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代、现代]法师著作开示 > 悟慈法师 > 正文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悟慈法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一六五、温泉林天经第四(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尊者三弥提,游行于王舍城,住于温泉林。有一位天神来劝化尊者受持跋地罗帝偈。尊者就去问佛,佛陀为其说偈后,就入室内去宴坐。诸比丘们就请大迦旃延广予解释,大迦旃延就以根、境、识之相对,而详加说明。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竹林精舍)。

那时,尊者三弥提(得善行德,无若干想第一之比丘),也游行在于王舍城,而住在于温泉林(温泉精舍)。于是,尊者三弥提,在于夜间将向于旦晨之时,乃从其寮房而出,往诣温泉,在那里脱掉衣服,放在于岸上,而进入于温泉去沐浴,沐浴完

毕后,就还出,就拭其身体,然后将袈裟穿好。

那时,有一位天神,其形体乃极为妙好,色像巍巍,在于夜间将向于旦晨之时,往诣于尊者三弥提之处,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一边。那位天神,色像威神而极妙,其光明乃普照于温泉之岸。那位天神退住在于一边后,就仰白尊者三弥提而说:「比丘!你曾经受持跋地罗帝偈吗?」(此偈译为善一夜之说示与分别。为日夜都如是的贤善的生活之人之偈)。

尊者三弥提回答那位天神说:「我并不受持跋地罗帝偈。」尊者并寻问那位天神说:「你受持跋地罗帝偈吗?」那位天神回答说:「我也是同样的不受持跋地罗帝偈的。」尊者三弥提又问那位天神说:「到底那一位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呢?」

那位天神回答说:「世尊游行于此王舍城之时,在于竹林迦兰哆园时,他乃受持跋地罗帝偈的。比丘!您可往诣世尊之处,当面在世尊前,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才是。为甚么呢?因为跋地罗帝偈,乃为有法有义,为梵行之本。可说是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的。如族姓者(善男信女),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学道的话,就应当将跋地罗帝偈,善受持诵。」那位天神说如是之语后,稽首尊者三弥提之足,绕三匝后,就在那个地方隐没不现。

于是,尊者三弥提,在那位天神隐没不久之后,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尊者白佛说:「世尊!我在于今天,夜将向旦的时候,出于寮房,往诣于那温泉之处,脱弃衣服,放在岸上,进入温泉去沐浴,沐浴后,便出来,就在于岸上拭身;那个时候,有一位天神,其形体乃极为妙好,色像巍巍,夜将向旦之时,来诣我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一边。那位天神,色像威神极妙,其身上的光明乃普照于温泉之岸。那位天神退住在于一面之后,白我而说:『比丘!您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吗?」我回答那位天神说:『我并不受持跋地罗帝偈啊!」我并问那位天神说:『你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吗?』那个天神回答我说:『我也是同样的不受持跋地罗帝偈。』我就又问那位天神说:『到底谁受持跋地罗帝偈呢?』那位天神回答我说:『世尊游行在于此王舍城时,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时,他曾受持跋地罗帝偈。』他说:『比丘!您可往世尊处,当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为甚么呢?因为跋地罗帝偈,乃为有义、有法,为梵行之本。是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如族姓者(善男信女),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去学道的话,就当应以跋地罗帝偈为善受持诵。』那位天神说如是之语后,稽首我足,绕三匝后,就在于那个地方隐没。」

世尊问尊者说:「三弥提!你知道那位天神从何处来的吗?那位天神的名字叫做甚么吗?」尊者三弥提回答说:「世尊!我乃不知那位天神到底从何处而来的?也不知其名讳啊。」世尊告诉他说:「三弥提!那位天子的名叫做正殿,是三十三天的军将。」于是,尊者三弥提白世尊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世尊为诸比丘们说跋地罗帝偈的话,则诸比丘们从世尊听偈后,当会善于受持。」

世尊告诉他说:「三弥提!你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讲说。」尊者三弥提白佛说:「唯然!」这时,诸比丘们也就受教而听。佛陀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要谨慎!不可以思念过去之法,也不可以愿望于未来之法。因为过去之法,已经灭掉了,未来之法,又是还未来到之故。至于现在所有之法,这就

应该加以思察其义。要念现在之法,并没有坚强牢固〔念念之间,都在生灭变易〕,有智慧的人,其所觉悟的,就是如是。)

