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显密文库!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站内公告: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焰口超度、放生、供灯、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

热搜:基础读物 藏传佛教 古印度 大正藏

首页 >基础 > 佛教文集 > 六度 > 般若 > 正文

《坛经》的般若思想(济群)

[般若] 放大 正常 缩小 背景色

《坛经》的般若思想
济群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密”(见《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侣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六祖坛经?行由品》)。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六祖惠能依据金刚般若思想,建立起完整的禅宗修证体系,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六祖坛经》中。因此,本文想依宗宝本《坛经》,谈谈《坛经》的般若思想。

  一、《金刚经》与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了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见《六祖坛经?行由品》)从他后来见五祖时,与五祖两人的对话看来,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只是没有大彻大悟而已。实在是宿根深厚,来历不凡。
  随后,惠能取得那个诵经员外的资助,辞别老母,便千里迢迢地来到蕲州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经过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对这位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就安排他到槽厂,劈柴、踏碓。过了八个月多,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门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获得五祖的印可,并传其衣钵。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惠能从发心求法到得法,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见《六祖坛经?行由品》)。
  六祖后来在弘扬佛法时,总极力称赞般若法门。《坛经》说:“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又曰:“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味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别赞叹,莫能见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见《六祖坛经?般若品》)。这里说持诵《金刚经》功德无量无边,持诵《金刚经》能入甚深法界,见性成佛。
  `
  二、性空、无所得

  般若经典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由能通达性空而破妄执,断烦恼,证真实。《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剩?腊闳舨?廾芏喙剩?冒Ⅰ穸嗦奕?耆?刑帷!薄短尘?分辛?娴牡梅ㄙ剩骸捌刑岜疚奘鳎?骶骋喾翘ǎ?纠次抟晃铮?未θ浅景!!币舱?逑至诵钥铡⑽匏?玫乃枷搿A?嬉蛭?煳虻叫钥铡⑽匏?枚?跞胫罘ㄕ媸担?玫搅宋遄娴娜峡桑?⒋???虏В?晌??诘牡诹??媸Α?BR>  在性空、无所得的基础上,六祖证悟到了众生与佛、烦恼与菩提,并非绝对的差别对立。《坛经》说:“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见《般若品》)。众生与佛、烦恼与菩提的区别,只在一念中。迷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执著了生起烦恼,离开执著,当下便是菩提。
  般若经处处强调性空,空是为了破除众生实有的自性执,从而远离空有、断常二边之见,契入中道真实相。般若经谈空,并非以空为诸法真实,落入空见比执有见更可怕。同样,六祖也告诫我们,在修道中,莫要落入空见。《坛经》说:“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我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见《般若品》)六祖所说的妙性本空,或自性真空,是绝待的,它是远离空有二边之见。假如我们著空,自然与真实不相应。
  通常人们不是住有,便是落入空见。六祖在开示性空、无所得的真理时,自然也担心人们落入空见中,因而一再指出空见的过患。《坛经》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见《般若品》)有些人以为习禅应该把心安住空境中,百无所思,六祖指出了这是邪见。《坛经》中六祖又对学人智常开示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弊然生,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见《机缘品》)。住著有见、无见,都会障碍了我们对真实的认识。只有放弃有见、无见,始能契入中道实相。

