抄》云?

谓无五尘相、男女相、生灭异相也。

[7]「然」字,《金藏》误作「默」。

[8]灵泰《抄》云?

非是不定?数?中寻思,但约三界虚妄心、心所名为「寻思」也。

[9]《佛地经论》卷七中解颂云?

「自性法?藏文作「ravbźinchos/」?」者,即是如来初自性身。体常不变,故名「自性」;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

 《摄论‧无性释》卷九初云?

自性身中,非假所立,故名自性?藏文作「vobobidkyiźesbyabanibcosmamayinpa\'iphyirro/」?。是所依止,故名为身?藏文作「skunibźagspaltabuste/」?。法性即身,故名法身;或是诸法所依止处,或名法身?藏文作「chosrnamskyiskunichosbidkyisku\'o/」?。

[10]「圆」字下,《金藏》衍「寂」字。

[11]「患」字,《金藏》作「过」。

[12]「别抄」卷六末云?

解云?众德满足名「圆」;离障垢尽名「净」;时无间断名「常」;处无不称名「遍」也。

[13]「即」字,《金藏》无。

[14]《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受用身?藏文作「lovsspyodpardzogspa\'isku/」?者,一切功德圆满为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法身则为「一切白法增上所显」。?一切如来各别自体微妙难测,居纯净土,任运湛然,居未来际自受法乐。

[15]《金藏》、《大正藏》作「受」,余作「身」。

[16]「者」字,《金藏》无。

[17]《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一切如来各别自体微妙难测,居纯净土,任运湛然,尽未来际自受法乐;现种种形,说种种法,令大菩萨亦受法乐。

 戒贤《经论》云?

受用身者,谓由彼增上生起之慧──即无分别智后得者──现起以琉璃等为自性诸佛土中,种种眷属大会上,与诸入地大菩萨众,同受法乐相。

 「别抄」卷六末云?

依《梵摩喻经》,佛说法声有八种?谓最好声、易了知声、软暖声、和调声、尊慧声、不误声、深妙声、不女声。

[18]「无文」二字,为作者增注。

 《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变化身」者,一切神变圆满为相,一切化用共所集成,示现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引?法身为「白法增上所显」,受用身为「所起」?。一切如来各别化用微妙难测,居秽净土,现种种形,说种种法,成熟下位菩萨、二乘及异生众,令入大地,出离三界,脱诸恶趣。

 戒贤《经论》云?

随诸所化众生,变化身由遍示现多种色身等,适宜成熟彼等,唯是彼后得智。

[19]《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又前五法摄三身者,有义:前二摄自性身,中间二种摄受用身,成所作智摄变化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大圆镜智转第八得,故知前二摄自性身。

[20]如《佛地经论》卷七云:

经说真如是法身。

 又说:

诸经皆说清净真如为法身故

[21]见《摄论》卷三中〈彼果智分〉第十一、两释卷九,如云?

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藏文作「savsrgyaskyichosduźiggisbsdusparrigparbyaźena/」??略由六种?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藏文作「mdorbsdunarnampadruggisbsduste/savsrgyaskyichosrnampardagpasnikungźirnamparwespagyurnaschoskyiskuthobpa\'iphyirro/」?。

 智周《演秘》云?

故知镜智自性身摄。

[22]《佛地经论》原文作:

平等性智,如余论说。

[23]「是」字,《金藏》有,余无。

[24]其次前文,即已引《庄严经论》说成所作智文。

[25]见《庄严经论》卷三末,如云:

「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者,如其所信随彼现故?藏文作「semscanrnamslamospajiltababźindusavsrgyaskyiskuvesparstonparmdzadpayinte/」?,或有众生见如来青色,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如是一切?藏文作「\'diltarsemscankhaciggisnidebźingwegspakhadogsvonpor/khaciggisnikhadogserpormthovvoźesbyabadeltabulasogspa\'o/」?。此前二智,即是法身?此二句,藏文无?。

 而《佛地经论》则引意云?

能于净土,随诸菩萨所乐示现种种佛身。

[26]原作「亦如论说」。

[27]「诸文」二字,《金藏》无。

 如彼《庄严经颂》云?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藏文作「\'khorgyidkyil\'khorrnamssuni/\'byorlathamscadstonmdzadpa/thetshomthamscadgcodpayi/choschencharnirabtu\'bebs/」?。

 而《佛地经论》则引意云?

于大集会,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说法断疑。

[28]「说」字,本论文作「说」,余本作「亦有」二字,《金藏》无。

[29]见《摄论‧无性释‧智品》?即〈彼果智分〉第十一?,如云?

转五识故,得成所作智。

[30]「故」字,《金藏》作「等」。

[31]《摄论‧无性释》续云?

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藏文作「byabasgrubpa\'iyewesnigavgisdga\'ldanlasogspanagnaspanasbzuvste/myavanlas\'daspa\'ibardudedagkuntustonpassavsrgyaskyimdzadpasgrubpa\'o/」?。

[32]《金藏》作「经」,余作「论」。

[33]如《佛地经论》说云?

此经中说:成所作智起诸化业?如该论卷六初解经云?「成所作智,应知成立如来化身。此复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者、意化」?。

[34]如《庄严经论》卷三末云:

彼作事智于一切世界中作种种变化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是等业皆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藏文作「byabasgrubpa\'iyewesni\'jigrtengyikhamsthamscaddusprulparnampasnatshogsdpagtumedpabsamgyismikhyabpadaggissemscanthamscadkyidonmdzadpa\'o/」?。此作事智,即是化身。

 而《佛地经论》则引《庄严经论》文意云?

