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基础 > 佛教文集 > 六度 > 六度万行 > 正文

如何发菩提心(仁慈)

[六度万行]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如何发菩提心
仁慈
闽南佛学

  前言
  无边苦海,无尽众生,轮回生死,刹那不息,此语真实不虚。解除轮回之苦的唯一办法是学佛,将来能和佛一样,成佛作祖,度化众生。既然如此,那学佛又该从何入门呢?《劝发菩提心文》云:“尝闻人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佛道堪成,心发则众生可度,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由此可知菩提心是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唯一推动力。如果没有这一推动力,菩萨因行就没有人去行,如来果证也没有人去证。如此上不能成佛道,下不能度众生,多生父母不能度脱,宿世冤业不能解释,历劫善根不能启发,四重恩德不能报答,三途极苦不能消除等等。岂不悲乎?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由此看来,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发菩提心是没有时间性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发。尤其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如果能发起菩提心,更是希有难得。在中国,一向所流行的是大乘佛法,按理说,一般的佛法行者都应是菩萨,作为一个菩萨,一定是发过菩提心的。但是如果去问一问,你是不是发了菩提心呢?那可能会有许多佛弟慈子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许多人不知如何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整日昏昏噩噩过日子,以致使佛教的现状,显得暮气沉沉,被社会人士所误会,认为出家人是逃避现实,消极厌世的悲观主义者。这对佛教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啊!今天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能没有责任吗?能对得起本师释迦如来赋与我们的神圣使命吗?既然我们作了佛的弟子,就应担负起如来弘法利生的家业,要吹大法号,击大法鼓,鸣大法锣,树大法炬,使佛教在当今世界中做出他应有的贡献。“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我们的神圣使命,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又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完成呢?我想唯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发菩提心是修学佛法的根本,而发菩提心又绝非容易之事,且难发易退,是极为希有极为难得的。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受不了种种的挫折,就会很容易退失菩提心,一但退失了菩提心也就失去了做菩萨的资格。所以是不是菩萨,关键是由有无发菩提心,以及能否永恒的保持其不失来决定。
  诸位不妨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而今学佛又为了什么?是不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佛?假如是的,那就应该赶快发菩提心,而且也只有发菩提心将来才能够成佛。否则,那就好比想用沙做成美味佳肴,纵经尘劫依然如故,到头来终是辛苦一场。不知诸位有没有想过这一个问题,即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成佛,然而为什么一定要成佛呢?当然,成佛会解脱生死,灭除一切烦恼,会得庄严的身相,圆满一切功德,但是这些并非成佛的目的。成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度化无边众生。如经中云:“为利众生愿成佛”。又《华严经》云:“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再《无尽意经》云:“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不仅仅是希望自己能成佛,更重要的是当下去度化众生。诸佛菩萨正是如此,如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又有哪一愿不是为了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去而发的呢?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又有哪一愿不是为了度众生到东方琉璃世界去而发的呢?地藏菩萨所发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还不是因系于同体大悲心而发的吗?所以发菩提心是成佛度众生的亲因,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原动力。
