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林崇安教授 > 正文

汉藏的佛性论

[林崇安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佛学论文选集     单元4【哲学与因明等】
 
 
汉藏的佛性论
 
林崇安(1995)
 
一、汉地的佛性论
 
汉地的佛性论以及禅宗的观点,常用流传在汉地的《圆觉经》、《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作依据,今就这些经论的特点略作介绍与评析:
 
(1)以开显佛性、真心、圆觉心、自性清净心、如来藏,作为修行的核心:
《楞严经》卷一说(T19,106c):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又说(T19,131b):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圆觉经》说(T17,p913b):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起信论》说(T32,p577c):
 
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而常恒不变。
 
(2)无明依于佛性而有生灭相,但佛性则始终如如不动:
《圆觉经》说(T17,p914a):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楞严经》卷六说(T19,p114a):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起信论》说(T32,p578a):
 
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以上两点提出佛性论的核心观点:众生一方面有常住真心、圆觉心、自性清净心、如来藏,此永久存在;一方面有无明,此可灭除。然而这常住真心是色法?心法?有为法?无为法?合理的说法是:这常住真心是指当下「清楚明白」的心,这种清楚而明白的认知功能,时时都存在着,虽是有为法,由于延续不断而假名为「无为法」,犹如佛智虽是有为法而假名为「常」
 
(3)无明来自妄执以及不了知佛性:
《圆觉经》说(T17,p913b):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楞严经》卷一说(T19,p108c):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起信论》也说(T32,p578a):
 
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了真如法──不知掌握自己当下这颗「清楚明白」的心,反而往外追逐境界,因而流转生死。站在佛性论的立场来看,不了知自性清净心就不能成佛,因此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4)众生虽有佛性,但必须靠善知识作外缘指引才能去除无明以成佛:
《圆觉经》说(T17,p920b):
 
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作、任、止、灭)….离四病者,则知清净….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起信论》说(T32,p578c):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者,则无是处。
 
(5)去除无明障碍要有种种方便,并避免歧途:
 
《圆觉经》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为心理上的颠倒见解,必须避免,并以正面的「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法门为悟入实相的方法。
《起信论》一方面指出「一切邪执、皆依我见」,一方面指出「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所以要修五门:施门、戒门、忍门、进门及止观门。
《楞严经》卷八更详细述依次修习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的修行次第;卷九指出「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与五阴密切相关。
 
(6)站在佛性的立场来看,生死与解脱、善与恶等,皆如幻如化:
《圆觉经》说: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
亦无成佛与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T17,p0915c)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T17,p916a)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智慧愚痴,通为般若。(T17,p917b)
 
为何无菩提及涅???无成佛与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合理的看法是:众生无我,因而无轮回者、涅??者。这是由胜义谛直接掌握佛法的要点。得念、失念、智慧、愚痴皆自性空,这些皆非真实存在,同为空花相,若能真正体证,便得到解脱,证得涅??与般若。
 
(7)《大乘起信论》中的一个独特说法:
 
a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T32,p578a)
b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T32,p578b)
 
此说法不同于其他佛性论的见解。一般将此处的「真如」,认定是永恒不变的无为法是不能具有「能熏」、「所熏」的性质,其本身不能增减,而成一难题。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呢?若将此处的「真如」,解说为「假名为常」之「真心」,则成为「有为法」,可以具有「能熏」、「所熏」的性质,如此可化解这一难题。如果坚持此处的「真如」是指法界,是无为法,那么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呢?今若配合此论所说的「不了知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可重新理解此处所说的「真如」一词是「了知或不了知真如法」之省语,因此,上述二句是说:
 
a由于不了知真如法,因而有无明。由于有无明烦恼之因,更熏习不了知真如,辗转熏习下,乃有妄心。
b经由外缘教导,了知真如,因而能熏习无明(使无明渐减)。此熏习因缘之力,令妄心厌生死之苦,乐求涅??(去现证真如);由于此妄心有厌生死求涅??之因缘力,进而更熏习了知真如。
 
由于「了知真如法」是「有为法」,故可以增减,具有熏习的功能。「了知真如法」与「无明」是相反的二种心理,依此就可以化解这一难题,若将此处的真如法,特指心的空性,那就更合理了。
 