(如果能作圣人之行的话,则谁觉知有生死之可愁呢?〔觉者无生死,自无生死之忧〕。我必要这样做,我不再会遇那些生死了,我的大苦、大灾患都已终止了。像如是的,行于精勤,昼夜都没有懈怠。因此之故,当应常于讲说跋地罗帝偈。)

佛陀说如是之偈后,就从其座起,而进入于室内去宴坐。于是,诸比丘们,便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当知!世尊略说此教,并不广为我们分别解说,就从座起,而进入于室内去宴坐。所谓: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他们就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当中,到底那一位能为我们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咯说之义呢?他们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常被世尊所称誉,及

被诸有智的梵行之人所赞叹。尊者大迦旃延必定能为我们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诸位贤者应该共同往诣尊者大迦旃延之处,去请说此义。如果尊者大迦延肯为我们分别广说的话,我们当会善于受持。

于是,诸比丘们就往诣尊者大迦旃延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白说:「尊者大迦旃延!当知!世尊曾经略说此教,并不广为分别,就从其御座起后,进室内去宴坐了: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我们便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当中,到底谁能为我们广分别世尊刚才所咯说之义呢?我们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乃常被世尊所称誉,及被诸有智的梵行人所赞叹的人。尊者大迦旃延能为我们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您!为了慈愍我们之故,为我们广为解说其义!」

尊者大迦旃延说:「诸位贤者!请听我说譬喻,有智慧的人听喻后,就会了解其义的。诸位贤者!犹如有人欲求得树木之实(树心),为了求木心之故,就持斧而入林。他看见大树之成根,成茎、节、枝、叶、华、实。然而他却不触及于根、茎、节、实,但触及于枝与叶。诸位贤者所说的,也就是如是。世尊现在,然而却舍弃世尊,而来就于我,而问此义。为甚么我会这样说呢?诸位贤者!当知!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义,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将。说真谛之义,现一切之义,均由我们的世尊的。诸位贤者应该往诣世尊之处,去请问此义:『世尊!这是怎么说?这是甚么意义呢?』如果世尊讲说的话,当应善于受持。」

这时,诸比丘们白尊者说:「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是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都由于我们的世尊,我们应该往诣世尊之处,去问此义:『世尊!这怎么说?这是甚么意义?』如世尊讲说的话,我们就应当善于受持。然而尊者大迦旃延!您乃常被世尊所称誉,及被诸有智的梵行人所赞叹的人。尊者大迦旃延!您一定能为我们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您,能为我们而发慈愍我们之心之故,广说其义!」

尊者大迦旃延告诉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们!

请共听我所说吧!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念过去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们!实在有眼根,能知道色境之可喜,为意之所念的,而爱色相,为与欲相应之心,而乐于扪摸(抓取,执取)其本,本就是过去之法。它为过去而识,而欲染执着,由于识,而欲染执着之故,之后,就便会乐于它,由于喜乐于它后,便会念过去之法。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实在有意根之知法境为可喜,为意所念,而爱法,而有与欲相应之心,乐于扪摸其本,本就是过去之法。它为过去而识,而欲染执着,由于识,而欲染执着之后,就便会乐于它,由于喜乐于它之故,便会去思念于过去之法。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乃念于过去之法。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不念于过去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实在有眼根能知色境之可喜,为意所念,而爱色相,而有与欲相应之心,乐于扪摸(执取)其本,本就是过去之法。它为过去之法而识,而不欲染执着,由于识,而不欲染执着后,则便不喜乐于它,由于不喜乐于它之故,就不会念于过去。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实在有意根,而知法境之可喜,为意之所念,有可爱之法,而有与欲相应之心,而乐于扪摸其本,本就是过去之法。它为过去而识,不欲染执

着,由于识,而不欲染执着后,则便不会喜乐于它,由于不喜乐于它后,便不会念过去之法。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念于过去之法。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如有眼根与色境,以及眼识,愿存在于未来的话,则他对于未得的,而欲得,已得的,就心愿,由于心愿之后,就便会乐于它,由于乐于它后,便会愿于未来。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有意根与法境,和意识,而愿存在于未来的话,则未得的,就欲得,已得的,就心愿,由于心愿后,则便会乐于它,由于乐于它后,便会愿于未来。诸位贤者!像如是的,就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不愿于未来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如有眼根、色境、眼识,对于未来之法之时,则未得之法,不欲去得,已得的,则心不愿,由于心不愿后,就便不会喜乐于它,由于不喜乐于它后,便不愿于未来。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有意根、法境、意识,愿于未来之法之时,则未得的,并不欲得,已得的,则心不愿,由于心不愿后,就便不会乐于它,由于不乐于它后,便不愿于未来之法。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受现在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如有眼根、色境、眼识,在于现在时,

