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代、现代]法师著作开示 > 依昱法师 > 正文

观心·开心 第13章 惭愧心、息诸恶行

[依昱法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第13章 惭愧心、息诸恶行

·强词夺理欠公道
·羞耻心与自觉
·无上庄严服
·成就佛道的法财
  一、强词夺理欠公道
  现代人最大的一个毛病是缺乏惭愧心,总认为做错事被原谅是理所当然;一旦被责怪就自怨自艾,以为对方心胸狭小,容不得你,看不起你,故意挑毛病使你难堪。
  其实是自己不知反省,反嗔怒别人不够宽容。在街上有这么一幕,两人对峙,满脸怒容,僵持不下。只听甲说:“你这个人,真蛮横,撞到人,连一句对不起也没有,还要我赔偿医药费,真是岂有此理!”
  乙摩拳擦掌地愤然道:“是你自己走路不长眼睛,把我撞到在地上,不认错还理直气壮地说我碍着你的路,当然要你赔偿损失……。”孰是,孰非,围观的路人七嘴八舌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之,一句“对不起”吝于出口,争执也就越闹越大了!星云大师说:“人要懂得——惭愧自己有所不知,惭愧自己有所不净;惭愧自己有所不能,惭愧自己有所不善。”
  接前文的“精进心”之后,今将讨论五位百法的第三,十一个善心所的第三“惭心所”与第四“愧心所”。今将《大藏经》中之原文登载于后。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中)
  二、羞耻心与自觉
  名相释义如下:
  (一)惭的定义与效益
  “惭”,梵语,hri,第三个善心所,就是一种羞耻心,一种反省,自觉的心态。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每天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有违背伦常之处,是否有不合道德的地方,若有则油然而生羞耻心,这就是“惭”。
  《成唯识论》卷六云:
  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自法力”,自是指自己,法是指佛法。意为依止自己的清净善性和佛法相应,推崇恭敬一切贤人,尊重一切善事,由此可止息一切恶行。
  ?益大师的《百法直解》云:
  惭者,依于自身及法,生地尊贵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贤善,羞耻过恶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此文在明,生起惭心的原因以及有了惭心之后的效益。羞耻心之所以生起在“依于自身及法,生于尊贵增上”之文。也就是说,既得生为人身。这是何等尊贵高尚之事,不但具有清净佛性,且能听闻无上甚深的微妙殊胜法门;不去行善也就够可耻的了,怎可再为非作歹呢?从对自身以及佛的教法生起“尊贵增上”之心,羞耻心也跟着生起了。
  经过这一番反省、自觉之后,会生起二种效益:
  (1)崇尚敬重贤善——对一切善人、贤人、有德之人,皆恭敬、尊重、待之如兄、师长。
  (2)羞耻过恶而不敢为——由于凡事检讨、反省、“有过则改,无过则勉。”就不会去犯错造恶,与人同流合污。
  以善法的“惭”(羞耻心)来对治烦恼法的“无惭”(没有羞耻心),能使各种罪业恶作不再生起。
  (二)愧的定义与效益
  “愧”,梵语apatrapya,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为“愧”。《大般涅??经》卷十九所载,“惭”为在自心中感觉羞耻,“愧”是自身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觉羞耻。这种羞耻心是来自于对世间舆论的顾虑,所以尝言“惭自”,“愧他”。《成唯识》卷六云:
  云何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百法直解》云:
  愧者,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愧,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此二段引文在明“愧心”的生起之因与效益。
  我们处在这个众缘和合的世间,我们的行为、言谈举止,需处处考虑到别人,要尊重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若有人不遵守这个大众所订的法律,公理,任性而行,就会引起群众的厌恶,招来舆论的攻击。所以说“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因此依世间舆论的讥诃,与他人的嫌恶而生起的羞耻心,称为“愧”。
  有了这种羞耻心,就会产生二种效益:(1)轻拒暴恶——轻视拒绝残暴的恶人,并盗、淫、妄等恼害众生的恶行。
  有了“惭心”与“愧心”,才能培养高尚圆熟的人格;人人都有愧心,这个社会就能和平安乐、人人幸福美满。
  三、无上庄严服
  《增一阿含经》云:
  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所谓惭与愧也!若无此二法,世间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不别,即与畜类同等也。
  《佛遗佛经》云: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大乘广五蕴论》云:
  云何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谓过失,智者所厌患故;羞耻者,谓不作众罪,防息恶行所依为业。
  云何愧?谓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他增上者,谓怖畏责罚及讥论等;所有罪失,羞耻于他;业如惭说。
  此中所谓的“羞耻于他”是指,一是为世俗公众的舆论、责罚之事而生羞耻之心,二是为国家刑法所责罚之事而生羞耻心。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家,他的发愤勤学是惭愧心生起的成功典范。
  少年时的苏洵,聪明又有才气,看书一目十行,下笔千言,纵谈高论。虽有才华却恃才傲物,不肯精益求精,把大好光阴都用于弹琴、射箭、下棋、交友、郊游等游乐活动。十几年中写了不少文章,一些围绕在他身旁的朋友尽是吹棒奉承,于是他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反而洋洋得意。
  二十七岁那年,苏洵第一次参加考试,他志得意满地以为能够一举夺魁,哪里想到竟然名落孙山!这个打击相当大,一下子把他从醉梦中震醒了。他连续好几天不再出外,一个人在书房中反省,自责往日的放荡,自负而感到满心的羞愧。于是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人。要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他想到先贤陶渊明的遗教——“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如此一来信心更加坚定,于是将以往所写的文章一把火给烧了。他的夫人吓坏了,以为他承受不了打击疯了。他笑呵呵地抚慰她说:“别担心,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这是烈火烧晦气,锐意求新风啊!”
  从此他闭门谢客,早起晚睡,专心致志,苦读深研。他虚心吸取前贤名家的经验,特别钦佩柳宗元。有一天他读到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R?R,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这一切时,不禁抚案惊呼:“这话是专为我而言的啊!”他根据柳宗元“取道为文”的读书心得,读《诗》以求其恒,读《礼》以求其宜,读《春秋》以求其断,读《易》以求其动;参《老》《庄》以肆其端,参《国语》以博其趣,参《离骚》以致其幽,参《太史公》以著其洁等的奇形研习经验,而对古史经藉广泛地研究,反覆揣摩,思考,务求领会其精神实质,文章的风格特点。七、八年不懈怠的努力,终于对诸子百家的文心文道,心明眼亮,境界大开,下笔为文就能“思接千载,神驰宇内,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
  他的文章,藉古讽今,切中时弊,鲜明劲拔,有名的《六国论》,大胆的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不同凡响。
  四十七岁时,带著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游学应试,拜访了当时的文坛贪袖欧阳修,翰林院学士欧阳修读了他的二十多篇文章,赞不绝口,极力向皇帝以及京中要人推荐,从此苏洵成了名重天下的文学大家。
  《三定经》中有这么一段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汝小生,宜早思。”
  这一段话即在勉励后学,要及早省思,有惭愧心,顿悟前非,发愤勤学,不管是什么时候,都不会嫌迟。
  四、成就佛道的法财
  星云大师法语言:“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反省,用无住心来修持,用菩提心来契道。”以惭愧心来修持佛法,可防止恶念生起,可约束自己不会放纵无度,会因谦虚自省而得无上法乐。所以在十一个善心所中,对佛法有了坚定的“信”心之后,就要“精进”不懈地行持、再用“惭”、“愧”这二个心做圭臬、就会误入歧途了。
  四种僧侣中的第一种有羞僧,又称为“惭愧僧”,是指持戒严谨,身、口、意三业清净,能分别好坏,而有羞耻心的僧人。(参考《大智度论》卷三)
  华严宗将菩萨修行的法门分为十藏:(一)信,(二)戒,(三)惭,(愧),(五)闻,(六)思,(七)慧,(八)念,(九)持,(十)辩。其中第三与第四藏合称“惭愧藏”,意谓菩萨修行,有惭愧自励的德性,方能成就菩萨道。(参考《华严经探玄记》卷六)
  《大宝积经》卷四,《维摩经》卷中所提到的“七圣财”之中有“惭财”,自惭而造诸恶;“愧财”于不善法,心生羞愧。由此可见“惭愧心”也是成就佛道的法财。
  总而言之,今日世态炎凉,人心多陷溺在五欲六尘之中,不克自拔!越陷越深,以致没顶。有句俗谚云:“为了圆一个谎,就必需再说更多的谎言来圆谎。”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最大的症结在于人们失去了自省,自觉的良知,自私自利,没有惭愧心;一昧的自负、自大、自以为是,骄诳傲慢的结果是,看的都是别人不对,看不见自身的过恶。嗔心重,不接纳善言劝谏,以致于沈溺于恶业之中而不自觉。
  欲挽狂澜,欲净化社会人心,需要人心从内心能自觉自励,常怀惭愧心、谨遵圣教言量,则人人前途皆充满幸福与希望。谚云:“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善,万善之门。”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