《庄严经论》说:成所作智于一切界,发起种种无量难思诸变化事,故知后一摄变化身。

[35]见《摄论》卷三初〈彼果智分〉第十一初,原文为:

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藏文作「yeweskyikhyadparjiltarbltaźena/」??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藏文作「savsrgyaskyiskugsumpovobobiddav/lovsspyodrdzogsdav/sprulpa\'iskuyeweskyikhyadpardubltabarbya\'o/」?。

[36]「举」字,灵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缺。

[37]灵泰《抄》牒文、《金藏》作「立理」二字,余作「释」字。此即

 初中初文。

[38]「说」字,《金藏》有,余无。

[39]见《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第十。

[40]亦于次前具引原文,并与《佛地经论》依意引者对勘讫。

 《摄论》卷三中〈彼果智分〉第十一初,说法身有五相中第四相云?

四、常住为相:谓真如清净相故?藏文作「rtagpa\'imtshanbidnidebźinbidrnampardagpa\'imtshanbiddav/」?,本愿所引故?藏文作「svongyismonlamgyiwugsdav/」?,所应作事无竟期故?藏文作「byabayovssumardzogspa\'iphyirro/」?。

 《摄论‧无性释》卷九初解云?

恒无变易,相续无断,是故说言「常住为相」?藏文作「rtagpa\'imtshanbidcesbyabanitherzuggimtshanbiddo/」?,由三因缘成立此相?藏文无此二句?。

「真如清净相故」者,此显真如性常无变,显成佛果,说为法身?藏文作「debźinbidrnampardagpadenirtagpaste/」?。性若变易,即非真如。是故常住?藏文作「gźanduna/debźinbidcesbyabayavmedpar\'gyurro/」?。

「本愿所引故」者,谓诸如来皆先发起如是大愿?我当度脱无量有情令般涅??。诸有情类未般涅??,愿所引果相续不绝,是故常住。此愿所引,离相续常,道理不成?藏文作「svongyismongyiwugskyiphyirźesbyabanidessvon\'diskaddusemscantshadmedpadagyovssumyavanlasbzla\'oźessmonlambtabpayavrtagpabidmedduzinna/degrubparmi\'gyurro/」?。

「所应作事无竟期故」者,谓先大愿所应作事无究竟期。诸有情类量无边故,乃至有情相续不断,佛所作事恒无断故,说名为常?藏文作「smonlambtabtuzinkyavsemscanmtha\'yaspa\'iphyirbyabayovssurdzogsparmi\'gyurte/semscanjisridbargnaspa\'iphyirrtagpabiddo/」?。

[41]《佛地经论》卷七中原文:

《赞佛论》说:如来法身无生灭故。

[42]见《瑜伽》卷七十八卷中、《解深密经》卷五〈如来所作事品〉第八初。

[43]《解深密经》卷五原文为:

当知化身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

[44]见唐义净译《金刚般若论》卷上中,如云?

何故菩提言「出」,诸佛言「生」?颂曰?得菩提因故;此余者,是生。

言「菩提」者,即是法身。此是无为性故,名为自性。是故此二?谓「自受、为他说」?是得之因?魏译作「此二能作了因」?非是生因。若望此余受用、化身,生因故。由此亲能持菩提故,生福甚多。

 《佛地经论》卷七中亦引云?

受持演说彼经功德,于佛法身为证得因,于余二身为生因故。

[45]「《佛地论》云:诸经论说」八字,《述记》原传抄误置于解释「又

 说法身诸佛共有者」下,今特提上,以顺上下文意。

 原文作:

诸经论说:究竟转依,以为法身。转依即是清净真如,非对治道,故知法身唯净法界真如为性。

[46]「有」字下,余本有「等」字,《金藏》无。

[47]《对法》卷一,归敬偈文中云?

自性身者,谓诸善逝共有法身。最极微细一切障转依,真如为体故;于自他利并为最胜,由证此身得余身故?藏文作「vobobidkyiskudebźingwegspakundavthunmovbawintuphraba\'isgribpathamscaddebźinbidkyignassuyovssusgyurba\'imtshanbidchoskyiskuravdongtsochebamathobpathobparbyedpaźesbyabalasogspadebźingwegspa\'isku\'idbyebarnampagsumla\'jugparbyeddo/」?。

[48]「《摄论‧智品》」,应为《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两《释》

 中,世亲作〈彼果智分〉,无性作〈果智分〉。

 《摄论》云:

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当言无异?藏文作「gnasdav/dgovspadav/phrinlasthadadpamedpasthadadpamayinpaźesbya\'o/」?。

 《摄论‧无性释》卷九中解云?

诸佛法身「依止、意乐」、作「业无别,故」无有异故。诸佛真如无有异故,依止无别?藏文作「gnasthadadpamedpanidebźinbidthadadpamedpa\'iphyirro/」?,一切皆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意乐同故?藏文作「dgovspathadadpamedpanithamscadkyavphanpadavbdebardgovspa\'iphyirro/」?;一切皆同利他为胜,现等正觉、般涅??等,种种作业,故业无别?藏文作「phrinlasthadadpamedpanithamscadkyav\'groba\'idonmdzadpa\'iphyirte/(疑「ro」)」?。

 《佛地经论》卷七末云?

如是三身一切如来为有差别?为无差别?法身实性,一切如来皆共有故,无有差别。就能证因有差别故,假说差别。其余二身各别因感各别自性,实有差别。但无别执、同处相似,利乐意乐,事业平等,说无差别。是故?无性?说言一切诸佛由所依止、意乐、事业,于三种身如其次第说无差别。所依法界无差别故,利乐意乐无差别故,共作事业无差别故。

 《庄严经论》卷三中云?

「平等」,谓自性身,一切诸佛等无别故?藏文作「savsrgyasthamscadkyiravbźingyiskunikhyadparpabidkyismampadav/」?。

[49]「今」字,《金藏》无。

[50]《摄论‧无性释》卷九解云?