  一、菩提心是人大乘的不二法门
  佛教自释尊灭度以后,经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出现了分裂。分为上座部佛教与大众部佛教,传到今天还是如此,即所说的大乘与小乘。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小乘有小乘的修行门路,大乘有大乘的入门方法。小乘所发的是厌离心。所谓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度别人。因此走上了声闻、缘觉的解脱道。而大乘行者的入门方法就是发菩提心。如经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一最上乘,发菩提心故。”由此可知若不发菩提心,就不会走上菩萨道,就入不了大乘之门。佛在《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一无所得,从世间看,什么种子就结什么果子。这道理好比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同样的道理,假使不发菩提心,就永远成不了佛。
  二、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传入中国之后,有新、旧两种译法。唐朝以前被称为旧译,翻之为悟;唐朝以后的新译,译为觉。两者比较看,译为觉更为恰当一些,因为觉与悟两字,其意义差不多,觉即悟,悟即觉,而通常总是把觉与悟联结在一起讲。但菩提之觉与世人所讲的知觉、感觉是大不相同。菩提之觉是转迷成悟的纯正觉,是远离迷惑的清净觉,没有丝毫的染污存在,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菩提心即觉悟心,他的本体就是真如实相。它的行动纲领,则是四弘誓愿,其具体的内容就是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十大愿。过去诸佛依此而证菩提,现在诸佛依此而证菩提,未来诸佛也必须依此才能成佛。这里所说的心与平常所讲的心是有所不同的.即不是通常所说的肉团心,更不是虚妄分别心。而是一种希望、愿望或欲望之心。佛法中通常讲到欲,都是指那些不好的东西而言的,因此要加以呵斥,但讲到善法欲,就不能说它不好了,相反为修学佛法者不可缺少的。假如没有善法欲,人们就不会去追求真、善、美,也不会去追求解脱,追求无上菩提了。所以这里所说菩提心的“心”字,是希望、欲求之意,亦是立志之意,世间凡大众生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具有欲求、愿望,唯有以此为动力,才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佛教徒更应如此,若没有崇高的愿望和热烈的欲求,就无法成就无上佛果。故此只有本着这一愿,向着所要到达的目标前进,无尽功德才能圆满,无上佛果才能成就,无边众生才能度化。所以说这个心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发心,其范围是很广泛的。如发心念佛,就是发念佛心;发心持咒,就是发持咒心;发心诵经,就是发诵经心;发心求财做官,就是发求财做官心等等。你若发了什么心,就必然会去做什么事,所以求发菩提者,能发菩提心,修菩提行,那将来就一定会得菩提果,但是,如何才能生起求证无上菩提的心愿呢?其主要有两种:一、内在的自性发,即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菩提的觉性。但是它被烦恼所蒙蔽的时候,觉得力量小,不能发生强有力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运动的精神必然是提不起来的,这好比我们虽然处在烦恼迷惑、动乱不安的状态中,但菩提的觉性仍然存在,并未因此而消失掉。但是,想要离开这动乱不安之相,则非证得佛果菩提不可,有了这一念成佛的心,当知这就是内在的自性发菩提心。二、外在的资助发,也许有人会问,内在既然可以发菩提心,为什么现在不见众生自发呢?这是因为没有外缘的资助,外缘就是善友与圣教。如听闻大乘圣教,以此圣教经常熏习,于是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来,这是圣教的资助发。若观佛、菩萨的神通道力以及得善知识的引导,使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是为善友力的资助发。
  《无量经》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论上胜智相应故”。又经中三辈往生者,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重要。又《普贤行愿品》云:“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可见菩萨所发菩提心是非常宏深的。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此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二者,要发无上菩提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闻,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劝发菩提心文》曰:“菩提心者,诸善中王也。”