(8)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也提及凡夫、声闻独觉、菩萨及佛对真如佛性的了知以及无明客尘的去除,依次由浅而深。
至于「真如缘起」的说法,我们也要重新理解为:真如是指心的空性。众生由于不了知真如而有无明,形成生死轮回,此为流转门;反之,经由了知真如,消除无明,开显佛性,解脱生死,此为还灭门。并不是由真如本身生出轮回及涅??诸法;真如本身如如不动,犹如虚空,不生不灭,轮回、涅??则犹如虚空华。
 
(9)依据汉地的佛性论,真如主要是指自性清净心,是指当下「清楚明白」的心,这种时时清楚而明白的认知功能,假名为「无为法」,其目的不外是要众生时时观察自身本具的这颗真心如果强调此真心为合乎定义的无为法,是如如不动,犹如虚空,我们就要将此真心解释为「心的空性」,否则会落入「能熏」、「所熏」的困境中
 
(10)由于众生心中有「无明」这一客尘的存在,因此佛性论者的修行重点,不在于额外获得什么,而是在于如何彻底去除客尘!而这客尘是什么?主要就是指「不了知真如」。但要如何了知呢?就要靠善知识作外缘指导。体认真如,去除无明后,无明便不再生起,因为「正确的认知」便是「无明的对治」,犹如「有效的药」是「所治之病的克星」。
 
二、藏地的佛性论
 
藏地所传与佛性相关的基本经典有下列几本:
1.《大方等大集经》〈璎珞品〉与〈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
2.《大方等如来藏经》
3.《大般涅??经》
4.《大法鼓经》
5.《央掘魔罗经》
6.《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7.《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8.《不增不减经》
9.《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以上九本如来藏(佛性)的经典,都是由梵文译成藏文,另外有《楞严经》是由汉文译成藏文。
藏地所传与佛性相关的论典是《大乘无上续论》及《大乘无上续论释》,此二本(合在一起)就是汉地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西藏佛教对佛性的看法可分为三种:(1)觉朗派的佛性说,(2)格鲁派的佛性说,(3)宁玛派、噶举派等的佛性论。以下分别叙述之。
 
(一)觉朗派的佛性论
 
觉朗派认为「佛性」、「如来藏」、「自性身」是同一意义,这三者皆是真实存在,都是自性有。在《土观宗派源流》中记载着觉朗派的看法:
 
一切诸法实相胜义谛是常恒坚固不变的。阿赖耶有识、智二分,此属智分,复是胜义法性的三宝,是周遍一切情器世间,是界觉无差别的天众,此与如来藏、本住种性,四续部中所说百部诸尊等,皆同一意义。承认它是因位、果位无别的相续中居住之相,承认它在法身三分位中存在之相,承认它虽然常住因位,然说决不能在识上显现。
又谓世俗之诸分,乃是自空、断空、灭空、少分空、从本即无,是求解脱者一切相中皆所应舍也。
他空胜义谛,常恒不变,周遍一切情器世界,与如来藏同一意义,在因位时即已本有,由修习《六加行》瑜伽次第现证果位法身。(刘立千译)
 
此处指出,佛性(如来藏)是阿赖耶识的智分,在众生心上常存,又称作「他空胜义谛」,是所要修证的法身。至于世俗之自空,则是所应舍。在阿旺洛追扎巴的《觉囊派教法史》中指出:
 
佛陀二转*轮主要讲自空,末次转*轮讲胜义他空,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前者主张)世俗、胜义二谛所摄的一切法都是从主观成立的,这种是「自空」。(后者主张)一切世俗谛是从主观成立的,故而为空;但是胜义谛法性任何时候非从主观上空,……,这种空称为「他空」。世俗谛无实有,而胜义谛于究竟本性为实有。(许得在译)
 
因此,在胜义他空的观点下,世俗谛自性空,而胜义谛不是自性空,这是觉朗派的根本主张。在多罗那他的《中观他空思想要论》中说:
 