由阿赖耶识执持一切杂染种子,对治起时,转灭如是一切染种,转得随顺一切无罪圆满功德?藏文作「kunnasbonmovspathamscadkyisaboncandegbenposbsalnayontankhanamathobamedpamavpothamscaddavmthunpar\'gyurte/」?。譬如世间阿揭陀药?梵文作「agada」?能变有毒令成无毒,故说名转?藏文作「dpernasmannadmedkyisdugbsalnasmannadmeddu\'gyurbabźindugyurpabrjodparbya\'o/」?。

[51]《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然说转去阿赖耶识得法身者,此说转去第八识中二障种子,显得清净转依法身,非说镜智,以说镜智是受用故。

[52]「无文,科已如前」,为作者增注。

  言「虽有真实无边功德」者,如《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如来初自性身,体常不变,故名自性。力、无畏等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

 《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云?

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藏文作「delavobobidkyiskunigavdebźingwegsparnamskyichoskyiskuste/chosthamscadladbavsgyurba\'ignasyinpa\'iphyirro/」?。

 言「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者,《摄大乘论‧无性释》卷九

 初云?

「有无无二为相」者,谓非有相。以一切法遍计所执皆无有故?藏文作「yodpadavmedpagbissumedpa\'imtshanbidkyisźesbyabalayodpa\'imtshanbidmayinpanichosthamscaddvospomedpa\'ibdagbidyinpa\'iphyirro/」?。亦非无相,以空所显自性有故?藏文作「medpa\'imtshanbidmayinpanistovpabidvobobidyinpa\'iphyirro/」?。

 《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如是法身虽离一切分别戏论,而无生灭故,说名为常。二身虽有念念生灭,而依常身无间断故,恒相续故,说名为常。经说如来色受等法一切常住,依此道理,非无生灭。无漏种子修习增长所生起故;生者皆灭,一向说故;色、心皆见是无常故;常住色、心曾不见故。

[53]《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有义:初一摄自性身。四智、自性,相应共有,及为地上菩萨所现一分细相,摄受用身;若为地前诸菩萨所现一分粗相、化用,摄变化身。

[54]「解释」二字,《金藏》有,余无。

[55]《金藏》作「化身」,余作「受用」。

[56]依论次第,应二为说相,三为解违。

[57]此下即初中初文。

[58]见《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第十。

[59]《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然说转去阿赖耶识得法身者,此说转去第八识中二障种子,显得清净转依法身,非说镜智,以说镜智受用故。

 《庄严经论》云?

「镜智诸智因,说是大智藏;余身及余智,像现从此起」者,「余身」谓受用身等;「余智」谓平等智等。由彼身像及彼智像,一切皆从此智出生,是故佛说此智以为镜智?藏文作「yeweskungyirgyumtshanphyir/yewes\'byuvgnaschenpo\'dra/lovsspyodpa\'isavsrgyasbid/yewesgzugsbrban\'byuvphyirste/mbampabidkyiyeweslasogspadedaggirnampathamscadkyirgyuyinpa\'iphyiryewesthamscadkyi\'byuvgnasltabu\'o/denilovsspyodrdzogspa\'isavsrgyasyavyinla/yeweskyigzugsbrban\'byuvba\'iphyirmelovltabu\'iyewesźeskyavbya\'o/」?。

[60]即以初智摄法身或自性身;平等、观察摄受用身。所有四智均以真

 如为清净依,而后三智又以初智为生起依。

[61]见《摄论》卷三末〈彼果智分〉第十一末、两《释》卷十中,彼论

 云?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见故,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藏文作「kungźirnamparwespadav\'jugpa\'irnamparwespagbisgnasgyurpasmirigsparsnavba\'iphyirlovsspyodrdzogspabidkyiskumirigsso/」?。


 无性解第一因云?

又见转依非道理故。谓转阿赖耶识得自性身,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受用身非自性身。

[62]「别为」二字,《金藏》作「可」字。

[63]「土」字,《金藏》、《抄》、《秘蕴》误作「上」。

[64]「等」字,《金藏》有,余无。

[65]「亦」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66]《金藏》作「着」,合《义演》释文,余本作「益」。

[67]「说」字,《金藏》有,余无。

[68]「受用佛」,藏文《庄严经论》作「lovsspyodpa\'isavsrgyas/」;「说

 圆」等八字,本属牒释论文,今又借用于此。

[69]「虽转藏识」四字,《金藏》有,余无。

[70]如第二师云?

然转去藏识得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显法身故。

[71]如《佛地经论》云?

色、心皆见是无常故,常住色、心曾不见故。

[72]「也」字,《金藏》有,余无。

[73]即《摄大乘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

[74]「又受用身」至「摄论文」等二十四字,乃依《金藏》,余本作「此

 以理解难」五字,如云?

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藏文作「choskyiskudeyontanduźigdavldanparrigparbyaźena/」??谓最清净四无量?藏文作「wintuyovssudagpa\'itshadmedpabźidav/」?、解脱?藏文作「rnampartharbabrgyaddav/」?、胜处?藏文作「zilgyisgnonpa\'iskyemchedbrgyaddav/」?、遍处?藏文作「zadpargyiskyemchedbcudav/」?、无诤?藏文作「bonmovspamedpadav/」?、愿智?藏文作「smonnaswespadav/」?、四无碍解?藏文作「sosoyavdagparrigpabźidav/」?、六神通?藏文作「mvonparwespadrugdav/」,以上共十九种?、三十二大士相?藏文作「skyesbuchenpa\'imtshansumcurtsagbisdav/」?、八十随好?藏文作「dpebyadbzavpobrgyadcudav/」?、四一切相清净?藏文作「rnampathamscadyovssudagpabźidav/」?、十力?藏文作「stobsbcudav/」?、四无畏?藏文作「mi\'jigspabźidav/」?、三不护?藏文作「bsruvbamedpagsumdav/」?、三念住?藏文作「dranpabebargźagpagsumdav/」?、拔除习气?藏文作「bagchagsyavdagparbcompadav/」?、无忘失法?藏文作「bsbelbamedpa\'ichosbiddav/?、大悲?藏文作「thugsrjechenpodav/」?、十八不共佛法?藏文作「savsrgyaskyichosma\'drespabrgyaddav/」?、一切相妙智?藏文作「rnampa\'imchogthamscadmkhyenpabiddav/」?等功德相应?藏文作「pharolduphyinpadrugyovssurdzogspadavldanno/」?。

