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现代]居士著作开示 > 韩镜清教授 > 正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

[韩镜清教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论文】
 
八‧二五四 复次,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疏翼】
 
  第二长行答「由何有情生死相续」有四「复次」中,第四「复次」释第十九颂。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四[1]、释本颂文。 
 
  此[2]中有三?初、释生死相续颂文,二、因解净法相续,三、结归唯识。初中有三?初、总解颂文生死相续由内因缘等,次下[3]、别解二死,后、属释颂文。此即初也,如文可解。
 
 
 
【论文】
 
八‧二五五 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死,故说为因。
 
 
 
【疏翼】
 
  第四「复次」释第十九颂中,第二别解二种生死。
 
 
 
【述记‧卷五十】
 
  次、别解二死。既言内因内缘,何者是也。[4]
 
  此下第二、正解二死。初、总举生死之因缘体性,得名所由[5],二、「所以者何」下,外人[6]征、释出生死体等。初中,先出因体,后出缘体。此则初也[7]。
 
  「有漏业」者,谓三界善业、欲不善业。如缘起正感后世引、满业是。除顺现业,别助当业,皆非此摄,非是行支正感生死故;无记业亦非此[8]摄,理如常解。
 
  「无漏业」中,除无分别正体、后得,及此加行。唯后得有分别者,缘事生故,至下[9]当知。
 
  此有无漏「业,正感生死,故说为因」。言「正感」者,显由此故,生死相续。由此有力,生死续生,正牵生死。「有漏」者,异熟因摄,无漏者,如异熟因,故言「正感」。
 
 
 
【论文】
 
八‧二五六 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说为缘。
 
 
 
【疏翼】
 
  第一总举生死之因缘体性得名所由中,第二举缘体。
 
 
 
 
 
【述记‧卷五十】
 
  此、释缘体等。
 
  此中二障,助前二业感于「生死,故说为缘」。非正有力,由此生故。
 
  「烦恼障」者,谓一切润生诸惑。取发业者,虽理无违,而今此意,取润生者。
 
  「所知障」者,此类虽多,但取缘佛,有情起者。或取一切,如烦恼润。至下[10]当知。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二种生死中,第一总举生死之因缘体性得名所由讫。
 
 
 
【论文】
 
八‧二五七 所以者何?
 
 
 
【疏翼】
 
  第二别解二种生死中,第二假设外征出生死体。于中有二?一、外征,二、答解。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二、出生死体。于中有二,初、假设[11]外征。此有二问?生死有几,由二因缘?有何所以,由斯二业生死果起?
 
 
 
【论文】
 
八‧二五八 生死有二:
 
 
 
【疏翼】
 
  第二假设外征出生死体中,第二答解。
 
 
 
【述记‧卷五十】
 
  下、答,有二?初、总答,后、别解。此、答总数。
 
 
 
【论文】
 
八‧二五九 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
 
 
 
【疏翼】
 
  第二答解中,第二别解。
 
 
 
【述记‧卷五十】
 
  此下、别解,有二?初、解分段,后、解变易。此解分段中,初、体,后、名。此出体也。
 
  用前有漏善、不善业为正感因,由前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异熟无记「粗异熟果」──易可见故,有定限故,易了知故,二乘、世间共知有故,名之为「粗」──五蕴为性。此即正出生死体也。
 
【论文】
 
八‧二六○ 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
 
 
 
【疏翼】
 
  第一解分段生死中,第二释名。
 
 
 
【述记‧卷五十】
 
  何名分段?
 
  此、释名也。
 
  以此异熟「身命短长」?或一岁、一日,乃至八万劫等。随往业因,或缘之力,有尔所时。若「身」、若「命」,「定齐限,故名[12]分段」。可为一分、一段等,故名「分段」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一解分段讫。
 
 
 
【论文】
 
八‧二六一 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解变易。
 
 
 
 
 
【述记‧卷五十】
 
  下、解变易。有五?初、出体,次、释名,因辨得人,次、问答,次、二死对辨,后、总结[13]。此出体也。
 
  谓前「诸无漏后得、有分别业,由」「前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此望分段,转净妙故,转微细故,转光洁故,无定限故,非彼世间,及非回心二乘境故[14],名为「殊胜」;唯妙,唯细,唯是菩萨及其自身,并佛境界,故名为「细」。
 
  第八十说:其诸天等尚不见故[15]。此以异熟无记五蕴为性,于五果中,异熟果摄。此即正出生死体也。
 
  何故分段言「三界」果,此死不言是何界果?
 
  此于三界非定何界,如前第七已有二解,故[16]不言三界[17],不同分段死定属此界业。此变易死,不属无漏业故。此资行相,至下当知。
 
 
 
【论文】
 
八‧二六二 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
 
 
 
【疏翼】
 
  第二解变易中,第二释名,因辨得人。文分为三?一、释「变易死」「不思议」异名,二、释「意成身」异名,三、释「变化身」异名。初中又二?一、释「变易」,二、释「不思议」。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
 
  何名变易死,而言「不思议」?
 
  下、释名兼辨得人也。略有三名,此第一也。
 
  谓由大「悲」救生、大「愿」得菩提力故,「改转」旧鄙恶「身命」成今殊胜身命,转先粗劣身命成今妙细身命。
 
  前有「定齐[18]限[19]」。谓此业、此洲、此界、此地,定尔所时。今此业、此洲、此界、此地,齐限不定。如资色界广果天身过五百[20]由旬[21],命过五百劫[22]或灭于彼,乃至欲界人天亦尔。
 
  「变」,是改义,「易」是转义。改转旧身命生死,成今身命生死,故名「变易」。
 
 
 
【论文】
 
八‧二六三 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疏翼】
 
  第一释「变易死」「不思议」异名中,第二释「不思议」。
 
 
 
【述记‧卷五十】
 
  下、何名「不思议」?
 
  若「无漏定愿」力「正所资」生,「正所感」得,其[23]彼微细「妙用难测」不可知故。非二乘境故,「名不思议」;非凡有情、二乘计[24]度,名「不思议」;非谓诸菩萨、佛,亦不知,名「不思议」也。
 
  《楞伽》第四卷[25]说?大慧!声闻辟支佛未证法无我、未得离[26]、未得不思议变易生。佛离故,得不思议无漏界法身[27]。「变异死」名,与此论同。无漏界法身,如下第十卷解[28]。
 
 
 
【论文】
 
八‧二六四 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
 
 
 
【疏翼】
 
  第二释名因辨得人中,第二释「意成身」异名。于中分二?一、释意成义,二、引经证成。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下、释第二名及显得名。
 
  又此生死果[29],「或名意成身」。「随」大悲愿「意」之所「成故」[30]。
 
  《胜?经》云?生者,诸受根起;死者,诸受根灭,乃至云云[31],如别章解[32]。
 
【论文】
 
八‧二六五 如契经说: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续后有者,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因,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
 
 
 
【疏翼】
 
  第二释「意成身」异名中,第二引经证成。
 
 
 
【述记‧卷五十】
 
  释此一名,恐义无由,下、引经证。
 
  此成于前[33]「意成身」名,如《胜?经》说。
 
  「摩利迦[34]」,此名「?者」,即「末利夫人」也。此夫人之女,名「摩利室罗[35]」,即「胜?」也[36]。
 
  彼说「如」──似,「以取为缘」,即烦恼障;「有漏业因」,即正业因;由惑润故,「续后有者而生三有」之「有」。此举分段因果,以况变易。
 
  「如是」五住地[37]中,「无明习地为缘」,即所知障;「无漏业因」,即有分别业。
 
  「有阿罗汉」,一;「独觉」,二;「已得自在菩萨」,三;以彼所知障及无漏业为因缘[38],故「生此三种意成身」。
 
  《佛性[39]论》[40]云?于[41]三界外有三种人,受于变易[42]。人虽即此,然非「界外[43]」。此之三种,皆转旧粗身,由大悲愿力,得随[44]意所成故。彼五住地中「无明住地」是法执摄。彼经自云?由无明住为依,恒沙[45]因之而起。如下第九[46]卷中自会[47]。
 
  《胜?经》云:世尊!有[48]「如取缘[49]」,即是此中「如取为缘」。彼意说「有一,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等。义与此同,而文有异,翻者失也。
 
  旧言「无明住地[50]」,今言「习地」,梵本无「住」。所言「习」者,由数习故,有此无明等五住地[51]故,名「无明习地」。
 
  所言「住」,是何义?
 
