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代、现代]法师著作开示 > 依昱法师 > 正文

观心·开心 第16章 行舍与不害

[依昱法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第16章 行舍与不害
·公道自在人心
·平等、正直与悲愍
·无所执、无所碍
·慈悲心的极致

  一、公道自在人心
  宗教的产生乃源自于人类自身的问题与对世相的迷惑不解,而产生的一个深奥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的领域很难以人类有限的知识去评论,去了解;却因为深入其境而引导我们对人性、对万物有了更大的涵容与容间。
  以下举一则实例做为本文的导言:
  办公室里闹哄哄的,一片道贺声,原来有位科员进公司将近二十年来,首次被送拔至国外各分公司去做巡回讲演。
  有位资深的科长意味深长的对著这位即将出国的科员说:“总算有人欣赏你的平实与真诚,这几年来旁观你的为人处事、对人不说一句重话,也不批评人、对后学不轻视、遇到旁人有困难或有请托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不计较名份地位,也真难为你罗,好好的去开创这一片天空吧!”
  这一席话听得这位科员心有戚戚焉,原来这个世界仍然有关怀他的人,并不如想像中的现实冷漠!
  正在满心欢喜当中,有位同事走了过来,很好意地告诉他一件事,一颗欢喜的心顿时往下沉。原来有位科长在暑期中办了一个研习营打算请他上课,听说他要出国不能上课(在此之前,任何活动找他,皆不推辞)。就在如开干部会议时,当众宣布:“以后再也不找他上课了,他这个人……。”
  这位同事语重心长地说:“在座的干部有好多位都是你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的老师如此被批评,我担心从此以后留给他们的是不好的形像……。”
  科员告诉他的同事说:“不用耽心,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果心目中的肯定如此轻易地因几句批评而受动摇,那是听者对人没有信心,经不起考验……。我倒是惊讶于学识如此高的人,竟有这么情绪化的发言。非常感谢你告诉我,让我有自我检讨的机会与境界!”
  这一幕人生戏剧尚未演完,以后的情节发展谁也无法预料。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位科员的心态,若随著世间的人情冷暖去改变自己的心境,那他过的是执著的人生,一点风吹草动就能伤害他;如果他对自己有信心、有开朗豁达的胸襟,对社会群众有悲心,就不会因个人的荣辱毁赞而使心动荡不安!
  不为世间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所动,不受悲欢离合的情境所阻,坚定信念,向前迈进,随行随舍,这就是不执著,就是“行舍”——这是平等心的实践。
  对众生心怀悲悯,就是被冤屈、责怪、被毁谤,也不生怨恨,不会加害对方;因无所执著,这颗心也不会受迫害,这就是“不害”——这是慈悲心流露!
  《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品〉云:“凡所有见,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大正藏》卷九·一八四下至一八五上)
  心中有佛,看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中有缺陷,看人也都是缺点!星云大师说:“拥有清净的心,五浊恶世也是安乐的国土;没有清净的心,纵然置身极乐净土也是污秽的娑婆。”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
  二、平等、正直与悲愍——名相释义
  (一)“行舍”的特性与功能
  “行舍”,梵文upeksa,间译忧毕叉,意即平静,略称“舍”。意谓远离昏沉之迷昧与掉举之躁动,住于寂静而不浮不沉,保持平等的精神作用与状态。此舍于五蕴中为行蕴所摄,故称行舍,以别于受蕴所摄之受舍。因此?益大师的《百法直解》云:“此与五受中之舍受不同,故名行舍。”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即是行舍的实践。
  关于行舍的特性与功能,见《大乘广五蕴论》云:“云何行舍?谓依如是无贪、无嗔乃至精进,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又复由此离诸记录本染法,安住清净法。谓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性故;或时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初得心平等;或时任运无勉励故,次得心正直;或时远离诸杂染故,最后获得心无功用。”