而他乃在于现在,识而欲染执着,由于识,而欲染执着后,则便会乐于它,由于乐于它之后,便会受现在之法。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如有意根、法境、意识,于现在的话,则他在于现在之识,欲染执着,由于识,欲染执着后,就便会乐于它,由于乐于它后,便会受现在之法。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会受现在之法。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受现在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如有眼根、色境、眼识,于现在时,他对于现在,识而不欲染执着,由于识,不欲染执着后,则便不会乐于它,由于不乐之后,使不会受现在之法。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如有意根、色境、意识,于现在之时,他对于现在,识而不欲染执着,由于识不欲染执着后,则便不乐于它,由于不乐于它后,便不会受现在之法。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受于现在之法。

诸位贤者!所谓世尊略说此教,并不广为分别,就从座起,就进入于室内去宴坐: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以上为世尊之略说,而不广为分别。我乃以此句,以此文,广说如上说。诸位贤者!你们可以往诣,而向佛具陈此事。假若如世尊所说之义的话(尊者所解说的,如符于佛说的话),诸位贤者们,你们就可以共同受持。」

于是,诸比丘听尊者大迦旃延所说,都善受持诵,即从座起,绕尊者大迦旃延三匝后而去,而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白佛说:「世尊!刚才世尊您略说此教,还不广为分别,就从座起,进入于室内去宴坐。尊者大迦游延,乃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世尊您所略过之义(是否符于佛说?)」

世尊听后,赞叹而说:「善哉!善哉!我的弟子当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为甚么呢?所谓为师的,为弟子略说此教,并不广为分别解说,而那位弟子却能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其义。确实如大迦旃延比丘所说,你们应当依如是去受持!为甚么呢?因为以说观义,应该如是之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

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六、释中禅室尊经第五(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有一天神来间卢夷强耆尊者,是否曾经受持过跋地罗帝偈,以及其意义。尊者就到佛处去问佛,佛陀乃为说偈,并就五蕴,而广说其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卢夷强耆(释迦族王者之子,在迦?陈蕹浅錾???涡性谟谑椭校ㄊ湾茸逯校??≡谟谖奘蚂?摇S谑牵?鹫呗?那筷龋?谝菇?蛴诘┏恐?保?幽庆?页隼矗?驮谟诼兜氐撵?抑?竦敝校?谟谏?采希?笠荒崾μ矗ㄗ?撸??狨术米?谀抢铩?/FONT>

那时,有一位天神,其形体极为微妙,色像巍巍,夜将向于旦晨之时,往诣尊者卢夷强耆之处,到达后,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一边。那位天神的色像的威神极妙,其身上的光明普照于其禅室。那

位天神退住在于一边后,白尊者卢夷强耆说:「比丘!您是否受持过跋地罗啼偈(贤善一夜,所谓夜夜-日日,完全是如是的贤善之生活的人之偈),及受持过其意义吗?」尊者卢夷强耆回答那位天神说:「我并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不受持其义。」尊者寻则问那位天神说:「你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吗?」那位天神回答说:「我曾经受持过跋地罗帝偈,然而并不受持其义。」尊者卢夷强耆又问那位天神说:「为甚么受持跋地罗帝偈,而不受持其义呢?」

那位天神回答说:「有一个时候,世尊曾游行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竹林精舍)。那时,世尊曾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而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千万要谨慎!不可念于过去之法,也不可以愿望于未来之法。因为过去之法,已经灭掉了,未来之法,又是还未来到之故。至于现在所有之法,对

于它,也应该思察其义。要念现在之法,并没有坚强牢固〔念念之间,都在生灭变易〕,有智慧的人,其所觉悟的,就是如是。)

(如果能作圣人之行的话,则谁来觉知生死之可愁呢?〔觉者无生死,自无生死之忧〕。我必要这样做,我不再会遇那些生死了,我的大苦、大灾患,都已终止了。像如是的,行于精勤,画夜都没有懈怠。因此之故,当应常于讲说跋地罗帝偈。)

比丘!我乃如是的受持跋地罗帝偈。然而并不受持其义。」尊者卢夷强耆又问那位天神说:「到底谁能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呢?」

