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代、现代]法师著作开示 > 依昱法师 > 正文

观心·开心 第15章 轻安与不放逸

[依昱法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第15章 轻安与不放逸
·安适与不苟且
·调畅身心、轻快、安乐
·清风明月心安然
·心转境优大自在

  一、安适与不苟且
  《般若心经》云:“心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轻安”是心中没有挂碍,心里没有阴影。“不放逸”是不放纵身心,随时随地自我省察,决不让身心有趋向于不正当不道德的方面发展,称为“不放逸”。
  社会欲得安宁,人民生活欲得安逸,端看我们是否能调适身心健全,是否能以身作则,以慈心悲愿来引导唤醒人的本性良知。
  星云大师说:“以轻松的心情处理忙乱的事,定能有条不紊,以不苟且的精神度过每个空间,定是成功有望之人。”
  接前章的“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之后,今将讨论十一个善心所中的第八“轻安”与第九“不放逸。”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
  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
           (《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卷三一·八五五页中)
  二、调畅身心、轻快、安乐
  (一)轻安的定义与作用
  “轻安”,梵文prasrabdhi,“轻”是轻快、轻松,“安”是安然舒适,这个心所,是由禅定的力量所产生的一种对所缘之境,修游自适的感觉作用。此心所可以对治昏沉,成就一切世间的善法善事,而以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为本。
  ?益大师的《百法直解》云:“轻安者,远离?重杂法品,调畅身心于善法中堪任修持,而为体性。对治昏沉转舍染浊身心,转得清净身心,而为业用。”
  此中“轻安”的体性是要远离“?重”(即指贪、嗔、痴等染污法,会扰乱,厌迫行者的身心)调畅心身,轻快安乐。所谓“身心而安后道隆”,身心轻安,道业才能进步。
  “杂染法”是指一切烦恼的总称:“于善法中堪任修持”,善法是指五戒十善六度万行之法,意谓身心轻安者对于一切自利,利他的善法,易于修持实践。
  “轻安”的作用,有二:(1)是对治“昏沉”;修行人的心,易为外界所动而昏昧沈重,一旦昏沉即不能摄心谛听真理,不能修观行,不能参话头,若得“轻安”,则昏沉就无从生起,头脑清晰,能胜任一切事情。(2)是“轻舍染浊身心,得清净身心”,得身心轻安时,一些烦恼身心的障碍马上转舍而去,身心清净的意境随即获得。
  (二)轻安的种类与相状
  依《阿含经》、《舍利弗阿毗昙论》、《俱舍论》、《成唯识论》和南传尼柯耶所载,轻安的种类如下:
  1、有漏轻安——远离烦恼粗重而得,  —|
          与有漏定相应之轻安。  |共使身心通畅温和而随缘 
  2、无漏轻安——远离有漏粗重而得,   |之境安适而转、共在定位。 
          与无漏定相应之轻安。 —| 
  3、想似轻安——欲界众生在入定之前,由于烦恼暂伏,身心有调畅之感,谓之“想似轻安”(修此行可参照天台宗二十五修禅方便行)。
  4、身轻安——是色、受、行三蕴,轻触境界、四大调适,没有困倦或粗重的感觉,是前五识的轻安。
  5、心轻安——是识蕴,与意识相应。是内心的轻快安乐,没有一些沈重的负担或烦燥的感觉;此种心所的轻安不唯限于禅定,也与善净心相应。
  关天轻安的相状、依《法蕴足论》所述如下:
  轻安六相
  初禅——言语静息,与言语有关的各种外缘亦止息,名第一顺轻安相。
  二禅——寻、伺静息,与寻伺(各种思绪)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亦止息、名第二顺轻安相。
  三禅——诸喜静息,与诸喜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亦止息、名第三顺轻安想。
  四禅——入出息静息,与入出息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亦止息、名第四顺轻安。
  灭受定——受想静息,与受想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亦止息、名第五顺轻安想。
  无上菩提——我们的心从贪、嗔、痴三毒中离染著得解脱、名第六顺轻安相。
  (三)不放逸的定义与作用
  “不放逸”,梵文apramada,“放”作放纵,“逸”是奔驰;十一个善心所的第九条善当就是不放纵身心,随时随地的约束懒散的身心,使其步入规律化的生活,决不让身心趋向于不正当、不道德的方面发展。
  《百法直解》云:“不放逸者,即精进及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于所断恶、防令不生;于所修善、修令增长、而为体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而为业用。”
  从以上引文可知,“不放逸”是藉著精进和三善根和合而成之体。
  “所断恶”,是指对于杀盗淫妄等一切恶业,和贪嗔痴慢等一切烦惑,要小心防备,勿使其生起。
  “所修善”,是指对戒杀放生等善行和信、精进、惭、愧等一切善法,时时尽心去修持,令其日益增长茁壮。
  修此善心所有二个层次,第一是“防”,于所断恶防令不起。第二是“修”,于所修善修令增长。
