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代、现代]法师著作开示 > 依昱法师 > 正文

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依昱法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智慧眼开
·三昧与睿智
·定江山、慧保身
·人各有志,别境有定

  一、开智慧眼
  《出曜经》卷第二十二〈观品〉云:
  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
  智者自称智,是谓愚中甚。
  接前文的“欲、念、胜解”等五别境的前三个心所之后,今将进入五别境的后三个心所“定、慧”。
  今人为了面子,为了人情,也为了自负(优越感)常在人前拍胸脯大言地说:“安啦!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说进容易,作时难;若无十分把握且不具百折不挠的定力与智慧,岂能事事尽如人意呢?所以
  《维摩经》云:
  舍利弗!今土则净,汝者不能见之,
  何也?
  智慧眼未开故。
  二、三昧与睿智
  别境五者:一、欲 二、胜解 三、念 四、定 五、慧。
     (《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八五五页中)
  名相释义如下:
  (何谓)“定”
  《成唯识论》卷五云:“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慧依为业。”
  “定”又名三昧(梵samadhi)就是制心一处,全神贯注所观之境,不使散乱之意。因定心能启发智慧,故云:“慧依为业”。“定”有各种译名,今略述如下:
  1、三摩地:释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修此定,心则端直、平等摄持。为定之本体。
  “等持”是使心不散,专止于一境。此谓观得失俱非,持心专注不散,依此定便有抉择智生;如若不持心专注境性,便无定起,因此不属于遍行。(《成唯识论》卷五)
  《瑜伽师地论》卷三云:“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审虑所依,心一境性。”又《广五蕴论》云:“所观事者,谓五蕴(色、受、想、行、识)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可知。”
  《顺正理论》卷十一云:“令心不乱取所缘境,不流散因,名三摩地。”
  2、等引:梵(samahita)三摩?涠啵?胛?纫?T独胄闹?。ǖ艟伲?⒊痢ⅲɑ璩粒┒?闷降劝蚕辏?硇木惆仓?刺??拭?暗取薄!耙?保?擞勺粤σ?穑?ǚ⑸?Φ拢┲?猓?苄薮硕ǎ?蚶胫罘衬眨???⑹ず霉Φ隆5纫?ㄓ谟行摹⑽扌亩?ǎ??煌ㄓ谏⑽弧?BR>  3、等至:梵语(samapatti)三摩钵底。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
  4、静虑:梵语dhyana驮那演那,又译为禅那,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定。
  5、心一境性:梵语cittaikagrata质多医迦阿羯罗多。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之自性。
  6、正受:梵语samatha奢摩他,译为止、正受。离于邪乱谓之“正”,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如实观物。能灭一切散乱烦恼,仅限于有心之净定。
  7、现法乐住:梵语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忘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深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以上为《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所载“定”的七种异名。依定之内容及其修行之阶段,可将定分为多种。俱舍宗将其大别为有心定与无心定等二定。有心定包括四静虑(四禅、四色界定)与四无色定,合为八定(八等至)。
  大乘中,对于定之种类,更有多种说法。唯识宗及密宗之瑜伽观行,天台宗之四种三昧,及禅宗之坐禅等,均是为使自己臻至佛果之实践方法,此即修定。传说佛陀说法之前,即曾入定,此为导他而入之定。又唯识宗于??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善根位中之每一善根位,观主观与客观之假有实无,而入于四定,即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注一)
  (二)何谓“慧”
  《百法直解》云:“于所观境,简别决择,而为体性,断疑而为业用。”
  “慧”,睿智的意思,也就是正确了解诸法真象及契合真理的正确认识。亦即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
  慧——梵语prajna,巴利语panna、音译般若。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慧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恶慧中,作用强者称恶见,为五见之一。善慧又作正见、正慧。依俱舍论之说,慧系与任何心所皆有相连属之作用,为大地法之一,唯识宗谓慧为别境五心所之一。此外,慧与智为相对之通名,达于有为之智相称“智”,达于无为之空理则称“慧”。俱舍论卷二十六亦言慧有“有漏慧”与“无漏慧”两种。前者与烦恼法有密切不可脱离且相互影响之关系,属于“智”之性质;后者又称“圣慧”,由闻法而来之慧,称作“闻慧”。由思考而来之慧,称作“思慧”。由修行而来之慧,称作“修慧”。以上三者合称闻思修三慧,三慧加上与生俱来之“生得慧”合称四慧。
  依《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说,菩萨之阶段可分六种智慧,即闻、思、修三慧与“无相慧”——(已证悟空无自性),“照寂慧”——(以中道之慧观照见中道之理),“寂照慧”(寂照不二,定慧平等)以上六者依次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六位配合,此外,天台宗亦有劣慧之说。(注二)
  慧与戒、定二者系佛教之重要德目,合称“三学”又就五根、五力之中,而有慧根、慧力之称。以上之慧属狭义之解释。广义之慧则指梵语prajna,一般音译作般若。
  般若有三大类(1)共般若与不与共般若。(2)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3)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
  又有一种分类为(1)实相般若。(2)观照般若。(3)文字般若。
  三、定江山、慧保身
  在《法名譬喻经》〈心意品〉第十二中,记载著:有定慧的贤者,闻法而生信心,而开智慧,证圣果。
  从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学佛的比丘,在一条河边的大树下修行,连续不断的十二年学道岁月中,贪心还没有消融,整天心猿意马,一肚子的男女功名爱恨。眼里只知道贪色,耳朵只图好音,鼻子只图闻香味,嘴巴只贪图好味。心里充满了白日美梦,人是坐在树下,心老早到九霄云外了,这样子,身在树下心在天外,没有一天静下来。
  十二年里,连“道”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佛陀知道他这个人还可以度一下,就变化为一个比丘,来到他修行的地方,在河边大树下一同过夜,但是风坐下休息没多久,月亮出来了,就看到一只小龟从河里爬出来,一直爬到大树下。此外,又有一只水濑,从小里出来觅食,和乌龟在途中相遇,水獭扑过来便把乌龟吃掉,那只龟急忙把自己的头、尾巴,和四只脚缩到壳里,水濑就无法吃了。
  那水濑无奈,只好放弃,刚走远一点,那只乌龟又把头伸出来,照样爬行。水濑对它无可标何,乌龟便捡了这条命。
  于是这个修行的比丘,就对佛所变化的沙门说:“——你看,这只乌龟有了保命的壳,所以水濑还是不能奈何他!”