那位天神回答说:「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园精舍),他乃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的。比丘!您可往世尊住处,去面从世尊,去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为甚么呢?因为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乃为有义有法,为梵行之本,为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族姓者(善男信女)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话,应当要以跋地罗帝偈,及其义,善受持诵。」那位天神说如是之语后,就稽首尊者卢夷强耆之足,绕尊者三匝后,即在于那个地方隐没。

天神隐没不久后,于是,尊者卢夷强耆,在于释中受夏坐后(结夏安居后),经过此三个月完毕,

补治衣服等事都作完了,就摄衣持钵,将往诣舍卫国。由展转前进,而至于舍卫国,而住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卢夷强耆,往诣佛所,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于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在于前一时,游行于释中,住在于无事禅室。世尊!我在那个时候,有一次,夜将向于旦晨,曾从那禅室出来,在于露地的禅室的荫中,将尼师檀(坐具)敷在于绳床上,而在那里结跏趺之坐。那时,有一位天神,其形体极为微妙,色像非常的巍巍,夜将向于官旦晨之时,来诣我处,稽首作礼后,退住在一边。那位天神,色像威神极为微妙,身上的光明普照于其禅室。那位天神退住在一边后,向我告白而说:『比丘!您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意义吗?』我曾回答那位天神说:『我并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不受持其义。』我寻即问那位天神说:『你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吗?』那位天神回答我说:『我曾经受持过跋地罗帝偈,然而并不受持其义。』我就又问那位天神说:『为甚么受持跋地罗帝偈,而不受持其义呢?』天神回答我说:『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那时,世尊曾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而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

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不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比丘!我乃如是的受持跋地罗帝偈,然而不受持其义。』我又问那位天神说:『到底谁能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呢?』天神回答我说:『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他能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的。比丘!您可以往诣佛处,当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为甚么呢?因为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乃为有义有法,为梵行之本,为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族姓者(善男信女)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没有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话,应当要以跋地罗帝偈,及其义,善受持诵啊!』那位天神说如是之语后,稽首礼足,绕我身边三匝后,即在于那个地方隐没。」

于是,世尊就问尊者卢夷强耆而说:「你知道那位天神从何处来的吗?那位天神的名字为何吗?」尊者卢夷强耆回答说:「世尊!我并不知道那位天

神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也不知道他的名讳啊!」世尊告诉他说「「强耆!那位天子名叫般那(?钐础?隳悄┞蓿??侨???斓木??。 ?/FONT>

这时,尊者卢夷强耆白佛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的话,则诸比丘们能从世尊听此法后,当会善受持诵。」世尊告诉他说:「强耆!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我当会为你广说其义!」尊者卢夷强耆白佛说:「唯然!当受教听。」(当会受教,而注意的听!)

佛陀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念于过去之法呢?如比丘乐于过去之色,而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色,也乐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

为念过去之法的。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念于过去之法呢?如比丘不乐于过去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色,也不乐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念过去之法。

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之法呢?如比丘乐于未来之色,而贪欲、执着,而住于未来之色,也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愿于未来之法。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不愿于未来之法呢?如比丘不乐于未来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色,也不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而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愿于未来。

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受现在之法呢?如比丘乐于现在之色,而贪欲、执着而住于色,也乐于现在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受想行识的话,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受现在之法。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受于现在之法呢?如比丘不乐于现在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色,也不乐于现在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受想行识的话,像如是的,就为之比丘之不受现在之法。」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卢夷强耆,及诸比丘

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七、阿难说经第六(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尊者就五蕴,而对于诸比丘们具说跋地罗帝偈之意义。有一位比丘将此向佛报告其事,佛舵乃叫阿难讲说后,赞叹其所说的为正确无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难,为了诸比丘之法益,就在于夜间,聚集比丘们在于讲堂,而演说跋地罗帝偈,以及其内中的意义(夜夜完全如是的贤善生活之人之偈)。

这时,有一位比丘,过了其夜,至于翌日的平旦,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那位尊者阿难,为了诸比丘之法益,在于夜间,聚集比丘于讲堂,为了大众讲说跋地罗帝偈,以及其意义(为如是如是的)。

于是,世尊乃告诉一位比丘而说:「你往至阿难

比丘之处,作如是之语:『阿难!世尊叫你。』」那一位比丘受世尊之教言,就从其座位起立,稽首佛足,绕佛三匝后而去。他往至尊者阿难之处,而语他说:「世尊叫尊者阿难你!」

