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王雷泉 > 正文

海派佛教及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王雷泉]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海派佛教及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一、都市佛教中的海派
  
  在中国现代化亦即城市化的过程中,都市佛教的地位日益凸现。上海的海派佛教,在都市佛教中扮演着非常微妙的角色。早在1989年,我在香港“太虚诞生百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即预言中国大陆佛教仍不可避免地滑入低谷,这一态势将持续到世纪之末。但触底就得反弹,中国佛教从废墟中崛起,重新走向世界的出海口,还得数当时最不被人看好的上海。
  
  十多年前,应对中国佛教高层的咨询,我提出了后来在圈内流传颇广的“弓举箭发”说。中国的海岸像弓背,北端以北京为中心,那里富集着现代中国的政治资源;南端数厦门为代表,拥有改革开放所释放的现代化资源。长江像射向大海的箭,张弓扣弦,将箭搭至最富有宗教神秘资源的四川省会成都,也就差不多囊括了汉传佛教区域。它北通西安,那是二千年中国传统佛教的象征;南贯韶关,在那里慧能发动禅宗革命,宣讲了中国人唯一被称之为“经”的《六祖坛经》。佛教的根本在于内证修行,它理应给红尘滚滚的都市带来泉边林下的山林气。但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上海佛教在“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误导下,被折腾得俗不可耐,亦为内地佛教界不屑一顾。
  
  “海派”,确实有其实效功利的现实媚俗一面,“海派佛教”亦几成为佛教世俗化的代名词。然海派又具有海纳百川,集东西南北之长一面。正是这一点,使上海佛教在二十一世纪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我在2000年重出江湖,开始与上海新一代佛教领袖交往时,对上海佛教基本态势的评价是:天时、地利、人不和。上海佛教背负着太多的包袱和骂名,但历史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垂青过上海佛教。正如《老子》所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二、天时地利人不和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佛教拥有显赫的地位。1912年,在上海成立中华佛教总会,这在政教关系上是一划时代的创举,建立了全然不同于古代僧官制度的独立佛教组织。1918年,在上海成立世界居士林,这亦是教制史上的创举,它使佛教走出寺庙的局限,进入社会各个阶层。1929年,建立上海佛学书局,不久又在无线电台首创佛学广播节目,上海佛教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表现了惊人的敏锐。1947年,成立上海佛教青年会,这显然是对基督教争取青年一代的回应。上海最早推出“佛化婚礼”等时髦玩艺,也是各家佛教大师登台亮相的大舞台。被誉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圆寂于上海的玉佛寺。而差不多领导半个世纪中国佛教协会的赵朴初,亦是从上海展开了他最初的佛教事业。
  
  上海佛教处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本身虽然没有太多的宗教资源,却如“善利万物”的大海,吸纳着中国佛教的传统,并面向海洋展开不同文化之间的融汇冲撞。
  
  若从时间维度看,在上海有着四波佛学的交集:
  
  第一波是印度佛学,它发轫于释迦牟尼的修证实践和社会批判思想,并把一切社会弊病和思想问题归结为人心的愚痴,而以刻苦的道德自律和禅观修行净化人心,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是。最接近这一波佛学风范的,是近年来大为走俏的南传佛教,尤其是其次第井然、操作性强的禅定修习方法。
  
  第二波是中国佛学,经过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的冲突与适应,终于形成中国化的佛教。既有三教鼎立格局下,最为辉煌的隋唐佛教时代,也有宋元明清之后,佛教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屈服于封建王权以及作为国教的儒教之下。
  
  第三波是日本佛学,日本的佛教学自中国,而明治时期的脱亚入欧、全盘西化运动,使日本在佛学研究方面,迅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与饱受一个多世纪战乱和内乱的中国佛教,形成巨大的反差。同时,日本佛教食肉畜妻的制度,亦对当代中国佛教造成巨大影响。
  
  第四波是欧美佛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东西宗教对话,欧美佛教虽说不占据当地的主流地位,但它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对现代化弊病的批判等后现代色彩,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观察视角。特别是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亚伯拉罕三大宗教”间愈演愈烈的冲突中,提倡和平息诤的佛教,将会取得更多的信仰市场。
  
  这四波佛学转成空间维度,站在上海面向海洋,则如层层涟漪,从港台地区、东南亚,进而展开到日本和欧美。我曾在《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一文中说过:大陆参加的两次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和一次文革内乱,客观上成就了七十年代之后台湾的经济起飞,从而使台湾佛教各大山?的寺院经济获得奇迹般的神速发展。当大陆开始清醒过来,不再把聪明才智消耗在“与人奋斗”的穷折腾中时,经济发展的机会未必会永远垂青于台湾。
  
  上海佛教处于时代的潮头,任何一波佛学思潮,都能在上海引起回响,并找到相应的代表人物。目前所谓“人不和”的局面,表现在政教关系、僧俗关系、教团内部团结等种种方面,本文无意对此谈得太细,只略举如下数端:
  
  一、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崛起的民族工商业者与中产阶层,开始对佛教发挥支撑作用,但力量还很有限,尚未成为其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宗教主体性意识抬头,宗教多元化发展格局开始形成,但对宗教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无知的社会大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三、佛教内外原教旨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对世俗化现象的批评亦产生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但要改变上海佛教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四、在政治、宗教、学术三极关系中,佛教知识分子虽能发出若干独立的声音,但尚未形成独立的一极,还不能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作用。
  
  三、发展走向
  
  上述瓶颈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精神三大领域,但根本上还是思想观念的突破。对上海佛教而言,关键是如何在神圣化与世俗化之间取得平衡。基于这一考虑,对中国佛教协会在十多年前提出的“一个思想,三大优良传统”,有必要作出新的诠释。
  
  所谓“一个思想”,即人间佛教的思想。人间佛教有“人间佛教化”与“佛教人间化”二种进路,前者是佛教化世导俗的目的,后者是佛教在人间传播的手段。把握这二种进路的本末和体用关系,就可以把人间佛教分成三个层面:社会适应、社会关怀、社会批判。佛教只有在不断的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中,才能坚持超越性和神圣性,为净化社会、提升人心作出应有的贡献。
  
  所谓“三大优良传统”,指中国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三大特点。但这三个特点必须建立在一个根本上,即太虚大师所说的“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这个“禅”,即指佛教独特的修证和由此开发的智慧,故可以概括为“一本三支”。
  
  根据上述思路,上海佛教的发展走向将是围绕社会关怀,而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
  
  一、顺应重建宗教主体性之历史潮流,依托内地的淳厚道风,迎请高僧指导禅修,满足信徒,尤其是知识分子信徒的信仰需求。
  
  二、依托雄厚的寺院经济,以社会关怀为工作中心,服务上海。特别在解决上海的老龄化和环境问题上,佛教会产生相当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升佛教在上海社会中的地位。
  
  三、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以建立私立佛教大学为契机,凝聚佛教知识分子,开展文化学术事业,建构社会良心系统。
  
  四、网络时代的佛教教团组织将向两极发展:小群化、社区化与虚拟化、普世化。
  
  四、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工商业自由往来,上海人将会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并关注信仰自由的含金量。
  
  二、随着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化的深入人心,佛教精神对治现代化弊病的殊胜处会更加凸现。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将各擅胜场,然回归自然、崇尚山林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三、上海人的宗教生活依然是以追求现世福报为主,但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同时,坚持理想主义,坚持社会批判的力度将会增强。
  
  四、随着佛教社会事业与文化事业的推进与展开,佛教将主要以精神分析、网络交谈、心理热线、讲座沙龙等方式,对忙碌紧张的上海人心灵起到慰藉与净化的作用。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