  旧云「大力菩萨[52]」,今言「已得自在菩萨[53]」,是第八地。于相及土二种之中,已得自在故,故第八地说断二愚中,有于相土自在愚[54]。彼言「大力」,亦是于相、于土得大力故。《无上依经》云「大地菩萨」[55]。
 
  旧云「意生身」[56],此言「意成身」,彼义随意而生,今言[57]随意而成。但转易故,非新生故,不可言「生」。此即[58]二乘无学迥心向大者,及直往菩萨八地以去,方受变易生死。此非尽理,但随经文。
 
  《佛地》第二卷说?声闻乘[59]或除七生,或除一生,或除上界处处一生,即前三果。虽诸烦恼所润分段[60]得非择灭,而由愿力受变易生,三无数劫修菩提因,无有过失。非择灭者,众缘不具,于此时中,毕竟不生,非永不生。资此身因,展转增胜,乃至成佛[61]。
 
  第八十说?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62],或无学位方能弃舍,乃至广说[63]。故知前三果亦得受变易生,验知此[64]文,非为应理。七地以前决定姓者[65]有受此[66]生故。今此中说二乘无学、八地以去,受变易生,决定故说。其前三果及七地前,不决定变易生死,故不说之。此三种定,故说之也。
 
  西方有解[67],如前卷末已略解讫[68]。以有菩萨初地即能伏诸烦恼,故初地得,如灭定说[69]。
 
  或有乃至八地方得,故有四句[70]?谓有唯受分段,非变易──谓诸凡夫、四果定姓。或唯受变易,非分段──谓二乘无学不定姓、八地以上菩萨。或亦受分段,亦受变易──谓前三果不定姓、七地以前。此句,由自在故,烦恼未尽故。若依烦恼障、有漏业感生死,名分段,即粗、易知;若由无漏、所知障助所感生死,即名变易,细、难知故。故七地以前,代诸有情受三途苦,乃是实身,易可知故。[71]八地以去乃是[72]化身,如佛救生,化作身故。
 
  《大智度论》云:八地舍虫身者,舍分段也[73]。
 
  若作此释,此中据定。非无直往七地以前,前三果,亦得受义故,如《对法》第十三抄[74]会。彼有异解,初地等既得者,必更无决定分段业,如阿罗汉故[75]。
 
  十卷《楞伽》第四云?大慧!说寂静法[76],得证清净无我之相[77],入远行地。入远行地已,得无量三昧自在。如[78]意生身故[79]。即知七地已得此生死[80],然未一向故,此中不说。然《胜?经》与此文同?二乘无学[81]、自在菩萨[82],名意成身。
 
  十卷《楞伽》第五[83]、四卷者,第三[84]云?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85],「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中」。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86],谓菩萨摩诃萨于八地中。三者、种类俱生[87]无作行意生身[88],谓自身内证一切诸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89]。
 
  此文不及四卷经者[90],今会之云?初、二、三、四、五地,皆应名得三昧乐等意生身,但以初、二地中未得定自在故,略而不说。得定自在,于此生死有胜能故。故彼经云[91]?自心寂静,行种种行[92],大海心波转识之相[93]三摩跋提乐,名意识生[94]。以见自心境界故,如实知有无相[95],故[96]名初意生身相。三、四、五地中,于定自在皆平等故。第六、七地亦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六地无相观多,七地虽得此无相观,然未能无加行故,不如第八地。今[97]从胜处说[98],但言第八地是第二意生身。故彼经言?谓观察觉了,得诸法无相如幻等法,悉无所有[99],身心转变[100]。得如幻三昧[101],及余无量三摩跋提乐门[102]、无量相[103]、力、自在[104]神通,乃至[105]是名第二[106]意生身。「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第九、十地。唯行无相,亦无功用,于事及理,皆唯内证。故彼经云:自内证一切诸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
 
  此中三名,虽诸地已得,然据增胜地语,非于余地分不得此[107]。
 
  然《胜?》及此中,约通三乘决定受变易生死者语,《楞伽》约直往菩萨怖诸烦恼[108]、通定不定受变易生死增胜位语。
 
  又解?直往者,八地方得,此说迂回者,虽地前已得,且说胜者。故二种、三种[109]意生身,名位有异,亦不相违。
 
 
 
【疏翼】
 
  以上第二释名因辨得人中,第二释「意成身」异名讫。
 
  《枢要》卷下云?
 
下、以八门分别二种生死?一、出体,二、释名,三、辨招生死差别相,四、解位次,五、解得处,六、四种生死相摄,七、会三种生死不同,八、问答分别。体、名、问答三门,如论;得处,如前第七卷?末?解第八识「?此何界后引?生无漏」中说。然应料简诸果不同。
 
辨其位次?预流等得。初地即得。如《瑜伽》?卷八十?〈决择声闻地〉中及《佛地论》?卷二?。其三种生死不同。如《疏》中引《楞伽》?卷五初文?。然《胜?》及此论,三种身依三乘决定,《楞伽》唯依大乘顿悟、怖烦恼者说。或通说不定姓差别胜位。地前一劫,与本无别。所以不说。
 
辨招生死差别相者,分段有二?一、散,二、定。散中有二?一、如十二因缘生:唯欲界全,上界少分,依生得善,得报别。二、依胜闻思生得善心转延福寿杂资所起,唯在欲界,心猛利故。定中有三?一、有漏定愿转福寿行,唯欲界有。二、生四静虑广果天下及四无色,唯有漏业熏三品禅生。三、生五净居天,有无漏杂熏修而生。
 
其变易唯有二?一、有漏发愿等并无漏合资故业,谓七地以前一切二乘,皆以现行无明等为缘资。二、八地以上唯无漏定资,现行智障等并已无故。
 
摄四种生死者,《无上依经》?卷上,及《佛性论》卷二、《宝性论》卷三?云?阿难!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佛性论》作「大力」?菩萨为四种障?《佛性论》作「怨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佛性论》作「四种功德」?波罗蜜。何等为四?一者、生缘惑?《佛性论》作「方便生死」?,二者、生因惑?《佛性论》作「因缘生死」?,三者、有有?《佛性论》作「有有生死」,《宝性论》作「生相」?,四者、无有?《佛性论》作「无有生死」,《宝性论》作「坏相」?。何者生缘惑?即是无明住地能?原无?生一切行,如无明生业?《佛性论》作「一、方便生死者,是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漏业。譬如无明生行,或因烦恼方便生同类果,名为因缘。如无明生不善行。若生不同类果,但名方便。如无明生善行、不动行故。今无明住地生新无漏业,亦尔?或生同类,或不同类。生福行,名为同类。以同缘俗故。生智慧行,名不同类,以智是真慧故。是名方便生死」?。
 