尊者阿难就到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一边。世尊乃问他而说:「阿难!你是否为了诸比丘之法益,而在于夜间,聚集比丘于讲堂,而为他们讲说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吗?」尊者阿难回答说:「唯然!」

世尊问说:「阿难!你是怎样的为诸比丘讲说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的呢?」尊者阿难就说其偈而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世尊即又问而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念过去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有比丘乐于过去之色,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色,也乐

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念于过去之法。」

世尊即又问而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念于过去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不乐于过去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色,也不乐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念于过去之法。」

世尊即又问而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乐于未来之色,贪欲、执着而住于未来之色,也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未来之受想行识的话,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愿于未来。」

世尊即又问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不愿于未来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不乐于未来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色,也不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愿于未来。」

世尊即又问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受现在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乐于现在之色,贪欲、执着而住于现在之色,也乐于现

在之觉(受)、想、行、识,贪欲、执着而住于现在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受现在之法。」

世尊即又问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受现在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不乐于现在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色,也不乐于现在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受现在之法。世尊!我以如是这般的为诸比丘之法益,而在于夜间,聚集大众于讲堂,说此跋地罗帝偈,以及其意义的。」

于是,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我的弟子有眼、有智、有义、有法。为甚么呢?所谓弟子在于其师的面前,能说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而广说此义,实在是如阿难比丘所说的,你们应当如是的受持!为甚么呢?因为此说观义,应该如是之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八、意行经第七(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在于此世间修四禅八定的人,则以向往其处之故,其命终之后,得生于色界、无色界。在于其修定中所受的喜乐,和生天后所受的喜乐,均不会有差别。并说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之想,而知灭身触,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而慧见诸漏尽断智,就是诸禅当中之最为第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所说之法,则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所谓分别意行经,如意行之生起(生起行为)是。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甚么叫做意行生呢?如有比丘,能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粗寻)、有观(细伺),由于离,而生喜与乐,而得初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对于此定,喜乐而欲,而住,他在此定喜乐欲住后,必定有是处(有此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后,其命终之时,会生于梵身天之中。诸梵身天们,都生彼处,而住于彼处,都受由

于离而生的喜与乐,以及比丘住于此,而入于初禅,而受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此二种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都没有差别,二类都均为是等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处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处,彼处与此处之定,都像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如是而生于梵身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由于意而生起行为)。

又次,比丘!其觉(粗寻)与观(细伺),都已息灭,已内静,已一心而无觉、无观,有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禅定当中乐欲而住。他在此定乐欲而住后,必定会有是处(有此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命终之后,会生于晃昱天(光音天,色界二禅顶)中。诸位晃昱天的天神们,都生在那里,住在那里,而自受其由于禅定所生之喜与乐,以及比丘也同样的,如住在此处,有入于第二禅的功行,而自受其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与乐的话,则此二种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并没有差别,二种都同等同等的。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处行持而得禅定,然后会生在于那个地方。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如是而生于晃昱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离开于喜欲,由于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为正念正智,而身会觉乐(离喜妙

乐)。所谓有那圣者所说的,那圣者所舍的,那圣者的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在于此定当中安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当中安乐欲住之后,必定是有是处(必定有这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指三禅的功行),在其命终之后,会生于遍净天(色界三禅之顶)之中。诸位遍净天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指三禅天),而受无喜之乐(离喜之妙乐),以及比丘住在于此,而入于第三禅,而自受其无喜之乐(离喜之妙乐)的,此二者的无喜之乐,并没有差别,二种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在于彼处的。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如是而生于遍净天之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乐己灭,苦已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而有不苦不乐,而有舍,有念,而清净(舍念清净地),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定而乐,而欲住。他在此定而乐,而欲住后,必定有是处(必有此道理)。他住彼,而乐于彼(指四禅),其命终之后,生于果实天(广果天,四禅之第三天)之中。诸位果实天的天神,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舍、念、清净之乐,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入于第四禅,而受舍、念清净之乐的,此二种舍、念、清净之乐,都没有差别,二种