中观学派分普通中观派和大中观派。普通中观派在藏区主讲自空,在印藏两地主张无自性,一般指阿?黎佛护、清辨、解脱军、寂护及其随行者的观点。
大中观派,在藏地指坚持他空中观者,即以弥勒菩萨的著作和无着、世亲论师的释着为代表。龙树论师明确提出了法界空,这和无著论师等人所说的他空是相同的。(许得在译)
 
普通中观宗是依据第二*轮的经典,大中观宗则依据第三*轮的经典,并以如来藏为思想的核心,《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说:
 
详细论述秘密佛语,宣讲经义的作者是圣者弥勒菩萨,他在《现观庄严论》中概略叙述法语;在《经庄严论》、《中边分别论》、《辨法法性论》中作了详细的解释;读诵经藏,不共宗派,在《宝性论》中有详细的抉择。解释这些论着思想的人是无着和世亲两位论师。无著论师着的《宝性论释》对不共教派作了详细的论述。关于他空中观在无着、世亲两位论师的著作中作了透彻的分析,尤其是世亲论师的《两万般若波罗蜜多颂释》、《辨法法性论释》对他空中观思想作了详尽的解释。陈那和安慧的弟子对他空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许得在译)
 
此处指出(1)弥勒五论中《宝性论》阐释不共的「他空中观」如来藏的思想,(2)其他四论阐释如来藏与唯识共通的思想,(3)「他空中观」的如来藏的思想由无着、世亲、陈那、安慧等人广为弘扬。因此,在觉朗派的看法,唯识示固然是无着、世亲等人弘扬,但他们真正的见解是属于大中观宗──以「他空中观」的佛性说为了义,此思想超越普通中观宗(内含应成派及自续派)及唯识宗。
由于觉朗派认为佛性(如来藏)在众生心上常存,周遍一切情器世界,又认为世俗自空是所应舍。这种观点会使人落入边见,所以为西藏其他派所不认同。
 
(二)宁玛派、噶举派等的佛性论
 
噶举派对佛性(如来藏)的看法,《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说:
 
如果真正的精勤努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呢?因为我们一切众生都是具有那成佛之因─如来藏─的原故。…..若问:为什么众生会具有这个「佛的因素」(如来藏)呢?这有三个原故:一、法身空性?搪?磺兄谏?省6?⒎ㄉ碚嫒缥薏畋鸸省H?⒁磺兄谏?韵ぞ咦惴鹬中怨省#ㄕ懦位?耄?/DIV>
 
此处指出成佛之因是如来藏(佛性)。有五种种性的众生:(1)断灭种性(阐提性),(2)不定种性,(3)声闻种性,(4)缘觉种性,(5)大乘种性。此中的断灭种性是否成佛?《解脱庄严宝论》说:
 
这些所谓断灭如来种性之人,并非是说他们已经完全断灭了成佛的可能。这只是说他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时间极为长远而已。这些人如果努力还可以成佛的。
上述各点之主旨是以三种理由来说明众生虽然有各种不同之种性表征,但他们都是具有佛种性(或如来藏)的。颂曰:「见银矿时知银在,见芥子时知油在,见乳时知乳油在(见人知有佛性在)。」(张澄基译)
 
由于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要积极去体认自身所拥有的佛种性(或如来藏),最后必可解脱烦恼而成佛。如来藏就是当下不造作的「平常心」,冈波巴大师说:
平常心者:就是这个不为任何法相所掺杂,不被世间意识所搅乱,不为沉掉和妄念所鼓动,当下安置于本来之处(的自心)。如果能认识它,那就是自明之智慧;如果不认识它,那就是俱生的无明。认识它就叫做明体、体性、俱生智、平常心、本元、离戏、光明等。(张澄基译)
 
此处所描述的平常心就是人人当下本具的明觉。宁玛派也有相似的看法,《仰兑》说:
 
于自心虽随显现,轮回、涅??,种种不同之相不混杂,于显现时于?x那明觉之体性上,悉皆圆满,故名为大圆满。
?x那明觉体性上,如无明之名,亦且无故,名为俱生智、法性圆成、真如胜义、如来藏、自性界清净、离边、双融、越心、唯一明点、法性、智慧、空性、寂静、秘密、明照自在、本觉智、本来清净,有如是多名也。
如此,心离戏论为法身。明而无着,名为报身。显现种种,根由不灭,名为化身。由是体性、自性、悲心,三无差别,故自心以一?x那,能认识自己之本面。(密乘出版社,1985)
 
