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代、现代]法师著作开示 > 悟慈法师 > 正文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悟慈法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一七六、行禅经第五(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有关于四种行禅者:(1)炽盛而谓衰退,(2)衰退而谓炽盛,(3)衰退而知衰退,(4)炽盛则知炽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世间里,真实有四种行禅的人。那四种呢?或者有一种行禅的人,炽盛而谓衰,或者有一种行禅的人,衰退而谓炽盛,或者有一种行禅的人,衰退,则知衰退如真(如实而知道为衰退),或者有一种行禅的人,炽盛,则知炽盛如真(如实而知道为炽盛)

(1)甚么叫做行禅的人,炽盛而谓衰退呢?1.那位行禅的人,已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粗寻),有观(有细伺),有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如修习正思的话,就会从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胜的息寂(安息、寂止)。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现在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而失去了初禅,而消灭禅定的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习正思,为快乐的息寂的话,就会从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会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就是炽盛而谓衰退。

2.其次,行禅者的觉、观已息灭,已内静一心,已无觉、无观,由于禅定而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从第二禅,而趣于第三禅,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离开了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而失去了第二禅,已消灭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习正思,而得快乐的息寂的话,就是从第二禅而趣至于第三禅,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会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为之炽盛而谓衰退。

3.其次,行禅的人,离于喜欲,而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为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有所谓圣者所说,圣者所舍、所念、所乐住、所空,而得第三禅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从第三禅而趣至于第四禅,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现在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它之处,而失去了第三禅,已消灭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已从第三禅趣至于第四禅,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炽盛而谓衰退。

4.其次,行禅的人,其乐已灭,苦也已灭,喜与忧则本来就已灭,已为不苦不乐,已为舍、为念、为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从第四禅而趣于无量空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会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而失去了第四禅,而灭掉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乃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于修习正思,而得快乐息寂,而从第四禅趣至于无量空处,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乃炽盛而谓衰退。

5.其次,行禅的人,乃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习正思,从无量空处而趣至于无量识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量空处,已灭掉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为修习正思,而得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至无量识处,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是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为之炽盛而谓衰退。

6.其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的无量空处,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从无量识处而趣至于无所有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来之相,而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量识处,已灭掉禅定。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于修习正思,已得快乐息寂,已从于无量识处,而趣至于无所有处,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为之炽盛而谓衰退。

7.其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由于修习正思,而从无所有处趣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所有处,已灭掉禅定。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习正思,而得快乐息寂,而从无所有处起至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者,叫做炽盛而谓衰退。

(2)怎样叫做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呢?1.那位行禅的人,已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粗寻)、有观(细伺),而有了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游止于其中。他在此时,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第二禅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习正思,而得快乐息寂,就从初禅趣至于第二禅,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却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念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初禅,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二禅。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已衰退,而谓炽盛。

2.其次,行禅的人,其觉与观已经息灭,已内静而一心,为无觉(无粗寻)、无观(无细伺),由于定而生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第三禅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而从第二禅趣至于第三禅,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却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念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第二禅,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三禅。他不知如真后,就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3.又次!行禅的人,离开喜欲,而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所说,圣者所舍,圣者之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游止于其中。他思念其余的小想,而修习第四禅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于第四禅,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念与厌相应之想,而入第三禅,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四禅。他不知如真后,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4.其次,行禅的人,已乐灭、苦灭,其喜与忧本来就已消灭,而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无量空处之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习正念,而快乐息寂,而从第四禅趣至于无量空处,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第四禅,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无量空处。他不知如真后,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5.其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而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又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无量识处之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而趣于无量识处,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无量空处,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无量识处。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6.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无所有处之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而趣至于无所有处,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无量识处,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无所有处。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7.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无量识,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乃思其余的小想,修习非有想非无想处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习正思,已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乃不知如真,而想:我宁可思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无所有处,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非有想非无想处。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觉察他的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3)甚么叫做行禅的人,衰退则知衰退如真呢?1.那位行禅的人,所行、所相、所标,都已度一切无所有处,而为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而成就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所有处相应之念相与本来衰退具备。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已离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非有想非无想处,已消灭其禅定了。他知如真后,对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也不会失去其禅,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2.又次,行禅的人,所行、所相、所标,都度一切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量识处相应之念想与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所有处,已消灭禅定了。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3.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量空处相应的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本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量空处,已消灭其禅定。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4.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色想,已灭除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色乐相应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量空处,已消灭其禅定。他知如真后,就是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5.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标,都乐也灭,苦也灭,喜与忧本来已灭,已为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第三禅相应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本相,更趣于其余之处,而失去了第四禅,已消灭其禅定。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6.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标,已离开喜欲,已舍、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第二禅相应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第三禅,已消灭其禅了。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7.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标,其觉(粗寻)、观(细伺)都已息灭,已内静而一心,为无觉无观,是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初禅相应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本相,已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第二禅,已消灭其定了。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8.又次,此行禅的人,所行、所相、所标,已离开欲念,离开恶不善之法,有觉(粗寻)、有观(细伺),有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欲乐相应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相,而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初禅,已消灭其禅定的了。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乃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4)甚么叫做行禅的人,炽盛则知炽盛如真呢?1.那位行禅的人,已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粗寻),有观(细伺),有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就从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就从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胜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觉知他的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2.又次,行禅的人,其觉(粗寻)、观(细伺)都已息,已内静而一心,为无觉、无观,有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而趣至于第三禅,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而趣于第三禅,是殊胜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觉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3.又次,行禅的人,离于喜欲,而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为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之所说,圣者之所舍、所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而趣于第四禅,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于第四禅,是殊胜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觉知其心,而不失去其定,像如堤的行禅的人,叫做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4.又次,行禅的人,其乐已灭,苦也已灭,喜与忧则本来就已灭,为不苦不乐,为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习正思,为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而趣于无量空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于无量空处,是殊胜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觉知其心不失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5.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色想,已灭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而是于无量识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而趣于无量识处,是殊胜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觉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6.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的无量空处,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而趣于无所有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而起于无所有处,是殊胜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觉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7.又次,行禅的人,它度一切无量识处,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而趣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乃修习正思,为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殊胜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觉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炽盛则知炽盛如真。世间确实有此四种的行禅的人,因此之故,而说。」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七七、说经第六(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此丘,有开于四禅八定当中,均有退堕、久住、升进,以及漏尽之义,修持的人应当要了解其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拘楼瘦的剑磨瑟昙,为拘楼国的都邑当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会为你们说法。所要说的,则初也妙,中也妙,竟也是妙,是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之法,其名叫做四种说经。如四种说经那样,会分别其义。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它,我现在当说出来!」这时,诸比丘们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甚么叫做四种说经分别其义呢?(一)1.如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标,都已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粗寻)、有观(细伺),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念此行与标,唯行与欲乐相应之念想退转具(和欲界之乐相应之乐,是初禅之下之乐)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知道,应知道:我生此法、就是不住,也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会使我退转,然而我的此定,则不得久住的了。那位比丘,应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为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粗寻)、有观(细伺),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而念此相与标,而立念如法,使他住于一意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为不退、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会使我安住,而我的此禅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第二禅相应之念想升进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为不退、不住,又是不厌,我生此法,使我升进,像如是的不久当会得第二禅。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为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得初禅成就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灭息相应的念想之无欲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为不退、不住,也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使我厌离,像如是的,不久当知漏尽。那位比丘应如是而知。

