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代、现代]法师著作开示 > 依昱法师 > 正文

观心·开心 第6章 “心”哲理与“识”的分析

[依昱法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第6章 “心”哲理与“识”的分析

·三界唯心
·心的特质与异名

·心识清净、一切无碍
·第九识与第十识
·心识的作用
·心识的作用
·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之识
  一、三界唯心
  接前一章“百法次第”之后,今将五位百法的第一位“心法”的内容组织作说明。
  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生万法,宇宙万象由心而生,所以“心法”列为首位。
  有位公司主管到工地,看到第一个工人就问:“你在做什么?”工人很不耐烦的答:“你没有看到我在做苦工,挑石子吗?”又走到第二位工人面前仍问:“你在做什么?”第二位工人答:“我为了养家活口,只好来此做工。”虽没有第一位那种心不甘情不愿的神情,但却是一副无奈何的神态。走到第三位工人面前再问:“你在做什么?”这位工人拭了一下汗水,放下挑石头,微笑地说:“我正在参与一件大工程,这栋建筑物盖好之后,一想到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心血在内时,觉得很高兴……。”一副与有荣焉,意兴风发的神情。同样的工作环境,同样的时空,同样的薪津,却因心念的不同而产生三种不同的心境。
  百法明门论主世亲菩萨,为使众生明白“三界唯心所造”,将整个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归纳为一百个法,欲使众生清净智慧去观照、思惟、体证我法二空之理,而得大自在、大解脱之乐。前几章已“略述”五位百法,今将进入“详解”部分。将百法名数,按其次第(心法、心所地、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之顺序列出、详加说明。
  二、心的特质与异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
  名相释义如下:
  (一)何谓“心法”
  心法又名“心王”,是有情众生最主要的心理活动,具有成就万法的能力,是百法中最重要之法,含有八种心理作用(亦即八识)。心法有六义,见前文“何谓一切法?”
  (二)何谓“略有八种”
   ?益智旭大师的《百法直解》云:
  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
  ①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
  ②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
  ③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
  ④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
  ⑤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⑥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
  ⑦意根从无始以来,内缘第八识之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
  ⑧阿赖耶识则喻如水,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喜恶,漏封锁漏种是谁摄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若是实我实法则应常无变易。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一,岂是实我实法哉。
  由上述引文可得知,“心法”无量无边,心性无大小,不可以言语取,也非境物所可形之,因为心的本体是“言语道断,动念即乖”,所以当我们形容最高之真理为“一真法界”或“一乘教法”时,以“一”来形之尚属方便法,所以直解云:“尚不可名为一,云何有八?”但要从无量无边的心的作用理出个头绪,所以将众生心的作用中最为显著的举出八种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八识”。
  关于“八识”的详细解说请参照拙著《谈心说识》。
  (三)何谓“心与识”
  智旭(一五九九至一六五五)在《止观法门述要》中云:“大乘者,心性之异名也”,“心之体即是大乘”;《大乘起信论》也是以众生心为大乘的本体。可见“心”确是大乘的思想,可是追究大乘唯心思想的根源,则无疑是萌芽于小乘教中,如果排除小乘教,便无法认知大乘唯心的根源。
  佛教所说的“心识”和普通所说的心或心理学不一样,所以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七十二卷中云:“问:诸契经中,说心意识,如是三种,差别云何?”长行解释云:“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为识。”