此处指出?x那明觉之自心,称为俱生智、如来藏等等,此心本身「体性空」、「自性明」并「大悲周?獭梗?巳?卟豢煞掷耄?煞鹗弊?煞ㄉ怼⒈ㄉ砑盎?怼H?扰傻目捶ㄒ蚕嗨疲?锻凉圩谂稍戳鳌匪担?/DIV>
 
其(萨迦派密宗见解)不共同(于显教)者,则直指本元俱生智。此智非泛指总相的自心及迷现之心,而是要认识在根位时的明空双运、远离迷乱之心。此于显密经论中,名曰清净心、如来藏、自性光明心、心金刚等,安立多种名言,亦名为因位阿赖耶。(刘立千译)
 
此种众生本具的清净心就是如来藏、佛性,此是处在明空双运下的醒觉之心,故与前述宁玛派、噶举派所说的佛性,有相同的内涵。
 
(三)格鲁派的佛性论
 
格鲁派对佛性(如来藏)的看法,克主杰(1385-1438)于《密宗道次第论》说:
 
如《大乘宝性论》说:「如来藏如来界同。」其释说界义为因义,故如来藏即是如来之因也。然亦非于凡成佛因,皆名如来藏。
若尔云何?谓于心以真实存在空之空性上,称作「心之法性自性清净」。
复次,未离客垢时,于心之法性自性清净上,称作「如来藏」或「本性住种性」。
客垢无余脱离时,于此心之法性自性清净上,称作自性身,或究竟灭谛,或究竟离系果,或具二清净之法身。(法尊法师译)
 
此处指出:
(1)如来藏就是如来之因,也就是说,佛性是成佛之因。
(2)心的自性空,称作「心的自性清净」。
(3)心未离垢时,心的自性空称作「如来藏」或「佛性」
(4)心完全离垢时,心的自性空称作「自性身」
因此,格鲁派认为众生心中若无佛性,则众生心中无成佛之因,因而众生不能成佛。若佛性与自性身意义相同,则一切众生应已成佛,不须再成佛。自性身并不等于如来藏(佛性)。由(3)和(4)可以看出,此处的如来藏或佛性以及自性身,都是无为法。由于佛性(如来藏)是无为法,因此,将如来藏视为如来之「因」,或将佛性视为成佛之「因」时,此处的「因」是一「假名之因」,而不是合乎定义的「因」,因为合乎定义的「因」,必然是有为法。格鲁派又认为自性身与佛性且都不是真实存在,也就是说,自性身与佛性都是自性空,因为诸法皆空。
《究竟一乘宝性论》第157及158颂有关如来藏空与不空的看法是:
 
不空如来藏,谓无上佛法不相舍离相;不增减一法。
如来无为身,自性本清净,客尘虚妄染,本来自性空。(T31,840a)
 
此二颂在《佛性论》卷四中译为:
 
一法可一法可,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
客尘,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T31,812b)
 
宗喀巴大士的另一大弟子贾曹杰(1364-1432)对此二颂解释是:
 
(1)界(如来藏)自性清净,于此毫无「旧有而新损减」的「以自性有的人我执、法我执所执境以及烦恼」,因为二种我执所执境以及烦恼,从来未曾以自性有之故。
(2)于此界(如来藏)毫无「旧无而新增」的二种无我,因为人无我及法无我是此(如来藏)之自性故。
(3)真实见到人与蕴如实自性空,通达无自性之智慧,是契解真理之见。
(4)现量见真实义后,一再熏习,将证得真实圆满之佛位。
(5)于此界(如来藏)毫无「烦恼自性存在是旧有而后无」,因为熏习对治后,(烦恼)必能脱离,而具有相离义相的客尘从本就是自性空之故。
(6)烦恼自性空,毫无「旧无而新增」,因为具有相随义相,且能生十力等无上佛法功德之所缘是「烦恼自性空」,此为不空──是从本就有之故。(《贾曹杰全集》藏文第三函)
 