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他对于此定都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而生于果实天中的,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而不念若干之想,而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对于此定,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乐而欲住之后,必有是处(必定有这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其命终之后,生于无量空处天中(无色界天之一)。诸位无量空处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无量空处之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无量空处之想的,此二种类的无量空处想,都没有差别,二种均为是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此种禅定,然后生于那个地方的。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而生于无量空处天中(空无边处天)。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无量空处,而为无量识,是就于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在于此定,有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乐而欲住后,必有是处(必定有此道理的)。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其命终之后,生于无量识处天中(无色界之二,识无边处)。诸位无量识处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无量识处之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无量识处之

想之此二种无量识处想,都没有差别,二类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指无量识处天),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而生于无量识处天中的,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对于此定有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乐而欲住后,必有是处(必定有此道理的)。他住于彼,而乐于彼(指无量识),其命终之后,生于无所有处天中(无色界之三)。诸位无所有处天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无所有处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无所有处想的此二种无所有处想,都没有差别,二类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于此处行持定,然后生于彼处的,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而生于无所有处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想,而为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定当中,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中,乐而欲住后,必有是处(必定有此道理)的。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在其命终之后,生于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无色界之四)。诸位非有想非无想处天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非有想非无想处之

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非有想非无想处之此二想,都没有差别,二类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处之故,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南生于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之想,而知灭身触,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以慧而见,而诸漏已尽,而得断智(灭尽定)。在那些诸禅定当中,此禅定可说就是最为第一,为最大、最上、最胜、最妙。犹如由于有了牛,而有乳,由于有了乳,而有酪,有了酪,而有了生酥,由于有了生酥,而有熟酥,由于有了熟酥,而有了酥精(醍醐)。酥精可说就是最为第一,最为大,最为上,最为胜,最为妙的。像如是的,那些诸禅定当中,此定可说就是最为第一,最为大,最为上,最为胜,最为妙的。得此定,而依于此定,而住于此定后,已不再会受生老病死等苦恼,可说就是苦边(脱离一切苦)!」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第八(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在婆奇瘦(婆奇国)的瑟昙拘楼都邑时,为诸比丘分别解说诤与无诤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婆奇瘦(婆奇国中)的剑磨瑟昙(杂色的牧牛)拘楼都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为你们说法,所要说之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而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名叫分别无诤经。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不可以求欲乐于极为下贱之业,而为凡夫之行。也不可以求自身的苦行,是至苦并非圣人之行,因为不符于真义,不相应于真理之故。如果离开此二边的话,则为有中道(也就是中道)。此中道,乃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就于定,是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应知道有称誉,有讥毁,有无称誉,有无讥毁,而为说法。应决定于齐(安乐),决定于知此后,所有的内乐,当求于如此(应追求内乐)。莫相道说(不可背后造谣),也莫面前称誉(也不可当面说称赞对方语)。应齐限而说(以徐缓之语而说),莫不齐(不可以不齐

限,也就是不可以急言)。应随国俗之法,莫是莫非(应护该国的语言,勿执方言,不可过度的使用俗称)。这就是所谓分别无诤经之事。

(1)莫求欲乐,不作那些极为下贱之业,不为这些凡夫之行。也不可求自身之苦行,那些苦行为至苦,而不是圣者之行,为不与义相应的,这是由于甚么原因而说的呢?(为甚么这么说呢?其理由为何呢?)莫求欲乐,那些为极下贱之业,为凡夫之行,这是说一边。亦不可求自身的苦行,苦行为至苦而已,并不是趣于圣者之行,不和真义相应,这是说二边(为另一边,为第二边)。所以说,不可求那安乐而为那些极为下贱之业,因为是凡夫之行;也不可求自身之苦行(不可行苦行),因为至苦的苦行,并不是趣于圣者之行,是不相应于真义的,就是由于此因由而说。(乐与苦,均为是边)。

(2)离开此二边(苦与乐),就会有中道可说,而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定,而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这是由于甚么因由而说的呢?所谓圣道有八支,正见,乃至正定,就是其八。而离开此苦乐二边,则为有中道可说,而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定,而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就是因此之故而说的。

(3)有称、有讥,有无称、无讥,而为说法,这

是由于何因而说的呢?甚么为称?甚么为讥?而不说法呢?1.如有与欲相应,与喜乐同俱,而以极为下贱之业,为凡夫之行的话,此法乃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讥其非。为甚么呢?因为欲乐为无常,为苦,为磨灭(会变易)之法。他知道欲乐为无常后,因此之故,而知一切为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是故便会自讥其非。