何者生因惑?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譬如无明所生诸业?《佛性论》作「二、因缘生死者,是无明住地所生无漏业(藏文《宝性论》作「rgyu\'imtshanbidnimarigpa\'ibagchagskyisa\'irkyencanzagmedpa\'ilasbidde\'dubyedbźinno/」),是业名为因缘生死。譬如无明所行,是业。但感同类,不生不同类果。善行但生乐果,不善但招苦报,故名因缘生死。方便生死,譬凡夫位。因缘生死,譬斯陀洹(梵为「sakadagamin」;藏文为「lancigphyir\'ovba」),以上,但用故业,不生新业」?。
 
何者有有?缘无明住地,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三种意生身。譬如四取为缘,三有漏业为因,起三种有?《佛性论》作「三、有有生死者?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漏业为因,三种圣人是意所生身(藏文《宝性论》作「\'byuvba\'imtshanbidnimarigpa\'ibagchagskyisa\'irkyendavldanpazagpamedpa\'ilaskyirgyucanyidkyiravbźingyilusrnampagsumgrubpaste/」),譬如四取为缘,有漏业为因,三界内生身」?。
 
何者无有?缘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微细堕灭?《佛性论》作「四、无有生死者,是三圣意生最后身为缘,是不可思惟退堕(藏文《宝性论》作「\'jigpa\'imtshanbidniyidkyiravbźingyilusrnampagsummvonparbsgrubpa\'irkyencanbsamgyismikhyabparyovssubsgyurba\'i\'chi\'phobaste/」),譬如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
 
  下文又云?
 
阿难!于三界中有四难?一、烦恼难,二、业难,三、生报难,四、过失难。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报?原缺?难。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
 
「有有」者,有三界有异熟体。「无有」者,无有苦苦等,唯有行苦相。以无漏资生死,亦说为难。
 
问答分别?既得变易,经三大劫,亦有变易得百劫麟角耶?答?不得。不以所知障为缘故。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
 
设许无漏定愿所资助,感其分段,有何过失而不许耶?以极胜故,非分段收。非变易者不能无漏资身久住,势力弱故。
 
 
 
【论文】
 
八‧二六六 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如有论说: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无上菩提?依变化身证无上觉,非业报身,故不违理。
 
 
 
【疏翼】
 
  第二释名因辨得人中,第三释变化身异名。
 
 
 
【述记‧卷五十】
 
  此、释第三名。
 
  此变易生死「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于本分段身。清净、微妙、广大、光洁,「如变化故」,从喻为名。然初二名,义用彰名,此即从喻。
 
  「如有论说」:引教成名。此《显扬论》第十六说:声闻无学等乃至非业报身[110]。皆彼论[111]文之问答也,亦「不违理」。故知从喻,即变易生也。
 
  此即第二释名兼辨得人讫。
 
【疏翼】
 
  以上第二解变易中,第二释名兼辨得人讫。
 
 
 
【论文】
 
八‧二六七 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能感生死,二乘定姓,应不永入无余涅??!
 
 
 
【疏翼】
 
  第二解变易中,第三问答。中分为四问四答,此初问答中初问也。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三、解诸妨难。
 
  有四问答,或分为三。此[112]、外人问。
 
  如有学、凡人,由烦恼障助有漏业,能感生死,便不永入无余涅??;一切二乘有所知障,既能「助无漏业,能感生死」,即汝所言定姓二乘,「应不永入无余」灭界,有所知障及无漏业,能感生故。
 
  此即小乘诸部共为此难,彼部此障不助感生故。
 
 
 
【论文】
 
八‧二六八 如诸异生,拘烦恼故。
 
 
 
 
 
【疏翼】
 
  第一问答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五十】
 
  此、论主答。
 
  若作此解,有四问答;若作后二解,但有三文。
 
  今以法喻,却解前难?谓「如诸异生」,烦恼所拘碍故,驰流生死,不趣涅??;彼趣寂者心乐趣灭,为此心拘驰流无相,不趣无上正等菩提。「如诸异生拘烦恼故」──虽有所知障,不能成佛;如诸异生虽有无漏种,不趣涅??。第八十说由种姓别故,不能趣如[113]。无种姓人「拘烦恼故」,驰流生死。
 
  又「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至此「异生拘烦恼」文,有义:总是难外伏计──谓有伏计以无漏业正感生死、为生死因,如善恶业。
 
  今此难彼?若由无漏正感生死,所知障助,二乘定性应不永入无余涅??!恒起无漏为生死因,有所知障恒为缘助,拘二乘故,不得趣寂。如诸异生善恶业因,烦恼力助,拘烦恼故,不得涅??。返显既知有趣寂者虽有无漏,及所知障,不皆回心,故知无漏非为生死正感因也。
 
  又解?此文乃至「如何道谛实能感苦」,总是难文。有二难意?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能感生死,二乘定姓应不永入无余涅??!以所知障招于生死,拘彼二乘不令趣寂,如诸异生拘诸烦恼不得涅??。第一问也。
 
  故下答云?彼所知障,无能发业润生之用,但为缘助感于生死。有种姓者起无漏定愿,显[114]所知障助有变易生,非正发业,润生能感。故有定姓入涅??者虽有所知障,不能发业等故。
 
  「如何道谛实能感苦」,第二问也。
 
  下文先答此第二问,后答第一问。
 
  然虽三解此一段文,初解同《瑜伽》、《佛地》俱有此问[115]。
 
  其第二解设难伏计,亦有此理。
 
  第三解,下准有答,文势不违,亦无过失。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一问答讫。
 
 
 
【论文】
 
八‧二六九 如何道谛,实能感苦?
 
 
 
【疏翼】
 
  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二问答。于中分五?一、外人问,二、论主答,三、外人再问感义,四、论主解假名为感,五、明所知障不同烦恼障。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此第二、外人问。
 
  前言无漏为正因感,故为此问。
 
 
 
【论文】
 
八‧二七○ 谁言实感?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二论主及征答。
 
 
 
【述记‧卷五十】
 
  此、论主答。
 
  不实感苦。
 
 
 
【论文】
 
八‧二七一 不尔,如何?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三外人再问感义。
 
 
 
【述记‧卷五十】
 
  此文、外问。
 
  若非实感,感义如何?
 
 
 
【论文】
 
八‧二七二 无漏定愿,资有漏业,令所得果,相续长时,展转增胜,假名为感。如是感时,由所知障为缘助力,非独能感。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四论主解假名为感。
 
 
 
【述记‧卷五十】
 
  由第四禅无漏胜定,「资」欲、色界已感异熟诸[116]「有漏业,令所得果,相续」新生,「长时」不绝,「展转增胜」。实有漏业感,但由无漏资力胜故,假得「感名」,非无漏业实能感苦[117]。
 
  此无漏业「如是感时,由所知障为缘助」,此无漏之「力」,非无漏业「独能感」果。
 
【论文】
 
八‧二七三 然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五明所知障不同烦恼障。
 
 
 
【述记‧卷五十】
 
  明所知障不同烦恼,故次论言[118]。
 
  若准前第三解,此答第一问。所知障不发业等故,二乘入涅??。
 
  「解脱」者,谓二涅??[119]。解除缚义,故名「解脱」。烦恼名缚,能障涅??;所知障非缚,不障涅??──涅??,解脱故──既不障解脱,体非缚法。无如无明等「能发」有漏「业」,及如贪等「润生」用故。此所知障若「能发业润生」,缚有情故,可别障解脱。此既不尔,故不障解脱。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二问答讫。
 
 
 
【论文】
 
八‧二七四 何用资感生死苦为?
 
 
 
 
 
【疏翼】
 
  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三问答。于中有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此第三、外人问。
 
  《佛地论》说?二乘无学,尽此一身[120]必入永灭,与佛无异。何故引彼趣大菩提,长时受苦?彼答?变易位中,无斯[121]苦受,斯有何过[122]?
 