因此,贾曹杰认为「我执的对象及烦恼」,从本是自性空,所以「无一法可损」;另一方面,「无我」是如来藏的自性,并不是新增的东西,所以说「无一法可增」;与如来藏具有相离性质的客尘,从本以来是自性空,经由修习对治后,可将烦恼脱离,因此说「由客尘故空,与法界相离」;与如来藏具有相随性质且能生无上佛法功德智慧的所缘是自性空的「胜义谛」,此胜义谛从本就有,假名为「不空」,所以说「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
此中指出,「客尘烦恼」从本就是自性空;而「烦恼自性空」等胜义谛,是从本就有。也就是说,「空」是指烦恼自性空;「不空」是指二种无我(胜义谛)是从本就有的,不是完全没有,也不是昔无今有。
所以,在贾曹杰的解释中,始终贯穿着中观宗应成派的见解:一切轮涅之法都是自性空,同时一切轮涅之法都是世俗有。以这种观点来解释佛性,便是格鲁派的不共方式。
但站在密宗的立场时,格鲁派也主张要以「本元俱生光明心」来证悟空性,此本元俱生光明心是「最细的心」,不是六识这类「粗的心」。「最细的心」伴随有「最细的气」。「本元俱生光明心」或是「最细心气」就是其他各派所指的「佛性」或「如来藏」。《密集金刚续》主张要止息粗的六识后,最细心气才能呈现,而《时轮金刚续》及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则认为不须止息六识就可呈现本元俱生光明心(见DL喇嘛《慈悲与智见》第二十篇)。此处的「本元俱生光明心」是心法,是有为法,但是由于延续不断,而假名为无为法
 
三、汉藏佛性论的比较
 
1.禅宗的佛性论,以凡圣本具的真心作核心,以脱离一切执着为安心法门,其意趣与藏地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所说的「明空双运」的自性清净心相同。这些汉藏二地的禅师及瑜伽行者对佛性的看法,可谓同一鼻孔出气。
2.觉朗派的佛性论,把如来藏视真实存在,不是自性空;并且认为要将「世俗自空」弃舍掉。此种观点为西藏其他各派所不能接受。将如来藏视为真实存在,即落入常见;弃舍世俗自空,即落入断见。若将佛性执为真实存在,一意追求,而弃舍一切思惟,将堕入边见。
3.西藏格鲁派的佛性论,将《宝性论》的佛性思想,以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解说;将「众生心的空性」视为「佛性」,在此观点下,佛性是「无为法」。而前述觉朗派以外其他各派(萨迦、宁玛、噶举)所说的自性清净心,在此格鲁派看来是「有为法」,假名为「无为法」而已。格鲁派认为「众生心的空性」,是禅修时所观之「境」,而自性清净心是能观之「心」。格鲁派有关佛性及自性身的细腻分析,是汉地所少见的。汉地有的人主张「空性」是佛性,其范围太广,若能结合《大般涅??经》卷三七所说的「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T12,581a),将范围限制在「有情」上,以「有情心的空性」来称呼「佛性」,就可以合乎格鲁派的看法了。
4.禅宗及萨迦等各派所主张的自性清净心、本元俱生光明心,称为「具足佛之功德」,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可用下例来理解:众生死后的「中有身」(中阴身)具足五通,此五通并非修来,是本来就有。同理,将二障去除后,佛所具有的五通及漏尽通会完全显现出来,是本来就有,而非新增。
 
四、结语
 
由上述汉藏佛性论的可以看出「佛性」一指「众生心的空性」,一指「明空双运的自性清净心」。前者以西藏格鲁派的解说最为详尽,后者以汉地禅宗及西藏噶举派、宁玛派及萨迦派所共许。在西藏密宗的观点上,心气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而明空双运的「自性清净心」必有相对应的「俱生气」伴随着,合称作「最细心气」,此为任一众生所本具,一直延续到成佛永不中断,所以称作「佛性」。
总之,要了解「佛性」就必须掌握「心」(或者心气一体)以及「空性」,这二项要件缺一不可。因此,采用「众生心的空性」及「自性空的清净心」二个观念来代表「佛性」才是恰当的。
(刊于《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三民出版,东大发行,1995,今略删改)
恭敬礼赞 366已赞~
△TOP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