  由以上引文可知“行舍”的特性是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等善法而立,离开此三善根四法,行舍即了不可得。行舍的功能由浅入深,有以下三种:
  (1)心平等性——与“差别”相对,没有高低深浅的差别称“平等”。说明“行舍”能泯除怨亲人我差别的观念(无所偏,无所碍);使心不下沉(远离委靡、昏沉无力感)不高傲、不因掉举而浮躁不安,不妄想纷飞,使心安住于平等寂静之境。
  (2)心正直性——方正质直、不偏不倚、不谄曲之心称“正直”。行舍能令心平等寂静,亦能令心正直不曲,远离分别作意之心。俗谓人心如蛇,弯弯曲曲、行舍如竹节,导之以正直。
  (3)心无功用性——心因无贪、无嗔、无痴而能平等,正直之后,又因精进力故进而至“无功用性”的境界。即不假人为造作、无需深思熟虑,一切皆任运自然,心即安住面道上,这是行舍的最殊胜功能,《八识规矩颂》的第七识颂云:
  极言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催,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这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证自他平等之理的颂文,可见行促进的“无功用性”含盖十地菩萨的修持境界。
  以上所述是行舍的功能,其作用又如何呢?《百法直解》云:“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以为业用。”
  “掉”是摇晃、动摇,指我们的心摇摇晃晃,妄念纷飞不安住。“举”是轻举妄动,指我们的心轻佻、飘浮、不安定。好比念佛时,心常为外境所诱而不能专注在佛号上,这就是“掉举”。
  修持“行舍”法门,可以让心平等(远离掉举),正直(远离邪曲),无功用性(自自然然地安住于所观之境);因此行舍可对治掉举,能令妄念止息,修观自在,住于寂静;也因此行舍能对治一切杂染法、安住清净净法,所以清净性为行舍的体相。是成就定慧之前必修之法门。
  (二)舍心六缘
  《俱舍论》卷十五举出六种受因缘之断坏而当舍弃者:
  (1)由心受断坏故“舍”谓心先受一切恶法,然于得戒,得定后则舍弃之。
  (2)由势力断坏故“舍”谓净信之力,而使烦恼势力自然断坏。
  (3)由作业断坏故“舍”谓由悔改而使往昔所造诸种恶业,不再重蹈覆辙。
  (4)由事物断坏故“舍”谓所施之诸事物,皆断坏而无常。
  (5)由寿命断坏故“舍”谓所依之寿命,皆有断尽坏灭之日。
  (6)由善根断坏故“舍”谓由起加行而断坏欲界一切非色界之善法根、即能生色界。
  (三)不害的体性与作用
  “不害”——梵文ahimsa、指不杀伤一切生物而言,乃至于不损害他人的生命、名誉、财产、以及不妨害公共秩序、不侵害他自由等,皆属“不害”所摄。
  《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谓即无嗔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
  不害以“无嗔”为体性、离开了“无嗔”这个善法,不害就难以成立,所以是假有之法。又《百法直解》云:“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而为体性。”是在说明“不害”不只是不害人道众生,连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一切有情众生也不加害,也不做杀盗、淫、妄等恼害众生之事。
  不害的作用是对治“害”,对众生起悲愍心;对世间起大悲愍心;对世间起大悲愍心的功能;所以《百法直解》云:“能对治害,悲伤怜愍以为业用。”对一切众生毫无悲愍心,以刀杖、石块、绳索等恣意去做宰割、屠杀、鞭打、系缚、恐吓等事,去迫害,恼害一切有情,称为“害”。应观众生在尘世间中所受的苦很多,我们不要再去惊动打扰,应以悲愍心对待一切众生,所以〈普门品〉云:“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三、无所执、无所碍
  佛在《阿含经》中,于四无量心说有舍无量心,于七觉支中说有舍觉支,都是我们所谓的“行舍”。
  《品类足论》卷三:“身平等、心平等、身正值、无警觉、寂静性是名为舍。”
  《成实论》卷六举出五种舍云:“种种心所名舍:(1)若诸受中不了心行名舍;(2)诸禅中离苦乐任放心行名舍;(3)七觉中不没不动平等心行名舍;(4)离忧喜得平等心名舍;(5)四无量中离憎爱心名舍。”