  又问?行苦有故,是为大过!
 
  彼文难意,大与此同。
 
 
 
【论文】
 
八‧二七五 自证菩提利乐他故。谓不定姓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疏翼】
 
  第三问答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五十】
 
  即二利故,更须资生。
 
  不定二乘及八地以去菩萨,其二乘者已永断烦恼障,其菩萨者已永伏烦恼障[123],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虽诸菩萨愿力,受生,伏烦恼种,分段之果定不能生。二乘生死非由悲愿,若有惑种,生死后续。故断种时,生死永尽。
 
  菩萨生死,但由悲愿,必假现惑助愿方生。故伏现时,永断生死。菩萨虽藉烦恼生死、受生,不同凡夫、二乘,说现及种润生[124]。由起烦恼利益有情业势,便能感分段[125]生死果。烦恼若伏,业势便尽;故须法执[126]助愿[127]受生。
 
  故已断、伏,「无容复受当分段」果。既有二利之益,观知分段报终,「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入[128]无漏胜定胜愿之力如阿罗汉「延寿」之法,「资现身」之因,即资过去感今身业,令业长时与果不绝。即非择者,复更生义。此或先愿,后方入定;或先入定,后方发愿,二理无违。但由发愿入无漏定,冥资故业,令身转变。不同小乘熏禅等法,无漏有漏更互而起。过去之业不可更起故。如是数数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经三大劫。
 
  言「胜定」者,旧云边际第四静虑。今虽无文定何静虑之边际定,四定俱得。预流果[129]等,皆得此定,理不违故[130]。然多第四,以殊胜故。
 
  又《佛地》云?虽经行[131]苦,令[132]得如来三身功德、大喜、大乐」等,乃至广说[133]。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三问答讫。
 
 
 
【论文】
 
八‧二七六 彼复何须所知障助?
 
 
 
【疏翼】
 
  第三问答解诸妨难中,第四问答。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此第四[134]、外人问。
 
  既由无漏资现身先业,令果长时,彼复何须所知障助,方感此果?
 
 
 
【论文】
 
八‧二七七 既未圆证无相大悲,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
 
 
 
【疏翼】
 
  第四问答中,第二论主答。于中有三解,此第一解也。
 
 
 
【述记‧卷五十】
 
  「既未」成佛「圆证无相大悲」,一味平等之解,若「不执菩提」可求、「有情」可度为「实有」者,无有因由可能「发起猛利」大悲及「猛利愿」。以所知障──可求、可度执──为先故,方能发起无漏业故。说业为因,以是胜故;无明为缘,以疏远故;非如烦恼资有漏业,但缘义同,少分相似[135]。
 
 
 
 
 
【论文】
 
八‧二七八 又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永断除,留身久住。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
 
  第二、又解?此「所知障障大菩提」,正障智故。
 
  「为永断除」此所知障,留身久住[136],说之为缘,为所[137]断缘故。
 
 
 
【论文】
 
八‧二七九 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非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三解。
 
 
 
【述记‧卷五十】
 
  第三、又解?此「所知障」能为一切有漏之依,以体宽遍。
 
  由有此障,诸俱行法不成无漏;故此所依之障若无,彼能依有漏决定非有[138]。今既留身住,由有所知障为缘,故说此障[139]为于身住有大助力,说为缘也。
 
  此中三释,并通三乘。然八地以去,复更愿资,即无初义。无漏相续不起执故,但后二义。
 
  以上第三问答分别。
 
 
 
【疏翼】
 
  以上第二解变易生死中,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讫。
 
 
 
【论文】
 
八‧二八○ 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非彼境故。
 
 
 
【疏翼】
 
  第二解变易生死中第四二种生死中,第四二种生死对辨差别。
 
 
 
【述记‧卷五十】
 
  以下第四、辨二死差[140]别。
 
  问?且如决定姓阿罗汉等留诸寿行,舍衣钵等入边际定,以修福力资现命业,亦得延寿,变易生死,有何别耶?
 
  正解此二生死别体[141]。
 
  变易生死,第八十说非天眼境[142]。此中说非二乘等境。彼文意说?定姓声闻,及不定姓未回心者,虽有天眼,亦不能见。身极微细,非其境故。故此论言「二乘、异生」所不能见。然回心以去,设预流等,亦能见之,非天眼二乘并[143]悉能见。得殊妙身,眼亦胜故。然不许下得见上身,非其境故,上得见下。
 
  又解?以同类故,下[144]得见上。
 
  小乘福资、入定,通有、无漏。今者大乘舍福资身定,唯有漏。此文为证?粗妙既殊,见者亦别,是故二身非无差别[145]。
 
 
 
【论文】
 
八‧二八一 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
 
 
 
【疏翼】
 
  第二解变易生死中,第五总结并会违。于中分二?一、总结,二、会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五、总结会违。
 
  「变易生死,性是有漏」,资[146]感现业,五果之中,异熟果摄;通五蕴性。此果望「于无漏业,是增上果」,疏缘与力故。
 
 
 
【论文】
 
八‧二八二 有圣教中,说为无漏,出三界者,随助因说。
 
 
 
【疏翼】
 
  第五总结并会违中,第二会违。
 
 
 
【述记‧卷五十】
 
  此、会相违。
 
  说为无漏「出三界」者[147],随此无漏助业因说,而体实非。是故经言界外生死、有漏生死、无漏生死也。即《十地》[148]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十地菩萨当生其中此等文也[149]。更勘《胜?》[150]、《楞伽》二经此等文也[151]。
 
  《瑜伽》第八十、《佛地》第二说?为住有余界,无余界尔[152]耶?
 
  答?唯有余界。无余依中,离诸事业故[153]。
 
  问?若唯有余界,云何一生便得成佛?彼阿罗汉尚当无一生等[154]。
 
  答?由增寿行,方能成佛。故佛[155]世尊说善修神足,能住一劫等。此是发趣极成迟钝,不如初修菩萨,乃至广说[156]。
 
  《无上依经》[157]有四生死?一、方便[158],二、因缘[159],三、有有,四、无有。如《枢要》[160]会。
 
  以上第二解二死讫。
 
 
 
【疏翼】
 
  以上第一释第十九颂生死相续颂文中,第二别解二死讫。
 
 
 
【论文】
 
八‧二八三 颂中所言「诸业习气」,即前所说二业种子。「二取习气」,即前所说二障种子,俱执着故。「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疏翼】
 
  第一释第十九颂生死相续中,第三属释颂文。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三、属[161]释本颂文,有二?初、正解,后、逐难释。此正解也。
 
  颂[162]言:「诸业[163]习气」,即有漏、无漏「二业」。业非一故,有身等三,故名「诸业」。
 
  「二取习气,即」[164]「二障种子」。此「二种[165]子,俱执着故」,皆说名「取」。
 
  「俱等余文」,「等[166]」者,等前「异熟既[167]尽」等文。
 
 
 
【论文】
 
八‧二八四 变易生死,虽无分段,前后异熟,别尽别生,而数资助,前后改转,亦有前尽,余复生义。
 
 
 
【疏翼】
 
  第三属释第十九颂文中,第二逐难释。
 
 
 
【述记‧卷五十】
 
  问?变易生死非如分段别死、别生,如何可言「前异熟既尽」等?
 