2.自身的苦行,为至苦,而不是趣于圣者之行,并不和真义相应,即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讥其非。为甚么呢?因为那些沙门、梵志,乃所可畏苦(为了解脱苦),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然而那些沙门、梵志却又抱这些苦(指苦行。为畏苦,而又行苦)。因此之故,那些一切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之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会自讥其非。

3.有结而不尽的话(结为烦恼,有为生死之果报身,也就是说,众生的烦恼不灭尽的话),则此法乃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讥其非。为甚么呢?因为如有结不灭尽的话,则他的有(生死的果报身),也不会尽,因此之故,其一切为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

行。他知道此事之后,因此之故,便会自讥其非的。

4.有结尽的话,则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称誉。为甚么呢?因为有结(烦恼)灭尽的话,则他的有(生死的果报身)也会灭尽,因此之故,其一切为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为之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会自称誉的。

5.不求内乐,则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讥其非。为甚么呢?因为如有不求内乐的话,则他也不会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之后,是故便会自讥其非的。

6.求于内乐的话,则此法乃为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之后,就便会自称誉。为甚么呢?因为如有求内乐的话,则他也会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之后,因此之故,便会自称誉。像如是的,有称誉、有讥毁,而不说法,有不称誉、不讥毁,而为说法。

7.为甚么不称誉、不讥毁,而为说法呢?如果与欲相应,而与喜乐俱,而行极为下贱之业,为凡夫之行的话,则此法乃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

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为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如是而说。所谓欲乃为无常,为苦,为磨灭之法(变易之法)。他知道欲为无常后,因此之故,其一切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然而不达于此法,唯有苦法,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会为其说法。

8.自身的苦行,为至苦,而不是趣向于圣者之行,不和真义相应,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之后,就便会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乃不如是而说,不说自身的苦行,乃为至苦,而不是趣向于圣者之行,并不和真义相应。此法乃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然而他乃不达于此法,唯有苦法,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的。

9.有结不尽的话,则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则便为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如是说,不说如有结不尽的话,其有也是不尽,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如不达于此法的话,就唯有苦法,而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的。

10.有结如果灭尽的话,则此法为无苦、无烦、

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则便为之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乃不如是说,不说如有结灭尽的话,其有也会灭尽,因此之故,一切均为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因为不达于此法而唯有无苦之法,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的。

11.如不求内乐的话,则此法为有苦,为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为之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如是而说,不说如不求于内乐的话,则他也不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如不达于此法的话,则唯有苦之法,而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的。

12.如求于内乐的话,则此法为无苦,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为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如是之说,不说如有求内乐的话,他也会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都会无苦,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不达于此法而唯知无苦之法,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像如是的,有不称誉、不讥毁,而为说法,也有称誉、有讥毁,有无称誉、无讥毁,而为说法者,因此之故,而为说的。

(4)决定于齐限(决定于不惶),知道决定不惶

后,所有的内乐,当求于彼者,这是由于甚么因由而说的呢(甚么意义呢)?

1.有一种乐,并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为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是不可以修的。

2.有一种乐,是圣者之乐,并不是欲乐,是离乐、息乐,为正觉之乐,是无食而没有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则可以修的。

甚么叫做有一种乐,并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为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为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是不可以修的呢?他如果由于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能),而生喜生乐的话,则这种乐,就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是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为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就说,对于它,就不可以修的。

甚么叫做有一种乐,是圣者之乐,并不是欲乐,是离乐、息乐,为正觉之乐,无食而没有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我就说,对于他,就应可修的呢?如有比丘,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达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

此乐就是圣者之乐,为无欲乐、离乐、息乐,为正觉者之乐,无食而无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我就说,对于他,则可以修的。所谓决定于齐限(安乐),知道决定安乐后,所有的内乐,当求于彼(这些道理),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说的。

(5)不可以相道说(不可背后造谣),也不可以当面称誉者,这是怎么说呢?有相道说(背后造谣),为不真实,为虚妄,并不和真义相应。有相道说,为真实之说,为不虚妄,然而并不和义相应。有相道说,为真实之说,为不虚妄,也与义相应的。

1.就中,如有道说,为不真实,为虚妄,而不与义相应的话,这就终究不可以说。2.就中,如有道说,为真实,而不虚妄,然而不与义相应的话,他也应当可以学,然而不可以说的。3.就中,如有道说,为真实,而不虚妄,也与义相应的话,他就知道时宜,为正智正念,使其成就于此道理。像如是的,有的当面称誉,有的不可以相道说,也不可以当面称誉的理由,就是由于此因之故,而说的。

