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林崇安教授 > 正文

禅修对现代生活的适应

[林崇安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佛学论文选集
 
禅修对现代生活的适应
 
林崇安(1999)
 
论文提要:
今日社会的不安以及家庭种种问题,其根源不外是来自佛陀所说的「贪、?、痴」,再追下去,不外是「无明」。因此,所有净化人心的禅修技巧,必须以培养「明」为根本要点,才能收到治本之效。什么是「明」?明就是圆满的觉性,其基础是正念正知。禅修的技巧要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步调,已不只是瞑目静坐而已,而必须训练人们在行住坐卧时,都能清楚自己的动作以及心念的起伏,这种溶在生活中的训练,便是「正念正知」的禅修技巧,也是「明」的训练。如何以普遍而有效的技巧来达成此一目的,便是今日禅修适应问题,本文对此做出一些探讨。
 
一、前言
 
今日社会的不安,种种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缘起现象,有前后的因果关系、有相互的利害冲突。但社会毕竟是由个人所组成的,因此,佛陀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其实是来自个人的贪、?、痴。将贪?痴再追究下去,根源不外是「无明」。因此,释尊说:
 
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T2,198b)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上的种种邪语、邪业、邪命,都是来自无明,无明若不去除,社会必然不能安详和谐。以净化人心为目的的禅修,在今日忙乱的工商社会下,想要发挥其效果,便要看清痛苦的根源是来自无明,要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所有净化人心的禅修技巧,必须以培养「明」为根本要点。
 
二、明与正念正知
 
关于明的重要性,释尊说: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者,)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T2,198c)
 
释尊又说:
 
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恚、愚痴。(T2,198b)
 
此处佛陀明白指出,所有的善法都要以明为根本,而且要以明为前导。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身业、语业、意业都不可以脱离了「明」,如此才可以保持惭愧之心并且拥有正见,因而,在生活中才能具足正语、正业、正命。最后,并能完全真正地解脱了贪欲、?恚、愚痴。而圣弟子所要「明」的是什么呢?不外是清楚地觉知自己行为的善不善、有罪无罪、染污不染污等等,也就是要看清自己的身心现象以及其实相。能看得透彻时,就是「如实知」。这些身心现象,佛法上归纳为「名」与「色」,因此,释尊说:
 
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明、解脱。(T2,87c)
 
此处佛陀已指出整个禅修的目的与核心,要以了解自己身心(名色)的实相为重点,将无明及有爱断除,证得明与解脱。此中,有爱是对三有(三界)的执着,其根本仍然是来自无明。由此可知,禅修必须以培养「明」为其核心。但是,如何培养「明」呢?其下手处为何呢?前已提及要由名色(身心)下手,今再看看释尊的开示: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T2,1b)
诸比丘!于眼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于耳、鼻、舌、身、意,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T2,49b)
 
此处佛陀指出,必须清楚地觉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或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而五蕴或内六处,不外就是「名」与「色」。因此,整个禅修的对象便是以自己的身心作下手处;这些对象也就是身、受、心、法。释尊说:
 
有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如是比丘!于此四念处,修习满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应当学!
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T2,171a)
 
此处佛陀指出对自己的身、受、心、法要能努力保持正念正知,如此才是走在圣道上,如此才能脱离生老病死以及忧悲恼苦。由此也可看出,「明」的内涵便是要能够对身心现象保持正念正知,也就是对自己的身体(色蕴)、感受(受蕴)、心识(识蕴)、诸法(指心上呈现的念头及五盖等心理)要能时时觉知并且了知其生灭等实相。所以,在禅修的训练上,除了所观察的对象(所缘)是以自己的身心实相为重点外,便是要训练自己的心能够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正念正知;能够正念正知便是「明」。对自己身心现象清清楚楚地觉知,如实地看清其实相,这便是一般所称的「觉性」。因此,「正念正知」与「明」与「觉性」其实都有相同的内涵。所谓禅修训练,因而也是觉性的训练。南北传佛法中的禅修技巧虽有所不同,但其交集便在于「觉性」或正念正知的开发与培养。
 
三、正念正知与南北传的觉性
 
有关正念与正知的说明,我们以一些禅修者的体验来阐示。阿姜查说:
所谓的正念是觉知或当下的心。当下我们在想什么、我们在做什么?当下我们拥有什么?我们这样来观照、觉知我们如何生活。当我们如此修行时,智慧便能够生起。(《静止的流水》,圆光出版社,98页,1994)
它(正念)是造成自我觉醒(正知)和智慧生起的〔因〕。如果缺少了正念,不论我们长养了什么德行(戒),都会是不圆满的。所谓的正念是在行住坐和卧中,观照我们的东西。(同上,129页)
各种禅修的法门都有协助正念增长的价值。要点是在于,利用正念去洞见潜藏的真理。用这种正念去观照在心中生起的欲望、喜恶、苦乐,并领悟它们是无常、苦和无我的,然后放下它们。如此一来,智慧便会取代愚痴。...正念就是觉知当下、觉察和觉醒。正知是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情况。当正念和正知一齐运作时,它们的伙伴?智慧,永远会帮它们完成任何的工作。(《宁静的森林水池》,法耘出版社,106页,1994)
 