           (《大正藏》第二十七卷·三七一页)
  一般人总把“心意识”混为一谈,其实心、意、识各自有其职司功能,所以《毗婆沙论》云:“心意识三、亦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
  这是在说明“心”有集起之义,集诸法之种子,起诸法之现行,亦即第八阿赖耶识。
  “意”是指末那,第七识,恒审思量,此识是我执的根本识。“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而言,有“了别”之意,亦即主观的心对客观的境有明了分别之功能。
  关于心、意、识彼此间的关系,有首偈语可说明:
  兄弟八人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
  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出主意
  这是在说明心的八个作用(亦即八识)的譬喻。“五个门前做买卖”指的是打前锋的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又称五表识,是我们的五种感官作用。
  人之所以会有烦恼,也就是因为心识有此八种作用,五种感觉器官,要吃好的、听好的、睡好的,内心又不欲别人比自己强,自私、执著、无明,皆由此心起。但去除烦恼、证悟菩提妙果也是这个“心”。所以《六祖坛经》云: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世人因为对心识的力量、对心识的历程不解,所以总是向外寻求,祈求神明或上帝保护,或设法拥有大量财、权利,以便巩固自己,他们逃避面对自己的心灵情境,所以事事求诸于外力。若能体会《增一阿含经》所言:“一切法者只是一法,心是一法,生一切法。”把自己从物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在恬淡不贪婪,不虚伪、诚实、真挚;在尽力发拙自己的潜能、性向及?赋下,实现自己,始能创造精进、朝气蓬勃的生活。
  从吾人对于自我心识的了解与否,将会形成两种价值导向。或在文化上形成人文和感性两种文化差异;或在生活上造成觉者和迷者的异趣;或是在品格上形成君子和小人的殊途,或在心境上演变成菩提和烦恼的不同。
  因此不解佛法而自寻烦恼者,其境况犹如坠水之人,不识水性,必急忙求援,全力猛扑,而沉溺愈甚;懂佛法而不受六尘所束缚者,如坠水者,熟识水性,不急不忙,悠然浮起,终免于难,从容而登彼岸,这也就是菩提心般若智慧的实践。
  所以迷与觉不离自心,经世济国之业人人能行,不分行业,不分大小。只要自净本心,不起染者,功在社会、利益人群而不执著,无拥有之念,则佛法与世法可相互融摄。如《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四)何谓“心的特质”
  前文提到佛教所说的“心识”和普通一般人所谓的“心”不同,现就“心”的几个特质略述如下:
  ①心是超越形相的一种作用。它开始进行作用时,即形成“时间”,而开始扩展时,则形成“空间”。有了时间、空间之后即形成现象世界。因“心”超越时空,故能大小相融、一多相即而无碍。这是心的超越性。“心”又有一种“内在性”而相即于一切事物,因“心体”虽无形无相,但能显现一切相,有形无形,相即相融,形成一心法界的世界观。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的平等觉性,其根本立场在此。
  ②心的作用是无常的。无形无相的心,时刻都在变化。不管是白天或睡觉的心都是在起作用,永不停止。因此大自然界(客观的世界)及吾人意识的世界,都在变化,所以说诸行无常。
  ③心的本质是无我。外在的世界与内在的心虽迁流变化,但所谓“一心”、“生命”,并非有一个常住的实体,换言之,心虽有活动性,但无固定的本体可提。因为心和世界,皆是五蕴的因缘和合相,皆是因缘法,因缘所结合的现象是假有、暂时,而且各有不同,例如:“一水四见”。故从固缘法,欲觉一常住不变的实体,究竟是不可得。所以“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却是空”,故言:诸法无我,后来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即由此而演变开展。
  ④心有一种自己统一的特性。无我或空观是由于否定所有是固定的观念,进入主客未分的无差别界(此境是因缘法的核心),而以成立最高积极的统一为目的,这个最高的积极统一,叫“一心”。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一朵花、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积极统一,这是万物一切有情无情的根本倾向。一切现象,都以“自己”为立场,来统一自己以外的一切现象。从小的“自己”到无限大的“大我”,都是这种自己统一或自己中心的倾向。
  因此,由各不相同的自己所看的世界,当然亦各不相同,同时,有此自己统一的倾向,世界也才能够变成有统一的具体现象,否则这个世界,就不会如此有系统地具体存在。《杂阿含经》云:“心拘引世间,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也就是表示其自己统一的世界观。
