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佛教基础读物] > 佛光教科书 > 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 正文

第五册 宗派概论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印度大乘佛教最主要分为二大系统:一为中观学派,二为瑜伽行派。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大约兴起于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间。溯源而观,原始佛教中,已含大乘思想;至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与上座部对于「空」、「有」看法的差异,更加明显;而且各部派之间都以重视学说的立论为主,佛教因此逐渐偏重于义理的研究,反而远离了人间佛教的实践。于是,大乘佛教行者重新思惟佛陀教化的本怀,提倡落实慈悲利他的菩萨道,大乘佛教的开展于焉大盛。
  
  承继部派佛教时期对「空」、「有」思想的见解,归纳印度大乘佛教学派的发展,一者是破一切执著情见,以彰显诸法实性为主的「空宗」--中观学派;一者则是剖析诸法相状,以了知身心万物为主的「有宗」--瑜伽行派。唐朝义净大师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序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其思潮的兴盛,由此可见。
  
   中观学派
  
  公元一、二世纪间,印度大乘佛教盛行,大乘经典亦相继出现。另一方面,当时小乘有、无学说竞立,外道邪见纷沓。龙树菩萨出世后,以般若经典为根本,造《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倡导般若空观,「遣荡诸执,破邪显正」,大树法幢,展现大乘佛教富丽宏伟的思想,衍成大乘空宗,成为公元三、四世纪间印度佛教的主流。
  
  承龙树教学,门人提婆著《百论》、《四百论》、《百字论》,破斥外道思想及小乘教义;继之,罗睺罗跋陀罗注释「八不」之说;笈多王朝初期,青目撰《中论本颂》注释本等,中观学派逐渐形成。
  
  中观学派以《中论》为主,阐述「性空、缘起」的思想,又有「世俗、胜义」二谛论作为说明。前者以有名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揭櫫「缘起」的根本思想,以诸法万物皆起于因缘和合,故无自性,否定当时小乘、外道对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执著或戏论。二谛偈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说明宇宙万法若立足于世俗谛,则一切法皆为「假名有」;若立足于胜义谛,则一切法皆为「自性空」。意即佛陀为化导众生,以众生理解的事相,开示真理。因此,若离世俗谛,则无法了解胜义谛;若离胜义谛,亦无法证入法性真实义。此外,「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的「中道」观,不偏执「有」或「空」,而从「真空妙有」中看待万象缘起性空的本质,亦成为中观学派重要的核心思想。
  
  公元四、五世纪间,中观学派分成以佛护为代表的「具缘派」,和以清辨为代表的「依自起派」。前者强调「缘起诸法毕竟空」,后者则强调「自俗谛门观缘起法,皆无自性、不可得;若从真谛门看,则一切法皆有常住之本性存在」,两者对空性的看法相异。佛护、清辨、月称、寂护、莲华戒等人的中观思想传入西藏,对藏传佛教发展影响很大。
  
  另外,中观思想传入中国,也深深影响中国佛教,除了衍成以弘扬《中论》、《百论》和《大智度论》为主的三论宗外,天台、禅宗等各宗派中亦含有甚深的中观思想。
  
   瑜伽行派
  
  公元四、五世纪,约佛陀入灭后九百年,无著、世亲二大论师出世,破斥当时印度偏执「一切皆空」的流弊,独帜大乘「有」义,以「非有非空,真空妙有」,开创印度大乘「有宗」--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以弥勒为开祖,相传曾为无著宣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及《金刚般若论》等五部大论。主要以般若空性为思想根本,采瑜伽为实践方法,建立包括精神与物质的万有存在,皆由心识所变现。无著造《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顺中论》等,演说瑜伽唯识、阿赖耶缘起、蕴、处、界诸法差别的理论,确立了瑜伽行派的思想体系。
  
  约公元第五世纪初,无著的胞弟世亲在「有部」出家,宣扬小乘。后来听从兄长之教,回小向大,广造论释,时人呼为「千部论主」。在他的唯识教学里,以《百法明门论》为总纲,《大乘五蕴论》说明诸法名相,《唯识二十论颂》完成唯识组织,并阐明唯识「无心外之境」的哲理,《摄大乘论释》则成立「阿赖耶识」。另外,《佛性论》更肯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由此而大成。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晚期代表作品,由于十大论师相继造论诠释,使得瑜伽学派成为公元第五、六世纪间,印度佛教的主流。十大论师中,德慧善于定学,著有《随相论》、《中论注》等,曾在摩揭陀国与外道数论派论师辩论获胜,因而深受国王崇敬;安慧是一位博学高僧,兼通大、小乘,并且擅长因明学,著有《大乘广五蕴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宝积经论》等;护法论师以那烂陀寺为中心,力阐世亲学说,破小乘,伏外道,唯识大放异采,代表作有《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缘论释》等。戒贤曾依止护法为师,玄奘大师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时,曾向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对玄奘大师的思想产生极大影响。而在十大论师外,陈那擅唯识,却成就于因明,成为新因明的创始人,而被喻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
  
  瑜伽行派主要的思想理论有「八识论」、「三性论」、「四分论」、「种子论」和「五位百法」等,其理论的完备,令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近代许多学者如欧阳竟无、熊十力、梅光羲、王恩洋、周叔迦等,皆从唯识入门,而成为唯识大家。
  
  综观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潮,中观与瑜伽学派有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相美,使得当时法海奔涌壮阔,亦如日月之争辉!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