从三十二大士夫相至一切种妙智,《瑜伽》卷三十八总计为「百四十不共佛法」。其中「十八不共佛法」亦应为总数而非别有。二者皆为总计,内含一致。「别抄」卷六末云「非二乘等共也」。如是功德,《瑜伽》卷四十、卷五十,同为不共有殊胜功德一百五十九种。

然若如《对法》卷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四〈摄事品〉第一之四,及《摄大乘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别出十八不共佛法之所摄者?如《摄论》卷三说不共佛法最胜颂云「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于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藏文作「gwegsdavthugssuchudpadav/mkhyenpadavniphrinlaskyis/banthosdavniravsavrgyas/kunmchoglaphyag\'tshallo/」)」。《对法》卷十四则以「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足中」若定、若慧,为「行」。以「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若定,若慧」,为「证」。以「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为「智」。以「于不共业现行中」,「若定、若慧」,为「业」。细分为十八?,则总计当为一百七十七种。

[75]「下出他化身」五字,《金藏》有,余缺。

[76]「等」字,灵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本无。

[77]「出」字,灵泰《抄》牒文、《金藏》作「出」,余作「立」。

[78]以下即初文。

[79]「虽说……等者」十一字,《金藏》有,余本缺。

[80]「所」字下,《金藏》衍「以」字。

[81]见《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初,如云?

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

[82]《金藏》作「亦非智也」四字,余本作「无漏智」三字。

[83]「但说平等、成所作智等者」十字,《金藏》有,余本缺。

[84]《佛地经》卷一云?

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85]「即」字,《金藏》有,余无。

[86]「身」字,《金藏》有,余无。

[87]如《佛地经论》卷六初解「成所作智」云?

成所作智应知成立如来化身。此复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者、意化。

[88]「说」字,《金藏》有,余无。

[89]「于」字,灵泰《抄》牒文、《金藏》无。

[90]以下即初文。

[91]「然变化身及他受用等」九字,《金藏》有,余本无。

[92]见《佛地经论》卷七中,如云?

此并相分似见分现。

[93]《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心化唯二?一、自身相应: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二、他身相应:谓令他心,亦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此并相分似见分现。

有义: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彼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细法,令失念者得正忆念,名化他心。然心无化,无形质故。如论说言?心无形质,不可变化;又说?化身无心、心法。此就二乘及诸异生定力而说,彼定力劣,不能化现无形质法;诸佛菩萨不思议定皆能化现。

[94]《金藏》作「若不尔者,下立理也」八字,余本作「下立理,引证

 也」六字。

 《佛地经论》卷七续上文云?

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等?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

[95]「下」字前,《金藏》有「化无量类等」五字,余本无。

[96]灵泰《抄》云?

若佛欲化众生等时,即化作化人方便接引。如须达长者最初见佛,不解礼佛之轨则,在佛边坐。是时,如来化作一净居天,光明赫奕,威仪庠序,动止可观,即来礼佛,以百千偈而叹佛德。须达见已,遂起学彼天威仪而作礼佛也。

 如理《义演》同。

[97]「此《涅??经》」四字,《疏翼》原文无,依《大正藏》增。

 北本昙无忏译《大般涅??经》卷二十三:

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

[98]《佛地经》卷一云?

如诸众生勤励身业,由是众生趣求种种殉利、务农、勤王等事?藏文作「dpernasemscangyiluskyilasrtsolbalasbyuvbadessemscanrnamsźivlasdav/tshovbyedpadav/rgyalpo\'iźamrivbyedpalasogspasyovssutsholbarbyeddo/」?,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勤身化业。由是,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技微慢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藏文作「debźindudebźingwegsparnamskyibyabasgrubpa\'iyewesrtsolbalasbyuvbalussprulba\'ilasdes/debźingwegsparnamssemscanlasdavbzo\'ignasthamscadkyisrgyagsdregsparnamslalasdavbzo\'ignasthamscadbebarbstanpate/zilgyismnannas/thabslamkhaspadeskyavsemscanbstanpala\'dulbarbyed/yovssusminparbyed/rnampargrolbarbyeddo/」?。

[99]「又说变化有依他心者」九字,《金藏》有,余本无。

[100]《解深密经》卷五末〈如来成所作品〉第八末云?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当言无心耶?藏文作「bcomldan\'das/debźingwegspassprulpasemsmchissammamchisźesbgyi/」??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无心?藏文作「\'jamdpal/semsyodpa\'avmayin/semsmedpayavmayinte/」?。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藏文作「semsravdbavmedpabiddav/semsgźangyidbavbidyinpa\'iphyirro/」?。

[101]《金藏》作「又」,余作「文」,作文,则属上句。

[102]「虽说变化无根心者」八字,《金藏》有,余本无。

[103]「九」字,《金藏》误作「八」。

[104]「心」字下,《金藏》衍「王」字。

[105]《金藏》作「果」,余作「报等」二字。「果」,原作「异熟」二字。

  《瑜伽》卷九十八原文作:

又诸圣者,变化神通,于其四事不能变化?藏文作「\'phagspa\'isprulpa\'irdzu\'phrulgyiskyavrnampabźinisprulminuste/」?:一者、根,二者、心,三者、心所有法,四者、业及业异熟。

[106]「不说」二字,余作「说不」。

[107]「等」,取余味,触。

[108]灵泰《抄》云?

