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汉地 > [近代、现代]法师著作开示 > 慧祥法师 > 正文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四讲

[慧祥法师]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四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7年04月01日

  
  请大家合掌!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再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第九讲,在解说“一时”时,简略说明了“时间观”。
  第十讲:在解说“佛”字时,简略说明“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的道理。
  第十一讲:继续解说“佛”字时,简略说明了“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的道理。
  第十二讲:继续解说“佛”字时,简略说明了“于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三身之中当皈依清净法身佛”的道理。
  第十三讲:继续解说“佛”字时,简略说明了,佛入灭后,当以“戒(避开危险、避开无效、避开后患)”为师。
  众佛友!
  本来我还可以再接著说明“佛”,直到无穷无尽,但恐有人不耐,所以还是继续以下的经文来说明。

  “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
  众佛友!
  “室罗筏城”是城名,非国名。
  地属中印度?x萨罗国。
  一般都是翻译为“舍卫城”或“舍卫国”。
  “只桓精舍”,是佛陀时代所住的精舍名。
  位于中印度?x萨罗国室罗筏城南部。
  一般都是被翻译为“?树给孤独园”。
  因此,其实“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经文】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经】

  一、问:如何界定怎样的比丘是“大比丘”呢?
  答:
  有关这个,我有深入研究。我现在将经典资料提供给大家。
  并请大家要从中学习“治学”的精神。

  (一)问:在佛陀时代,有分“大比丘”“小比丘”吗?
  答:有。

  (二)问:出于何经典?内容如何?
  如《增壹阿含经》载:“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称姓字。又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诫。”(CBETA,T02,no.125,p.752,c20~22)
  众佛友!
  从这经文,就可以知道,在佛经中确实有记载,比丘之间,有分大比丘,小比丘。并且从这经文,就可以发现,出家人以三宝来取法名的由来,也是依此经文而来的。

  (三)问:即然有分大小比丘,其分类的原则是依什么来分的呢?
  答:出家受过具足戒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者,为小比丘。满五年,从第六年开始,名大比丘。
  如《十诵律》载:“尔时王舍城多年少比丘,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少大比丘。”(CBETA,T23,no.1435,p.151,a13~14)

  (四)问:如依《法华义疏》的说明“凡夫、三果名小比丘。罗汉之人名大比丘。”此种说明,有经典根据吗?
  答:1、此于经典没有根据。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大比丘一定是阿罗汉,则经典就不会常常出现说“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悉是罗汉。”
  2.如果大比丘一定阿罗汉,如《十诵律》载“虽复受戒岁多,不知五法,应尽寿依止他住。长老优波离问佛:‘大比丘应从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言:‘应受。’优波离复问:‘大比丘应承事供养小比丘不?’佛言;‘除礼足余尽应作。’”
  这律典的内容的意思是:有的大比丘受戒的岁数虽然很多,但是不知五法(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利广说。)所以没有资格受人依止。
  有的小比丘受戒的岁数虽小,但知五法,则可以受大比丘止依。
  当大比丘依止小比丘时,除了礼足可以不要做,其余的承事供养,都还是要做的。

  从这些经律资料,我们就知道,《法华义疏》的说法,非是经律的根据,是依自己个人的看法及分法。我们不应采用。

  又所谓“受人依止”。是指接受别人来依靠并住在一起跟自己来学习。
  也就是“当人家的老师”。

  因此经文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的意思,我们就可以解释为:
  与出家受具足戒满五年以上的比丘们,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住在一起。

  【经文】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释经】都是行为习惯没有漏洞,并且回小向大的阿罗汉。
  【说明】

  一、问:什么是“无漏”?
  答:“无漏”是指“无三种漏”。

  二、问:哪三种漏?
  答:漏,梵语asrava,巴利语asava。流注漏泄之意。
  如《长阿含经》载:“复有三法。谓三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CBETA,T01,no.01,p.50,a22~23)
  有关三漏,我现在简略说明:

  (一)欲漏:因五欲而引起的行为习惯的漏洞。
  例如:开车时,因为眼见女色生欲而贪看,造成注意力的漏洞,所以没有看到危险,而出车祸。
  例如:开车时,因为耳听手机而生欲而太专心,造成注意力的漏洞,所以没有注意到危险,而出车祸。
  如此,凡是因为“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口尝味,身觉触”这五种贪欲,而引发注意力的漏洞,造成行为习惯的不圆满,所以会产生危险、无效、后患者,都是属于“欲漏”。