  下、逐难解。初、解变易难,后、释颂中不说现行等所以。此即[168]初也。
 
  「虽无」如「分段」别尽、别生,而以定愿「数资助」故,「改」去前恶者,「转」生后胜者,亦有「前尽」,后更生义。此即所资业力未尽,为令增胜,故「改转」也。或有定力,非极长时增胜,但得二十劫等;为令更增,亦有前尽后生之义。
 
【论文】
 
八‧二八五 虽亦由现,生死相续,而种定有,颂偏说之。
 
 
 
【疏翼】
 
  第二逐难释中,第二释颂中不说现行等所以。有二解释,此第一解也。
 
 
 
【述记‧卷五十】
 
  自下[169]第二、解颂不说现行所以。
 
  虽实「亦由」诸法现行,「生死相续,而种」子相续,一切时有,非如现行多间断故。颂中「偏说」种子,云「由业习气」等。
 
 
 
【论文】
 
八‧二八六 或为显示真异熟,因果皆不离本识,故不说现。
 
 
 
【疏翼】
 
  第二释颂中不说现行等所以中,第二解释。于中分三?一、不说现行所以,二、说种所以,三、简别六识异熟果。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此[170]、第二解。
 
  为显「真异熟因」──「业种子」是;「果」──即「本识」;「皆不离本识,故不说现」行。其诸种子,即种子识,现行不然。各别体故。
 
 
 
【论文】
 
八‧二八七 现异熟因,不即与果。
 
 
 
【疏翼】
 
  第二解释中,第二说种所以。
 
 
 
【述记‧卷五十】
 
  此诸现行善恶等法,虽亦是「异熟因,不即与果」。熏于种子已,要于后时方与果故。但说「种子」。
 
 
 
【论文】
 
八‧二八八 转识间断,非异熟故。
 
 
 
【疏翼】
 
  第二解释中,第三简别六识异熟果。
 
 
 
【述记‧卷五十】
 
  问?六识之中,亦有异熟果,何故颂不说前尽后生?六识现行亦不离识,是异熟果故。
 
  以非是真异熟,不说六现行。颂意偏说第八识也,正是生死相续法故。
 
  上来解颂,依染法相续讫。颂言「异熟」,故非无漏。
 
【疏翼】
 
  以上第四「复次」释第十九本颂文中,第一释生死相续?「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颂文讫。
 
 
 
【论文】
 
八‧二八九 前、中、后际生死轮回,不待外缘,既由内识,净法相续,应知亦然。
 
 
 
【疏翼】
 
  第四「复次」释第十九本颂文中,第二因解净法相续。于中有二?一、略例,二、广明。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二、因解有漏法例无漏法。
 
  初、略,后、广[171]。此略例也。
 
 
 
【论文】
 
八‧二九○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乃至究竟得成佛时,转舍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起清净种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
 
 
 
【疏翼】
 
  第二因解净法相续中,第二广明。
 
【述记‧卷五十】
 
  由法尔种,新所熏发。「由本愿力」,即佛世尊利他无尽。
 
  「清净种识」,皆通现种,皆唯第八,能持种故。
 
 
 
【疏翼】
 
  以上第四「复次」释第十九本颂文中,第二因解净法相续讫。
 
 
 
【论文】
 
八‧二九一 由此应知,唯有内识。
 
 
 
【疏翼】
 
  第四「复次」释第十九本颂文中,第三结归唯识。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三、总结上文。
 
  由此上来所说染净道理,应知诸法相续唯有内识也[172]。
 
 
 
【疏翼】
 
  以上第三释诸外难、广释第一颂文「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有七颂合为二段中,初二?第十八及第十九?颂释理违讫。
 
 
 
 
 
 
 
 
 
 
--------------------------------------------------------------------------------
 
[1]「四」字下,余本有「段」字,《金藏》无。应作「复次」二字。
 
[2]「此」字,《金藏》有,余无。
 
[3]「下」字,《金藏》有,余无。
 
[4]「次、别解二死。既言内因内缘,何者是也」,《疏翼》原无,依《大
 
 正藏》增。
 
[5]于中分二?一、举因体,二、举缘体。
 
[6]「人」字,《金藏》有,余无。
 
[7]即初中初也。
 
[8]「此」字,《金藏》作「业」。
 
[9]至下「不思议变易生死」文处。
 
[10]即「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非有。故于身住,有大
 
 助力」处。
 
[11]「设」字,《金藏》有,余无。
 
[12]「名」字下,余本有「为」字,《金藏》无。
 
[13]总结中并会违。
 
[14]「无定限故,非彼世间及非回心二乘境故」,《疏翼》无,依《大正
 
 藏》增。
 
[15]谓不能见其所有根实身。
 
 《瑜伽》卷八十末原文作: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般涅??界,而般涅??。由此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界,已般涅??。彼以所留有根实身?藏文作「dbavpo\'ilusbyingyisbrlabspades/」?。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
 
 《佛地经论》卷二有文同此。
 
[16]「故」字,《金藏》无。
 
[17]如本论卷七云?
 
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后引生无漏,回趣留身,唯欲界故。彼虽必往大自在宫,方得成佛,而本愿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有义:色界亦有声闻回趣大乘,愿留身者。既与教理俱不相违,是声闻第八无漏、色界心后亦得现前。然五净居无回趣者。经不说彼发大心故。
 
[18]「齐」字,《金藏》无。
 
[19]「齐限」二字多倒,今依论文正。
 
[20]「五百」,《金藏》作「三万六千」。泰《抄》释文仍作「五百」。
 
[21]「由旬」,梵文为「yojana」,新译为「逾缮那」。藏文为「dpagtshad/」。
 
[22]「劫」,梵文为「kalpa」;藏文为「bskalpa/」。
 
[23]《金藏》作「其」,余作「至」。
 
[24]「计」字,《金藏》作「言」。
 
[25]见七卷《楞伽》之卷四。
 
[26]原意作「未得离一切诸过熏习」。
 
[27]引文不次,今具引为:
 
大慧!声闻辟支佛未证法无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是故我为诸声闻故,说一乘道。大慧!声闻辟支佛若离一切诸过熏习,得证法无我,尔时离于诸过三昧无漏醉法?《十卷》作「是时乃离三昧所醉」。藏文同?。觉已,修行出世间无漏界中一切功德。修行已,得不可思议自在法身。
 
[28]如本论卷十云?
 
此前二转依果?菩提、涅???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
 
「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又云?
 
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
 
[29]即变易生死果。
 
[30]「故」字下,《金藏》有「此即释二死体。释正死名。不随业生,
 
 名意成身」十八字。
 
[31]如《胜?经》云「生者新诸根起」,又云死者,「诸受根没」。藏文
 
作「zinpadaggidbavpornams\'phosmathagduzinpadaggidbavpornamslenpa\'khorbaźesbgyi\'o/」。此段文汉译作:
 
世尊!生死者,此二法是如来藏世间言说?藏文作「tshigbladags/」?,故有死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离?藏文作「\'daspa/」?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藏文作「gźi/」?、是持?藏文作「rten/」?、是建立?藏文作「gnas/」?。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藏文作「\'brelbamamchiswivthadaddugnasla/wespagrolbamalagspa/phyirolgyi\'dusbyaskyichosrnamskyi/」?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
 
[32]《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三身章〉第二十八?
 