以上的阐示,可以明显地看出正念在禅修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必须对自己身体的动作、心里的念头时时觉知其变化,由此才有正知与智慧的出现。在禅修中,以正念去观察心中生起的种种念头,这便是「法念住」。这种直接观察心中念头的生起灭去,与北传佛法中,初期禅宗的方式并无不同,重点都在开展持续不断的正念。而这正念便是当下觉知的心,是一种清清楚楚的觉性。
佛使比丘在《内观捷径》(香光书乡出版社,50页,1998)中指出,只要持续地正念于禅修的对象上(例如,呼吸),达到了「无间定」的一心,这样的「正念」与「一心」就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时长养智慧;接着他又说:
 
我们会迅速地长养正念和正知,工作中不再犯错,也不轻易掉入爱恨的纠葛里。烦恼如雷电般迅速地消失。反之,假如你正念不足,就将成为烦恼的猎物。
心法有两种特质,即烦恼和觉念(菩提)。当觉念主宰心念时,就会使心脱离烦恼,我们所讲的修行方法,就是要把心引导到觉念的这边。
拥有觉念的人,心中充满正念、宁静与智慧,在此情况下,没有一个自我存在其中。(同上,61页)
以上强调出正念的重要,由于正念就可引出正知及智慧,这种觉知的心便可称做菩提、觉念或觉性。因此,整个禅修的重点,都落在如何培养出持续不断的觉性。在北传的佛法中,汉藏两地也有共同的观点,例如,张澄基教授在《佛学今诠》下册(慧炬出版社,412页,1983)中指出:
 
众生的心识是狭小和蒙昧的「知觉」;有道行的瑜伽者的心识是有限的「明觉」;开悟的菩萨是广大的「明空觉」;佛陀的则是「最极广大的明空觉」。
佛法的一切教旨都只是为了建立一些准备、阶梯和指针,以导向此最极广大之明空觉。
 
以上的引据,可以看出佛法禅修的训练,不外是如何引导众生拥有持续的正念正知或扩展自己的觉性。觉性圆满时,无明就完全消失了。
 
四、今日禅修的适应
 
了解禅修的训练要以正念为前导,那么,在今日紧张而匆忙的生活中,就不是只以瞑目来静坐而已,必须一开始就将正念结合于行住坐卧当中。阿姜查说:
 
佛陀所教授的法并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所及。在一切的姿势中,我们应当拥有一颗当下的心(正念)和自我的觉醒(正知)。(《静止的流水》,圆光出版社,102页,1994)
 
因此,禅修课程的训练要能顾及日常生活,今选一些符合于佛经的训练正念正知的方式如下:
 
A.往返经行及住时
 
1来回经行的训练,有起点、中点及终点,在行走时觉知左脚或右脚的移动,重点在于持续觉知其移动,进而才觉知其细部的感受、接触等。此训练依据释尊所说的(参考《南传大藏经》第7册,长部经典第22经《大念处经》,275页起,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4):
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了知:我在住。
 
2在往返经行能保持正念,接着在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就能够逐渐达成:
 
比丘不论行往归来,正知而作。
 
B.手臂规律的动作
 
1坐时,将手臂作规律的移动,同样训练觉知力,正念于动作,进而觉知感受等。此训练依据释尊所说的:
 
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
 
2在日常生活中,则扩及:
 
彼搭衣持钵,正知而作。
 
3再进一层,对身体的任何小动作都能觉知:
 
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
 
C.坐卧时与观息
 
1坐卧时,要了知:「我在坐」、「我在卧」。肢体不动时,可正念于入出息及较微细的身体感受等。坐时若肢体不动,一般以观入出息为先,这是依据释尊所说的:
 
盘腿而坐,端正身体,系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彼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或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2若坐卧时,将肢体(如一只手臂或手掌)作规律的运动,此时正念于移动的部位,便是训练觉性的好方法。
以上这些禅修训练,先以规律的肢体动作或呼吸作为正念的目标,而后再觉知较细腻的微小动作或感受等。当正念能持续而稳固时,自然就能直接观察到念头的生灭,这已进入禅修的较高层次了。前述各种经典上所提的方法,都是适用于任何人,与种族、宗教背景无关;任何人依之实践,都能有所获益。
 
五、结语
 
在今日紧张的社会中,推展以「正念」为核心的禅修训练有其正面的意义,任何人只要能觉知自己的身心行为,就可以从无明中逐渐脱离出来。禅修的重点,不在于看到光影、体验禅乐,而在于培养「明」或正念正知,能以智慧去面对生活的起伏,使自己与别人不再迷迷糊糊地过日子。
(1999年第九届国际佛教学术会议论文)
恭敬礼赞 366已赞~
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TOP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