  佛化的沙门答说:“我想世人连这头乌龟也不如。世人不知营造保命之壳,浑浑噩噩,不知生命无常,整天心猿意马,一脑子美梦。如果外魔(外来的诱惑)一旦得隙,便会乘机而入,这个人便完了。你要知道生和死,是没有定限的,它会翻来转去,使你流落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的。一切的苦恼,都是这颗心造的。应该自我勉励,寻求寂灭才一莲永逸啊!”
  接着,佛化的沙门便说了一首偈: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坏神去,寄住何贪?(四大本空)
  心豫造处,往来无端;念多邪僻,自为招患。(妄念造业)
  是意自造,非父母为;可勉向正,为福勿回。(趋向定慧)
  藏六(注三)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此时修道的比丘听佛说了这一首偈,马上贪欲断灭,就得了佛道四果。他此时已知那树下的沙门是佛陀所化,便整伤衣履急忙顶礼坐下,在傍护法的龙鬼神之类,也无不欣喜万分。(注四)
  我国历史中有一则定生慧的故事:
  宋太祖有一天曾召画工周玄素,命令他在殿堂的譬上,画一幅“天上江山图”。
  周玄素感到为难地说:“臣未曾遍游全国,不敢轻率从事,如陛下先草建规模,臣可以加以润饰。”此举是“定”,一点也不冲动,划率行事。
  宋太祖是到过很多地方的人,天下山川形势,在心中有深刻的印象,拿起笔来,大致地勾画了一个大概。然后要周玄素加以个润。
  周玄素此时却说了:“陛下江山已固定,岂可称动?”
  赵匡胤笑了,说:“不错,不错,你去吧!”此举是“慧”明哲保身,皆大欢喜。
  一九九二年的十一月十四日,灵泉寺方丈惟觉法师于佛光山对大众开示说:“诸佛菩萨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起定慧,即成正觉。“正定”是由正知、正见而来。一切成法归于自心,此心是说法之心、听法之心。(由此而生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行要旨在于正信、正智、正定,如此可证法性、佛性。”
  星云大师说:有智慧者,自有千方百计可行;
  无智慧者,寸步能行。
  《成唯识论》,中对“慧”的解释是:“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意谓对自己所面临的境界,有抉择判断的能力,具备有消除疑惑的睿智,这种“能力与睿智”就是“慧”的定义。
  前不久,“中国时报”上有这么一则记事:有位太太结婚不久和先生感情很浓厚,一日先生下班回来带来了一束鲜花送给太太,做为婚后第一个生日的祝福。婆婆在旁看了心里不太愉快,带着酸溜溜的口气说:“宝贝儿子啊!我的生日,你几时记得给我买束花啊!”
  先生看看母亲,用极平淡的口气说:“这花哪是买的,是我在人家开幕典礼用完后捡来的。”
  太太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晚上临睡前,即用调侃的语气问先生:“今天的花真是捡的?”