  ⑤心有自己开展的特性。心的当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故云“法界一相”。这个一心的境界,不可提取,但可体会,如欲体会此境须舍“固执”以无我无常的心情来吟味,即可获得。不过如由理论方面来看,这种积极的统一(一心)是要开显“空”的内容,所以说:“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是空”。从外表看“心”好像是寂静的样子,但在内涵上却是“活动性”或“跃动性”的,因此“一心”仍不能停止在“无差别”的状态,倒要从无差别的状态开展差别的世界出来。所谓:“一心生万法”,但此差别只是显心的本具功能,换言之“空”有无量性德,心的开展,当有其开展顺序。即先为“主观”而起,然后才“客观”,这个分裂(主客的对立),即是“了别”,到了别时,一心则变成“识”。心的跃动,似在无差别的“如如”上,即现有灵犀一点闪光,而此闪光好成为主观的发动,而被此光明所映出者,即是客观的世界。由此“一心”现出“主观”,由主观射出“客观”,于是现出万象,此万象与心的相依相资,即成互为“能统一”,互为“所统一”的圆融相即的世界,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世界体系是“一心”开展的情形。
  ⑥心本身是动静一如。本来动静是相对的,但在动中有自在性,而在静中有动性。这叫动静一如。例如吾人眼前的一本书或一张纸,你说它动,它是绝对的动,因为一本书、一张纸,都有它无穷无尽的作、效果、性能,在发挥它的特质;同时你说这本书一张纸是绝对的静,它也是绝对的静,因为它本身是静静地放在桌上,所以说这本书是动静一如的状态。因为动静是相待,有分别对立,必有综合统一,这是必然的道理。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无形无象的心,可说是一种永远的现在,而永远的现在是动静一如的状态。这就是无常与无我的根据。正如星云大师在“佛教对心识的看法”文中提到:“心的一刻与心的永恒,心的方寸与心的虚空,心的净化与心的解脱等”与此相同。西田哲学的“绝对相反的自己同一”亦是此意。
  ⑦心是“认识主观”的“主体”。我们的心理活动,由“理智”与“情意”两种要素而成立,但佛教将心理活动,分为“心citta、意manas、识vijnana三种。“识”是分别或统一客观的认识内容的作用,“意”是统一继前(理智的分别或统一作用)而起之情意作用,而由此理智与情意二意之心理活动,吾人乃能开展我们的一切生活,积集一切的经验,而形成主观的主观(生活活动)者,叫做“心”。但此主观的主体的“心”,因本身是无常、无我的主客观两观的主体,而此主体是极微极大的无主体的“心”,因本身是无常、无我的主客两观的主体,而此主体是极微大的无限的无形存在。所以“心”能成为所有对象的主体,如禅宗所谓:“现成公案”、“随处作主”即是此意。因其是无形无象且又是所有对象的主体,所以《华严经》云:“工画师亦不能画知心的状态。”
  (五)何谓“心的异名”
  要了解佛教所说的“心”,除了该研究“心的本质”以外,尚应知在各经论中心的异名。《大乘止观法门》(南岳慧思禅师所作)中提到:“众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如是等名无量无边,故言众名,(中略)其作实际、实相等,无量名字,不可具释。”(《大正藏》卷四六·六四二上、四页下)
  心有多种名称,表示“心”有千变万化之思虑、妄想。又名“自性清净心”,表示心的本性却是与一切妄想不相应,以独立超然之意而名自性清净。另外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也列举种种异名,如“妙有、真善、妙色、如如、中道、虚空、涅??”等(《大正藏》卷三三·七八二页中),又《大乘法苑义林章》第一卷中也从各经论中搜集心的许多异名,例如:
  1、唯心——华严经2、般若经——3、不生不灭——楞伽经4、非安立——瑜伽论5、法身——胜身?经6、一乘——法华经7、一实谛——胜?经8、圆成实——摄大乘论9、佛性——涅??经10、法界——中边论11、不思议——楞伽经12、不二法门——维摩经13、一依14、空性15、如来藏16、自性清净心——胜?经17、真如——对法论18、法性——唯识论19、不虚妄性——唯识论20、不变异性——对法论21、法定——般若经22、法位——法华经23、平等性24、离生性——理趣分疏25、法住——法华玄赞26、真际——中边论27、无我——中边论28、虚空界——对法论——29、胜义——中边论30、不思议界——大般若经。共计三十种。(《大正藏》第四十五卷·二六零页)
  另外,《大般若经》第二百九六卷中,又立“心”为“离生性、法性、虚空界、不变异性、实际、法定等十一种”。
  又《宗镜录》第二十九卷,对于心的名称和显、密二教的解说如下:
  教有二种说:一、显了说,二、秘密说。显了说者,如《楞伽》、《密严经》等,起信、唯识等论。秘密说者,各据经宗立其异号,如《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金刚经以“无住”为宗,华严经者以“法界”为宗,涅??经以“佛性”为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别义。何者?