(二)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其觉(粗寻)与观(细伺)都已灭息,已内静一心,而无觉、无观,有由于定而生之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初禅相应之念想退转具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转,然而我的此定不得久住的了。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其觉与观都已息灭,已内静一心,而为无觉、无观,而由于定而生之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与标,而立念如法,使住于一意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为不退、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会使我安住,而我的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其觉与观都已息灭,已内静一心,无觉、无观,由于定而生之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第三禅相应之念想升进具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厌。我生此法,会使我升进,像如是的,不久当得第三禅。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其觉与观都已息灭,已内静一心,为无觉、无观,由于定而生之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灭息相应之念想无欲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乃不退、不住,也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使我厌离,像如是的,不久当知漏尽。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三)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离于喜欲,已舍、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之所说,圣者之所舍,之念、乐住、生,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第二禅相应之念想之退转具备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乃不住、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转,然我此定,不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离于喜欲,已舍、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之所说,圣者之所舍、所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与标,而立念如法,令住于一意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为不退、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能得久住。那位比丘就应当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离于喜欲,已舍、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之所说,圣者之所舍、所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第四禅相应之念想升进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厌,我生此法,使我升进,像如是的,不久当得第四禅。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离于喜欲,已舍、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之所说,圣者之所舍、所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灭息相应之念想无欲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也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使我厌离,像如是的,不久当得漏尽。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四)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其乐已灭、苦已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而为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第三禅相应之念想退转具备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而会使我退转,然而我此定,不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其乐已灭,苦已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为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与标,而立念如法,使住于一意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其乐已灭,苦已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为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量空处相应之念想升进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能使我升进,像如是的,不久当得无量空处。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乐灭、苦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为不苦不乐,为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灭息相应之念想无欲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也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使我厌离,像如是的,不久当得漏尽。那位比丘应当如是而知。

(五)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色想,已灭除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色乐相应之念想退转具备的话,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转,然而我的此定,乃不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的色想,已灭除有对碍的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与标,而立念如法,使住于一意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的色想,已灭除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量识处相应之念想升进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厌,我生此法,使我升进,像如是的,不久当得无量识处。那位比丘应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的色想,已灭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灭息相应的念想无欲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也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使我厌离,像如是的,不久当得漏尽,那位比丘应如是而知。

(六)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量空处相应的念想退转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会使我退转,然而我此定,不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与标,而立念如法,使住于一意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乃不退、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所有处相应之念想升进具在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知道,应知道:我生此法,为不退、不住,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能使我升进,像如是的,不久当得无所有处。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灭息相应之念想无欲具在的话,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应知道:我生此法,乃为不退、不住,也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使我厌离,像如是的,不久当得漏尽。那位比丘应如是而知。

(七)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无量识处,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量识处相应之念想退转具在的话,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会使我退转,然而我的此定,不能得久住了。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无量识处,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与标,立念如法,令住于一意的话,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为不退、不进、又是不厌,我生此法,能使我住,而我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无量识处,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非有想非无想处相应之念想升进具在的话,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为不厌,我生此法能使我升进,像如是的,不久当会得非有想非无想处。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此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已度一切无量识处,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遴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厌离相应之念想无欲具在的话,那位比丘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为不退、不住,也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使我厌离,像如是的,不久当得漏尽。那位比丘应当要如是而知。

有想而有知,齐是而得知(都知道),乃至能得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之余的第一有。行禅的比丘的人,从此而起(自此之后),而当为他人说。」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完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