  《俱舍论》卷四:“言不害者,谓无损恼。”
  《品类足论》卷三云:“于有情不毁、不损、不伤、不害、不恼、不触、不令堕苦,是名不害。”
  《瑜伽师地论》卷五五云:“不害即是无嗔心故,无别实物。”
  《紫柏尊著全集》卷二十八云:
  流泉岂是世中声,妄想纷飞听不成;
  试把耳根暂拈却,云边别有路通明。
     (?d续藏一二七册·二六页下)
  白云无心道人心,流水无迹道人迹;
  心迹两忘齐有无,白云流水谁复识。
     (?d续藏一二七册·二八页上)
  《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六云:
  欲不可纵,志不可荡、性不可僻、心不可改、身不可逸、学不可浪、理不可蔽、思不可妄、勿佚豫(安乐)而外驰,勿嗜好而内丧,恬??自居,白骸无恙、不为物诱其神自主。
     (?d续藏一二七册·三七零页下)
  近代中国佛教泰斗虚云老和尚,曾被对为国师,其信徒遍布全国,师到处兴复废寺,俟工程完俊即飘然远行,另觅废寺重建,周而复始,事一过即休,绝不居功系念,这就是长老大德的风范,也是“行舍”的示范。
  又学佛人吃素不残害众生也是“不害”的示现;最近国际佛光会响应星云大师所提倡的“佛光净土七诫”运动,劝人戒除烟毒、酗酒、财博、色情、偷盗、恶口、暴力等七项浊乱人心祸源,共创人间祥和净土。这就是“不害”的具体实践。
  四、慈悲心的极致
  对于怀有嫌隙之人,表面不加损害,却用消极方式,围堵其生活出路;或制造?言使其自然遭殃,这不能算是不害。有“不害”善心的人,会有悲天愍人的胸怀、以无嗔与人快乐,以不害拔人痛苦,二者相结合,是慈悲心的极致。
  《百法直解》云:“无嗔名慈,不害名悲,与乐拔苦,度生胜用,故体虽一,约用分二。”
  佛教以慈悲为根本,“慈”者给予一切众生快乐,而以“无嗔”善根为体;“悲”者救拔一切有情众生的痛苦,依“不害”善法为体。若不建立“不害”则悲心无所依靠,进而不能显示出其救度众生的功能胜用来,因此,“无嗔”与“不害”虽是一个体,但为显示“慈”、“悲”二用有所差别,而将其分为二种,依“无嗔”善根立“不害”之法,以圆成佛教的根本义理。
  十一个善心所,从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心所,皆与前五识相应,是我们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若人人能保持这善心所的活动,循著这个方面去行,必能得到离苦得乐的幸福,而成就生命中的究竟解脱。
  佛陀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孟子·离娄篇》所云:“文王视民如伤。”以及宋朝苏轼的诗云:“钩镰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等慈心悲心,都是十一个善心所的自然流露。

  今将十一个善心所综合列表如下:

  心所       性          对治        业
  信………………于实德业能深……………………不信……………………乐善 ——┐
         忍乐欲心净                        |  
  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无惭……………………止息恶行 |实
  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无愧……………………止息恶行 |
  无贪……………于有有具无著……………………贪著……………………作善   |法 
  无嗔……………于苦苦具无恚……………………嗔恚……………………作善   | 
  无痴……………于诸事理明解……………………愚痴……………………作善   |
  勤即精进………于善恶修断事中勇悍……………懈怠……………………满善 ——┘
  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昏沈……………………转依 ——┐
  不放逸…………依勤三根于所……………………放逸……………………成懑世出 |假
         断修防修                    世间善事 |
  行舍……………依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掉举……………………静    |法 
         正直无功用住                       | 
  不害……………于有情不损恼无嗔………………害………………………悲愍 ——┘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