  以真心妙体,不在有无,智不能知,言不可及,非情识思量之境界,故号“不思议”。体虚相即,绝待灵通,现法界而无生,超三世而绝迹,故号“无住”。竖彻三际,横互十方、无有界量,边表不可得,故称“法界”。为万物之根由,作群生之元始,在凡不减,处圣非增,灵觉昭然,常如其体,故曰“佛性”,乃至或名“灵台”、“妙性”、“宝藏”、“神珠”悉是一心,随缘别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四二七页)
  且约一心,古释有四: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
  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根身种子器世界,是阿赖耶识之境,各级一分故云自分。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真实心,此是真心也。(《大正藏》第四十八卷·四三四页)
  可参照《楞伽经》第一卷、《俱舍论光记》第四卷、《翻译名义集》第六卷、《宗镜录》第四卷等。
  三、心识清净、一切无碍
  《楞严经》云:
  “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
  又云:“根尘脱粘,识无所寄;根尘无体,识性原空。”
  惠能大师云:“悟得八识清净,当体便是大圆镜智。”
  《大般若经》云:“唯心所现,性相俱空。”
  《六十颂如理论》云:
  法无生无我,智悟入实性,常无常等相,皆由心起见。
  若成立一性,所欲如水月,非实非无实,比由心起见。
  提到“心识”,一般的心理学家只说到第六识,亦即潜在意识,第七识以上是佛教所特有,第八识或第九识等各有其领域作用。
  四、第九识与第十识
  总说为“一心”分开来为第八识。摄论师将第八识判为染识,而另立第九识为真识或清净识。玄奘大师一派则认为以第八阿赖耶识染净两面中的“净分”列为真识(无垢识),“染分”列为现识(染污识)。
  《楞伽经》中云:
  “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大正藏》第十六卷·四八三页上)
  依《宗镜录》第五卷和第五十七卷的解释,此中所谓的“真识”指的是本觉、真如、如来藏,“现识”是第八阿赖耶识,“分别事识”是其他七识。“转相”是说诸识有生灭相,“业”是动义,是说诸识有相对于静具动的现象;“真相”,是说动而同时静的真相依然不变,八识都有这三种相。
  关于第八、九识,《楞伽经》有以下说法:
  “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种种识,如海众波浪”
  “依诸邪念法,是故有识生,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大正藏》第十六卷·六二五页上、五六五页中)
  又《密严经》中说:
  “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大正藏十六册·七三四页上)
  《金刚三昧经》、《决定藏论》等,把如来藏——真识,分离于阿赖耶识之外,而名“?摩罗识”是为第九识。阿赖耶识是对凡人的妄想心而说,?摩罗识是就升入佛位的人而说,两者的区别,可参考“证真”的《玄义私记》第五卷。
  《释摩诃衍论》纲罗了各种异说,在第二卷中,将“心识”大别为十识(大正藏卷二二·六一一页)。从十种识的本意来看,一切显教所说的只有九识,以?摩罗识为究竟;而密教却立“一切一心识”为究竟,和空海所说的十佳心相配,等于第十住的“秘密庄严心”。所以密教也重心识论的发展。
  天台、华严是“唯心”发展而成立的圆教,禅宗也是“心”思想的发展,面发挥其“以心印心”的宗乘。净土宗也是唯心论所转变的“他力救济”思想。
  唐朝宪宗时,有一少年名斐度,生活贫困,抑郁不得志。有一相师看他脸上有条纵理纹入口,就预卜他会遭到饿死的厄运。有一天,他至香山寺礼佛,在井边的凉亭内,无意中发现有一包裹,内有三条宝带。斐度心想:“这一定是人家遗失的东西,不可占为己有,自己虽贫困,不义之财不可取。”于是就坐在凉亭中等候失主。
  过了好久,见一妇人哭哭啼啼,走过来东张西望,像在找什么?一脸焦急之状。见到斐度在凉亭,就问:可有捡到三条宝带?并哽咽地说到,其父被人冤枉,关在牢里,那三条宝带是准备拿到官府为父亲赎罪,保他出来之物。如今不小心遗失了,老父之命不保,全家人也跟著受难,说完啼哭不止。斐度判断是失主无误,乃将宝带取出。妇人失而复知,破涕为笑,拜谢而去。有一天斐度又碰见相士,相士大惊说:“你脸上的骨法全变了,先前的饿莩之相已失,莫非做了什么好事,积了阴德?”
