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乞食
佛陀成道后,一日所作,有自受用和他受用的生活。自受用,就是在禅定中享受法喜安乐;他受用,就是在僧团课徒教众,行脚弘化。尤其借着托钵乞食,接近人群,弘法利生,所以《金刚经》一开头就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所谓「次第乞已」,指的是不分贫富贵贱,依序一家一家沿门托钵。不过,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苦行色彩浓厚的大迦叶尊者,他从不到富有人家托钵受供,因为他认为富贵是由于过去世懂得布施种福田所招感的果报,既然今生已经这么富有了,何必再去锦上添花呢?因此他宁可到贫穷人家去托钵,做穷人的福田,所以一直是「乞贫不乞富」。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正好相反,他觉得贫苦人家连自己的三餐都难以温饱,何忍再去增加他们的困境,而富有人家布施少许财物却一点也不为难,所以他是「乞富不乞贫」。
他们这种极端的行径被佛陀知道了,有一天佛陀特别召集大众开示道:「乞贫乞富,都是心不均平,佛法应该建立在平等之上,尽管世间充满了差别对待,但是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平等法中,在平等法里才能自受用、他受用。」
「心不均平」正是今日社会纷争的原因,因为人一旦有了比较心,就会有计较,有了计较,纷争于焉产生。一般人都要求别人给他公平的待遇,事实上,世间没有真正的公平,因为虽然理上佛性平等,但在事上却有因果差别,我们每个人从过去到现在所造的业不同,每个人的福德因缘都不一样,自然境遇果报也不尽相同,因此世界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能公平的,只有靠我们的心去制造平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自然能超越世间的差别对待,人与人之间自然和合无诤。所以《六祖坛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