  “不放逸”的作用有二,一是“对治放逸”,使心不肆无忌惮,不胡作非为。一是“成满善事”,守护此心不放逸,即能断恶修善成就圆满世间各种善法、善事。前文提到“精进”的善心所有成满善事之作用,今“不放逸”,亦有此用,可见“精进”与“不放逸”关系密切,相互为体。
  三、清风明月心安然
  《杂阿毗昙心论》卷二云:“身心离恶,名为猗息(轻安)。”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云:“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
  《成实论》卷六云:“心行时,能令身心安静,除灭粗重,尔时名猗。”
  《成唯识论》卷六云:“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轻依为业,谓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转安适故。”
  《中阿含经》云:“若有无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为本。”
  《增一阿含经》云:“云何为无逸行?所谓护心也。”
  《品类足论》卷三:“不放逸云何?谓于断恶法,具足善法中,坚作、常作、修习,不舍,名不放逸。”
  南传佛教对不放逸的定义是:“对诸善法之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将精进与不放逸等作类似的说明。
  其他,《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一等皆有论及。
  “不放逸”就是时时刻刻防护自己的心念,不让它放逸懒散向,不正当的方向发展。从前释迦与弥勒同时在底沙佛所,勤修梵行。然而,就因释迦菩萨以极精进的精神意念修持梵行,所以超越了九大劫,而比弥勒菩萨早成佛。(参照《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七卷)
  又早晚课时诵念普贤菩萨警众偈云:“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就是告诉我们人生苦短,要及时努力,当勤精进,才不会像一条在乾涸池中的鱼奄奄一息,毫无生趣。
  《付法藏因缘传》中记载第九祖〈胁尊者〉的精进修行事迹。胁尊者最初是一个梵志师,年近八十才舍俗出家,当时城中有一年青人便讥讽他说:“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经,而今衰耄无所进取,滥迹清流,徒知饱食。”胁尊者,闻此讥毁,心有所感而发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至席!”从此日夜经行、尽习教理、夜修禅定,经过三年,如愿以偿,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三明智,时人敬仰,因其精进修行不放逸,未曾胁卧,故人尊称他为“胁尊者”。(出《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藏》卷十一·八十页中下)
  其他如阿那律尊者的不放逸,精进行而证得天眼通,大迦叶尊者的不放逸,修头陀苦行而得佛咐嘱予他正法眼藏,成为禅门初祖。
  “不放逸”是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勿令其懈怠、懒散,才能与佛法相应。所以星云大师说:“每天能念佛一支香,你的身心即与阿弥陀佛合而为一。每天能禅坐一支香,会感到人格升华,心胸扩大。每天能虔诵一卷经,如饱餐法味,其乐无穷。”
  “轻安”是一种心中坦荡无物,自在洒脱的修游境界,就如同无门和尚的一首诗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晋代陶潜作彭泽县令时,常常自觉责任沉重,身不由己。有一天他体悟到贪恋权位于己无益,亦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递辞呈,辞职之后,当下便觉“无官一身轻”。又现今的社会人士,常把公务带回家,弄得自己日夜为公务烦心不得片刻安宁,若能放下刻刻烦心的杂务,欣赏一下周遭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清风明月,鸟语花香,身心自能得到轻快舒适,怡然恬淡之境由然而生。
  所谓“心中有事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轻安的心境能让我们心无烦恼扰乱,而体常舒泰安然。
  四、心转境优大自在
  自在与不自在完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假若我们的心念常保持在“轻安”的状态中,对世间事无贪,无嗔、就能达到心转境优而获得大自在。
  当身心得大自在后,对世间法的五戒、十善和出世间法的戒、定、慧三学的熏修,均能奉持不懈怠,使善根日益增长,修行有所成就,就是“不放逸”。
  “轻安”与“不放逸”都是善心所与三界一切的善心相应,可以成为德行的根源,可导致我们为合理化、生活规律化;心中的烦恼得以降伏,身心舒适安然。
  前一章的“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是修一切善法的最初工夫与究竟目标。这一章所讨论的“轻安”、“不放逸”是修行者所必需具备的心态与所证悟的定境。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