  斐度想不想来,搜索枯肠,才记起了香山寺捡宝带之事,一五一十告诉相士,相士一听,高兴的说:“这就对了,你将宝带奉还失主,无形中救了他们一家性命,这是一件大阴德,难怪相貌全改了,将来一定大富大贵!”果然,斐度后来官至宰相,荣华富贵,又高帮善终。
  故劝善诗云:面相不如心相好,为人须是积阴功,假饶方寸难移相,饿莩焉能享万钟。(本文取材自《古今奇观》卷四斐晋公义还原配)
  印光大师云:“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险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五、心识的作用
  众生的心理现象、作用,千万别,各有不同,难以全部道尽,今就其作用明显而有轨迹可寻者,略述为八种,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八识心王,在人之一身,如古天子及诸侯能统治一国也。第八阿赖耶识藏一切法之种子,凡一切法之起现行,皆从彼藏中出,如天子之居中御极能发号施也。
  第七末那识,执第八识之见分为我,不涉外缘,如是皇后之正位乎内,隐助天子以行令也。
  意识传令于外,复引缘入内,司内外之机关,如宰相承君行令,达之百官者也。
  前五识各缘一根而起现行,如五方诸侯各依对疆而行其政令也。(注一)
  总而言之,“心法与八识”,在说明心具有万有本体,所有外在的认识皆源于内在自我的想像而产生观念的建立。所以拥有“佛心”的人,在待人处事上,表现人我一体、怨亲平等的态度,不攀缘、不自生的幻觉;能以正确思想产生般若智慧。所以《六祖坛经》云:“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心存私欲,必然招惹不安和烦恼。若能排除狭隘的利己观念,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便能有助于自心的成长。一个能以金钱、时间、思想或智慧来帮助别人的人,自然会生活在丰足与如意的吉祥世界里。诚如星云大师所言:
  人在世间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放得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盘占住我们的心房,那能快乐自主?如果对心爱的东西能够割舍,对违逆能够接受,进而做到无爱无憎,正如《心经》所云:“心无?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的境地。(《星云大师讲演集》)
  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法喜,从无求中体验真如,从无我中实践慈悲,以给予代替占有;以服务代替享受。能如此,就能过著如无门和尚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一切自如如,自度度人的完美、积极、乐观的生活。
  六、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之识
  一般研究八识,其次第若依《八识规矩颂》而言,前五识——第六识——和七识——第八识。如依《唯识三十颂》则是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的次第。但太虚大师则别出心裁先讲第六识再讲前五识——第八识——第七识的顺序。
  太虚在师说:何以依此顺序?因为人类平常能觉察到的心识,多半是第六识,如各种思想,各种感情等心理作用,这都是第六识之功用,这不只是佛法能说明,世间学术也都能说到,但说不完全。
  但光讲是第六识并不行,因为只有第六识并不能分别一切境界,如一瞎子,眼根已坏,不能发出眼识,则虽有第六识,亦不能分别青黄亦白;又如一聋子,耳根已坏,不能发出耳识,则虽有第六识,亦不能分别声音之可意不可意。所以其次要说明前五识,必须前五识与第六识,则时生起现行,才能了别五尘境,如眼识与第六识同时现行,才能了别色尘;耳识与第六识同时现象,才能了别声尘,乃至身识与第六识同时现行,才能了别触尘。
  但前五识与第六识所同时了别之五法境,并非凭空而有。唯识学讲“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万法皆在心识之内!然此等境,究交依何识而有?故今进一层,要推到第八识。即前六识所缘之器世间相,既不是前六识单独变起,也不是心外之法,因此唯识家即说是第八识所变,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
  从第八识之变现上言,本是交互相?蹋??嘞嗨频摹H缦衷谖颐谴蠹彝??涤腥说牡诎耸叮?谑俏颐谴蠹彝??恢稚???乓恢稚?2还??渫?????派???姿?焓苤?常?幢厍∈且宜?焓艿摹;谎灾?旱诎耸都冉换ハ?蹋??嘞嗨疲??悦挥邢匀蛔运?⑽镂抑?舯稹5?谟星橹谏??木成希?捶侨绱耍?聪匀挥凶运?⑽镂抑?舯穑∮辛俗运??谑蔷鸵?宰晕椅?行模??笞晕业谋4妫?晕业姆⒄梗?晕业氖馐ぃ?晕乙?詈跛??希∪巳硕既绱耍?谑侨宋叶氛?灰眩⊥?橛诰。?ト宋?郑?鹑死?海?澜缍?床话玻∥?司鸵?傅降谄呤叮〉谄呤叮?置?次沂叮??俏抑粗??荆?写说谄呤叮?庞腥宋易运?舯穑?星橹谏?晕业姆⒄梗?烁竦谋硐郑?钥纱拥谄呤兜玫较晗傅乃得鳌#ㄗ⒍??BR>  表义五识五:一、俱依色根——五识俱依色法五根。
        二、俱缘色境——五识所缘五境,俱为色法。
        三、俱缘现在——五识皆不能缘过去未来之法,唯缘现在。
        四、俱为现理——五识皆无比量之作用,唯只现量了知所缘。
        五、俱有间断——五识皆待众缘而起,故起时少而有间断。
  注一:唐大圆《百法明门论简义》。
  注二:智果《百法明门论研究》。
  注三:表格录自忏云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