若佛化色身及化声说法,即于欲色界皆有实用;余化香、味、触、即无实用。其事云何?若佛菩萨于色界中,虽化香、味、触三尘,其色界中有情既不有段食,故于化香等法无实用。若化香味等,于欲界中亦有实用。谓佛化香等段食,余欲界有情,亦得受用。

[109]即《瑜伽》卷五十四〈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云?

心自在转微细性?三种微细性之一?者,谓色、无色二界诸?藏文只作「色界」,无「二」及「诸」等?色?藏文作「delasemskyidbavbsgyurbachaphrababidkyisnigzugsnaspyodpa\'igzugsphrababstante/」?。如经说?「有等心诸天,曾于人中如是如是资熏,磨莹其心,随其修力住一毛端空量地处,展转更互不相妨碍?藏文作「jiskaddulhasemsmbampar(德格版误作「pami」)\'gyurbadedaggisnijiltardedagsmyuvbu\'irtsemasphugpa\'ikhyontsamgyisphyogsgcigtu\'khodkyavgciglagcigthogspayavmedla/gciglagciggnodpayavmedpadav/deltardeltarsemsdedagyovssusbyavbarbyaswivyovssubyidorbyassoźesgsuvspaltabuste/」?」。

[110]如《瑜伽》卷五十三云?

当知此中就业增上所生诸色,说无色界无有诸色,非就胜定自在色说?藏文作「delagzugsmedparnamsnanilaskyidbavgisgrubpabidlabrtennasgzugsmedpaźesbyabarzadde/sbomspar\'jugpa\'idbavlabrtennasnimayinte/」?。何以故?由彼胜定于一切色皆自在,诸定加行令现前故?藏文作「\'diltardelasbomspar\'jugpasmvonpar\'dubyabamvondugyurpalasthamscadnagzugskyirnampaladbavbadmigspa\'iphyirte/」?。当知此色名极微细定所生色?藏文作「deyavsbomspar\'jugpa\'igzugschaphrabaźesbya\'o/」?。

[111]见《述记》卷十六解论文「若定等力所变器身,界地自他则不决

 定」处。

[112]《金藏》作「等法」,余作「法等」。

[113]为无分别智所依体故,与智为自体分故,「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

 事故」。

 智周《演秘》云:

「离杂染」者,显不能起贪、恚等也。故《疏》依此不起贪等,云:应木石以之为难。不难木石中之实性,实性,亦是真如体故。其木石,乃显非心,冥顽不灵;而真如不可以心、物──亦即能取、所取之虚妄分别──辨之。

[114]即不得以之比况真实。

[115]「杂」字,《金藏》有,余无。

[116]「简」字,《金藏》无。

[117]《义演》牒文、《金藏》作「显」,余作「类」。

[118]《枢要》卷下末云?

说「常、乐、我、净」等,以除二乘四颠倒心故。二乘正证此法性者,非作常、无常解。由加行心作此无常等解,故入;后出观时,复观前观,不审所缘,便见加行。谓是真智所缘亦是无常等,谓真实诸法皆无常等。

诸加行心,及有漏后得,虽非是执,性皆是善;然由六、七法执未亡,故引有漏善心而作此解。于法执所引之果有漏观心上,说能引法执障为颠倒。若无法执时,此观不生故。由前凡位起四颠倒,或十二倒──想、心、见等,执身等为净。

佛为治彼说无常等行,为非常等,令其趣证。论其真理,非常、无常。然二乘者由随佛方便言,及法执引,故作无常等解。今为治彼,令证极果,说此真如为「常我」等,令起此行方便趣入,证其法也。正证彼时,非常无常。诸佛或说我,或时说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余皆类然。

此依护法唯六、七有染心、有执为论。八地以前起下乘般涅??障,细生灭等障,皆准此释。故八地以去皆不论现行观心为障。?参看《佛地经论》卷一中一师义。?

其安慧?因中无漏,一切有漏,皆有法执。故说二乘无漏心等为四颠倒。八地以前,说功用加行为障。不尔,加行道应非二愚摄。由此一切有漏善心等及因无漏皆有法执。?参看《佛地经论》卷一中另一师义。?

今论真理,非常、非无常等。为断执无常等,故说为「常、乐」等也。「众善所依」,显性无贪?痴等种种烦恼,目之为「善」。能顺诸善,与善为依,故具功德。

[119]《佛地经论》卷七如云?

又法身者,究竟转依,真如为相,一切佛法平等所依,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显。一切如来平等自性微妙难测,灭诸分别,绝诸戏论。故契经言?「诸佛法身不应寻思,非寻思境,超过一切寻思戏论。」?此经文亦为戒贤所引,亦已如前具用讫。?

受用身者,一切功德圆满为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一切如来各别自体微妙难测,居纯净土,任运湛然,尽未来际自受法乐;现种种形,说种种法,令大菩萨亦受法乐。

变化身者,一切神变圆满为相,一切化用共所集成,示现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引。一切如来各别化用微妙难测,居净秽土,现种种形说种种法,成熟下位菩萨、二乘,及异生众,令入大地,出离三界,脱诸恶趣。如是,略释三身相用。

[120]《佛地经论》卷七末云?