  先生回答说:“当然是啊!我给了人家钞票,人家便让我随便《拣》啦!”这就是“拣择判断的能力与睿知”。“入定”事例有以下二则:
  1、释尊常于定中说法,如《法华经》云:“尔时世尊四象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伸缩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2、清光绪二十七年虚云老和尚六二岁,隆冬,万山积雪,严寒澈骨,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锅中,跏趺坐等待头熟,不觉入定。到第二年正月,山中邻棚复成师乃来贺年,见老和尚入定,乃以磬声开静。《虚云老和尚十难四十八奇》苏春圃编述。
  经、论及古德对“定慧”的诠释如下:
  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格言联璧——
  《百法明门论纂》云:
慧者: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慧者,谓于所作境,了然不疑也。言简择断疑者,谓于诸法得失境中,由以慧心推求简别,后方决定心无疑惑,此慧从定而发,所谓因定生慧,善恶皆然。故定与慧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缺一不可。必由定而发慧,由此得决定,故云:“心不动名人诸神。了境无生名为般若。”世智辩聪名“黠慧”。
  《百法明门论赘言》云:“但令心定,境任往来,如缘色定,不缘余声。色灭声临,即缘声定,不随色转,如镜对像,像自往来,光不随转,故说专注,非唯一境。”
  《集异门论》卷五云:
  初三慧者:一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
  后三慧者:一学慧、二无学慧、三非学非无学慧。
  《瑜伽师地论》卷三云:
  慧云何?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简择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成唯识论》卷五云:
  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察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
  《品类足论》卷二云:
  定云何?谓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为定。
  《入阿毗达磨论》云:
  定谓令心专注一境;即是制如猿猴心,于一境而转义。
  《法蕴足论》卷六云:“定谓寻伺寂静者。”
  《瑜伽师地论》九十七卷云:
  又念增上,起奢摩地,与后圣谛圣谛现观妙智,为上首转,是故说彼定为上首。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一卷云:
  不定心者:谓染污心,散乱相应故。
  定心者:谓善心,等持相应故。
  五、人各有志、别境有定
  这个不通一切时,一切心的五种别境心所;或单独起一种欲,或单起胜解;有时同时起“念、慧”二种心所,或俱生欲、念;有时三种心所,“胜解、念、定”同时生起;或同时起欲、念、定、慧等四个心所。由于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起来活动,故称“别境”。
  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各种境界,读书人希求功名之路,念佛人希求往生莲邦,参禅人希求明心见性,这一切动向,都是以欲望为前驱。因此第一别境“欲”可说是行为趋向的潜在意识,通善、恶性;如发心勤修佛道便是善性,故说“勤依为业”。
  第二、“胜解”心所,对行者具有诱导作用,如释尊及其弟子从甚深禅定中所悟得之智慧结晶,也就是先有经验基础,然后才有佛法问世。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了解,完全契合现代注重实验的科学精神,就是“胜解”。不同于一般似是而非的言论,一味地依文解义,认指作月,而陷于知见上的错误!正如古人所言:“矮人看戏何尝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第三、“念”心所是指学佛人对四圣谛、八正道等义理,能够念念兹在兹,脑中充满正念,不容妄念侵入。若正念失去忆持,便起杂念,因此“定”是“念”所依止的心所。唯识的心所中,“想、思、念”三个,最不易辨别。“想”是综合新旧或虚构的尘影,予以混合改造而现起的心智活动,其范围漫无限制,属于想像者居多,而且不一定和行为发生联系;“思”是行为的发轫,有一定的目的与规划;“念”是经过前五识吸收的旧尘影响的回忆或惦记、希求,有其特定的对象。三者界说,并不一样。
  第四、“定”心所:成唯论云:“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慧依为业”。依此解释,定就是制心一处,全神贯注所观之境,不使散乱之意。定心所发智慧,故云:“慧依为业”。儒家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定心能发智慧的说明。
  佛教之定有多种,综其大要,约可归纳为二类:一为先天之散定,一为修得之禅定。先天散定通欲界有情,以现代语就是“精神集中”;修得之禅定有禅宗之见性,天台之止观、小乘之五停心、四念处、大乘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等皆是。经言:“向外驰求,经百千劫,终必无成;向内觉观,于一念顷,即证菩提。”其所指的觉观,亦就是“定”。
  第五、“慧”心所:佛教区别慧的境界有世间慧和出世间慧二种,前者即一般世俗的颖悟聪明,通善、恶、无记三性。如苏东坡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对到公卿”。苏氏所说的聪明,就是世间慧。因为世间慧和福报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才会被聪明所误!后者以般若正慧为鹄的,纯系善性。善性慧分闻、思、修三种;闻慧是听闻教法,阅读经典的智慧;思慧是由观察教法,涵咏义理才能得到的智慧;修慧是由修习禅定所产生的智慧。其中闻、思二慧有互为表里的作用,如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指闻、思二慧不能偏失的理由。设若希望由有漏的世间慧进入无漏的出世慧,必须精修禅定,方能达到般若正慧的境界。慧心所是无记性,因它若与十一善心所相应,即须“善慧”,若与二十六种烦恼心所相应,即属于“恶慧”。
  以上五个心所,用心观之,各有各的所缘境界,故说“别境”。
  因此,明昱的《百法明门论赘言》云:
  别释五境五所,体性业用,欲与乐俱,故境为所乐,精进勇猛根于乐欲,故勤依为乐;胜即解者,胜是用;解是体,云胜即解,持业称世;曾习为过去明记已往为念,由数忆持,摄心从境故能引定。
  注一:《佛光大辞典》P三一七零至三一七四;六零一切身至六零二零。
  注二:同上
  注三:“藏六”:是指龟的头、尾和四足。
  注四:《法句譬喻经今译》,陈慧剑居士译注。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