  三、心愿为立行标准
  以上将心愿在修行上的重要性作了简单的说明。现在既然明白了发心立愿的重要性,那么,行者应发什么样的心,立什么样的愿呢?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解脱生死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对待解决。当然,心愿的差别相如细究起来是非常多的,但总括起来不外乎八种。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对此八种心愿任何人都能做到,但是必须在善知识的指导下,方可向着正确的目标迈进;否则若遇邪师恶友不但会南辕北辙,而且前途还很危险,故应谨慎。
  佛法所说的发,也就是世俗一般人所说的动机。动机的纯正与否,对一个人的前途是有很大关系的。若动机不纯,那么所立的愿也必定是邪伪的,发心立愿既然是邪伪的,那你的所做所为自然也是怪僻的,当然结果也一定不会是好的。
  如世间有一些修行人,虽然他们知道发心修行,但他们只知道这样去做,而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探究自心。对于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讲,最要紧的是修心,如果只修身而不修心,那么从外表上看威仪具足,举止庄严,好象是一个老修行,可是在其内心里,终日心猿意马,想入非非,又想发财,又想做官,时刻为追名逐利而忙得头昏脑胀,变成了金钱与名利的奴隶。甚至,贪恋享受世间的五欲快乐,还指望死后能得到好的果报等。想想看,一个人若整天生活在贪求名闻利养,染著现世五欲之中,这是多么的痛苦和无聊!象这样的发心都不是真正的发心立愿,相反正是八种之一的邪心邪愿。
  发心有假发心和真发心的不同。前者以追求名闻利养、贪著现世欲乐为出发点;后者则既不贪求现世欲乐,又不希求未来果报,唯一心一意为了生死,证菩提而发心修行才是真正的发心,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死这一大问题。所以,如果一个人一心为了断生死证菩提而发心立愿,那么,其所发之愿就是八种之一的正心正愿。
  真正的发心就是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也就是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两大工作。完成第一任务时必须在前念与后念之间没有任何妄念、杂念,念念之中都是为佛道,中途不退失。完成第二任务则需前心与后心之间没有丝毫的妄心,一心无二用,唯以度生为己任。
  当然,这一念心发起要坚强,不论佛道多么长远绝不生退却之心,要怀着无比的勇气,克服种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观众生难度绝不生厌倦之心。这种度众生的心愿,就好比登万仞之山,不到山顶绝不停息。又如上九层之塔,一定要到塔顶,绝不中途而退。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是像这样的发心,正是八种之一的真心真愿。
  在这个世间上生活的人,不论是谁,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过失或罪恶。既然有罪过,就应该加以痛切的忏悔,若不忏悔罪过,那么在发心修行时就会很容易招致业障现前,从而障碍修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些人,有罪不悔,有过不除,自以为自己很清高,很有修行。其实在其内心里污浊不清,满腹奸刁阴险,贪?痴烦恼,整天论人长短,嫉贤妒能。而外表上却矫揉造作、一本正经,表现得恰到好处,一派君子风度,使你感到确实不错,殊不知这正是内浊外清的表露。
  由此这么一看,有很多学佛的人,虽然说是存有好心,并且也很想做点好事,如施僧供众,救灾助人等福利事业。但是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存有一种博取名誉的欲望在内,甚至还想谋求个人不正当的利益。如此一来,这样的好心多为名利所夹杂,也就算不得清净心了。还有一些人虽然有一些功德,但是因为不肯忏悔过去所造作的恶业,再加贪?痴等烦恼又未断,致使所修善法被诸烦恼及罪业所染污,变成了有漏,而不能使心地清净,更不得解脱,其原因就是没有忏悔罪过。
  一个学佛的人,假使以虚伪不实的心,发菩提心,立菩提愿,那不但是不真切不诚恳的,而且还有假冒欺骗的成份在内,像这样的发心就是伪心。
  前面已经说过,发菩提心不外两大任务,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说到所要度化的众生,那真是芸芸众生,无有穷尽。但无论众生多少,都是发菩提心的行者应度化的对象。一个真正发广大心的菩萨行者,是绝对不会局限在小范围里去度化众生的,而是要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弘誓愿,要度尽地狱里面的众生之后自己才证菩提。阿难在楞严会上发愿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这种心愿是何等的广大!