又自性身寂灭安乐,正属自利功德所摄。为增上缘益众生故,兼属利他。又与二身俱利功德为所依故,二利所摄。受用身者,具有二分?一、自受法乐分:谓三无数劫修自利行满足,所证色等实身,令自受用微妙法乐。二、他受法乐分:谓三无数劫修利他行满足,所证色等化身,为入大地诸菩萨众现种种形,说种种法,令诸菩萨受大法乐。由此二分或说此身唯自利摄,或说此身唯利他摄,或说俱摄,皆不相违。变化身者,唯为利他,现诸化相,故利他摄。

 《枢要》卷下末云?

「法身正自利」言,显不同。「利他」展转说故。其自受用身修因,本为利他故修,又为利他所依止。

何故对他受用等?利他义微,所以不说,理亦不遮。

他受用、变化,何故不说自利?诸佛利他,即自利故,理亦应然。意为利他变现生故。从意乐说,为利他故。前?卷九初?资粮位?中?云?一切功德皆属二利,随意乐力?原文为「所修胜行,随自意乐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今此随增上,故三身别。

[121]见《枢要》卷上解「大般涅??三事圆满」中云:

能观智慧、所观法身,离诸系缚、假择灭等,名为解脱,名体三事:一真如上,有智慧本性,故名摩诃般若;出缠之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性离生死缚,名曰解脱。一如体之上,义有三故,名义三三事。

[122]「相、性」,《金藏》作「性相」。

[123]「有」字,《金藏》无。

[124]「止」字,《金藏》有,余无。

[125]「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者」九字,《金藏》有,余本无。

[126]「随自土」三,字,《金藏》无。

[127]「土名」,余本作「名土」,《金藏》作「土名」。

[128]见《枢要》卷下末,如云?

「自受用身」「如净土量」遍法界者,应作二解?一、实尔,二、依用说。智是佛故,以所证「无边」故。如世间言「所见处高」,言「眼孔大」;「所学广」故,说「智慧大」。

[129]灵泰《抄》牒文、《金藏》作「世界」二字,余本作「叶」。

[130]如彼十地各有「分量大小」。第八不动地中则总说云?

复次,善男子!汝观我等无量净身、无量智慧、无量佛国土、无量光轮、无量起智、无量净音,汝今应起如是等?六?事。

[131]「故」字,《金藏》有,余无。

[132]见《佛地经论》卷七,如云?

如是三身,云何形量?法身、清净真如为体,真如即是诸法实性。法无边际,法身亦尔,遍一切法无处不有。犹如虚空,不可说其形量大小。就相而言,遍一切处。受用身者,有色、非色。非色诸法无形质故,亦不可说形量大小。若就依身及所知境,亦得说言遍一切处。

色有二种?一者、实色?即异熟所生?,二者、化色。言「实色」者,三无数劫修感色身、相好等业,转五根等有漏色身,得佛无漏五根等色,无量相好庄严其身,周遍法界,称实净土。

于生死中,业有分限,阿赖耶识所变身形大小不定?且如此界赡部洲人,善业最劣,所得色身极长四肘。东胜身洲善业次胜,身长八肘。如是善业渐渐增胜,所得色身形量渐大,乃至色究竟天感色业中最殊胜故,所得色身一万六千逾缮那量。十地菩萨无漏善根所资熏故,身形转大,如经广说。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灭一切障,善根势力量无边故,所得色身充满法界遍实净土。大圆镜智相应净识所变身土,无限量故。诸佛识变,同处、同时,其相相似,不相障碍,尽未来际,无间无断。依此能令诸佛受用广大喜乐,是故名受用身土。

如是身土,唯佛乃知,非诸菩萨五根所证。一一色根能证一切所受境界,无障碍故。是故诸佛无见顶相、无边法音,一切色根作用无限,以遍满故。

言化色者,由悲愿力为化地前诸有情故,现变化身,通色、非色。非色即是变化意业力、无畏等诸功德相,无形质故,无有形量;色者,变化身语业等,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身形其量不定,如经广说。

[133]据《佛地经论》。卷七?自性身或法身「一切如来皆共有故无有差

 别。就能证因有差别故,假说差别。」自受用身等可有「同处相似」

 而说无别。

此外,即《庄严经论》、《摄论》等均说「利乐意乐无差别故;共作事业无差别故。」然此二无差别,实为相类似而已,非相共同。不如所依之所谓「共有也」。

[134]即《佛地经论》卷七末文,已如上具引。

[135]《金藏》作「大」,余作「甚」。

[136]如《佛地经论》卷七云?

一切如来所化有情,为共、不共?有义:皆共,以一一佛皆能化度一切有情;福德智慧一切平等;三无数劫勤修行愿,同为济拔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说一佛所化有情,即一切佛。

有义:不共。以佛所化诸有情类本相属故,是故如来底沙佛?梵文为「tisya」?时,曾与慈氏?梵文为「maitreya」?同为弟子,佛观释迦?梵文为「wakya-muni」?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善根后熟。又观慈氏因行先满,释迦后满。遂于一处入火光定,令释迦见,七日七夜不下一足,一颂赞叹,令超慈氏在前成佛。

又佛将欲入涅??时,作如是言?我所应度,皆已度讫。又契经说?佛涅??时观一所化现在非想非非想处,当生此间应受佛化;留一化身潜住此界,先所受身现入涅??。彼从非想非非想没,来生此间,佛所留化为说妙法,成阿罗汉。尔时化身方没不现。

又诸经中处处宣说:能化、所化相属决定。是故诸佛所化不共。

如实义者,有共、不共。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互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菩萨因时成熟有情亦不决定?或共、不共。故成佛已,或共化度,或别化度。

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何须多佛?一佛能化一切生故。唯应一佛常住世间教化众生,余佛皆应入永寂灭!佛亦不应化余众生令趣大乘。以无用故。但应化彼令得二乘入永寂灭,以易得故。谁有智者舍易就难,然灯助日?是故所化非一向共。