然有一果二因所得?一、生因,二、引因。《成唯识》?卷二初?说?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断绝?,名曰?原作「即名」二字?引因。如受用身,金刚定前诸无漏种远为引因,自位种子近为生因。望佛法身,近远现智俱为引因,非为生因。不说牵引、生起因等,得离系故。但说引发、定异因等,得无为故。于化身等现在前位,种为生因。正生起故;望舍利等,名为引因,引残果故。今说受用一果、二因。若望法身,一果、一因。若望化身,一因、二果。又佛二果、二因所得?谓理、智因。
 
《胜?经》说?「有二种如来空智?藏文作「debźingwegspa\'isbivpostovpabidwespa/」?。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藏文作「debźingwegspa\'isbivpobonmovspathamscadkyisbyospadavthadaddugnaspasmagrolbaswesparnamsstovpadav/」?。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藏文作「debźingwegspa\'isbivposavsrgyaskyichosthadaddumignaswivgrolparwespabsamgyismikhyabpagavga\'ikluvgibyemalas\'daspasbeddaggismistovpalagsso/」?。」此说烦恼体能覆藏,名之名「藏」。虚妄不实,究竟破坏,故名为空。……故经标有二种如来藏空智。烦恼亦名如来藏故。其真如理,因空所显,空之性?藏文作「stovpabid/」?名之为空。法身之因,烦恼所覆,名如来藏。此离缠位,名为法身。故断能覆烦恼障缚,证得法身,自性解脱。
 
[33]「前」字下,《金藏》有「义」字。
 
[34]「摩利迦」,梵为「malika」。
 
[35]应作「室利摩罗」,梵为「wrimala」;藏文为「lhamodpal\'phrev/」。
 
[36]见《胜?经述记》卷初述其身世。
 
 求那跋陀罗?梵文为「gunabhadra」?,汉译《胜?经》中,该节经
 
 文为:
 
又如取缘?藏文作「lenpa\'irkyengyis/」?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藏文作「marigpa\'ignaskyisa\'irkyengyis/」?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藏文作「dbavthobparnams/」;藏文《宝性论》同?菩萨三种意生身?藏文作「yidkyilu/」?。
 
[37]前「能引支」中,《述记》卷四十七云?
 
如《胜?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爱?藏文作「ltabagciglagnaspa\'ignaskyisadav/\'dodpa\'i\'dodchagslagnaspa\'ignaskyisadav/gzugskyi\'dodlagnaspa\'ignaskyisadav/sridpa\'i\'dodchagslagnaspa\'ignaskyisa/」?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不能发业。
 
 该经《述记》卷二末云?
 
然障有二?谓烦恼、所知。所知无明是胜,总立名「无明住地」。烦恼障中分成见、修。见道以见为首,发业、迷理是增。以一时断,但是分别,总立名「见一处住地」。修道迷别事生,断复前后,复要须数,宜为此约界分成三种?欲、色二界,自界得名。无色恐执为无,显是三有?破外道计为涅??,为名「有爱」,非是无也。
 
[38]「缘」字,《金藏》有,余无。
 
[39]「性」字,《金藏》误作「地」。
 
[40]见《佛性论》卷二。
 
[41]《佛性论》卷二原作「以出」二字。原文作:
 
以出三界外,有三种圣人:谓声闻、独觉、大力菩萨,住无流界。
 
[42]《佛性论》卷二此下出四种生死?
 
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
 
此四生死即为「怨障」、「不得如来法身四种功德波罗蜜」。释第三「有有生死」云?
 
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漏业为因,三种圣人是意所生身。譬如四取为缘,有漏业为因,三界内生身。「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名为「有有」。如上流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者,余有一生故,故名「有有」。并以无明为众惑根本,故「一切烦恼通名无明」。
 
[43]灵泰《抄》云?
 
即说无漏有分别业能感之因,名「界外」。
 
[44]「随」字,《金藏》无。
 
[45]《胜?经》原文作:
 
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藏文作「sridpa\'i\'dodchagslagnaspa\'ignaskyisaźesbgyibaskyav/」?,其力最大。
 
 下句云:
 
过恒沙数烦恼所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声闻、独觉智不能断,唯有如来智所能断。世尊:如是如是,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46]「九」字,《述记》原作「十」,今改。
 
[47]如本论卷九云?
 
故说菩萨得现观已,复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助愿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圆寂;故修道位不断烦恼,将成佛时方顿断故。
 
[48]「有」字,原作「又」。
 
[49]「如取为缘」,藏文作「dpernalenpa\'irkyengyis…debźindu/」。
 
[50]「无明住地」,藏文作「marigpa\'ignaskyisa/」。十卷《楞伽》卷
 
五、《宝性论》、《无上依经》、《佛性论》亦译作「无明住地」。但藏文《宝性论》作「marigpa\'ibagchagskyisa/」,合玄奘译。
 
[51]「无明等五住地」,藏文作「marigpalazogspalagnaspa\'ignaskyi
 
 sa/」。
 
[52]《佛性论》卷二真谛亦译作「大力菩萨」。但真谛所译《无上依经》
 
中有处译为「自在菩萨」。
 
[53]「已得自在菩萨」,藏文同,作「byavchubsemsdpa\'dbavthobrnams/」。 
 
[54]本论卷九末云?
 
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
 
[55]《无上依经》,为梁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经号669。
 
[56]「意生身」,梵为「mano-maya-kaya」;藏文为「yidkyilus/」。
 
[57]《金藏》作「言」,余作「意」。
 
[58]「即」字,《金藏》作「则」。
 
[59]「乘」字,原无。
 
[60]「受余生已」四字,《金藏》有,原论无。
 
[61]《佛地经论》卷二,此段引文原作:
 
声闻或除七生,或除一生,或除上界处处一生,余一切生得非择灭,或一切生皆非择灭。云何更经三无数劫修菩提因而得佛耶?虽诸烦恼所润分段得非择灭,而由愿力受变易生,三无数劫修菩提因,无有过失。非择灭者,众缘不具。于此时中,毕竟不生,非永不生。彼虽长时住在生死,由定愿力资感生因,令其功能多时生果。即此一身展转增胜,乃至成佛。
 
[62]谓弃舍求声闻愿。「求声闻愿」,藏文「banthoskyismonlamlasrnam
 
 parldogparbyeddo/」。
 
[63]《瑜伽》卷八十原文作: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藏文作「dbavpo\'irimpadavrkyengyirimpabidlaltosnas/」?。
 
[64]谓《胜?经》等。
 
[65]「决定性」,藏文作「rigssuvespa/」。
 
[66]即变易生。
 
[67]有二解:从欲界,或色界后引生无漏。
 
[68]见本论卷七末。《述记》卷四十四第二解云?
 
如七生者发心、留心,未必同时,不还者亦尔。欲界发心,上界留身。欲界之身业力尽故;未得边际定?第四静定?,可资故业故;欲得依胜身,方转易故。依如是理,或有上地但于一处受一生已,即方受变易。或有二处、三处、或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四地,至广果天方受变易身,往自在宫而受佛位。或有乃至但于第四禅受其一生,而受变易有决业故。
 
[69]如本论卷七中云?
 
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
 
[70]「故」等四字,《金藏》有,余无。
 
[71]「故七地以前,代诸有情受三途苦,乃是实身,易可知故」,《疏翼》
 
 原无,依《大正藏》增。
 
[72]《金藏》作「是」,余作「至」。
 
[73]《大智度论》卷七十四原文作:
 
是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肉身阿?跋致?梵为「avinivartaniya」,意为「不退转」?亦有二种:有于佛前得授记,有不于佛前授记。若佛不在世时,得无生法忍,是不于佛前授记。
 
 《大般若经》初分卷四十九〈不退转品〉卷三百二十六,及第二分
 
 〈不退转品〉卷四百四十八云?
 
复次,善现!若不退转位菩萨摩诃萨身心清净,非如常人身中恒为八万户虫之所侵食。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善根增上出过世间,所受身形内外清净,故无虫类侵食其身。如如善根渐渐增益,如是如是身心转净。由此因缘,是诸菩萨身心坚固,犹若金刚,不为违缘之所侵恼。善现!若成就如是诸行相状,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卷四百四十八并列举「违缘」云?
 
所谓寒、热、饥、渴、蚊、虻、风、日、毒、虫、刀、杖等类及诸缠、结,?不能侵恼?。
 
[74]即该论《述记》卷二十七。
 
[75]《对法》卷十三云?
 