  再说上求佛道,这是每一个菩萨行者所行的最高目标。可是佛道是非常长远的,要经过无量劫勇猛精进的修习才能完成,并非短时间内所能到达的。但这对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行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如发心的菩萨行者所发的愿力是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只要一天未成佛道,那我的愿力就有一天的未尽。这种愿力又是何等的广大,象这样的心愿才名为发广大心。
  可是对一个小乘修学者来说,他们是从来不发菩提心的,他们不愿一时一刻住在三界中,要早日出离三界而入涅??。他们只求自利,而从不管别人的好坏?象这样的发心就是小乘心。   
  大乘佛法说到菩萨有两类:一是权教菩萨;二是实教菩萨。而菩萨所行的就是六度万行。只是权教菩萨所行的是事六度,而实教菩萨所行的则是理六度。行事六度有所执著,认为我能行六度,六度为我所行,故而没办法体达能行所行的空无自性。行理六度则不起执著,不具有能行六度的我和被我所行的六度?从而深切体达了能行的无自性空。由此看来权、实之分就在于有无执著了。权、实之分,虽然在有无执著上分别,但也不是绝对可以完全隔绝,的,所谓权是属巧设分别,即巧方便,是属于实家所有,依实而建立的,所谓实:“乃是究竟证得”,实也属于权家所有,亦即因权而诠显的。故三乘之权,同归一乘真实,故离权无实,离实无权。权实是相依相待的,绝不可以把两者隔离开来。
  在一乘圆顿大教中说,众生是菩萨心内的众生,菩萨是众生心内的菩萨,这即显示了众生与菩萨是一体的,非截然的异体。既然是一体的,那么菩萨所度化的众生,自然是菩萨自心内的众生。可是在权教菩萨看来,一切众生都是心外的众生,那众生的痛苦也就与自己不会有密切的关系,于自己无关痛痒。有了这种观念,就会生起何必要去度众生的懈怠心理。这样很容易会退失菩提心。但如果明白了众生就是自心中的众生,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众生与自己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就会更多的去广度众生。
  再说成佛道,无上佛道本来就在自心之中,如经上说:“即心是佛,心即是佛。”又如在晚课蒙山施食仪规中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佛道誓愿成。”可见佛道并不在我们的心外。可是权教菩萨不但以为众生是心外的众生,而佛道也是心外的,因此在发愿成佛道时,专心一意的向心外去求佛道,殊不知心外根本就没有一个佛道可成。如果以圆成佛道说,这样的发心不是圆满的发心,而是偏心。
  如果认识到自性就是众生故愿度,自性就是佛道故愿成。离开自性别无一法可得。如《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谓成佛度众生.无非是成就自性佛,搜脱自性众生罢了,并非远离自性而另外有一个佛道可成。所谓的成佛,只不过是为了将自性上所蒙蔽的尘垢加以清除,使之恢复本来的清净面目罢了。假使真认为自性外,另有一个佛道可成,那就成外道见于,非真正的佛法所说之正见。如《楞严经》曰:“虚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离开了自性何处有物?众生之所以见到心外有法,是因为心游于外而不能反观自省,故有执著。若真能用般若智慧来透视一切,那你就会发现山河大地无一不在我们的自性中。如天台家说:“一念具十法界依正。”既然一切都在一念心中,更有何法离心而有呢?
  以上已把发心之相貌及差别作了简单的说明。现在就看要如何发心立愿?又如何去修行证果了?《劝发菩提心文》云:“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只有做到这样,才是所谓的无得而得,无证而证了。我们这一念心,虽说无法不在其中,可当下是空无自性的,是没有实在自体可得的。所以心念是如此,那么发心立愿修行证果更是如此。如《金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执著有心可发,有愿可立,乃至有行可修,有果可证,那么,这所发的心及所证的果就有限量了。不象虚空一样广大。并且还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大错误,即执著有所得。
  上文说,既然一切都象虚空一样无所得,这我姑且承认,但无自性的空性总不能说也是空的吧?若这也是空的,那又何必求证空性的呢?殊不知这正是丢了玉米而扳包谷。要知道不但心愿行果是空的,空也是空的,空相了不可得。故此须了解心愿行果是空无自性的,进一步应通达自性也是空的,无丝毫执著,这样才是真正证悟到了诸法的空性。象这样的发心,圆而不偏,于此圆发心中,诠圆理,明圆行,悟圆旨,起圆信,证圆果,一切的一切都是圆的,这即是圆乘菩萨的发心。
  了解了这八种发心的差别相状之后,进而对它加以审度思察,明白了邪、伪、小、偏是不理想的,应舍弃;真、正、大、圆是最极理想的,应取用,这样即可如法的发心修行而不致于有所错误。
  四、发菩提心之因缘
  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王,而一切善法无不从此菩提心中生出。但是此菩提心的生起一定会有因缘的,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万事万物的生起,必定有它的条件,而条件有主要条件与次要条件之分,主次配合,然后方可生起一切法。这主要条件在佛法中讲,就是因缘。因是菩提种子,遇到外缘,菩提心就会生起。假使不具备菩提种子,遇缘也生不起来。所以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菩提心生起要哪些缘呢?略说有十种。
  一、念佛重恩故:佛陀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具有平等的大慈悲心,给众生以大乐,欲拔众生之痛苦,给我们指明了从生死此岸到达涅??彼岸的光明大道。要度众生出离苦海,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都要时常思念佛陀给予我们的深恩重德,时刻报答。
  二、念父母恩故:报佛恩,当然是要运用我们身体报答,而这个有生命的身体是父母赐给我们的。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承担如来家业,说法度众生这样才可报佛恩于万一,而完成这些事,非得此身不可,而此身又是父母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故要念父母恩。
  三、念师长恩:我们的这个身体,固然是父母所给的,但能得到各种知识乃至了解一切佛法,却由师长的教导所得来的。若无师长的教诲,我们将一无所知,可想而知,那佛恩、师长、父母恩又是如何深重了!