若所化生一向不共,菩萨不应发弘誓愿历事诸佛修学大乘;苏达那?梵文为「su-dana」?等,亦不应事多善知识;诸佛不应以已所化付嘱后佛。如是等事皆悉相违,是故不应一向不共。

虽一一佛有化一切有情功能,然诸有情于无缘佛不肯受化,亦不见闻。虽一一佛尽未来际常住世间,教化无量诸有情类,而随所宜现种种化?或现等觉,或现涅??;或名释迦?梵文为「wakya」?,或慈氏?梵文为「maitreya」?等,随一化相所度有情言皆度讫,生非想?非非想?者宜见释迦化相得度,故留化待,亦不相违。

若诸如来同一所化,何佛现前而化彼耶?诸佛皆有悲愿力故,不可一化,余皆止息。但有缘佛同处同时后得智上各现一化,其状相似不相障碍,更相和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识如是变?谓见一佛为现神通,为说正法。如是等事,不可思议,非唯识理不可解了!

[137]灵泰《抄》牒文、《金藏》作「后熟」,余作「熟后」。

[138]《观弥勒上生经疏》卷一中云?

又由释迦弥勒同事弗沙?即底沙?,世尊入火光定,威光晃耀,释迦赞叹,复超九劫,故先弥勒以得菩提。故经数说?弥勒自言我宁千阿僧?劫睹史天说法度人,不能昔时舍身少分故,在后成佛。

[139]《金藏》作「也」,余作「门」。「初、明身土能所变」中有二?一、

 无漏,二、有漏。初中又二?一、同识种生,二、简不同识种生。

 此即初中初文。

[140]「佛」字,原文无。

[141]「此诸佛身土若净若秽等者」十一字,《金藏》有,余本无。

[142]《金藏》作「净、秽」二字,合灵泰《抄》牒文,余本作「染、

 净土」三字。

[143]《金藏》作「所变现」三字,余作「变」一字。

[144]「既」字,《金藏》无。

[145]「若」字,《金藏》有,余无。

[146]《金藏》作「观」,余作「散」。

[147]「他受用土」四字,《金藏》无。

[148]「云」字,《金藏》误作「之」。

[149]「秽」字,《金藏》无。

[150]「心」字,《金藏》有,余无。

[151]「后」字,《金藏》误作「复」。

[152]灵泰《抄》云?

相似合梵王,即是八地以上菩萨。

[153]即蕴、处、界三法。

[154]「纯善无漏因缘所生者」九字,《金藏》有,余本无。

[155]《金藏》作「彼」,余作「自」。

[156]《金藏》作「说转与不转」五字,余作「缚与不缚」四字。

[157]「故说」二字,《金藏》有,余无。

[158]「其性相」等十二字,《金藏》无。

 《枢要》卷下末云?

四智缘境?即第七?门中,自受用土唯净无漏。余不见故,唯佛所知。他受用土,本质唯无漏净,见者唯净。一切不善诸异熟果,皆已无故。然通有、无漏。第八、五识所观有漏,故见者通。其秽土,利乐有情亦为?变?现秽,见亦通秽,通诸识境。化土本唯无漏,然有净、秽;见者亦尔。通有、无漏,然有净、秽。十地菩萨亦得见故。上知下故。然由本为十地菩萨现净土故,论说他土,有其「净」言。化土本为地前?菩萨?等现,不别言「净」,总说见身土。各为增胜、本为,而说,亦不相违。下不知上故,地前、二乘,必不见无漏净土。

此中诸土,皆四智境。由随增胜、本质?《金藏》作「质」,《续藏》作「击」?发因,说智别现。不尔,便有非遍知过。

[159]「蕴等识相不必皆同」八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本无。

[160]《金藏》作「为」,余作「是」。

[161]谓六转识。

[162]「所变相分」四字,《金藏》无。

[163]「非」字,东海、谷隆、延康等本,作「亦」,应从。

[164]「生故」二字,《金藏》有,余本无。

[165]「相望」二字,东海、谷隆、延康等本有,余无。

[166]《枢要》卷下最末云?

若佛五蕴许是蕴等收,何故不许佛是有情摄?有情依异熟,佛非有情摄。持性,名法,佛可法所收。纯、杂义解,由增、劣不同,但依亲相分说。若依影质,复说不同?影中自地变「纯」,通力引「杂」。非通力中,八缘现「纯」,五识、善恶心「杂」,无记心「纯」。第六、五俱等通诸相,应思准。假实中,约识分别。有无对、有为无为对、有漏无漏对、自界他界缘对,思准纯杂。

 《了义灯》卷二十最末云?

且第八识漏无漏分别?无漏能、所缘,俱无漏纯种生故;二、三性分别?即善、不善、无记分别?:能、所缘俱善,纯种生故,约亲相说。三界系、不系对?能所缘同不系,亦约亲相。如是诸识,据因果诸门,辨释亲疏能所缘,准理可悉。

[167]「有漏识……等者」十八字,《金藏》有,余本无。

[168]「问」字,《金藏》误作「同」。

[169]「有」字,《金藏》误作「而」。

[170]「善」字,诸本作「蕴」。《疏翼》作「善」,未详出处,但顺于

 《述记》内文。

[171]「有漏名等」二十三字,《金藏》缺。

 智周《演秘》云?

相名「非顺理故」等者,此显识相不必皆同之所以也。性相顺故,见、相同性。非相顺者,即色、心等种种别故。

[172]「与见分」等七字,《金藏》无。

[173]「缘」字,灵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174]即色、声二境。「二」字,《金藏》、《大正藏》作「二」,余多作「三」。

[175]「以」字,《金藏》无。

[176]「分」字,《金藏》无。

[177]余本有「等」字,《金藏》无。

[178]即不必性皆同。

[179]《佛地经论》卷七如云?