欲、色界菩萨者,谓与灭离无色界生静虑相应?藏文作「gavgzugsmedpa\'ikhamsrnamparspavspa\'ibsamgtandavldanpa/」?,住静虑乐,而生欲界或生色界。问?何缘菩萨不生无色界?答?若已证得最胜威德?藏文「mthu\'ikhyadpar/」?菩萨,凡所受生,皆欲利益安乐有情?藏文作「诸已证得当能成熟有情最胜威德」?。以无色界非成熟有情处故?藏文作「于彼不生」?,「灭离无色界生静虑」者,谓能除遣无色界生?藏文作「miskyeba\'i/」?所有胜定。「住静虑乐」者,谓不退静虑?藏文作「yovsmabamspabidde/」?。由此菩萨善巧回转故?藏文作「bsamgtanrnamparbsgyurbalamkhaspas/」?,为欲成熟所化有情,或生欲界,或生色界?藏文无此四字?。
 
 该论《述记》卷二十七云?
 
「欲、色界菩萨」中,「谓与灭离无色生静虑相应」者,谓入真以去菩萨,不生无色界。以彼无利他行故,故菩萨灭离无色界生。而此菩萨与胜定相应,故灭离无色界。又胜静虑乐,而菩萨与此相应,住此静虑而生欲、色,离无色界生。言「最胜威德」者,《大论》?卷四十八?等皆云「最胜」,是八地以去无生法忍菩萨?如云「是故说言于无生法,证得菩萨第一最胜极清净忍。是诸菩萨得此忍故,得甚深住」?。若依此解,第二僧?菩萨不生无色;彼无数也。初地以去菩萨同证真理,生佛净土,居?疑「具」?最胜威德,以具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超初劫故。《大论》七十八?初??初地以上,地地皆有威德。此解「八清净」中文?如云「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善男子(藏文作「观自在」,即「spyanrasgzigsdbavphyug/」)!略有八种?一者、增上意乐清净,二者、心清净,三者、悲清净,四者、到彼岸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者、成熟有情清净,七者、生清净,八者、威德(藏文作「mthu/」)清净。善男子(藏文作「观自在」)!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后后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当知彼诸清净展转增胜,唯于佛地,除生清净」?。
 
 该论《述记》续云:
 
今义准初劫菩萨修菩提行,亦能利他、恒须听法、居暖等位。是色界系,亦不生无色。此论得自在解,如初劫菩萨修得无色定,为未自在,亦可生无色。初地以去,位得自在,故言「不生」。若据愿意,知彼无利他故,亦不生彼。据胜位语,故不生彼。
 
「住静虑」以下,谓此菩萨「善巧回转」于欲色界随愿即生,以?疑「已」?不为业烦恼所系;犹如毒药已被咒讫,不能为害。若约此义,八地以去,名「最胜威德」;非无分段,于下二界处处利生故。
 
云何得言八地以去舍虫身而变易,如《大智度论》?卷七十四解《大般若经》卷三百二十六及卷四百四十八「恒为八万户虫之所侵食」??初地以去何妨亦同变易身也?以非业系,得胜意故。为约此义,大义曰?初地以去菩萨得自在故,或受变易,或受分段。若于净土听法,或行利他行,须使天人见,岂不作分段身耶?原作「也」??以变易身非天人见故。言「八地以去」者,据无功用相,及无漏相续语。据实,直往菩萨初地得变易,须舍即得。而取分段亦得。
 
《佛地论》?卷三说?云:回心人资现身、资后身等,其回心人得初地已,得如是分段受生。得自在故,随愿生故?如引《大论》卷八十文后解云「如是,若在无学位中回向菩提,由定愿力数数资昔感现身因,令于长时生果相续,渐渐增胜,乃至成佛,功能方尽。此报虽亲有漏因感,然由无漏定愿资助,名不思议变易生死。无漏定愿不思议故。若有学位回向菩提,或随烦恼感生势力感彼生已,于最后生伏诸烦恼,起定愿力,资后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或回心已,即伏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诸用无漏定愿资助非烦恼者,皆不思议变易身摄。若烦恼力所感异熟,分段身摄」?。未有直往及回心人不得第四禅者。虽不断修?所断惑?,得定无妨。
 
又此菩萨命根,随受生处系。非如变易身在别为一分段身生彼色界,此命根欲界系。若随见身相,色界系。如第五?原传抄作「六」,今改?卷,菩萨受生,非爱润生,唯以愿力故,得生下二界,随处即受生。三恶趣亦以善业?异熟?果,亦善业果愿生彼故。非如鬼、傍生,亦不善报?果?故。
 
[76]「寂静法」,藏文作「rabtudbenpa\'ichosbstanpabyaspas/」。
 
[77]「得证清净无我之相」,藏文作「得成清净见法无我」。
 
[78]「如」字,《金藏》无。
 
[79]十卷《楞伽》卷四原作:
 
大慧!说寂静法,得证清净无我之相,入远行地。入远行地已,得无量三昧自在。如意生身故。以得诸法如幻三昧故。
 
[80]即变易生死。
 
[81]即阿罗汉、独觉。
 
[82]即旧译「大力菩萨」。
 
[83]〈佛心品〉第四初。
 
[84]「四卷者第三」五字,《金藏》有,余无。指〈一切佛语心品〉第
 
 一之三初。
 
[85]「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梵文为「samadhisukhasamapattimano
 
kaya」;藏文为「tivve\'dzingyibdebalasbomspar\'jugpa\'iyidkyilus/」。唐译作「入三昧乐意成身」。
 
[86]「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梵文为「dharmasvabhavaavabodhamano
 
kaya」;藏文为「choskyivobobidrtogspakhovduchudpa\'iyidkyilus/」。
 
[87]「俱」字,十卷《楞伽》无。七卷有,四卷亦有。
 
[88]「种类俱无作行意生身」,梵文为「nikayasakajasajskarakriyamano
 
kaya」;藏文为「rigssulhancigskyespa\'i\'dubyedkyibyabamedpa\'iyidkyilus/」。
 
[89]「自身内证一切诸法如实乐相法相乐」,藏文作「savsrgyaskyichos
 
thamscadsosoravgyisrigpabdeba\'imtshanbidkhovduchudpasrigssulhancigskyespa\'i\'dubyedkyibyabamedpa\'iluswesbya\'o/」。
 
 前两意成身,经亦有解释,如十卷《楞伽》: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何等为三?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三者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菩萨从于初地如实修行,得上上地证智之相。
 
大慧!何者菩萨摩诃萨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中,自心寂静行种种行,大海心波转识之相三摩跋提乐,名意识生。以见自心境界故,如实知有无相。大慧!是名意生身相。
 
大慧!何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谓菩萨摩诃萨于八地中观察觉了,得诸法无相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无量三摩跋提乐门、无量相力自在神通,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中月镜中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一切修行得如意自在,随入诸佛国土大众。大慧!是名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
 
大慧!何者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谓自身内证一切诸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
 
[90]在列举三种意成身后,三种译本及藏文均有遍知从初地以上诸地
 
增进相故,诸修行者依次证得文。但分别解释时未及初、二地。
 
[91]即四卷《楞伽》解「第一意成身」处。
 
[92]「自心寂静行种种行」,藏文作「ravgisemsrnamparmavpodben
 
parspyodpas/」。
 
[93]「大海心波转识之相」,藏文作「demskyirgyamtshola\'jugpaswes
 
pa\'irlabskyimtshanbid/」。
 
[94]「三摩跋提乐,名意识生」,藏文作「bdebasbomspar\'jugpa\'iyid/」。
 
[95]「以见自心境界故,如实知有无相」,藏文作「ravgisemssnavbai
 
yuldvospoyodpadavdvospomedpayovssuwespasyidkyiluswesbya\'o/」。
 
 十卷「名意识生」,落在此处,与余译异,故有「生」、「不生」文之
 
 不同。七卷《楞伽》作:
 