  (二)有漏:因为行为习惯的存在而引发的漏洞。
  有,就是“存在”。是指身口意的行为习惯的存在。
  例如:开车时,习惯贴著前车很近的方式来开车。
  这种行为习惯,不属于“欲漏”的范围。而是属于“行为习惯存在而不改造成的漏洞”。所以名为“有漏”,不名为“欲漏”。
  又如:喝水时,没有养成注意水温的习惯,则会因为不小心而喝到热水而被烫到。
  这种漏洞,也是属于“不注意水温”的行为习惯存在,所以才会出现的危险无效后患。所以称之为漏洞,属“有漏”。

  (三)无明漏:因为无知、邪见、忘记而造成的漏洞。
  例如:有人开车时,忘了看油表。而造成半路没有油了。而造成危险、无效、后患。
  这种就是属于“无明漏”。
  例如:有人开车时,根本不知道要如何换轮胎。当遇到爆胎时,就不能快速而有效的更换轮胎。
  这种就是因为“无知”没有学习,造成的“无明漏”。
  又例如:有人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佛,所以虽学佛法,而不认真。所以就造成自觉、觉他的障碍。
  这就是属于“邪见”造成的漏洞,也是属于“无明漏”。

  众佛友!
  只要我们的行为模式中,会引发危险、无效、后患的,都是属于“漏洞”。我们就要修正行为习惯,令没有漏洞。也说是养成我们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来运作。

  又众佛友!
  想要去除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共有七个方法,名“七断漏”。
  《中阿含经》“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云何为七。有漏从见断。有漏从护断。有漏从离断。有漏从用断。有漏从忍断。有漏从除断。有漏从思惟断。”(CBETA,T01,no.26,p.432,a10~13)
  其中的细节,我在此就不多说,请众佛友!自行去找经典来看。

  三、问:什么是“大阿罗汉”?难道阿罗汉,还有大小之分吗?
  答:阿罗汉的分类有很多种分法,其中的一种分法是:
  (一)回心大阿罗汉。(二)不回心钝阿罗汉。
  这是依《首楞严经》的经文中的说明来分类的。
  因为我们正在讲《首楞严经》所以我只依此经的分类来说明。

  四、问:这二类阿罗汉,是如何来分类的呢?
  答:如《首楞严经》载佛说:“从是有顶色边际中。……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CBETA,T19,no.945,p.146,c6~9)
  依我的理解是:
  从色界五不还天最高天,色究竟天,修舍心,并发扬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能力(智慧),当其智慧光明达到圆、通、常时,便能出离六尘境界,成阿罗汉,发心入菩萨乘。这种回二乘心入菩萨乘的阿罗汉,就名为“大阿罗汉”。
  又如《首楞严经》载佛说:“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CBETA,T19,no.945,p.146,c16~17)
  依前后经文为依据,我个人理解:
  有众生修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些空定,而这等的修行人,想要穷尽空理,而还不能圆满觉悟空理。
  如果从五不还天的圣道天修行而来的,则能圆满觉悟空理。但是如此一类的修行人,是不会回二乘为菩萨乘,所以称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简单来说就是:
  发大乘心的阿罗汉,名为“大阿罗汉”。
  不发大乘心的阿罗汉,名为“钝阿罗汉”。

  五、问:为什么同样是阿罗汉,而有如此的差别呢?
  答:那是因为修行的习惯不同所造成的。
  六、问:怎样的修行习惯,造成同样是阿罗汉,而有如此的差别呢?
  答:(一)、一向畏苦:
  如《深密解脱经》“寂灭声闻性人。一切诸佛尽力教化。不能令其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成就第一义以彼自性本来狭劣。一向少于慈悲之心。一向怖畏一切诸苦。以少慈悲一向舍于利益众生。成就第一义。若一向畏苦。一向离诸有为之行。
  彼人远离利益众生。远离能度诸众生业。是故我说彼人不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说名为寂灭声闻。”
  众佛友!
  修行人,如果一向畏苦,就会一向行空。想要空掉苦。则不能发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之行。
  因此,《深密解脱经》载“成就第一义。发菩提心声闻人者。而我说彼名为菩萨。何以故。以彼菩萨先离烦恼障得慧解脱后离智障得心解脱。彼菩萨如来初化依自身利益而得解脱。是故我说彼是声闻性人菩萨。成就第一义。”
  众佛友!当发菩提心,当发广度一切众生之心。
  众佛友!
  综合以上的经律资料,我们就可以将“皆是无漏大阿罗汉”理解为:
  都是没有欲漏、没有有漏、没有无明漏,并且己经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
  也就是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出家受具足戒满五年以上的比丘,都是没有欲漏、没有有漏、没有无明漏,并且己经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

  众佛友!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说明到此。祝大家法喜充满,解脱自在。下课!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