如是法身虽离一切分别戏论,而无生灭,故说名常。二身虽有念念生灭,而依常身无间断故,恒相续故,说名为常。经说如来色受等法一切常住,依此道理,非无生灭。无漏种子修增长,所生起故。生者皆灭,一向说故。色、心皆见是无常故。常住色、心曾不见故。

[180]「等」字,疑为「色」。

[181]「门」字,《金藏》有,余无。

 《佛地经论》卷七末文又云?

变化身者,亦悲愿力,为化地前诸有情故,现变化身,通色、非色。非色,即变化意业力、无畏等诸功德相,无形质故,无有形量?卷六中成所作智「显示决择意化,化意业相」有二?一、「能决择所化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二、「此智相分中现变化意业似能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会彼了知,得胜义利」?。色者,变化身、语业等。

[182]《佛地经论》卷七末文复云?

如是三身有四分故,得为四句?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利分实受用身。二、变化非受用:谓变化身为化地前杂类生故,或粗,或妙,或令欢喜,或令怖畏,改转不定,但名变化,不名受用,不必令受现法乐故。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为地上菩萨所现种种化身,令诸菩萨受法乐故,随时改转,不决定故。四、非受用非变化:谓自性身。

[183]《佛地经论》卷七末文复云?

或处说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实受用,俱名法身。诸功德法所依止故,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变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随众所宜,数现生故。

[184]如《佛地经论》卷七末云?

又余经说有十种佛?一、现等觉佛,二、弘誓愿佛,三、业异熟佛,四、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前五,世俗;后五,胜义。随其所应,三身所摄。如是等类,随相应知。

[185]「净秽」二字,《金藏》有,余无。

[186]「中」字,《金藏》有,余无。

[187]「义」字,《金藏》无。

[188]「论然相分等者」六字,《金藏》有,余本无。

[189]「心」字,《金藏》有,余无。

[190]「所变」二字,《金藏》无,《义演》牒文等均有。

[191]「虽」字,《金藏》无,泰《抄》、《义演》等多有。

[192]《金藏》作「少」,金陵等作「小」。

[193]「不即亲得」四字,《金藏》有,余无。

[194]灵泰《抄》、《义演》牒释、《金藏》作「现土」二字,余本作「疏

 知」二字。

[195]灵泰《抄》云?

此师既说相分虚疏,其他?受用?土中珍宝、国土相分,即是虚也。

[196]《金藏》、《大正藏》作「又」,余多作「人」。

[197]即自体分。

[198]安慧则不许自体分上之二分为依他起。

[199]即见分、相分。

[200]「实虚」,《义演》牒文作「虚实」,《金藏》误作「处虚空」三字。

[201]如安慧所许者。

[202]「有」字下,余本有「性」字。

[203]即如证自证分。

[204]《金藏》作「许」,余作「缘」。

[205]《金藏》作「见、相分」三字,余作「相、见」二字。

[206]「有」字,《金藏》有,余无。

[207]「三」字,《述记》原作「四」,今改。

[208]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集量论》中,辨心、心法,皆有三分?一、所取分,二、能取分,三、自证分。如是三分不一、不异。第一、所量,第二、能量,第三、量果。

 「别抄」卷六最末云?

问?若依分辨,唯识初师立义:相、见分不实,以虚从实,名「唯识」者,无分别智缘真如时无有相分,?真?如境非虚,如何以境从心名唯识耶?

解云?此师意云?今此论,且除真如,非所变故。或于境中少分实有,约多分说,故言「识」也。或此师意?相分与识同种,故分虚实也。后?第二?师别种,故云实有。

[209]即识自体分。

[210]即相、见二分。

[211]即识自体分。

[212]《金藏》作「色」,余作「意」。

[213]即识之见分。

[214]《金藏》作「虚」,余作「是」。

[215]灵泰《抄》牒文作「似彼」,《金藏》作「似法」,余作「假法」。

[216]谓识自体分。

[217]灵泰《抄》云?

问?何故前师相、见,与识,自种生,即识相、见是虚,自证是实?后相、见,与识别种生,即说三分俱实?答?前?唯?是独影,后通性境,及带质,故别。

[218]「智」字,《金藏》有,余无。

[219]「智」字,《金藏》有,余无。

[220]「如」字下,余本有「心」字。

[221]「似」字,《金藏》有,余无。

[222]「真」字下,余本有「如」字,泰《抄》牒文亦无。

[223]《金藏》作「成假似」三字,余作「假」一字。

[224]《金藏》作「亦缘」二字,余作「是」一字。

[225]「论」字,《金藏》有,余无。

[226]「论」字,《金藏》有,余无。

[227]即心内依他之境也。

[228]即能缘心之外者。

[229]「取」字,有作「滥」者,见《续藏》注。

[230]《金藏》作「以」,余作「故」。

[231]《义演》牒文及余本均作「心外法」三字,《金藏》作「境」一字。

[232]「虑」字,有作「遮」者,见《续藏》注。

[233]「论云……等者」十二字,《金藏》有,余本无。

[234]灵泰《抄》、《义演》牒释、《金藏》均作「非」,余或作「唯」。

[235]《金藏》有「或相分……等者」十八字,余本无。

[236]即安慧。

[237]「别」字,《金藏》有,余无。

[238]「一」字,《金藏》无。

[239]泰《抄》牒文、《金藏》作「无有相见」四字,《义演》及余本作

 「无别相见分」五字。

[240]《金藏》作「则」,余作「即」。

[241]「不依佛」三字,《金藏》有,余无。

[242]「有」字,《金藏》有,余无。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