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
 
[96]「故」字,原作「大慧是」三字。
 
[97]「今」字,《金藏》作「地」。
 
[98]《金藏》作「说」,余作「论」。
 
[99]「悉无所有」四字,唐译无。只作「了法如幻,皆无有相。」藏
 
译作「sgyumalasogspa\'ichoslasnavbamedpa\'irabturnampar\'byedpa\'ikhovduchudpas/」。
 
[100]「身心转变」,藏文作「semskyignaswintugyurte/」。七卷作「心
 
转所依」。
 
[101]「得如幻三昧」,藏文作「sgyumaltabu\'itivve\'dzin/」。
 
[102]「及余无量三摩跋提乐门」,藏文作「tivve\'dzingyisgogźandag/」。 
 
[103]「相」字,七卷《楞伽》无。
 
[104]「力自在」,藏文作「dbavdav」。
 
[105]中略:「妙华庄严,迅急如意,犹如幻、梦、水中月、镜中影?藏
 
文「gzugsbrbanltabu/」,无「水中月」。《七卷》作「如影如像」。《四卷》则同《十卷》作「水月、镜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藏文作「似大种及所造」。《七卷》作「与造相似」?,具足身分一切?藏文作「gzugsthamscadkyiyanlagsnatshogs\'duspa/」。《七卷》作「一切色相具足庄严」?,修行得如意自在随入诸佛大众?藏文并有「choskyivobobidrtogsparkhovduchudpa\'iphir/」。《七卷》则作「善入佛?x,了诸法性。大慧」?。
 
[106]原作「如实觉知诸法相」。
 
[107]灵泰《抄》云?
 
余地亦少分得。
 
[108]「怖诸烦恼」四字,《义演》释文、《金藏》有,《枢要》卷下同。
 
 余无。
 
[109]即两个三种。
 
[110]见《显扬论》卷十六〈成无性品〉。原文作:
 
问: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依变化身住,能证菩提,非业报身。
 
[111]「论」字,《金藏》无。
 
[112]即第一问答。
 
[113]《瑜伽》卷八十原文为:
 
是故当知由彼种姓有差别故,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回向无上菩提。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
 
[114]「显」字,《金藏》有,余无。
 
[115]《瑜伽》卷八十云?
 
问?若一切阿罗汉皆得心自在,何因缘故,不舍寿行入般涅???虽苦所逼,而久住耶?答?功能有差别故?藏文作「nuspa\'ikhyadpargyiphyirte/」?。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罗汉能舍寿行?藏文作「tshe\'i\'dubyedgtovbarnusla/」?,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罗汉能增?藏文作「bsrivbarnusla/」?寿行,一分不能故。
 
 《佛地经论》卷二云?
 
是诸声闻皆住无学,尽此一报必入永灭无余涅??,寂静安乐与佛无异。如余论说。何故引彼趣大菩提,长时受苦?变易住中,无诸苦受,斯有何失?行苦有故,是为大过!虽经此苦,令得如来三身功德,大喜、大乐,故无有过。一切大乐,不过涅??,彼已证得,复何所少,更求菩提涅???虽有寂灭安乐,而无受乐三菩提乐,断受乐等,无量功德;何用行苦有为乐耶?有为无漏,犹如涅??是无漏故,非行苦摄。
 
[116]「欲、色界已感异熟诸」八字,《金藏》有,余无。
 
[117]「苦」字下,余本有「者」字,《金藏》无。
 
[118]即「不障解脱」等。
 
[119]即有余依、无余依二涅??。
 
[120]「身」字,原作「报」。
 
[121]「斯」字,原作「诸」。
 
[122]「过」字,原作「失」。
 
 《佛地经论》卷二原文作:
 
是诸声闻皆住无学,尽此一报,必入永灭无余涅??,寂静安乐,与佛无异,如余论说。何故引彼趣大菩提,长时受苦?变易位中无诸苦受,斯有何过!
 
[123]「障」字,《金藏》无。
 
[124]「生」字,《金藏》无。
 
[125]「分段」二字,《金藏》有,余无。
 
[126]即所知障。
 
[127]《金藏》作「愿」,余作「智」。
 
[128]「入」字,疑「以」。
 
[129]「果」字,《金藏》无。
 
[130]智周《演秘》云?
 
望能得人得彼四定,自所得中最殊胜者,即名「边际」。
 
[131]「行」字,原作「此」。
 
[132]「令」字,《述记》传抄误作「今」。
 
[133]具见前引。
 
[134]「第四」二字,《金藏》有,余无。
 
[135]灵泰《抄》云?
 
由无漏业力能延身命以得长时,故说无漏业为因。若所知障望于身命,即极疏远。所知障但执有情、菩提实,或作有情依,为欲断除,令身久住,故所知障即不能资身令久住,故说所知障但是缘。
 
[136]即以楔出楔。
 
[137]「所」字,《金藏》无。
 
[138]《佛地经论》卷七云?
 
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法?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139]「为缘」等六字,《金藏》有,余无。
 
[140]「差」字,《金藏》有,余无。
 
[141]「体」字《金藏》作「难」。
 
[142]《瑜伽》卷八十末云?
 
彼以所留有根实身?藏文作「dedbavpo\'ilusbyingyisbrlabspa/」?,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
 
[143]「并」字,《金藏》无。
 
[144]「下」字,《金藏》作「亦」。
 
[145]「是故」等八字,《金藏》有余无。
 
[146]《金藏》作「资」,余作「望」。
 
[147]如《佛性论》卷二云?
 
以出三界外有三种圣人?谓声闻、独觉、大力菩萨。
 
[148]即《十地经》卷九〈法云地〉第十。
 
[149]「此等文也」四字,《金藏》有,余无。
 
 如《十地经》云?
 
若菩萨住此地中,多作摩醯首罗天王?梵为「mahesvara」;藏文为「lha\'irgyalpodbavphyugchenpo/」?,具足自在,善授众生、声闻、辟支佛、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有问难者,无能令尽所作善业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150]如《胜?经》云?
 
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
 
[151]如十卷本《楞伽》卷五初颂云?
 
我乘非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亦非解,非无有境界。
&nbs,p;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152]指「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53]《瑜伽》卷八十此句原作:
 
以无余依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一切功用?藏文作「\'badpa/」?皆悉止息。
 
[154]即问「何况当有多生相续」?
 
[155]「佛」字,《金藏》有,余无。
 
[156]以上依意引。
 
[157]见《无上依经》卷上。
 
[158]原作「生缘惑」。
 
[159]原作「生因惑」。
 
[160]见《枢要》卷下。《金藏》作「枢要」二字,余作「别抄」。
 
如《枢要》卷下〈二种生死章〉以八门分别,第六门「四种生死相」中说,前已具引。
 
[161]「属」字,《金藏》有,余无。
 
[162]即第十九颂。
 
[163]「业」字,《金藏》缺。
 
[164]「即」字,《金藏》无。
 
[165]「此二种」三字,《金藏》有,余无。
 
[166]「等」字,《金藏》有,余无。
 
[167]「既」字,《金藏》有,余无。
 
[168]《金藏》作「即」,余作「则」。
 
[169]「下」字下,《金藏》多一「下」字。
 
[170]「此」字,《金藏》有,余无。
 
[171]「初略后广」四字,《金藏》有,余无。
 
[172]「也」字,《金藏》无。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