  四、念施主恩:出家学佛者,虽说父母生我身心,师长教我知识,但如果没有施主的财物供养,那么我们就会整天为衣食而忙,不能安心办道,住持佛法,度化众生了。而今我们之所以能住在寺庙里安心用功办道,丰衣足食,不愁吃穿,就是因为施主能够发心供养,成就我们的道业,故出家佛子必须时刻铭念施主的恩德。
  五、念众生恩:在这个世间上,人与人之间都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世界上的人类,交织成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网。众生从无始以来舍身、受身、轮转不息,自然互相之间都有着父母、兄弟、姐妹等关系,牛马为我们耕种,鸡犬为我们司晨守夜等,都有恩于我们,所以我们要报众生恩。
  以上这五种恩,是一个修学佛法者所应具有的观念,但是修学佛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解脱生死,假如不是这个目的,那又何必学佛的呢?学佛又有何意义呢?
  六、念生死苦:吾人的身体不能长生不死,寒暑迁流,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终归磨灭,必有死亡之日。死后又要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有休息是为大苦,故须常念生死之苦,发心脱离。
  七、尊重己灵:己灵,即自己的灵觉之性。此性即人人皆具有的佛性,所以,尊重己灵就是尊重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佛,绝不能使自己的佛性永远被埋没在五蕴山中。
  八、忏悔业障:如上所说尊重己灵,就要如法修行,而要想使自己在修行的菩提大道上一帆风顺,就必须要认真忏悔业障,忏其前罪,悔其后过,否则.就会障碍吾人的修行。
  九、求生净土: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障道因缘多,不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都能障碍我们修行用功。要想获得理想的清净环境,顺利无碍的了脱生死,就一定要求生净土,在那里助道因缘多。如《佛说阿弥陀经》云:“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极乐世界里,风吹鸟鸣皆演法音,听闻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在那样的环境里修行是非常容易成佛的,故我们要念念求生净土,亲闻弥陀说法,证无上佛果。
  十、令正法久住:正法者即对佛所说之教理行果,而能信解修证也。若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即是像法;而有教理无行果,则为末法。为了使正法久住,必须要发大菩提心,信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证大果,这样才能够使得正法久住于世,更多的众生得到法乐。
  以上已经说明了八种发心的相貌和十种发心的因缘,希望能与大家共勉之,幸甚!幸甚!
  五、后    言
  这一念菩提心的生起.就是将来成佛的种子,将来能否成佛就全看你有没有发菩提心。所以,发心之人,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念心是很轻微的就不加重视。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而起。”而这无上大菩提又何尝不是从这一念心中得来的呢?刚开始发愿时,没有实质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是虚愿,没有益处的。殊不知一切佛法的利益,都是从最初发愿而来的,假如没有愿力的推动,哪里会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呢?所以发愿者千万不要认为这是虚愿而无实益就不去发。前面已经讲过了“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佛道堪成。”由此可知发愿并非无益,发菩提心是依真心而修行的。如果发心真切,则未来必定会成为事实。只有从事实上才表现出你所发的心是真实不虚的。
  在这里我愿与诸位共得忏摩,同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同见弥陀,亲闻佛法,得受记别,证无生法忍。然后乘愿,回到娑婆世界广度无边众生,到因圆果满后同证无上佛果。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