(6)齐限而说(不惶而说,也就是以徐缓之语而说),莫不齐限者(不可以惶说,不可以不齐限,也就是不可以急言),这是怎么说呢?如果不齐限而说的话,就会烦身,念喜会忘,心会疲极,声会弄坏,向于圣的人,会不自在的。齐限而说的话,

就不会烦身,念不喜的会忘掉,心不会疲极,声不会坏,趣向于圣的人,能得自在的。应齐限说,不可以不齐限说,就是由此之故而说的。

(7)随国俗之法,莫是莫非者(不可以为是,不可以为非),这是怎么说呢?为甚么随国俗之法,为是,以及也说为是非呢?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间,有彼彼之事(各各都有不同之事)。或者说为瓯(缸),有的说为是堕(钵),有的说为是?f(盂,盆),有的说为是?担?就耄??械乃滴?瞧鳎ㄊ⑽镏?撸?H绫吮说牡胤剑?吮说娜思洌?吮酥?轮?蛩滴?纾?蛩滴?椋úВ??蛩滴?f,或说为?担?蛩滴?髂茄??吮酥?拢?妓嫫淞Γ??幌颍ù永矗┒妓嫡饩褪钦孚校?溆嗟亩嘉?橥?O袢缡堑模?孀殴?字?ǎ??牵?约拔?堑摹?/FONT>

甚么为之随国俗之法,而为不是不非呢?如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间,彼彼(各各)不同之事那样,或者说为瓯,有的说为堕,有的说为?f,有的说为?担?械乃滴?瞧鳌H绫吮说牡胤剑?吮说娜思洌?吮酥?拢?蛘咚滴?钦纾?蛘咚滴?嵌椋?蛘咚滴??f,或者说为是?担?蛘咚滴?瞧鳎?吮酥?拢?疾凰嫫淞Γ?灰幌蛩荡宋?孚校?凰涤嗾呶?橥??袢缡堑模?孀牌涔?字?ǎ??皇遣环牵ú挥菜滴?牵?挥菜滴?牵?K?/FONT>

着国俗法,莫是莫非者,就是由于此因由之故而说的。

(8)有诤之法,与无诤之法。甚么叫做有诤之法?甚么叫做无诤之法呢?如果与欲相应,与喜乐同俱,而以极下贱之业,为凡夫之行的话,则此种法,乃为有诤之法。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乃为有诤的。如自身持苦行,为至苦,而不是趣于圣者之行,而与义不相应的,则此种法,也是有诤的。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是有诤的。离开此二边(享欲乐与行苦行),则为有中道,为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定,为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的,此法为无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乃没有苦,没有烦,没有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是无诤。

有结不灭尽,则此法为有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是有诤的。有结灭尽的话,则此法为无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没有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为之无诤的。

不求内乐的话,则此法为有诤。为甚么缘故,此

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求于内乐的话,则此法就是无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为之无诤。

就中,如有乐,并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为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为有食而有生死,为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不可以修,就是因为此法为有诤之故。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有诤之法。

就中,如有乐,是圣者之乐,是无欲之乐,是离乐、息乐,为正觉之乐,无食而没有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的,我就对于他而说为可修的,此法为无诤的。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无诤的。

就中,如有道说,而不真实,为虚妄,并不和义相应,则此法为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为有诤的。

就中,如有道说,为真实,而不虚妄,然而和义并不相应,则此法为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

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为有诤的。

就中,如有道说,而为真实,而不虚妄,也与义相应,则此法为无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无诤的。

无齐限之说(恐惶)的话,此法就是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

齐限之说(不惶、不急)的话,此法就是无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无诤的。

随国俗之法,为是,及为非,此法为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

随国俗之法,而没有是,没有非,此法就是无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为无诤的。这叫做诤法,你们当知诤法,以及无诤之法。知道诤法,及无诤之法后,就应弃舍诤法,而修习无诤之法,你们应当要如是而学!」

像如是的,须菩提族姓子(善吉、空生。为舍卫国婆罗门的子弟,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而有名),乃以无诤之道,在于后来,知法如法(依此理而得解脱的,有偈为证)。

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

(知法如真实之法〔所知道而觉悟的法,就是依真实之法〕。须菩提曾说其偈:此行,乃为真实的空之行,舍弃此有诤之法,而住于止息。)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完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