  三、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为《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是佛教经典中份量最大的一部典藉。般若经典的主题是成就般若,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生死,从而到达涅??的彼岸。同样,《坛经》也重视般若性的开发。在《坛经》中有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为开头而展开说法。
  般若在哪里?《坛经》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见《行由品》)。菩提自性,显然就是般若的不同名称。菩提在哪里?在众生的心中。五祖在退居传衣钵时,开示徒众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见《行由品》)。自性是般若之性,五祖传衣钵,让弟子们作偈表达自己的修证功夫,看谁成就了自心般若之性。
  般若之性在众生的心中,不从外求,成就般若性自然是明心见性的功夫。五祖看了神秀在走廓的题诗时,对神秀开示说:“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见《行由品》)。无上菩提要在明心见性中求得。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大彻大悟后也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五祖知(惠能)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心,见自本性,即名天人师、佛。”(见《行由品》)。在众生的自心中有般若之性,此自性是众生本来具足,清净,不生不灭。众生假如能证悟到,便成佛了。
  众生为什么不识般若性呢?只因为迷。《坛经》中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开导见性。”(见《般若品》)众生因为迷,自心中的般若性不得显现,这要有善知识的开导。所以在禅宗的修行中,很重视参方行脚,寻师访道。因为众生具足般若性,所以佛与众生的差别,也只在迷悟之间。《坛经》说:“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见《般若品》)。又说:“不悟佛即众生,众生即佛。”(见《般若品》)佛与众生,在一般人心中是天地悬隔,而在这里却变得相近了。
  如何在自心中认识般若之性呢?《坛经》说:“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常愚迷。”(见《般若品》)。般若是智慧。智慧与愚痴,犹如光明与黑暗,有光明就没有黑暗。同样有智慧就没有愚痴,而愚痴生起的时候,智慧必然是逃得无影无踪了。
  《坛经》中又说:“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见《般若品》)。心量广大的心,虽然不离我们现前以住著为主的妄识,但并不即此妄识,而是心远离了尘劳妄执,以智慧观照,念念不住于妄境,这才是般若性所显现的功用。
  众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同时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六祖在给僧智通开示《楞伽经》要时说:“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登然超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见《机缘品》)。三身、四智在众生的般若性中本来具足,成就了般若智,也就成就了三身、四智。
  众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要在自心中修。六祖在给信众传五分法身,授无相忏悔时说:“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恼害。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自心不乱。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五、解脱知见者,自心既无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见《六祖坛经?忏悔品》)。教理中说到戒定慧的修行,总有许多外在的形式和规范,而在这里都会归到心念的观照中去了。
  再看看六祖又是如何带领弟子们做忏悔的。《坛经》中说:“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罪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慢染,从前所有骄慢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见《忏悔品》)。六祖领弟子做忏悔,不是忏悔一些具体的罪相,而是从起心动念,罪业的根源贪嗔痴中去忏悔。
  此外,《坛经》讲到皈依三宝,也非外在的住持三宝,而是自性三宝。《坛经》中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能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见《忏悔品》)
  众生的心中具足般若性,具足佛性,只因无明烦恼执著,而使得众生沉沦于生死流转之中。所谓修行,只是消除众生心中的无明烦恼执著,开发般若性。一旦拨云见日,悟到般若性,也就是见性成佛了。

  四、无相、无住、无念

  无相、无住、无念是般若法门修行的三大要领。在性空、无所得理念的指导下,契入诸法实相。实相,是无相的。如《金刚经》说:“实相者,即是非相。”又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由认识到实相之无相,生起无住行。《金刚经》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又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无住达到无念的境界。
  《坛经》也以无相、无住、无念作为禅者的修证要领。经中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以无相为体。”无相是离相,不住于虚妄差别之相。何为无住?《坛经》说:“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无住,是一个念头上保有智慧的观照,不住著于六尘境上。何为无念?《坛经》说:“于诸境上心不染著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即绝,一念绝即死。”(见《定慧品》)无念并非什么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时,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镜,物来则现,物去则无。
  般若的开发,明心见性,是从无住、无念的修行中取得。《坛经》说:“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见《般若品》)。能时时具足智慧的观照,于一切尘劳境界中,不取不舍,便是见性成佛道。又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见《般若品》)。内心中能够常起正见,不为烦恼所染,便能见性。
  无念的成就,也就是般若的成就。《坛经》中说:“善知识!悟无念法,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见佛境界。悟无念法,至佛地位”(见《般若品》)。这都是显示了在修证中,成就无念的重要意义。所以《坛经》中,有行思、怀让、永嘉三人,参见六祖,因为他们深契无住、无念之旨,而得到六祖的认可(见《机缘品》)。在日常修行中,禅宗的修行也体现了无住的风格。如对于坐禅,以往坐禅,禅者都非常注重坐相,并对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见《机缘品》)。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是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如坐禅的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六祖曰:“此门坐禅,无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见《定慧品》)。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与小乘禅观的由定而慧,显然不同。

  五、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 
  般若法门以无相、无住、无念为修证要领,因此,它并不规定许多修证的仪规,让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而是重视生活中的修证。打开《金刚经》,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所谓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坐而坐。别看很简单,但却是真正的修行。
  《坛经》继承般若法门的修证方针,同样也重视生活中的修行。《坛经》中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渡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具打却,菩提性宛然”(见《般若品》)。道在哪里?道在世间,不离世间。凡夫无智,充满妄想执著,故不见道。倘能以智慧观照世间,自然能与道契合。
  《坛经》还有一段六祖为在家居士开示的修行法要。经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此依法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见《疑问品》)。所谓持戒、参禅都在生活中,而不是离开生活另有修行的方式。
  对于往生西方净土,通常人们总是执著十万亿佛土外的西方,而忽略自心的净化。针对于此,《坛经》也提出了心净国土净的思想。愚人不识自净其心,终日愿东愿西。有智慧的人,应该从自心入手,消除内心的不清净因素,十恶八邪,当下便是西方净土了,何必去追求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呢(见《疑问品》)?

  六、结论
  ? 
  纵观《坛经》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开显般若性。一切众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无明、妄想、执著而不得显现。在认识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时时保持智慧的朗照,以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证方法,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恭敬礼赞 366已赞~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7]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